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國學基本典籍叢刊》之一種,為瞭更好體現原本的效果,兼顧讀者閱讀體驗,本書正文用70剋黃膠、保留真灰印刷。數百年來底本流傳的滄桑痕跡,藏書傢印章、題跋等,均真實可見,層次分明。
本書裝幀風格保持叢書的一緻性,簡單大方。定價低廉,使更多讀者能夠一睹善本風采。版心設計在遵照叢書編輯標準的基礎上,做瞭適當調整,更加美觀。頁碼用漢字置於書口下方,與底色對齊,這都是細節用心之處。在書前加入底本原書的收藏單位和闆框尺寸,便於讀者瞭解和著錄相關信息。雖然是平裝書,但仍然采用鎖綫膠訂,利於長時間的保存,滿足部分讀者的長期收藏願望。
《爾雅》問世之後為之作注者,代不乏人。宋邢昺的《爾雅疏》(一名《爾雅義疏》,簡稱《邢疏》)是其中重要的單疏本。對於《邢疏》,後人褒貶不一,《邢疏》雖有不足,然之後能添列《十三經注疏》,絶非偶然,自有其學術文獻價值。此次影印的宋刻宋元明遞修公文紙印本《爾雅疏》十捲,為我們瞭解宋刊單疏本《爾雅》的本來麵貌和經疏流傳的古法提供瞭新印本,這不僅為《爾雅》的學術研究,也為經學史、印刷史和版本學史的研究提供瞭第一手的文獻史料。
第一冊
爾雅疏敘三
捲一
爾雅序四
釋詁第一上一二
捲二
釋詁第一下二九
捲三
釋言第二五七
捲四
釋訓第三八五
釋親第四一〇四
捲五
釋宮第五一一一
釋器第六一二一
釋樂第七一三七
第二冊
捲六
釋天第八一
捲七
釋地第九三三
釋丘第十四六
釋山第十一五一
釋水第十二五八
捲八
釋草第十三六九
捲九
釋木第十四一〇一
釋蟲第十五一一三
釋魚第十六一二三
捲十
釋鳥第十七一三三
釋獸第十八一四八
釋畜第十九一五八
曆代官修圖書目錄,從《漢書·藝文誌》到《四庫全書總目》,《爾雅》一直被列在經部,或依於《孝經》,或附於《論語》,或列於小學訓詁之屬,被作為古代教育的文獻和學習的工具。晉郭璞《爾雅序》對《爾雅》解古今之義、五經訓詁的性質作瞭明確的闡述:“夫《爾雅》者,所以通訓詁之指歸,敘詩人之興詠,揔絕代之離詞,辯同實而殊號者也。誠九流之津涉,六藝之鈐鍵,學覽者之潭奧,摛翰者之華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者,莫近於《爾雅》。”
古代經書流傳,多有抵牾之處,究其原因,經文和注疏迴互改易是其重要原因。清段玉裁十分贊賞清代校勘學傢盧文弨關於這一文獻流傳與整理問題的見解,在為盧公所作墓誌銘中說:“公治經有不可磨之論,其言曰,唐人之為義疏也,本單行,不與經注閤,單行經注唐以後尚多善本。自宋後附疏於經注,而所附之經注非必孔、賈諸人所據之本也,則兩相鉏鋙矣。南宋後又附《經典釋文》於注疏間,而陸氏所據之經注又非孔、賈諸人所據也,則鉏鋙更多矣。淺人必比而同之,則彼此互改,多失其真;幸有改之不盡以滋其鉏鋙,啓人考核者。故注疏釋文閤刻似便而非古法也。”清臧庸在《臧氏宋本爾雅考證》一文中也提到:“凡諸經義疏與經注皆彆行,南宋以來,欲省兩讀,始閤載之,名之曰兼義。然經注本與義疏往往不同,分之則兩全,閤之則兩傷。”阮元在《爾雅》校勘中也時有“援經改注”的批評,如《爾雅·釋畜》“犦牛” 條校勘記中指齣:“陸氏所見本已有援經改注者矣。”近人黃侃在整理《爾雅》中也指齣瞭類似的問題,他在《爾雅音訓》“厓內為隩,外為隈”條下校雲:“《釋文》所據郭注本往往與邢疏所據本不同,故經字頗多歧異。”“不知郭之為注,不舉經字者甚多。”“《釋文》所舉注文,亦與邢所據不同。”“是知郭注至宋時已有脫落。又釋文中有後人校語,亦可於此明白剖齣矣。”因此,在經書的整理中,要達到校勘的求舊、求真、求是的目的,就應當遵循清代校勘學傢顧廣圻“書必以不校校之”的理念與方法,力求保留經注、音義、單疏等文獻的原貌。
《爾雅》問世之後為之作注者,代不乏人。據《隋書·經籍誌》《舊唐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經典釋文序錄》等文獻記載,在唐以前,晉郭璞注前後,有犍為文學、劉歆、樊光、李巡、孫炎等注,另有瀋鏇集注,還有江漼、曹憲、施乾、謝嶠、顧野王等撰音。而晉代郭璞的《爾雅注》(以下簡稱《郭注》)成為曆史上最著名,也是最具影響的注本。唐陸德明《爾雅音義》即以《郭注》為本,阮元整理《四庫全書》,於《爾雅注疏》十一捲提要雲:“璞時去漢未遠,……所見尚多古本,故所注多可據。後人雖迭為補正,然宏綱大旨,終不齣其範圍。”唐陸德明撰有《經典釋文》,中有《爾雅音義》上下二捲,或名之《爾雅釋文》。陸氏於《經典釋文序錄》中,對《爾雅》的條例、次第、注解傳述人多所論述;於《爾雅音義》,或辨字體、注字音,或存舊注、援書證,或舉異文、定是非,成為研究《爾雅》的重要文獻。
在晉《郭注》和唐陸德明《爾雅音義》之後,宋邢昺的《爾雅疏》(一名《爾雅義疏》)(以下簡稱《邢疏》)成為重要的單疏本。北宋經學傢邢昺(九三二—一〇一〇,字叔明,宋曹州濟陰人)的《邢疏》就是專門訓釋《郭注》的。邢昺當時曾受詔與杜鎬(九三八—一〇一三)、孫奭(九六二—一〇三三)等校定諸經義疏,曾著有《論語正義》《爾雅疏》等。《宋史·藝文誌》載:“邢昺《爾雅疏》十捲。”清謝啓昆《小學考》認為此書已亡佚,《四庫全書總目》也曾提齣疑問:“豈其初疏與注彆行歟,今未見原刻,不可復考矣。”可見《爾雅》單疏本在清代已十分罕見。據《邢疏》自序記載,《邢疏》為“奉敕校定”,之前“其為義疏者,則俗間有孫炎、高璉,皆淺近俗儒,不經師匠”;而《邢疏》整理之旨和方法,是“考案其事,必以經籍為宗,理義所詮,則以景純為主”。《邢疏》還是集體閤作的成果。據《邢疏》自序:“謹與尚書駕部員外郎直秘書閣臣杜鎬、尚書都官員外郎秘閣校理臣舒雅、太常博士直集賢院臣利瓦伊、諸王府侍講太常博士兼國子監直講臣孫奭、殿中丞臣李慕清、大理寺丞國子監直講臣王煥、大理評事國子監直講臣崔偓佺、前知洺州永年縣事臣劉士玄等共同討論,為之疏釋。”說明《邢疏》是邢昺與多位學者閤作的成果。
對於《邢疏》,後人褒貶不一,而以貶者居多,如清邵晉涵雲:“邢氏《疏》成於宋初,多掇拾《毛詩正義》,掩為己說。間采《尚書》《禮記》正義,復多闕略。南宋人已不滿其書,後取列諸經之疏,聊取備數而已。”(乾隆戊申[一七八八]夏餘姚邵氏傢塾麵水層軒藏闆新鎸本《爾雅正義序》)然這樣的批評不夠公允,《邢疏》雖有不足,然之後能添列《十三經注疏》,絶非偶然,自有其學術文獻價值。這些學術文獻價值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麵:一是可根據《邢疏》瞭解《郭注》旨意;二是《邢疏》多引書證而保存文獻;三是《邢疏》可補《郭注》闕略;四是《邢疏》已知聲義兼通;五是《邢疏》隨事指陳《爾雅》釋例。綜上所述,《邢疏》盡管存在一些不足,但在《爾雅》發展曆史上,有其學術地位和影響。《邢疏》疏釋考事,必以經籍為宗,理義所銓,則以景純為主。其援引書證,皆非今人所及睹,而其補注闕略,發凡起例,於《爾雅》不無益處,成為唐以後研究《爾雅》的重要文獻。“然疏傢之體,惟明本注,注所未及,不復旁搜。此亦唐以來之通弊,不能獨責於昺。”《四庫全書總目》的評價,較為實事求是。清代阮元的《爾雅注疏校勘記》六捲在廣羅眾本、校勘異同方麵多勝於前賢,其校勘引據各本中即包括宋槧《爾雅疏》十捲。
《爾雅》單注本,存世宋刻本有《古逸叢書》所收影覆宋蜀大字本,《天祿琳琅叢書》所收宋刊監本,鐵琴銅劍樓舊藏宋刊十行本。二〇一〇年上海古籍齣版社整理齣版《爾雅》點校本,即以宋刊十行本為底本,校以影覆宋蜀大字本、宋刊監本、雪窗本和吳元恭本、宋刊《爾雅音義》(《天祿琳琅叢書》所收宋刊《經典釋文》)、宋刻宋元明遞修公文紙印單疏本等,以宋刊單注、宋刊音義、宋刊單疏匯為一本,以求覆《爾雅》經注、音義和單疏宋版原貌。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重新影印宋刻宋元明遞修公文紙印本《爾雅疏》十捲,收入《國學基本典籍叢刊》,為我們瞭解宋刊單疏本《爾雅》的本來麵貌和經疏流傳的古法提供瞭新印本,這不僅為《爾雅》的學術研究,也為經學史、印刷史和版本學史的研究提供瞭第一手的文獻史料。
這套書的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它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古代知識體係的窗戶。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梳理和辨析不同時期學者對同一概念的理解差異時,展現齣瞭驚人的學識和公允的立場。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故作高深,而是用一種近乎“學徒帶師父”的方式,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對於曆史係的學生或者對古代哲學、語言學感興趣的業餘愛好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照係和深度是極其寶貴的。它不僅是知識的匯集,更是一種治學的典範,教會我們如何審視和對待古代文獻的復雜性。讀完之後,我對於過去許多想當然的理解都有瞭更深刻的反思和修正。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實在令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甸甸的紙張觸感,仿佛能感受到歲月的沉澱。從打開書頁的那一刻起,我就被那種古樸典雅的氣息深深吸引住瞭。雖然我接觸古籍的經驗不算豐富,但這本書在細節上的用心程度,即便是像我這樣的初學者也能清晰體會到。字體排版的考究、紙張的色澤,都透露齣一種對傳統的敬畏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每次翻閱,都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讓我對古代的匠人精神有瞭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不僅僅是簡單的包裝,更是一種文化傳承的載體,讓人在閱讀內容之前,就已經被它的外在美學所摺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風景。我非常欣賞這種對傳統的尊重和現代審美的結閤,使得這套書在眾多齣版物中獨樹一幟。
評分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慢慢啃完第一冊的內容,深感這部作品的博大精深,真不是能一口氣讀完的“快餐讀物”。它要求讀者有一定的耐心和對傳統文化背景的基礎認知,否則很容易在浩如煙海的注釋和考證中迷失方嚮。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詞匯時的那種嚴謹態度,每一個解釋都力求溯源到最原始的語境中去。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古代漢語演變脈絡的人來說,簡直是寶藏。不過,我也必須承認,閱讀過程是充滿挑戰的,需要反復查閱工具書,並對照其他相關文獻纔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深意。這種“慢閱讀”的體驗,反而讓我更加珍惜每一次小小的“頓悟”,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輕鬆讀物無法給予的。
評分說實話,我當初購買這套書時,主要是衝著其在學術界的名聲去的,但真正拿到手後,我發現它帶來的驚喜遠不止於此。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閱讀”本身的意義。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們習慣瞭碎片化的獲取知識,而這套書,則像是一個定海神針,要求你慢下來,沉浸進去。它不僅僅是提供信息,更是在塑造你的思維方式,培養一種對文本的敬畏心和深入挖掘的能力。每一次翻開它,都感覺像是在進行一次安靜的冥想,與古人的智慧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談。這種體驗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它豐富瞭我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深度,並且成為我書房中最有分量的藏書之一。
評分從實際使用角度來看,這套書的注釋和索引係統做得相當到位,這在查閱繁復的古代典籍時顯得尤為重要。我經常需要快速定位到某個特定的詞條或典故的原始齣處,而這套書的檢索便利性大大提高瞭我的研究效率。很多時候,我都是把這本書作為主要的參考工具書來使用,而不是單純地從頭讀到尾。那種清晰的層級劃分和詳盡的交叉引用,讓原本錯綜復雜的信息變得井井有條。如果說一套好的工具書是科研工作者的得力助手,那麼這套書無疑就是這樣一位可靠的夥伴。它讓晦澀的古文研究變得更加“觸手可及”,極大地降低瞭研究門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