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曼努爾·康德的哲學主宰19世紀的思想解放以前,從來沒有一個思想體係曾那樣地主宰過一個時代。經過差不多60年默默無聞、與世隔絕的發展,這位哥尼斯堡神秘莫測的蘇格蘭後裔於1781年以他名聞遐邇的《純粹理性批判》使世界從“獨斷的睡夢”中驚醒過來瞭;從那一年起直到我們自己的時代,“批判哲學”統治著歐洲的思辨哲學領域。——威爾·杜蘭特《哲學的故事》
伊曼努爾·康德,1724年齣生於普魯士的柯尼斯堡。1740年進入阿爾伯特大學學習神學和哲學。1748—1754年在東普魯士的鄉村當瞭一段時間的傢庭教師。1755年鞦獲得阿爾伯特大學哲學係編外講師資格,1770年鞦被正式任命為柯尼斯堡大學教授。1804年在柯尼斯堡逝世。
康德一生過著學者式的生活,平靜而規律,但其思想的形成異常復雜。他經曆過形而上學學派的熏陶,潛心鑽研過休謨深邃的哲學論述,熱衷於盧梭的自然崇拜和牛頓的自然哲學;也從英國文學、法國啓濛運動中得到共鳴。他以淵博的知識和令人摺服的智慧書寫瞭橫跨理論、實踐、審美三大理論體係的《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深深影響瞭近代西方哲學,開啓瞭德國唯心主義和康德主義等諸多流派。
曼弗雷德·蓋爾通過書信、他人著作,勾勒齣瞭康德的傳奇人生和精神世界。在這部通俗易懂的傳記中,讀者不僅可以看到康德的學術態度,寫下《純粹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等著作的具體背景,還能瞭解他的更多人生經曆:早年寫作自然哲學著作,對視靈者斯威登伯格的批判,對實踐哲學的研究,以啓濛思想傢的身份進行的活動,以及對道德形而上學的重新思考。
曼弗雷德·蓋爾(Manfred?Geier),1943年齣生於特拉波,現居漢堡。1973年,他以諾姆?喬姆斯基的語言理論和美國語言學獲得博士學位,曾在漢諾威大學教授語言學和文學研究多年。蓋爾齣版的著作有:羅沃爾特專題研究叢書(Rowohlt-Monographien)中的《維也納學派》《卡爾·波普爾》以及羅沃爾特百科全書係列中的《哲學傢們的語言遊戲》《漠然置之的幸福》等。
前言 1
第一章 我已經給自己選擇瞭道路1
1. 小男子漢如何變為世俗智者康德3
2.第一聲啼哭5
3.一個滿足的孩子9
4.受奴役的青年時代15
5.嶄露頭角的天纔29
第二章 頭頂的星空43
1.康德如何從混沌中重新創造世界45
2.站在伊薩剋·牛頓的肩膀上47
3.宇宙碎形58
4.上帝的計劃67
5.地球以外的生物、靈魂轉世、內心喜悅76
第三章 我不知道是否有神靈87
1.冥界旅行89
2. 模糊的概念和神秘的錶象90
3.視靈者斯威登伯格99
4. 僞經驗104
5.釋夢109
第四章 唯有批判的道路仍是敞開的119
1. 康德對哲學的革命121
2.第二選擇的教授職位123
3.陷入危機129
4.我、上帝和整個世界139
5. 在純粹理性批判的領域155
第五章 勇敢地使用自己的理智!171
1.一位啓濛思想傢的座右銘173
2. 什麼是啓濛運動?175
3.勇敢的獨立思想者188
4.自己造成的監護權199
5.康德的性格204
第六章 我內心的道德法則217
1. 介於善良意誌和極端邪惡之間219
2.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222
3.嚮實踐理性的三次轉變229
4.沒有上帝的道德241
5.普魯士的第一次文化鬥爭249
第七章 垂死之人265
1. 最後的著作、最後的問題、最後的歲月267
2.革命的激情268
3. 延長生命的藝術281
4. 遺著或最後的轉變290
5. 這很好297
附錄307
年錶309
參考書目319
譯後記322
這部作品的語言風格,簡直就是一場華麗的冒險。它不像當下流行的快餐式閱讀那樣追求直白和效率,而是用一種近乎於雕琢的文字來構建場景和情緒。我注意到作者在不同的語境下會切換不同的“語調”:在描述曆史遺跡時,文字變得古樸厚重,充滿瞭對時間的敬畏;而在描繪角色間的私密對話時,語言又變得輕盈而富有暗示性,充滿瞭潛颱詞。這種嫻熟的語言駕馭能力,讓閱讀體驗本身就變成瞭一種藝術的享受。有那麼幾段,我甚至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句子,品味詞語的排列組閤如何精確地擊中瞭某種共鳴。它需要的不是快速瀏覽,而是慢下來,去感受文字的質地和韻律。這種對語言形式的極緻追求,使得這部小說不僅僅是講述瞭一個故事,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反復品味的文學工藝品。
評分我嚮來偏愛那種結構精巧、邏輯嚴密的文學作品,而這本小說恰恰滿足瞭我對敘事復雜性的渴求。它采用瞭多綫敘事的手法,不同的時間綫索和人物視角像多股細流匯入同一條大河,看似獨立,實則在關鍵節點相互滲透、相互影響。起初,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關係網頗具挑戰性,我甚至需要時不時地翻迴前麵的章節來對照人物關係圖譜,但這投入的時間是絕對值得的。隨著情節的深入,我逐漸領悟到作者是如何將看似不相乾的事件串聯起來的,那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比直接告知真相要強烈得多。尤其是關於“記憶”與“身份”的探討,通過不同角色的迴憶碎片進行拼貼,使得核心主題的揭示具有瞭極強的立體感和多義性。它不像傳統小說那樣給齣明確的答案,反而拋齣瞭更多值得深思的問題,讓讀者在閤上書本後,依然能繼續在自己的腦海中重構和辯論這些復雜的結構。
評分讀完此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對“灰色地帶”的精妙刻畫。在這個故事裏,幾乎沒有絕對的好人或壞人,每個人物都行走在道德的邊緣,他們的選擇往往是基於生存的壓力、根深蒂固的偏見,或是對某種理想主義的病態執著。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動機”的深入挖掘,而非停留在錶麵的行為描述。比如那位看似冷酷的幕後操縱者,他的每一步狠辣背後,都隱藏著一段令人心碎的往事,這種“可知而不可原諒”的復雜性,使得人物形象異常豐滿和真實。我常常在心裏與這些人物進行“辯論”,試圖理解他們行為的閤理性,這種智力上的交鋒,是閱讀過程中非常令人興奮的部分。它強迫我走齣自己的舒適區,去審視那些我平時不願意麵對的人性陰暗麵和環境對人的異化作用。這種對人性的不加粉飾的呈現,讓這部作品擁有瞭超越一般故事的深度和力量。
評分這部小說,初讀時我以為會是一部宏大敘事下的哲思探索,畢竟標題本身就帶著一種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重量。然而,它帶給我的卻是全然不同的體驗。故事的開篇,那種近乎散文詩般的細膩筆觸,將我瞬間拽入瞭一個充滿煙火氣卻又暗藏玄機的場景。人物的內心掙紮被描摹得入木三分,他們的對話如同棋局中的每一步落子,看似隨意,實則步步為營,暗藏著深層的動機和未曾言明的過去。我特彆欣賞作者對環境細節的捕捉,那些老舊的傢具,窗外拂過的風聲,甚至是空氣中漂浮的塵埃,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成為烘托人物情緒的無聲角色。敘事節奏的把控也極其老道,時而舒緩如溪流潺潺,讓人沉浸在人物的日常瑣碎中,時而又陡然加速,拋齣一個令人措手不及的轉摺,讓人在猝不及防中被情節的張力所裹挾。這種看似鬆弛卻暗藏暗流的敘事手法,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一種期待被揭示的愉悅感,讓我幾乎無法放下手中的書捲,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微妙的暗示或伏筆。
評分我必須坦誠,這部小說的閱讀門檻不低。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對敘事謎題的解構能力。初期進入角色的過程略顯緩慢,大量的信息點和背景鋪墊需要讀者主動去吸收和整理。但一旦跨過瞭這個“適應期”,那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作品難以比擬的。它更像是一場精心設計的解謎遊戲,作者巧妙地隱藏瞭關鍵綫索,讓你在看似無序的信息流中,憑藉直覺和邏輯不斷摸索。其中關於“真相的相對性”的處理尤其高明,每一次我以為自己已經掌握瞭事情的全貌時,作者總能及時地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徹底顛覆我之前的認知。最終的結局處理,更是充滿瞭開放性和張力,它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圓滿”或“悲劇”標簽,而是留下瞭一個充滿餘韻的空間,讓讀者自行去填補和感受,這種“留白”的處理,使得作品的生命力得以延續,讓人久久不能忘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