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佛教哲学
原价:62.00元
作者:方立天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802547070
字数:340000
页码:31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佛教哲学》是作者(方立天)的成名作,全面梳理了佛教哲学思想,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佛教著作。内容主要有: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佛教的人生价值论、佛教的宇宙要素论、佛教的宇宙结构论、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佛教的认识论等。
目录
佛学研究的人生体悟(代序)前言一前言二第一章 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 第一节 佛教、佛法与佛学 第二节 佛教哲学的构成 第三节 佛教哲学的基本流派第二章 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印度佛教哲学略史 第二节 中国佛教哲学略史第三章 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 第一节 佛典概论 第二节 印度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 第三节 中国佛教哲学的重要著作第四章 佛教的人生价值论 第一节 四圣谛说 第二节 三法印说第五章 佛教的字宙要素论 第一节 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第二节 五位七十五法和五位百法第六章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 第一节 三界与佛土 第二节 三千大千世界 第三节 有情世间 第四节 成住坏空与无始无终第七章 佛教的字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上) 第一节 因果论 第二节 业感缘起论 第三节 中道缘起论 第四节 赖耶缘起论 第五节 六大缘起论第八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下) 第一节 真如缘起论 第二节 性具实相论 第三节 法界缘起论 第四节 自心顿现论第九章 佛教的认识论(上)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禅观 第三节 依根缘境生识说 第四节 般若中观论 第五节 四分、三性与四智说 第六节 新因明与量论第十章 佛教的认识论(下) 第一节 般若无知论 第二节 顿悟成佛说 第三节 四重二谛与般若无得 第四节 三谛圆融与真妄心观 第五节 禅悟结语附录:佛教“空”义述评
作者介绍
方立天,浙江永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1984年特批晋升为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哲学系、宗教学系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所长,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顾问、《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等。专著有《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佛教哲学》、《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下卷)等,其中《佛教哲学》获第一届中国图书奖荣誉奖,《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文摘
序言
这本《天体物理学导论》简直是为我这种对浩瀚宇宙充满好奇的门外汉量身定做的!作者的叙事功力令人叹服,他没有一上来就抛出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复杂数学公式,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恒星的诞生、星系的演化以及黑洞的奥秘娓娓道来。我记得有一次读到关于引力波的章节,那种描述仿佛能让我亲耳听到宇宙深处的“涟漪”,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推导。书中对各种天文观测手段的介绍也极其详尽,从射电望远镜到哈勃空间望远镜,每一种工具的原理和它们为人类揭示的宇宙景象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介绍已知事实,他还巧妙地植入了许多前沿的未解之谜,比如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本质,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星际旅行,对脚下的地球和头顶的星空有了全新的敬畏感。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晦涩的物理概念变得可触可感,那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群像》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更像是一部精彩的“思想宫廷剧”。我原本以为会读到一堆艰涩的哲学论述,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体验。作者似乎拥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他将卢梭、伏尔泰、狄德罗这些伟大的头脑,还原成了有血有肉的个体。我们看到了他们在沙龙里的唇枪舌剑,看到了他们为了一个观点在信件中进行的漫长辩论,甚至能感受到他们面对审查和流放时的焦虑与坚持。书中对《百科全书》的创作过程的描述尤其引人入胜,那种集结众智、冒着巨大风险出版一部挑战旧秩序的巨著的勇气,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不同思想家之间的联盟与决裂,互相的欣赏与嫉妒,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它不再是冰冷的文本解读,而是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深刻理解了启蒙运动是如何从这些个体的智慧碰撞中,最终汇聚成推动历史巨轮前进的强大力量。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知识分子在社会变迁中角色的认知。
评分很少有计算机科学类的书籍能让我产生阅读“史诗”的感受,但这本《编码的诞生:图灵机与信息时代的序曲》做到了。它不是一本教你写代码的书,而是一部关于“计算”这个概念如何从哲学思辨走向工程实现的宏伟叙事。作者对艾伦·图灵这位天才的刻画入木三分,他不仅详述了图灵机在理论上的革命性意义——即如何用一个简单的抽象模型定义了“可计算性”——更侧重于描述二战期间布莱切利园中那些密码破译者们,如何在巨大的时间压力下,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破解工具。书中关于逻辑电路和冯·诺依曼架构的介绍,采用了极其精妙的比喻,将那些原本抽象的电子元件和逻辑门,比作了古代的机关或水利系统,使得技术细节的理解变得顺畅无比。更令人动容的是,作者在叙述技术突破的同时,也毫不避讳地触及了那个时代对科学家的道德困境和政治压力。读完后,我不仅对现代计算的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人类智慧在极端挑战下所能爆发出的力量充满了敬意。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买这本书《全球宏观经济学原理》纯粹是因为工作需要,原本没抱太大期望,总觉得这类教科书难免枯燥乏味。然而,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巨大的惊喜。它没有陷入传统经济学中那种僵硬的供需模型泥潭,而是非常巧妙地将历史案例融入理论分析。例如,在讲解滞胀问题时,作者详细剖析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石油危机对不同国家政策制定的影响,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让枯燥的曲线和指标瞬间活了起来。对于金融危机、贸易战等当代热点话题的处理也极其到位,观点既有深度,又不失中立性,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不同经济学派之间的争论焦点。特别是关于汇率决定的那一章,作者用了一种非常直观的图示方法,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讲得明明白白,不再是那种“看一遍忘一遍”的痛苦体验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教会了我“是什么”,更教会了我“为什么会这样”,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参与到复杂的经济讨论中去。
评分我向来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历史不太感冒,但《看不见的城市:中世纪欧洲的日常空间》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的视角极其微观和独特,他没有聚焦于宏伟的大教堂或皇宫,而是深入到中世纪普通市民的“脚下”——那些泥泞的街道、狭窄的作坊、公共的水井,甚至是城墙边上的垃圾堆。通过对这些“被忽略”的空间的细致描绘,我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时代。书里关于气味和声音的描述尤其令人震撼,那种对卫生条件和噪音环境的感官重现,比任何枯燥的社会史都要来得真实。例如,他如何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土地使用权和建筑高度,来推断出社会阶层的划分和邻里关系的紧张程度,这种跨学科的分析方法非常高明。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城市不仅仅是石头和钢筋的堆砌,它更是承载了无数人类日常行为、权力结构和文化习俗的复杂有机体。读完后,我再看身边的现代城市,都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那些隐藏在光鲜外表下的“日常肌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