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与中国民俗(修订本)

儒释道与中国民俗(修订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仲宇著 著
图书标签:
  • 儒家
  • 道家
  • 佛教
  • 中国民俗
  • 传统文化
  • 宗教文化
  • 文化研究
  • 民俗学
  • 中国哲学
  • 文化传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83836
商品编码:10941288102
出版时间:2016-10-01

具体描述

作  者:刘仲宇 著 定  价:98 出 版 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10月01日 页  数:500 装  帧:精装 ISBN:9787549583836 引言
  民俗――三教扎根的土壤
  礼乐的合宜与从俗
第二节  从巫风俗中飞升
第三节  入乡随俗东土安家
第二章  共同致力于移风易俗
  儒士的职责
第二节  阴骘、果报和劝善
第三节  在民俗地盘上的相斥和相容
第三章  人生礼俗的规范(上)
  弄璋和弄瓦
第二节  养成与教成
第三节  姻缘、八字及头等吉礼
第四节  房中与祈嗣
第四章  人生礼俗的规范(下)
  送终的孝道与孝行
第二节  贞节  牌坊下的血泪
第五章  衣食起居的忌和佑护
  受尽束缚的衣饰习俗
第二节  饮食的风尚和礼仪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本书阐述了中国传统的主要宗教和文化体系儒释道三教对中国民间风俗的影响,指出三教这样的高位精英文化,其中的许多方面已经渗透到民间风俗之中,在民众的生活中不断重演,从而获得传承;也在民俗领域中相互竞争、相互交融,从而达到相容共生。具体考察了三教与人生礼俗、岁时风俗、生态习俗、信仰习俗等方面的互动性联系,并由此视角探测中国文化精神。 刘仲宇 著 刘仲宇,1946年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资历的道教研究专家。从事中国哲学与宗教研究三十余年,早年以研究《周易》及宋明理学为主,1982年后,主攻道教。有《道教影响下的朱熹》、《道教思维方式探微》等论文150余篇,个人学术专著近20本,代表作有《中国道教文化透视》、《儒释道与中国民俗》(1922年版)、《道教法术》等,新出成果《道教授策制度研究》被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与人合作项目20余项,包括《中华道教大辞典》(副主编)、《中华道藏》(副主编)等大型项目。多次赴美国、德国、东南亚、韩国等地参加靠前会议或讲学。研究领域广泛,善于做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东方智慧的织锦:儒释道思想在中国民俗的流变与渗透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度,其精神世界的构建,离不开儒、释、道这三股思想潮流的深刻影响。它们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如同三条奔涌的大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相互激荡、融合,最终织就了一幅丰富多彩的中国民俗文化画卷。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儒释道三家思想如何在中国民间信仰、生活习俗、伦理道德、艺术表达等各个层面留下印记,并观察这些思想在与中国本土文化交织融合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面貌与演变规律。 一、 儒家思想的基石:伦理秩序与家国情怀的塑造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其核心在于“仁、义、礼、智、信”,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个人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这种思想深深地根植于中国民俗之中,构成了民间道德伦理的基础。 孝道与宗法观念: 儒家强调“孝”为百善之先,这在中国民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祭祀祖先、尊敬长辈、慎终追远,成为无数中国家庭代代相传的习俗。春节祭祖、清明扫墓、中元节祭奠,这些节日都承载着对先人的缅怀与敬意,构成了独特的家族情感纽带。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使得民间对忠君报国、爱乡爱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滋长。 礼仪规范与社会秩序: 儒家的“礼”,并非僵化的规矩,而是维系社会和谐运转的润滑剂。从婚丧嫁娶的繁复仪式,到待人接物的细微之处,都透露着儒家礼仪思想的影响。民间社会的各种节日庆典,如元宵节的灯会、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其背后都蕴含着遵循传统、凝聚社区、维系社会秩序的朴素愿望。这些活动不仅是娱乐,更是对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强化。 教育与人格塑造: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对教育的重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间对知识的崇尚。虽然并非人人都能进入仕途,但民间对读书人的尊重,对子孙后代学业有成的期望,始终不曾改变。许多民间故事、谚语,都蕴含着劝人向学、修身养性的道理,体现了儒家对个人品德与才能培养的关注。 二、 佛教的传播:解脱的彼岸与世俗的慰藉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便开始与中国本土文化进行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其关于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慈悲为怀的教义,为中国民俗注入了新的精神维度。 生死观的重塑: 佛教的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脱现世苦难的可能。这在中国民俗中体现在对死亡的理解以及对来世的期盼上。许多民间故事中,善恶报应、转世为人或为畜的情节,反映了佛教因果律的深入人心。同时,佛教的“放下执念”、“超度亡灵”的思想,也影响了丧葬习俗,如超度法会、放生等,试图为逝者寻求安宁,为生者抚慰心灵。 慈悲情怀与民间信仰: 佛教的“慈悲”精神,与中国民间对善良、仁爱的传统追求不谋而合。观音菩萨作为大慈大悲的象征,在中国民间拥有无与伦比的声望,成为无数人祈求平安、健康、子嗣的信仰对象。妈祖、地藏王菩萨等,也都体现了佛教悲悯情怀的世俗化解读。这种对神祇的虔诚信仰,不仅是精神寄托,也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和互助。 寺庙与文化空间: 佛教寺庙在中国各地星罗棋布,它们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重要的文化空间。寺庙中的雕塑、壁画、法器,都凝聚了精湛的艺术技艺,传播着佛教故事和教义。许多寺庙也成为民间节日庆典、祈福活动的集散地,与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成为沟通天上与人间、精神与物质的桥梁。 三、 道教的本土化:追求长生与天人合一的实践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其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方仙道、神仙家等。它强调“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并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俗的方方面面。 养生与健康观念: 道教对生命能量的关注,以及“形神合一”的理念,催生了丰富的养生术,如气功、太极拳、中医食疗等。这些养生方法深入民间,成为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日常实践。许多民间传说中,神仙的形象,往往与长寿、健康的寓意联系在一起。 神仙信仰与民间崇拜: 道教的神仙谱系庞大而复杂,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八仙等,成为民间广泛崇拜的对象。这些神仙的形象,往往人格化,具有世俗的情感和追求,容易被普通民众接受。民间对神仙的祭祀、祈祷,如春节祭灶、中元节祭孤,都体现了对神灵庇佑的渴望,以及对神仙故事的喜爱。 宇宙观与自然崇拜: 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人对自然万物有着特殊的敬畏之情。许多民间节日,如春节拜年、七夕乞巧、重阳登高,都与天文、节气、自然现象紧密相关,体现了人顺应自然的思想。此外,道教对风水、占卜、符咒等神秘学说在民间的流传,也反映了人们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和对未知力量的敬畏。 四、 三者交融:民俗文化的多元与演变 儒释道三家思想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民俗的多元面貌。 世俗化与本土化: 佛教的传入,为了更好地在中国传播,不可避免地进行了世俗化改造,吸收了中国原有的伦理观念和信仰体系。道教则更进一步,它本就根植于中国本土,其教义和神仙体系与中国民间传说、神话故事水乳交融。儒家思想则始终是民间社会的主导,为其他思想的融入提供了框架。 节日习俗的融合: 许多中国传统节日,都巧妙地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元素。例如,春节既有祭祖尽孝的儒家传统,也有燃灯拜佛的佛教习俗,还有道教的辞旧迎新、祈求吉庆。清明节既是祭扫祖先的儒家传统,也可能伴随着佛教的超度仪式。 道德观念的互补: 儒家强调现世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规范,佛教提供关于生死解脱的超脱之道,道教则关注个体的生命养护与精神追求。三者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俗丰富而立体的道德体系,满足了人们在不同层面、不同情境下的精神需求。 艺术与文学的滋养: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故事、人物,为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诗词歌赋、小说戏曲、绘画雕塑,都充满了对这些思想的描绘与演绎。三教合一的观念,也体现在许多文人墨客的作品中,展现了他们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思考。 本书将通过深入的史料梳理、案例分析和文化解读,呈现儒释道三家思想在中国民俗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它们在中国民间社会结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以及精神信仰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将看到,这些古老而智慧的思想,并非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而是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血液里,体现在每一个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理解中国文化、认识中国人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钥匙。通过对儒释道与中国民俗关系的梳理,我们希望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与强大生命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的时间沉浸在这本书所构建的世界里,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梳理宏大叙事时的那种冷静而克制的笔触。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能深入到具体民俗活动的细微末节中去剖析其精神内核,又能随时抽离出来,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审视。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材料的甄选和引用,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民间传说、地方志片段,经过作者的梳理和解读后,瞬间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僵硬的史料,而是活生生的文化脉络。整个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与先贤的对话,作者不是高高在上的布道者,而是一个耐心的解谜人,他提供的线索清晰、逻辑严密,引导着我这个外行人也能逐步领悟其中深藏的智慧。这种兼具学术深度和阅读可读性的写作风格,实属难得。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编排逻辑性极强,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知识体系框架。从宏观的理论基础到微观的实践案例,层层递进,衔接自然,读起来毫无跳跃感。我特别留意了作者是如何处理不同文化元素间的交叉与融合的,他并没有简单地将不同思想源流并列,而是展现了它们如何在历史的熔炉中相互碰撞、取长补短,最终沉淀为我们今天所见的独特文化景观。这种动态的历史观,远比静态的分类描述要来得生动有力。对于那些希望系统性了解中国文化基因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路线图,它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确保你在探索复杂文化迷宫时,不会迷失方向,反而能不断发现新的宝藏。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古朴的气息,光是拿在手里摩挲,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内容的尊重。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十分考究,触感细腻,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号和行距的拿捏恰到好处,使得复杂的概念在视觉上得到了极好的梳理。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引导者正带着你一步步深入一个幽深而广阔的知识殿堂。那种阅读的愉悦感,是从书本的物理形态开始建立起来的,它不仅仅是一堆文字的堆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封面上的抽象纹样,似乎蕴含着某种东方哲学的韵味,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对即将探寻的智慧有了美好的期许。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在书架上占据重要位置的精品。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我对传统文化“刻板印象”的认知。在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进行反思,意识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民间习俗,其背后蕴含的思想基础是何等精妙和富有韧性。作者展现出的博学与洞察力,让人不得不赞叹。他不仅梳理了主流的影响,更挖掘了那些长期被边缘化或被误读的民间智慧。这种对“活的传统”的关注,使得全书充满了生命力,它不是在为已经消逝的事物唱挽歌,而是在解读当下仍在脉动着的文化血流。读罢此书,我强烈感受到一种文化自信的回归,那是建立在对本源深刻理解之上的自信,而非盲目的自夸。这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文化身份的深刻洗礼和重塑。

评分

说实话,我最初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是抱持着一丝敬畏甚至畏惧的态度的,总担心会遇到晦涩难懂的术语和过于学院派的论证。然而,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却出乎意料地亲切。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朴素的语言去阐释最深奥的道理。他没有回避那些复杂的哲学思辨,但总能巧妙地将其与日常生活中的场景或仪式联系起来,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可触摸、可感知。比如,他对某个节日习俗的描述,不仅仅停留在“做什么”的层面,更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文化心理需求,这种“由表及里”的挖掘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身边一些熟悉的传统活动时,多了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仿佛打开了一扇认识自我的侧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