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宗教生活现象学

海德格尔文集:宗教生活现象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著,孙周兴,王庆节 编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现象学
  • 宗教哲学
  • 存在主义
  • 西方哲学
  • 哲学史
  • 宗教研究
  • 生活世界
  • 形而上学
  • 德国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84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7826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文集:宗教生活现象学》是理解海德格尔早年思想的起源以及海氏早期和晚期思想基础的重要文献,它包含了海德格尔从1918年至1921年的三篇讲座稿:《宗教现象学导论》、《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和《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0》,但其中第三篇只是一个粗略的提纲。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张振华,1982年9月生,上海南汇人。200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9年至2011年访学于德国弗莱堡大学。

目录

宗教现象学引论早年弗赖堡讲座,1920/21年冬季学期
第一部分方法的引入哲学、实际生活经验与宗教现象学
第二部分对保罗书信中的具体宗教现象之现象学阐释
附录讲课稿的笔记和草稿
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早期弗莱堡讲座,1921年夏季学期
引论部分几种奥古斯丁-见解
主干部分对《忏悔录》第10卷的现象学解释
附录Ⅰ讲座的笔记和大纲
附录Ⅱ根据奥斯卡·贝克尔笔记的补充
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哲学基础[1918/19年一部未讲授讲座稿的初稿与纲要]
1920/21年冬季学期讲座编辑后记
1921年夏季学期讲座和1918/19年大纲与草稿编辑后记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海德格尔文集:宗教生活现象学》:
  b)历史之物的概念
  历史是这样的一种现象:据说它会为我们打开走向哲学的自我理解的通道(Zugang)。现象学的方法之问并非是对于方法体系的一种探问,而是对于那由实际生活所引导的通道的探问。为了对我们的考察加以理解,对于方法脉络的关注是重要的。这个方法脉络之含义就是走向问题本身的路径,我们将会看到,走向问题的路径在哲学思考中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所需要的,就是源出于实际生活经验去赢得哲学思考之自我理解的动机。对我们而言,出自这一自我理解才出现了关于宗教之现象学的整个任务,而这一任务当中贯穿了历史的问题。在人们直接而实际地听见“历史的”这个问题一词之际,只要他想对此进行哲学思考而不再求助于历史哲学,不再相信它是一门严格受到限定的学科,看起来他就已然解决了任务的一半。
  但是我们不能通过历史哲学去赢得关于历史的现象学,因为我们拒斥一切哲学向诸学科的渗透。由此历史之物的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无家可归的,它失去了它的系统的场所。因之我们必须源出于实际生活去取得历史之物。人们从来不说:“某物(etwas)是历史的”,某物,一个客体,具有历史地存在的本性。由此历史之物陷进了一种客体关联之中。所以哲学和宗教当然也是历史的现象。凭借这样的一种刻画我们并没有道出任何特别的东西,艺术和科学在这个意义上也是历史的。在哲学这里,这一刻画恰好显得是次要的。因为事情恰好取决于哲学就其含义而言究为何物,而无视它如何在历史上实现的。仅当人们把科学命题的效用看作有问题的之时,历史之物才会起到一定的(虽然是消极的)作用。人们说,这些命题之有效是不依赖于历史的,是“超时间的”;关于历史之物的考察恰好只是为了彰显出这一点而服务。但这一点对历史之物而言也许更是一个次要的作用;在此,哲学的意义和效用的意义已然在起前提作用了。
  但是,在所有效用问题之先,我们坚持历史之物对于哲学之意义的重要性。这一坚持的基础在于历史概念是多义的而我们还全然没有把握到历史的原本的意义。我们必须以现象学方式去讲明历史之物的意义。当人们说某一过程、一件事务等等是“历史的”时,这意指的是什么呢?它所意指的是,每一时间一空间中的事件都具有在一种时间关联和流变关联中持存(stehen)的本性。这样一来,“成为历史的”就成了被指派给一个客体的本性。
  客体(Objekt)和对象(Gegenstand)并不是同一个东西。所有的客体都是对象,但反过来并非所有的对象都是客体。在此存在着一个把客体之规定性看作对象之规定性的危险。反过来,人们亦耽于把某些对象之规定性立马就看作客体之规定性,而把形式化的观点应用于特殊的对象观察。始于柏拉图的对这一区别的混淆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现在,现象既不是客体也不是对象。然而从形式上讲,一种现象也是一种对象,这就是说,毕竟是某个东西。但是这样说并没有道出现象的任何实质;这样说是把它推向了一个它并不归属于其中的领域。
  0
  ……

前言/序言

  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于1975年启动,迄今已出版了80余卷(按计划将编成102卷)。已出版者包含了海德格尔著作(含讲座、手稿等)的基本部分(即全集第1-3部分),余下未出版者多为书信、札记等(全集第4部分,第82卷始)。随着德文版《海德格尔全集》出版工作的顺利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海德格尔翻译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势,目前至少已有英、法、意、日四种文字的全集版翻译,据说西班牙文和阿拉伯文的全集版翻译也已经启动。相比之下,汉语的海德格尔翻译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甚至不能与亚洲邻居的日、韩两国比较,严肃的译著至今只有十几种而已。这种状况是令人羞愧的。
  为让中文世界更完整、更深入地理解海德格尔思想,经反复酝酿,我们计划根据《海德格尔全集》版,编辑出版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收录海德格尔的代表性著作30卷,其中前16卷为海德格尔生前出版的全部著作(我们依然认为这一部分是《海德格尔全集》中最值得关注的,包含了作者已经稳定下来的思想),而其余14卷为海德格尔的重要讲座稿和手稿。我们假定,这30卷属于海德格尔的“基本著作”,基本上已能呈现海德格尔思想的总体面貌。当然,我们也并不因此否认其他卷本(讲座稿和手稿)的意义,而且我们也愿意认为,中文世界对海德格尔思想的深入研究和完整理解,仍然要基于对《海德格尔全集》的系统译介。但我们选译的30卷至少已经走出了第一步,也或可为将来可能的中文版《海德格尔全集》的工作奠定一个基础。
  所选30种著作中,约半数已有成熟的或比较成熟的中文译本,少数几种已经译出了初稿,其余约十余种则有待新译。已出版的译著在编入《海德格尔文集》时,将根据德文全集版重新校订,因为其中有几种原先只是根据单行本译出的,也有几种在译文品质上是稍有欠缺的。
  由于是多人参与的多卷本(30卷)译事,又由于众所周知的海德格尔语文表达方面的奇异性,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在译文风格上是难求统一的,甚至在基本词语的译名方面也不可能强行规范划一。这是令人遗憾的,不过也可能为进一步的义理辨析和讨论留下空间。我们唯希望能够尽量做到体例方面的统一,以便至少让人有一套书的整体感。
  按照我们的计划,中文版《海德格尔文集》每年出版5种左右,约五六年内完成全部30卷的翻译和出版工作。我们希望藉此为中国的海德格尔研究事业提供一个基础性的讨论平台,也愿学术界有识之士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批评、建议,帮助我们做好这项大型的学术翻译事业。
《海德格尔文集:宗教生活现象学》 一部深刻探索人类宗教体验本质的哲学巨著 海德格尔,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思想深邃而广博,影响了存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解构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他的作品挑战了西方哲学数千年的传统,对“存在”的根本性追问,开启了理解人类存在状态的全新视角。然而,在海德格尔浩如烟海的著述中,关于“宗教”的系统性探讨,往往被其更广为人知的“此在”、“世界性”等概念所掩盖,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见,也鲜为人知。 《海德格尔文集:宗教生活现象学》正是对海德格尔哲学中关于宗教生活这一重要维度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深入挖掘。本书并非简单地将海德格尔对宗教的零散论述汇集一处,而是以严谨的学理精神,将其关于“此在”(Dasein)的根本性分析,特别是其对于“在世”(In-der-Welt-sein)、“忧虑”(Sorge)、“死亡”(Tod)以及“真理”(Wahrheit)的阐释,与人类宗教生活的具体表现,进行精妙的哲学整合。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海德格尔晦涩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迷宫,抵达理解人类最古老、最普遍的精神活动——宗教——的全新境界。 宗教的“此在”维度:在信仰与怀疑中追寻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的哲学基石在于对“此在”的根本性分析。此在,即是那个“存在着”的人类存在者,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在”世界之中,并且“懂得”自身的存在。这种懂得,并非如一个客观物体那样被动地被认识,而是通过一种“关怀”(Sorge)的方式,此在积极地投身于世界,并在其中寻求自身的意义。 本书认为,宗教生活正是此在“关怀”世界,并在此过程中追寻存在意义的一个最深刻、最普遍的体现。当此在面对自身的有限性、偶然性,以及不可避免的死亡时,它会产生一种深切的“忧虑”。这种忧虑驱使此在超越日常的平庸,去追问“为什么存在?”“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死亡之后还有什么?”。而宗教,正是对这些终极问题的回应。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方法,即“回到事情本身”,在这里被应用于宗教生活的分析。本书将剥离宗教的世俗化表象,追溯其最根本的存在论根源。它不再将宗教仅仅视为一种社会制度、一种道德规范,或是一种心理慰藉,而是将其视为此在对自身存在之困境的一种深刻的回应。例如,对于“信仰”的现象学考察,本书将指出,信仰并非仅仅是对某个超验实在的盲目接受,而更是一种此在主动地将自身托付给某种“超越性”(Transzendenz)的活动。这种托付,是在面对自身存在之空虚和无意义时,此在所采取的一种存在姿态,它为“此在”在世界中的漂泊提供了一种“基础”(Grund),一种“依凭”(Halt)。 “在世”与宗教:世俗的维度与神圣的张力 海德格尔的“此在”是“在世”的。这意味着此在并非孤立的个体,而是始终与世界、与他人、与“物”缠绕在一起。宗教生活也正是在这种“在世”的维度中展开。本书将细致地分析,宗教如何渗透进此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物”的的使用、人际的交往、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中显现其踪迹。 例如,我们所使用的工具,海德格尔称之为“上手”(Zuhanden),它们在被使用时,其存在意义在于其功用。但当工具出现故障,或其功用被质疑时,它就转化为“在前的”(Vorhanden)存在,暴露了其物质性,也可能引发此在对工具背后更深层意义的追问。宗教的张力,也体现在这种从“上手”到“在前的”的转变之中。当此在在日常的功用世界中感到迷失、疏离,或对其所处的世界的意义产生怀疑时,它可能会转向宗教,在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中寻求慰藉和启示。 本书将深入探讨,海德格尔所指出的“本真性”(Eigentlichkeit)与“非本真性”(Uneigentlichkeit)在宗教生活中的体现。非本真性的宗教,可能是一种流于形式的教条,一种人云亦云的信仰,一种将宗教作为逃避现实的工具,它遮蔽了此在对自身存在的根本性关怀。而本真性的宗教,则是一种此在在其有限性和死亡性面前,以一种“面向死亡”(Sein-zum-Tode)的姿态,主动地将自身的存在“承担”起来,并在这种承担中,寻求与神圣的联结。 死亡与宗教:通往存在之真理的门户 海德格尔哲学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此在最根本的“可能性”(Möglichkeit)。此在的“此在”性,意味着它注定要走向死亡,而正是这种不可避免的死亡,迫使此在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偶然性,从而摆脱日常的平庸,迈向“本真性”。 本书将突出海德格尔对于“走向死亡”的分析,并将其与宗教的终极关怀联系起来。许多宗教的核心,都指向对死亡的超越,对永恒的追求,以及对来世的期盼。海德格尔的视角,为我们理解这些宗教的诉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哲学基础。当此在直面死亡时,它所感受到的终极孤独和无助,正是宗教寻求“救赎”(Erlösung)和“慰藉”(Trost)的起点。 本书将深入分析,为何在面对死亡的绝对可能性时,此在会产生对“超越性”的强烈渴望。这种渴望,并非是对死亡的简单逃避,而是一种对存在之“真理”(Wahrheit)的追寻。海德格尔认为,真理并非仅仅是判断的正确性,而更是“遮蔽的解除”(Unverborgenheit)。在宗教维度,这种遮蔽的解除,意味着此在能够洞见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能够领悟到在有限生命背后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 语言与宗教:神圣言语的现象学 海德格尔对语言的深刻洞见,也为我们理解宗教的言说方式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他认为,语言并非仅仅是沟通的工具,而是“存在的居所”。在宗教语境下,语言更是承载着神圣的意义,传递着超越性的启示。 本书将审视海德格尔对于“诗意”(Dichtung)的理解,以及他对“神性”(das Göttliche)的思考。在海德格尔看来,诗意是存在向我们显现自身的最根本方式之一,而宗教的言说,也往往带有诗意的特质。那些古老的经文,那些神圣的颂歌,那些对神灵的祈祷,都试图用有限的语言去触及无限的存在,去表达不可言说的神圣。 本书将探讨,为何在宗教体验中,语言会显得如此重要,又如此乏力。为何人类总是试图用语言去捕捉那超越语言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分析,揭示了这种努力背后,是此在对存在的根本性追问,是对神圣的深切呼唤。本书将引领读者,通过海德格尔的哲学之眼,去重新聆听那些古老而神圣的语言,去感受它们在揭示存在之奥秘时所蕴含的强大力量。 结论:走向本真性的宗教生活 《海德格尔文集:宗教生活现象学》并非旨在为任何特定的宗教信仰辩护,也不是要构建一套新的宗教理论。本书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为我们提供一种理解人类宗教生活本质的全新视角。它邀请读者,不再将宗教视为一种外在的现象,而是将其视作此在自身存在状态的深刻体现。 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为何人类会产生宗教?宗教在何种意义上回应了此在对存在之意义的追问?如何在日常的“在世”生活中,显现出宗教的张力?在面对死亡时,宗教又如何成为此在寻求本真性的可能途径? 海德格尔的哲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语言,挑战着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本书正是希望借助海德格尔的哲学工具,引导读者,在一个日益世俗化的时代,重新审视人类最古老、最深邃的精神活动——宗教生活。它鼓励我们,在理解宗教的现象学维度中,去探索自身存在的深度,去追寻那超越有限生命的意义,去走向一种更为本真、更为深刻的存在状态。 本书是哲学爱好者、宗教学者、神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人类精神世界有着深刻好奇心的读者,不可错过的思想盛宴。它将开启一段令人振奋的哲学之旅,引领我们去发现,在海德格尔的哲学光辉中,宗教生活所蕴含的,那关于存在之意义的永恒追问。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最大影响,在于它无形中重塑了我日常感知世界的方式。起初,我只是抱着学习学术概念的目的去阅读,但随着深入,我开始察觉到,那些原本在生活中被我视为理所当然的瞬间——比如一次专注的倾听、对一个古老物件的凝视、或者仅仅是面对一片自然景观时的怔忡——都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厚度”和“深度”。哲学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理论,而是成为了审视日常经验的透镜。我开始对“在场”和“遗忘”这些概念产生更敏感的体验,并尝试在自己的体验中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本真”瞬间。这种将高深理论内化为一种生活态度的能力,是衡量一部伟大哲学著作价值的试金石,而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悄无声息地改变了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进行深度、慢节奏的对话,需要极大的专注力和耐心。它并非那种可以轻易“速览”或“跳读”的文本,每一个句子的构建都像是经过反复打磨的,充满了复杂的从句和精确的术语定义,稍不留神就可能迷失在概念的迷宫之中。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在笔记本上梳理那些层层递进的论证结构,试图捕捉那些微妙的语义转折和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阅读过程是费力的,但同时也是极其充实的,每一次成功地“破解”一个复杂的段落,都会带来一种醍醐灌顶的喜悦感。它强迫我走出日常思维的惯性,用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存在”与“时间”的议题,这种智力上的拉锯战,正是高级哲学文本的魅力所在。

评分

从文本的整体气势来看,这套文集散发出的是一种近乎悲怆的史诗感。它不像某些现代哲学那样追求清晰的逻辑链条和实用的操作指南,反而更像是一种对“人类境况”的深沉喟叹与庄严宣告。作者的语气中蕴含着对现代性危机、技术统治对人类本真性侵蚀的深刻忧虑,这种忧虑通过其独特的、充满韵律感的德语表达(即使是译本,也努力保留了其强烈的内在节奏)被放大和烘托。阅读时,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大的历史剧场,目睹着传统意义上的“意义”是如何一步步被消解和流失的。这需要读者具备一种超越日常功利主义的胸襟,去接纳这份沉重而又必要的哲学追问,其力量不在于提供简单的答案,而在于唤醒我们对“何以为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永恒追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质感的封面材料,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厚重与庄严,仿佛在触碰思想的深度。排版上,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保证了阅读的舒适度,又透露出一种古典的韵味,让人在翻阅时仿佛穿越回那个充满思辨的年代。侧边书脊的处理也颇为精妙,即便是随手放在书架上,它也散发着一种低调的知识分子气质,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究其中蕴含的哲思。装帧的细微之处,比如扉页上的烫金工艺,都显示出出版方对这部重要文集的尊重与用心,这对于严肃的哲学阅读体验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它为后续的深度思考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物质基础,让人从一开始就对即将进入的知识殿堂充满了敬意与期待。整体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的物理形态,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与所承载的思想内容相得益彰。

评分

与我之前接触的某些哲学入门读物相比,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者似乎对既有的哲学传统保持着一种批判性的继承姿态,他并非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是深入到概念的根源,对西方形而上学的基石进行了彻底的重估与颠覆。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内在驱动力——那种试图彻底清理思想废墟、重新奠定理解基石的决心。这要求读者必须对西方哲学史,尤其是现象学运动的脉络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感到迷茫,因为很多论述都是在与特定的历史哲学观点进行“辩论”或“对话”。它成功地展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求真过程,将那些被历史沉积物所覆盖的本真问题重新挖掘出来,极具颠覆性和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