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M·卡普拉罗、玛丽·玛格丽特·卡普 拉罗、詹姆斯·R·摩根主编的《基于项目的STEM学 习(一种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方式)/中小 学STEM教育丛书》创造性地提出了如何通过项目式学 习法来完成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的学习 。我们把“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STEM PBL)”定 义为“在一个明确目标下的模糊定义的任务”,这个 定义与我们的工程设计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强调了在 基于标准环境下的教学考核制。这个模式注重逆向设 计,由一个明确定义的目标启动,通过向老师提供当 地、州,或者**的教育标准体系,指导学生完成模 糊定义的任务,包括设计、解决问题或者完成制作。
这本书主要为中学教师编写,特别是那些有志于提高 学生参与,以及为学生提供情境化学习的教师。不过 ,书中14篇论文的性质和范围也适用于教师岗前培训 ,以及研究生的方法论课程。相较于上个版本,这版 修订、扩展了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的内容,包括针对 英语学习者如何操作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以及在基 于项目的STEM学习中技术的使用。本书还附有许多新 的有助于教师使用的表单,包括设计科学的表格、基 于项目的STEM学习的小组合作公约,以及关于基于项 目学习的*大篇幅的评价表。
赵中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纽约大学文理学院副院长,兼任**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副主编;曾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比较教育分会秘书长:曾为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富布莱特**访问学者。 坚持“立基点于本土,求视野于世界”之研究原则,长期从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研究、全民教育研究、印度教育研究、美国教育研究、**创新政策比较研究,积极倡导应用现代管理思想以促进学校管理创新,策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主编“美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合作主编“当代教育理论”译丛;出版《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学校文化》《学校经营》《战后印度教育研究》《质量为本——美国基础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欧洲**创新政策热点问题研究》《创新引领世界一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等著作。
前舌
**章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介绍——为什么要采用PBL?为什么要开展STEM教肓?为什么是现在?
第二章 项目方法的历史背景
第三章 设计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理论框架
第四章 用工程学思想提升项目质量
第五章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三问:人物、时间、地点
第六章 跨学币斗的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
第七章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基于探究的学习的特殊形式
第八章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中的技术
第九章 支持基于项目的5TEM学习的虚拟世界之启示
第十章 针对特殊学生的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与教学
第十一章 课堂管理方面的考虑:实施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
第十二章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之评价的观念转变
第十三章 英语语言学习者和基于项目的学习
第十四章 基于项目的学习:一种整台社会科和STEM的跨学科方法
附录
附录A 非牛顿流体力学
企业项目通告1
企业项目通告2
企业项目通告3
企业项目通告4
附录B 理想的评价量规
附录C 口头演示评价量规
附录D 个人演示评价量规
附录E 团队演示评价量规
附录F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中故事板编制指南
附录G 跨过峡谷:在“明确的结果和模糊的任务”理念指导下用棒冰棍搭桥
工程币口设计:桥梁*终效率等级评价量规
工程和设计:桥梁*终设计笔记评价量规
附录H 为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建立协作的组织行为和规范
附录I 组建高质量的团队
附录J 个人责任和时间管理报告
附录K 责任记录
附录L 同伴评价材料
附录M 领导力/努力加分表
附录N 简单的小组公约
附录0 小组公约样本
附录P 团队公约
附录Q 个人反思
附录R 团队台作反恩
附录S 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的教师互评表
附录T 项目学习观察记录
附录U 项目开发评价量规
附录V 谁杀害了鲍勃·科瑞斯特——一个解决动帆问题的案件
附录W PBL补充资料:项目学习的快速测试
附录X 教师的项目学习检查表
附录Y 基于标准的项目
附录Z 明确的结果和模糊的任务(WD0一IDT)的评价量规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有一种独特的“教育者间的对话感”。它不像许多学术著作那样严肃刻板,而是充满了对教育现状的深刻洞察和积极的改进愿景。阅读过程中,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富有激情的导师在旁边耳提面命,用一种充满启发性的方式引导我思考如何构建更具意义的学习情境。书中对“失败”这一概念的处理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它将项目中的“失败”重新定义为“有价值的数据点”或“下一次迭代的基础”,这对于培养学生面对挫折的韧性和成长型思维至关重要。这种积极的心理建设和方法论指导的结合,让整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课程设计指南,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教育心态”手册。语言流畅,逻辑清晰,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迫不及待想回到教室里去尝试书中的策略。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技术工具整合的部分,它没有盲目追逐最新的硬件或软件热点,而是坚持从教学目标出发选择工具,这一点非常成熟和审慎。它区分了“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和“用技术解决更复杂问题”之间的关键区别。书中对数据可视化和初步建模的介绍,既包含了基础的电子表格操作,也适度引入了更高级的模拟概念,做到了对不同技术水平的教师群体都友好。此外,它还花了不少篇幅讨论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同伴互评和自我反思,强调了沟通和协作作为“软技能”在STEM项目中的核心地位。很多时候,我们太关注硬核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这些跨领域合作所必需的沟通能力。这本书的全面性,体现在它对技术、工程、科学、数学以及“人”——即学习者的思维和协作能力——的平衡关注上,是一部难得的、极具前瞻性的教育专著。
评分我被这本书中关于“跨学科整合”的深度讨论深深折服了。许多STEM的推广读物常常将重点放在“增加技术内容”或“做几个酷炫的小实验”上,但这本书明显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教学哲学层面。它探讨的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思维模式的转变——如何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思考,像科学家一样提问。书中对“工程设计过程”(EDP)的讲解细致入微,它强调的迭代和优化,远比传统教育中那种“一步到位”的标准答案模式要贴合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于评估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创新的看法。它不只关注学生最终“做出了什么”,更关注他们“是如何思考的”,这促使我反思自己平时的课堂提问方式,是否过于侧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中的批判性思维发展。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更全面的视角,让STEM学习真正成为一种“学习的方式”,而非仅仅是一门“课程”。
评分对于一个长期在一线任教的教师而言,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找到能真正解决“落地”问题的资源。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表现出色,它没有高高在上地谈论宏伟的教育蓝图,而是非常接地气地提供了针对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背景的案例库。比如,它针对低年级如何用简单的材料搭建结构来理解受力平衡,以及高年级如何利用编程思维解决一个实际的环境监测问题,都有非常具体的项目蓝图。这些案例不仅是成品展示,更像是“教学剧本”,详细列出了教师应扮演的角色、需要预设的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甚至连所需材料的采购清单都考虑进去了。这种细致入微的准备工作,极大地降低了教师实施高质量项目式学习的门槛,避免了许多老师因为准备不足而导致的项目虎头蛇尾的尴尬局面。它真正做到了把复杂的教育理论“翻译”成了可执行的教学活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吸引人,封面色彩搭配既专业又不失活力,很符合STEM教育那种探索与创新的精神。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阅读体验上佳。我特别欣赏它对于“项目式学习”这一核心理念的阐述,它没有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这四个看似独立的学科,有机地整合到一个有意义的、贴近真实世界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去。尤其是它对项目设计流程的分解,从初期的概念激发、资源整合,到中期的工程设计循环、数据分析,再到最后的成果展示与反思,每一步都配有详尽的工具和策略建议。这本书的实用性非常强,感觉它不仅仅是给教育者看的参考手册,更像是一份手把手的操作指南,让那些在实践中摸索的老师们,能够迅速找到清晰的路径图。它成功地将复杂的教学法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这一点,对于正在努力推动课程改革的中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般的宝贵资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