在伊曼努尔·康德的哲学主宰19世纪的思想解放以前,从来没有一个思想体系曾那样地主宰过一个时代。经过差不多60年默默无闻、与世隔绝的发展,这位哥尼斯堡神秘莫测的苏格兰后裔于1781年以他名闻遐迩的《纯粹理性批判》使世界从“独断的睡梦”中惊醒过来了;从那一年起直到我们自己的时代,“批判哲学”统治着欧洲的思辨哲学领域。——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出生于普鲁士的柯尼斯堡。1740年进入阿尔伯特大学学习神学和哲学。1748—1754年在东普鲁士的乡村当了一段时间的家庭教师。1755年秋获得阿尔伯特大学哲学系编外讲师资格,1770年秋被正式任命为柯尼斯堡大学教授。1804年在柯尼斯堡逝世。
康德一生过着学者式的生活,平静而规律,但其思想的形成异常复杂。他经历过形而上学学派的熏陶,潜心钻研过休谟深邃的哲学论述,热衷于卢梭的自然崇拜和牛顿的自然哲学;也从英国文学、法国启蒙运动中得到共鸣。他以渊博的知识和令人折服的智慧书写了横跨理论、实践、审美三大理论体系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深深影响了近代西方哲学,开启了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曼弗雷德·盖尔通过书信、他人著作,勾勒出了康德的传奇人生和精神世界。在这部通俗易懂的传记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康德的学术态度,写下《纯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等著作的具体背景,还能了解他的更多人生经历:早年写作自然哲学著作,对视灵者斯威登伯格的批判,对实践哲学的研究,以启蒙思想家的身份进行的活动,以及对道德形而上学的重新思考。
曼弗雷德·盖尔(Manfred?Geier),1943年出生于特拉波,现居汉堡。1973年,他以诺姆?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和美国语言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汉诺威大学教授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多年。盖尔出版的著作有:罗沃尔特专题研究丛书(Rowohlt-Monographien)中的《维也纳学派》《卡尔·波普尔》以及罗沃尔特百科全书系列中的《哲学家们的语言游戏》《漠然置之的幸福》等。
前言 1
第一章 我已经给自己选择了道路1
1. 小男子汉如何变为世俗智者康德3
2.第一声啼哭5
3.一个满足的孩子9
4.受奴役的青年时代15
5.崭露头角的天才29
第二章 头顶的星空43
1.康德如何从混沌中重新创造世界45
2.站在伊萨克·牛顿的肩膀上47
3.宇宙碎形58
4.上帝的计划67
5.地球以外的生物、灵魂转世、内心喜悦76
第三章 我不知道是否有神灵87
1.冥界旅行89
2. 模糊的概念和神秘的表象90
3.视灵者斯威登伯格99
4. 伪经验104
5.释梦109
第四章 唯有批判的道路仍是敞开的119
1. 康德对哲学的革命121
2.第二选择的教授职位123
3.陷入危机129
4.我、上帝和整个世界139
5. 在纯粹理性批判的领域155
第五章 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171
1.一位启蒙思想家的座右铭173
2. 什么是启蒙运动?175
3.勇敢的独立思想者188
4.自己造成的监护权199
5.康德的性格204
第六章 我内心的道德法则217
1. 介于善良意志和极端邪恶之间219
2.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222
3.向实践理性的三次转变229
4.没有上帝的道德241
5.普鲁士的第一次文化斗争249
第七章 垂死之人265
1. 最后的著作、最后的问题、最后的岁月267
2.革命的激情268
3. 延长生命的艺术281
4. 遗著或最后的转变290
5. 这很好297
附录307
年表309
参考书目319
译后记322
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简直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它不像当下流行的快餐式阅读那样追求直白和效率,而是用一种近乎于雕琢的文字来构建场景和情绪。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的语境下会切换不同的“语调”:在描述历史遗迹时,文字变得古朴厚重,充满了对时间的敬畏;而在描绘角色间的私密对话时,语言又变得轻盈而富有暗示性,充满了潜台词。这种娴熟的语言驾驭能力,让阅读体验本身就变成了一种艺术的享受。有那么几段,我甚至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句子,品味词语的排列组合如何精确地击中了某种共鸣。它需要的不是快速浏览,而是慢下来,去感受文字的质地和韵律。这种对语言形式的极致追求,使得这部小说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反复品味的文学工艺品。
评分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对“灰色地带”的精妙刻画。在这个故事里,几乎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物都行走在道德的边缘,他们的选择往往是基于生存的压力、根深蒂固的偏见,或是对某种理想主义的病态执着。我尤其喜欢作者对“动机”的深入挖掘,而非停留在表面的行为描述。比如那位看似冷酷的幕后操纵者,他的每一步狠辣背后,都隐藏着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这种“可知而不可原谅”的复杂性,使得人物形象异常丰满和真实。我常常在心里与这些人物进行“辩论”,试图理解他们行为的合理性,这种智力上的交锋,是阅读过程中非常令人兴奋的部分。它强迫我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审视那些我平时不愿意面对的人性阴暗面和环境对人的异化作用。这种对人性的不加粉饰的呈现,让这部作品拥有了超越一般故事的深度和力量。
评分这部小说,初读时我以为会是一部宏大叙事下的哲思探索,毕竟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重量。然而,它带给我的却是全然不同的体验。故事的开篇,那种近乎散文诗般的细腻笔触,将我瞬间拽入了一个充满烟火气却又暗藏玄机的场景。人物的内心挣扎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他们的对话如同棋局中的每一步落子,看似随意,实则步步为营,暗藏着深层的动机和未曾言明的过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环境细节的捕捉,那些老旧的家具,窗外拂过的风声,甚至是空气中漂浮的尘埃,都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成为烘托人物情绪的无声角色。叙事节奏的把控也极其老道,时而舒缓如溪流潺潺,让人沉浸在人物的日常琐碎中,时而又陡然加速,抛出一个令人措手不及的转折,让人在猝不及防中被情节的张力所裹挟。这种看似松弛却暗藏暗流的叙事手法,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一种期待被揭示的愉悦感,让我几乎无法放下手中的书卷,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暗示或伏笔。
评分我必须坦诚,这部小说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叙事谜题的解构能力。初期进入角色的过程略显缓慢,大量的信息点和背景铺垫需要读者主动去吸收和整理。但一旦跨过了这个“适应期”,那种沉浸式的体验是其他作品难以比拟的。它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解谜游戏,作者巧妙地隐藏了关键线索,让你在看似无序的信息流中,凭借直觉和逻辑不断摸索。其中关于“真相的相对性”的处理尤其高明,每一次我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事情的全貌时,作者总能及时地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彻底颠覆我之前的认知。最终的结局处理,更是充满了开放性和张力,它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圆满”或“悲剧”标签,而是留下了一个充满余韵的空间,让读者自行去填补和感受,这种“留白”的处理,使得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我向来偏爱那种结构精巧、逻辑严密的文学作品,而这本小说恰恰满足了我对叙事复杂性的渴求。它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不同的时间线索和人物视角像多股细流汇入同一条大河,看似独立,实则在关键节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起初,梳理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颇具挑战性,我甚至需要时不时地翻回前面的章节来对照人物关系图谱,但这投入的时间是绝对值得的。随着情节的深入,我逐渐领悟到作者是如何将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串联起来的,那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直接告知真相要强烈得多。尤其是关于“记忆”与“身份”的探讨,通过不同角色的回忆碎片进行拼贴,使得核心主题的揭示具有了极强的立体感和多义性。它不像传统小说那样给出明确的答案,反而抛出了更多值得深思的问题,让读者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继续在自己的脑海中重构和辩论这些复杂的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