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能源互联网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能源互联网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申晓留等 著
图书标签:
  • 京津冀
  • 区域发展
  • 资源利用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经济学
  • 能源互联网
  • 生态文明
  • 经济地理
  • 环境规划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7411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372889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6-01
页数:405
字数:60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能源互联网研究——以京津冀为例》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京津冀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在对该领域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从资源供应和消费能力、人口和经济发展结构,以及典型的环境问题等方面,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指标体系,分析京津冀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建立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模型群,对京津冀区域的诸多焦点和热点问题——产业结构演变、区域能源安全、区域承载力、节能减排、三元协调度和大气环境进行分析、预测及优化研究,并围绕可持续发展和能源互联网的关系,对区域能源互联网、储能、微电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实证分析。最后从科研平台和决策支持两个角度,介绍了京津冀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决策支持共享平台,以及基于该平台的相关专题研究系统。

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第1章 导论 3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3
1.2 研究对象 4
1.3 研究路线 5
1.3.1 3E系统协调发展演变历程 5
1.3.2 研究流程 7
1.4 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发展与创新 9
1.4.1 可持续发展的共识 9
1.4.2 发展与创新 10
1.5 本章小结 11
参考文献 11
第2章 3E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2.1 全球3E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2.1.1 全球3E可持续发展研究 12
2.1.2 全球3E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 19
2.2 中国3E可持续发展研究 24
2.2.1 中国3E可持续发展研究历程 24
2.2.2 中国3E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28
2.3 区域3E可持续发展研究 31
2.3.1 区域3E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31
2.3.2 区域3E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32
2.3.3 京津冀区域3E可持续发展现状 34
2.4 本章小结 37
参考文献 37
第3章 区域资源-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40
3.1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40
3.1.1 国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40
3.1.2 国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 42
3.2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组成 43
3.2.1 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44
3.2.2 经济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44
3.2.3 社会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44
3.2.4 环境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支持 45
3.3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45
3.3.1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45
3.3.2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功能描述 46
3.3.3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6
3.3.4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筛选方法 47
3.4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8
3.4.1 一元指标体系 49
3.4.2 二元指标体系 83
3.4.3 三元指标体系 86
3.4.4 区域各子系统间因果关系分析 88
3.5 本章小结 90
参考文献 90
第二篇 现状及趋势分析
第4章 区域资源供应能力与消费现状分析 95
4.1 资源与能源 95
4.1.1 常规能源 96
4.1.2 新能源 101
4.2 水资源 104
4.2.1 水资源概况 105
4.2.2 供水分析 108
4.2.3 用水分析 110
4.3 资源利用分析 114
4.3.1 能源利用效率 115
4.3.2 水资源利用效率 118
4.4 本章小结 119
参考文献 119
第5章 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20
5.1 人口规模与结构 120
5.1.1 区域总体情况 120
5.1.2 分地区情况 122
5.2 经济规模与结构 129
5.2.1 经济规模 129
5.2.2 经济结构 134
5.3 本章小结 144
参考文献 144
第6章 区域环境现状分析 145
6.1 大气环境 145
6.1.1 大气污染物排放浓度 146
6.1.2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151
6.2 水环境 156
6.2.1 地下水环境 157
6.2.2 地表水环境 160
6.3 土壤环境 162
6.3.1 重金属及工业三废 162
6.3.2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 163
6.4 碳排放分析 164
6.4.1 CO2排放量分析 164
6.4.2 碳足迹分析 166
6.5 本章小结 170
参考文献 170
第7章 区域承载力分析 171
7.1 承载力的提出与发展 171
7.2 区域承载力的基本现状 173
7.2.1 人口承载力 173
7.2.2 水资源承载力 174
7.2.3 土地资源承载力 176
7.2.4 环境承载力 178
7.2.5 交通承载力 179
7.3 提高区域承载力的路径与对策 180
7.3.1 增强承载力 180
7.3.2 疏解承载力 181
7.4 本章小结 182
参考文献 182
第三篇 理论与模型研究
第8章 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 185
8.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185
8.1.1 区域可持续发展概念 185
8.1.2 区域可持续发展特征 186
8.1.3 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 188
8.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189
8.2 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概述 191
8.2.1 资源系统定义及构成 191
8.2.2 经济系统定义及构成 192
8.2.3 环境系统定义及构成 193
8.3 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93
8.3.1 区域资源-经济-环境系统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193
8.3.2 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经济、环境要素制约 195
8.4 区域3E系统模型群 196
8.4.1 基于认识论的3E系统模型群 196
8.4.2 基于方法论的3E系统模型群 199
8.5 本章小结 202
参考文献 202
第9章 区域3E系统分析模型群 203
9.1 能源系统分析模型 203
9.1.1 基于模糊聚类的光伏发电规划模型 203
9.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能源安全评价模型 206
9.1.3 基于脱钩指数的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模型 211
9.2 经济系统分析模型 214
9.2.1 基于实物期权法的风力发电投资规划模型 214
9.2.2 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型的经济发展与能源生产关系模型 218
9.2.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产业结构与3E系统关系模型 220
9.3 环境系统分析模型 225
9.3.1 节能减排分析模型 225
9.3.2 空气质量短期分析模型 228
9.4 3E系统耦合模型 231
9.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3E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模型 232
9.4.2 基于回归分析法的3E系统耦合模型 235
9.4.3 3E系统协调度概念模型——“δ”模型 237
9.4.4 3E系统协调度几何模型——“θ”模型 239
9.4.5 3E系统协调度物理模型——“β”模型 244
9.4.6 基于OLAP 技术和数学统计方法的能源与经济指标定量影响关系模型 249
9.5 本章小结 254
参考文献 255
第10章 区域3E系统预测模型群 256
10.1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3E系统预测研究 256
10.1.1 模型概述 256
10.1.2 模型原理 256
10.1.3 算例研究 260
10.2 京津冀区域能源安全预测研究 261
10.2.1 模型概述 261
10.2.2 模型原理 261
10.2.3 算例研究 262
10.3 基于ARMR模型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脱钩预测研究 264
10.3.1 模型概述 264
10.3.2 模型原理 265
10.3.3 算例研究 265
10.4 基于回归分析和最小二乘法的碳排放演化研究 269
10.4.1 模型概述 269
10.4.2 模型原理 269
10.4.3 算例研究 271
10.5 基于灰色预测法的大气环境长短期预测研究 273
10.5.1 模型概述 273
10.5.2 模型原理 273
10.5.3 算例研究 273
10.6 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在3E领域的研究 276
10.6.1 大数据环境下的机器学习理论 276
10.6.2 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算法在3E领域的应用 278
10.7 本章小结 292
参考文献 293
第11章 区域3E系统优化模型群 294
11.1 基于粗糙集和信息熵的指标体系优化模型 294
11.1.1 模型概述 294
11.1.2 模型原理 294
11.1.3 算例研究 295
11.2 基于灰色动态规划的产业结构优化模型 296
11.2.1 模型概述 296
11.2.2 模型原理 297
11.2.3 算例研究 298
11.3 基于多目标规划模型的3E系统规划研究 299
11.3.1 模型概述 300
11.3.2 模型原理 300
11.3.3 算例研究 301
11.4 基于不确定性区间优化的3E系统规划研究 303
11.4.1 模型概述 303
11.4.2 模型原理 306
11.4.3 算例研究 307
11.5 本章小结 310
参考文献 310
第四篇 区域能源互联网
第12章 可持续发展与能源互联网 315
12.1 能源互联网概述 315
12.2 能源互联网研究 317
12.3 可持续发展与能源互联网的联系 319
12.4 本章小结 323
参考文献 323
第13章 区域能源互联网 324
13.1 区域能源互联网概述 324
13.2 京津冀区域能源互联网 325
13.2.1 清洁能源分布及利用 327
13.2.2 区域能源互联网构成 333
13.3 本章小结 335
参考文献 336
第14章 储能 337
14.1 储能概述 337
14.1.1 储能基础理论 337
14.1.2 抽水储能 339
14.1.3 压缩空气 350
14.1.4 电池储能 351
14.1.5 石墨烯 355
14.2 电池储能应用 356
14.2.1 电动汽车 357
14.2.2 风光储输 359
14.3 本章小结 361
参考文献 361
第15章 微电网 363
15.1 微电网概述 363
15.2 微电网研究 365
15.3 微电网政策 368
15.4 微电网案例 369
15.4.1 光伏发电 369
15.4.2 案例研究 370
15.5 本章小结 376
参考文献 376
第五篇 “3E+”平台
第16章 3E-DSS平台 381
16.1 3E-DSS平台设计 381
16.2 3E-DSS平台架构 382
16.3 3E-DSS平台功能 383
16.3.1 3E大数据和指标体系 383
16.3.2 模型研究 385
16.3.3 GIS应用 387
16.3.4 科研成果 387
16.4 本章小结 387
参考文献 388
第17章 3E-DSS平台的专题研究 389
17.1 基于大数据的京津冀大气环境决策支持系统 389
17.1.1 AE-DSS系统功能 389
17.1.2 AE-DSS系统实现 391
17.2 能
好的,这是一本聚焦于特定区域经济、环境与能源转型的专著的简介,旨在全面梳理相关研究领域的关键议题、方法论和未来展望。 --- 图书简介:区域经济转型、生态环境演进与能源系统耦合发展研究 本书聚焦于全球化背景下,特定区域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与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复杂挑战与前沿机遇。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分散式研究范式,构建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区域经济增长的驱动力、资源禀赋的约束效应、环境质量的变迁规律以及能源系统的现代化路径。 第一部分:区域经济的内生增长与结构优化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宏观环境与微观动力机制。研究首先梳理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特别是从内生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到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理解不同发展阶段区域的增长潜力和瓶颈。 1.1 经济结构转型与效率提升: 重点分析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路径,特别是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向知识密集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演进过程。通过投入产出分析(IOA)和结构分解技术,评估了技术进步、要素禀赋变化对区域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贡献度。探讨了服务业在经济结构优化中的先导作用及其对制造业的协同效应。 1.2 区域协调发展与空间经济学: 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考察了区域内部和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包括溢出效应、集聚效应和极化现象。研究不仅关注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深入分析了城市群内部的产业链协同与功能分工,为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1.3 创新驱动与人力资本积累: 探讨了技术创新体系在区域竞争中的核心地位。分析了研发投入的效率、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并量化了人力资本(受教育程度、技能结构)对区域经济韧性和长期增长的保障作用。 第二部分:生态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性评估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区域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核心在于建立科学的环境承载力评估体系,并探寻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的最优平衡点。 2.1 资源环境效应的量化分析: 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模型、投入-产出模型的延伸(如环境扩展投入产出,SEI-O)等方法,对区域水资源、土地利用变化和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了系统的量化。着重分析了经济高速增长期污染物排放的“倒U型”规律在特定区域的适用性与修正条件。 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空间格局: 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结合价值评估模型,核算了区域内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提供的关键服务(如碳汇、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持)的经济价值。研究了城市化进程、工业扩张对这些服务价值的侵蚀程度,并提出了基于生态红线的空间管控策略。 2.3 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绩效考核: 结合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如熵值法、TOPSIS),构建了一套综合性的区域绿色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超越了单一的GDP指标,纳入了环境质量指数、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恢复指数,为区域政策制定者提供了科学的监测工具。 第三部分:能源系统的结构变革与系统集成 本部分聚焦于区域能源系统的现代化进程,重点研究了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的技术路径、经济性分析以及系统集成面临的挑战。 3.1 能源消费模式的解耦分析: 通过对区域能源强度、能源结构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深度剖析,识别出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解耦”拐点。特别关注了终端能源消费侧的电气化水平提升、工业部门节能潜力挖掘以及交通运输部门的低碳化策略。 3.2 清洁能源的区域布局与消纳: 评估了区域内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资源禀赋和开发潜力。研究了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现有电力系统的冲击,并探讨了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在平抑波动、保障系统稳定中的关键作用。 3.3 区域能源互联与系统优化: 探讨了跨区域电力和天然气管网的互联互通在提升区域能源安全、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运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和综合能源系统(IES)优化技术,模拟不同能源情景下(如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的系统运行成本、可靠性和碳排放水平,为区域能源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第四部分:政策集成与跨域治理的协同机制 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工具和治理结构,实现经济、环境、能源三大领域的协同发展目标。 4.1 气候变化应对与碳减排路径: 分析了区域层面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并结合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制定了分阶段、可量化的碳排放达峰路径。探讨了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在区域内部的有效性与溢出效应。 4.2 政策工具的集成与组合效应: 研究了环境规制(如排污费、总量控制)、市场激励(如绿色金融、补贴政策)和技术标准在驱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相互作用。特别评估了单一政策工具在应对复杂系统问题时的局限性,并倡导“组合拳”策略。 4.3 跨域治理与利益协调: 鉴于区域问题的跨界性(如大气污染、水资源分配),本章着重分析了区域合作机制的构建。探讨了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生态补偿机制、污染联防联控的组织结构,以及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实现区域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创新。 总结而言,本书提供了一套严谨的理论框架和实证工具,旨在指导特定区域在复杂的内外压力下,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升、环境压力的有效缓解,并最终构建一个安全、清洁、高效的现代化能源系统,为区域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深刻的理论洞察与可操作的政策建议。

用户评价

评分

读了这本书的简介,我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宏大的图景:中国北方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如何在快速发展中找到一条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道路,并且还要拥抱前沿的能源技术。我对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很好奇。它会侧重于经济增长的质量,还是环境治理的成效?亦或是两者兼具的综合评价?“能源互联网”的引入,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是否意味着书中会探讨如何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来更有效地管理和配置区域内的能源资源,从而降低能耗,减少排放?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将“经济”、“环境”和“能源互联网”这三个看似独立,实则紧密相连的概念,有机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或者研究模型。如果这本书能够为其他面临类似发展挑战的区域提供借鉴,那它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

评分

作为一个对区域发展和环境保护议题稍有了解的读者,我对这本书的出现感到兴奋。京津冀地区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焦点区域,其发展模式和面临的挑战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面临的最核心的课题之一,而“能源互联网”则是解决这一课题的关键技术之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权衡产业结构调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以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问题。同时,我对书中如何构建“能源互联网”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设想也充满期待。这是否包括了智能电网的建设、可再生能源的整合、以及用户侧的能源管理等等?如果本书能够提供实证研究的数据和分析,那就更能增强其说服力,让我对京津冀地区的未来发展方向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的选题确实挺吸引人的,特别是“京津冀”这个区域性视角,让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有了落地的参照。我一直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张力很感兴趣,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京津冀在这一背景下的具体挑战和应对策略,那就太有价值了。比如,它是否能解释为什么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京津冀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又是如何影响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的?而“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更是当下热门,如果这本书能将它与区域经济环境的融合发展结合起来,那无疑是站在了前沿。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关于能源结构优化、跨区域能源协调、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的具体案例和分析。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或者至少能激发读者对这个重要区域的更深层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立刻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一直认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尤其是在像京津冀这样高度集聚、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地区。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如何实现这种协同发展的深入探讨。特别是“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能源技术,构建一个高效、清洁、低碳、智能的能源系统的模式。这本书是否会详细阐述如何将能源互联网的理念应用于京津冀的实际发展中,例如如何促进新能源的消纳,如何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如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显著改善环境质量?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名称,我立刻联想到京津冀地区在发展中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雾霾治理、水资源短缺、以及如何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之间寻求平衡。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具体问题,并提出基于“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能源互联网”的创新性解决方案,那将非常有意义。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定义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以及它会如何将“能源互联网”的建设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转型和环境改善紧密结合起来。比如,它是否会分析如何通过能源互联网技术,来推动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又或者,它会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智能化平台,来优化能源的生产、输配和消费,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能将宏观的理论与区域的实践相结合,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图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