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如此重視年夜飯,它有什麼特彆含義? 
奇裝異服究竟是展現個性,還是大逆不道? 
都說死要麵子活受罪,真的不要麵子可以嗎? 
大傢都喜歡人情味,卻討厭人情交易,這是為什麼? 
怕死、講吉利的中國人,為何偏偏對棺材"情有獨鍾"? 
性欲強烈且精於此道的人,不是流氓就是娼妓? 
《閑話中國人》從飲食、穿衣、單位、人情等極其普遍的生活現象中,揭示中國文化的核心秘密,於無聲處聽驚雷。
易中天
1947年齣生於長沙,曾在新疆工作,
先後任教於武漢大學、廈門大學,
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寫作32捲"中華史"。
已齣版作品:
《易中天中華史》(1-20捲) 《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全6冊)
《品三國》《先秦諸子》《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閑話中國人》《品人錄》《大話方言》
《讀城記》《中國的男人和女人》《中國人的智慧》
《帝國的惆悵》《帝國的終結》《費城風雲》
引言 
第一章 飲食
一 民以食為天 
二 生命與血緣 
三 請客吃飯之謎 
四 煙、酒、茶 
第二章 服飾
一 文明與野蠻 
二 道德與禮儀 
三 非凡意義 
四 時尚問題 
第三章 麵子
一 命之所係 
二 麵子丟失之後 
三 吃得開與玩得轉 
四 麵具、角色、戲劇性 
第四章 人情
一 麵子與人情 
二 人情法則 
三 做人問題 
四 良心、義氣、人情味 
第五章 單位
一 單位之謎 
二 公與平 
三 窩裏鬥揭秘 
四 告彆單位
第六章 傢庭
一 傢為國之本 
二 差異與等級
三 泛倫理 
四 官本位 
第七章 婚戀
一 無愛的婚姻 
二 子女問題 
三 大男大女 
四 當代婚戀 
第八章 友誼
一 真情所係 
二 交友三昧 
三 任俠與清高 
四 圈子 
第九章 閑話
一 所謂閑話 
二 閑話不閑 
三 男人女人 
四 閑話心理
吃齣來的和做齣來的
有人說,中國文化是吃飯吃齣來的,西方文化是做愛做齣來的。
這當然不像話,也沒什麼科學依據,卻也不是全沒影兒。什麼是文化?文化就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方式。要生存,要發展,這"飲食男女"四個字是不能不講的。就連動物,都知道不能不覓食,不能不求偶。這是本能。用句文雅的話說,就叫"食、色,性也",管你張三李四天王老子,都一樣。反正不吃飯,就會一命嗚呼(個體無法存活);不做愛,就會斷子絕孫(種族不能繁衍)。不能生存,何談發展,又哪有什麼文化?
這可是天大的事,擱到誰頭上也含糊不得。
所以中國便有句老話,叫"民以食為天"。就是說,吃飯這事,有天那麼大,或者直接的就是天。可惜"天"隻有一個,給瞭"食",就不好再給"色"瞭。因此不曾聽說過"民以色為天"的。民以色為天,舉國上下都是"淫夫蕩婦",那還瞭得?再說,"飽暖思淫欲",填飽瞭肚子纔談得上其他。如果連吃飯都成瞭問題,哪裏還動得瞭彆的心思?
因此重視歸重視,偏心眼兒卻也難免。大體上說,"飲食男女"這四個字,中國人似乎更看重"飲食",西方人則似乎更在乎"男女"。西方人會因為一個女人去打仗,中國人就不會。像古希臘人那樣,為一個什麼名叫海倫的女人而發動一場特洛伊戰爭的事,中國人是不會乾的。中國人隻會在打敗瞭仗以後把責任推到女人身上,讓女人當替罪羊,比如妲己或楊貴妃。中國人打仗也有搶女人的。比如曹操攻破鄴城,曹丕便趁機把袁熙的老婆甄氏"笑納"瞭。但那是"摟草打兔子",捎帶的事。主要任務還是搶飯碗,打人傢鍋碗瓢盆的主意,文雅的說法叫"問鼎"。鼎是什麼玩意?燒飯鍋麼!
當然,"問鼎中原"的那個"鼎",已不簡單的隻是一口燒飯鍋瞭。作為政權和權力的象徵,它也是一種神器。這事我們以後再說。但用燒飯鍋來做神器和權柄,這就很有些意思,至少說明管飯比管彆的什麼更重要一些。男女之事當然也很重要,因此也有用性器來做神器和權柄的,比如"圭"就是。圭,玉製,狀如男根,大小不一。天子所持者曰"鎮圭",一尺二寸;公爵"桓圭",九寸;侯爵"信圭",七寸;伯爵"躬圭",五寸。反正誰的陽器粗壯偉岸,誰的權力就大,地位就高。看來,上古時期人們要解決的,主要就是"飲食"和"男女"這兩件大事。一個"鼎",一個"圭",便都好生瞭得。鼎供在廟堂之上,圭拿在諸侯手中。拿在手中的沒怎麼聽人說要奪,供在堂上的卻老是有人來問,"鼎"的分量顯然要重於"圭","飲食"還是比"男女"重要。
其實不要說神器,就連神,也中西有異,職司有彆。西方人的神是上帝。上帝是創世神。他創造瞭世界,也創造瞭人,而且一造就是男女兩個。這就麻煩。你想,孤男寡女弄到一起,豈有不齣事的?果然弄齣瞭些尷尬事體,以至於上帝一怒之下,把他們逐齣天堂,罰往人間生兒育女,這纔有瞭人類社會。吃飯的問題,也由人自己想辦法,上帝是不管的。
中國的神就不同。造人的是女媧娘娘,而且並不單造一男一女,一造就是一大群。造齣來以後,老太太就樂嗬嗬地看著他們生育繁衍,自己躺在雲裏霧裏安享那天倫之樂。至於吃飯的問題,則留給另一位"準神"去解決。這位準神就是伏羲。伏羲究竟是人還是神,不大說得清楚,大約是半人半神吧!但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廚子,或者曾經當過廚子,要不就是"司務長"。伏羲又叫庖犧。庖就是庖廚,犧就是犧牲。主管庖廚和犧牲的,不是紅案就是白案。史書上說他"教民漁獵畜牧",說瞭歸齊也就是解決瞭大傢的吃飯問題,自然功莫大焉。於是這個"夥頭軍"和"大師傅"的地位便越弄越高,弄到最後,就連造人的女媧,也居然成瞭他的太太,甚至還有說伏羲和女媧由兄妹而夫妻者。這就不能不說是把"飲食"看得比"男女"還重要瞭。
我們知道,神的職能無非是滿足人的需要。有什麼樣的人和人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神。古希臘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們,平時都乾些什麼呢?也就是打情罵俏尋歡作樂捎帶著爭風吃醋罷瞭。中國的神、神王或先聖就辛苦得多。比如伏羲要發明捕鳥獸的網和捕魚的罟,神農則要發明種地的耜和耒。反正得想辦法讓老百姓把肚子吃飽,老百姓纔會尊你為神為聖。這就叫"民以食為天"。
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沒有。中國人既然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
難怪中國人要把什麼都看成吃,說成吃瞭。
我原本以為會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但讀完後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用一種極為接地氣的方式,和你分享他對中國文化獨到的見解。作者的敘述風格幽默風趣,常常會在不經意間拋齣一些令人會心一笑的段子,讓我在笑聲中汲取知識。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方式,比那些闆著臉講道理的書籍效果要好太多瞭。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群體性思維”和“關係學”的論述,這些都是中國社會中根深蒂固的文化特質,作者用大量的實例和生動的比喻,將它們剖析得淋灕盡緻,讓人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鮮。讀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關於中國文化的知識,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行為模式和思維定勢,嘗試去理解為什麼我們會這樣想,這樣說,這樣做的。這對於我個人成長和與人交往都有極大的啓發。這本書的語言也十分優美,富有感染力,讀起來有一種行雲流水般的暢快感,讓人忍不住一口氣讀下去。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精神食糧,自從拿到手,就沉迷其中,幾乎是愛不釋手。我一直對中國曆史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那些要麼過於枯燥,要麼過於浮泛的書籍,總是讓我提不起興緻。直到我遇到瞭這本書,它就像一股清流,將深邃的中國文化以一種極其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他不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曆史事件、人物故事與當下社會現象巧妙地聯係起來,讓讀者在輕鬆的閱讀中,深刻體會到中國文化傳承的脈絡。尤其是他對中國人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剖析,簡直入木三分,讓我醍醐灌頂,對許多曾經習以為常的現象有瞭全新的認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習慣,背後竟然蘊含著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蘊,真是讓人驚嘆。閱讀的過程,更像是一場與先賢的對話,與自己內心的對話,讓我更加瞭解“我是誰”,以及我的文化根源在哪裏。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非常閤理,層層遞進,引人入勝,每一章都能帶給我新的驚喜和感悟。
評分說實話,在入手這本書之前,我對“易中天”這個名字隻停留在一些淺層的印象中,以為他的書會比較通俗,缺乏深度。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它展現齣的不僅是紮實的學術功底,更是對中國文化精髓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解讀。作者在梳理中國曆史發展脈絡的同時,非常注重挖掘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並將其與當代社會生活緊密聯係。我最欣賞的是他對待曆史的態度,既有敬畏之心,又不失批判性思維,能夠站在現代的視角,去審視曆史的得失,去探究文化演變的邏輯。書中很多觀點都非常新穎,甚至有些顛覆性,能夠引發我深入的思考。比如他對某些曆史人物的評價,就與我之前所學到的有所不同,但經過他的論證,卻讓人信服。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智慧的啓迪,它引導我去思考,去辨析,去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非常奇妙,就像在穿越時空,與曆史上的無數中國人進行瞭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作者的敘事方式極具畫麵感,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人的一顰一笑,聽到他們的嘆息和歡歌。他不僅僅是在講故事,更是在“講人”,講那些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愛恨情仇,以及這一切如何交織成瞭宏大的中國文化。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傳統節俗、民俗習慣的解讀,這些看似日常的元素,在作者的筆下,都煥發齣瞭新的生命力,讓我看到瞭它們背後所承載的深厚文化意義和情感寄托。這本書讓我對“中國人”這個身份有瞭更深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同時也認識到,我們身上所肩負的文化責任。它讓我明白,我們並非孤立存在,而是連接著古往今來無數代中國人共同的文化血脈。
評分我之前一直覺得,中國的文化太博大精深瞭,想要真正理解,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鑽研。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降低瞭理解的門檻,讓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走進中國文化的殿堂。作者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將那些復雜的概念和深奧的道理解釋得清晰明瞭。他沒有使用過多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而是用瞭很多生動的比喻和貼切的例子,讓我在閱讀過程中,能夠輕鬆地理解並記住。尤其是在探討“文化基因”的部分,作者的分析既有高度,又有溫度,讓我深刻地認識到,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其實都深深地烙印著中國文化的痕跡。這本書讓我感到,理解中國文化,其實並不遙遠,它就蘊藏在我們的生活之中,存在於我們與他人的互動之中。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中國的瞭解,又上升瞭一個新的颱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