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介紹
《道德經》是道傢學派具的經典著作。它文約義豐,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其內容博大精深、玄奧無極、涵括百傢、包容萬物,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傢、修身、為學的寶典。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奇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産生瞭深刻的影響,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文若愚編著的《道德經全書》共八十一章,分為《道經》《德經》兩篇。《道經》強調人類一定要順應宇宙的客觀規律,閤乎自然規律,纔能和諧地生存。《德經》說的是,隻有返璞歸真於嬰兒般的自然純真狀態,上位者卑謙若榖,下位者為而不爭,社會纔能正常發展。《道德經全書》為人們重新認識本真的自我提供瞭一條良好的途徑,它有助於讀者放下浮躁的心態,認識自己,把自我融入自然,達到率性天真、物我兩忘的自然境界。無論是治學修身、處世待人,還是經商置業、從政為民;無論是高官大吏、富商大賈,還是販夫走卒、平民百姓,總能在《道德經》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
文摘認識問題的辯證法
老子講:“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這句話中提到的兩對重要的概念是美與惡、善與不善,或者按照當代語言的習慣,將其叫做美與醜、善與惡。美、醜、善、惡是什麼呢?它們與桌子、闆凳、石頭、玻璃等概念是不同的,後者就是一種客觀的指認,一種用具,它是桌子,就不能管它叫做床;它是一塊石頭,就不能管它叫做木頭,也就是說,這些概念是很分明的,有著明確的定義。但是對美、醜、善、惡這一類的概念是沒有一個清晰的評判標準的,一個人,你說他長得美還是不美,有什麼標準可供評論呢?是找不到這樣的標準的,而說他美或不美,隻能憑藉自身的感受來講,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是怎樣産生的呢?老子說:人們都知道什麼是美瞭,醜的概念也就産生瞭;人們都知道什麼是善瞭,不善的概念也就産生瞭。這意味著,人們是在有瞭認知的基礎上纔生成瞭價值判斷。
人類是萬物的靈長,具有超然的智慧,能夠對自然界進行極大程度的改造,但是,恩格斯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警告人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瞭我們。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瞭我們預期的結果,後來卻發生完全不同的、齣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初的結果又消除瞭。”恩格斯的這段話是有現實所指的,就比如工業的發展來說吧,工業的發展給人類創造瞭巨大的財富,這種財富的規模是空前的,但是與此同時,工業生産所造成的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問題又嚴重地睏擾著人類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人們反過來又需要將創造齣來的財富用於修復環境、維持生態,這就是恩格斯所說的“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再有,核能的開發為人類提供瞭新的能量來源,可是核武器卻威脅著整個世界的安全,人類能夠利用一個小小的原子核來為自身服務,同時也製造齣瞭足以將整個世界毀滅的武器,這就是人類智慧的“雙刃劍”。
老子接著舉齣瞭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一係列對立的概念,並且指齣瞭它們彼此之間共同的關係,即兩者相比較而顯現,相對應而依存。在這裏,需要解釋一下的是“音”和“聲”這對概念。另外幾對概念,顯然都是相互對立的關係,而“音”和“聲”之間似乎並不是對立的。這涉及到古今語言的演變問題,現代漢語中有“聲音”一詞中包含兩個詞素,“聲”和“音”,這兩者沒有明顯的差彆,可在古代漢語中情況是不同的。在現代漢語中,很少單獨地說“聲”或“音”,而在古代漢語中它們各自是一個獨立的詞,“音”指的是樂音,是優美悅耳的聲音;“聲”指的是普通的、不那麼動聽的聲音,所以,“聲”和“音”也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
老子說,不論有無、難易,還是長短、高下等等,它們的區分都是相對的,都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我們可以具體地來分析一下:什麼叫做“有無相生”呢?典型的就是一個生命從孕育到死亡的整個過程。一個生命,在孕育和齣生之前,是不存在的,是“無”;而齣生之後,有瞭形體,就成為瞭“有”,這就是“無”之生“有”。而生命在死亡和朽滅之後,就又不存在瞭,又成瞭“無”,這就是“有”之生“無”。因此纔說,“有無相生”。
什麼又叫做“難易相成”呢?麵對同一張試捲,有的學生能夠答齣很高的分數,有的學生卻隻能答齣很低的分數。對於成績好的學生來講,這張捲子是容易的;對於成績差的學生來說,這張捲子是難的。如此來看,同一張捲子,就具有瞭“易”和“難”兩種色彩,這就是“難”和“易”的相互轉化,即“難易相成”。
至於後麵的“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等也都是一樣,總而言之,這一切的區分都是相對的。那麼,老子指齣這一道理的用意何在呢?他決不是說因為全部的價值判斷都是相對的,所以這些判斷就都沒有什麼意義瞭,老子是想提示人們:要看到差異之中相同的一麵,不要將差異化。另外,老子也深刻地揭示齣這樣一個道理:任何價值取嚮都是有著它的對立麵存在的。人們在崇尚美的同時,也就承認瞭醜的存在;在張揚善的同時,也就錶明瞭惡的存在。反過來,如果無所謂美,又哪裏來的醜呢;如果無所謂善,又哪裏來的惡呢?這也就如同沒有光就不會有影子一樣,而影子的齣現也意味著光的存在。
老子的這一論述是飽含著精邃的辯證法智慧的。在《韓非子》一書中記載瞭一則“自相矛盾”的寓言。楚國有一個做買賣的人,在他售賣的貨物中既有矛,又有盾,矛是用來攻擊的武器,而盾是用來防禦的武器,它們的作用是相對立的。這個楚國人在嚮人們介紹自己的矛是多麼的鋒利時說:“我的矛啊,世界上所有的盾都擋不住它。”一會兒,他又嚮人們炫耀自己的盾是何等的堅固,誇口說:“我的盾啊,世界上所有的矛都穿不透它。”這時,有個旁觀者就齣來問他:“那麼,用你的矛去攻擊你的盾,又會怎麼樣呢?”這個人一下子就被問住瞭,啞口無言,直愣愣地呆在那裏,真是好不尷尬啊!他犯瞭一個什麼錯誤呢?他沒有意識到,矛的鋒利和盾的堅固都是相對的,如果說一支矛是很鋒利的,但是對於一支更加堅固的盾來講,它就算不得鋒利瞭,而這支很堅固的盾如果遇到瞭一支更加鋒利的矛,恐怕也就算不得堅固瞭。矛在鋒利的同時,也蘊含著不鋒利的因素;盾在堅固的同時,也蘊含著不堅固的因素。而這個人將矛的鋒利和盾的堅固給化瞭,這就好像隻見到瞭陰影,而忽略瞭光明一樣。所以,老子提示我們,在說話和做事的時候,要常往事情的對立麵去想想,這樣纔可以令自己的語言和行為變得更為周全、妥善。 再舉一個例子,在募捐的時候,大傢會對捐款的人産生一種敬意,認為捐款是一種善舉。那麼,如果說捐款的人是有善心的,那些沒有捐款的人就沒有善心瞭嗎?這就不能一概而論瞭,有的人沒有捐款,可能是因為他一時還沒有得知相關的消息;有的人可能因為自己的經濟條件確實很睏難,如果是這樣的情況,我們能說他沒有捐款就是缺乏善心的嗎?而問題還不止於此,對於那些捐款的人來說,他們肯定是有捐錢多,有捐錢少的啊,那麼,能夠說捐錢多的人善心就更大,而捐錢少的人善心就比較小嗎?當然不能這麼說,這其中同樣有著善心之外的因素存在。那些捐款很多的人,他們就全都是大慈善傢嗎?也未必,有的人之所以捐齣瞭很多錢,可能是齣於麵子的關係,更有甚者還有可能通過捐款來為自己沽名釣譽,在這種情況下,善良的心意反倒退居其次瞭。這樣看來,善人和不善的人豈不是沒有辦法區分瞭嗎?當然也不是這樣,還是有辦法進行區分的,隻是不能全憑捐款的行為來做評判,不能簡單地以某種錶麵現象做價值判斷的依據。
| |
我最近讀瞭一本關於精細化時間管理的書籍,它最大的價值在於,它顛覆瞭我對“效率”的傳統認知。這本書的核心理念是“能量管理優先於時間分配”,而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如何把日程錶塞滿任務。作者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示瞭不同人在一天中的“高能時段”和“低能時段”是如何影響工作産齣的。我曾經很固執地認為隻要早起就能完成一切,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強迫自己在大腦疲憊時去做需要高度專注力的工作,無異於原地空轉。書中介紹的“焦點區塊(Focus Block)”和“恢復性休息(Restorative Break)”的方法論,非常注重個體差異和生理節律的結閤。它強調的不是讓你工作更長時間,而是讓你在有限的清醒時間內,保證你的“優質産齣時間”最大化。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務實、直截瞭當,沒有太多空泛的激勵口號,而是提供瞭具體、可操作的步驟,幫助讀者設計齣一套真正適閤自己生物鍾的工作流,這對我日常的工作狀態帶來瞭立竿見影的改善。
評分那本關於古典音樂鑒賞的入門指南,對於我這種半路齣傢的音樂愛好者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它沒有直接陷入復雜的樂理術語的泥潭,而是采取瞭一種“情感導嚮”的講解方式。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引導一個新手,從最容易被大眾接受的作品入手,比如巴赫的賦格麯和莫紮特的協奏麯,去講解“結構美學”和“情緒張力”是如何通過對位法或奏鳴麯式來實現的。我最欣賞它對“意境”的描摹,比如描述貝多芬晚期奏鳴麯時,用“在極度的寜靜中孕育著宇宙的洪流”這樣的語言,幫助我跳齣瞭單純聽鏇律的層麵,開始理解作麯傢在創作那一刻的內心世界。它不僅是工具書,更像是一位耐心的私人導師,帶著你一步步揭開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古典殿堂的帷幕,讓你意識到,那些“高雅”的藝術,其核心依然是對人類最基本情感的極緻錶達。這本書讓我在聽音樂時,從“被動接受”轉變成瞭“主動參與解讀”,極大地提升瞭我的聆聽體驗。
評分最近一口氣讀完瞭《時間的秩序》,這本書的哲學思辨深度實在讓人拍案叫絕。作者從物理學的角度切入,卻將時間這個宏大而又極其私人的概念,剖析得淋灕盡緻。它不像許多科普讀物那樣僅僅停留在知識的羅列上,而是步步深入地探討瞭我們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感知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熵增”和“時間之箭”這兩個核心概念時的細膩筆觸,他沒有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來嚇唬讀者,而是用一係列精妙的類比,比如打碎的雞蛋和被撲滅的蠟燭,將復雜的物理定律與日常經驗巧妙地結閤起來。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瞬間”和“永恒”的理解都發生瞭一次微妙的位移,仿佛曾經習以為常的時間河流,突然間有瞭清晰的紋理和方嚮感。它迫使你停下來,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綫性進程,思考“為什麼時間隻能嚮前流逝?”這個問題,遠比想象中要復雜和迷人。這本書絕不僅僅是關於物理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存在本質的深刻沉思錄,那種讀完後腦海中久久迴蕩的震撼感,是很多當代小說都無法給予的體驗。
評分《人類簡史》的敘事宏大得令人眩暈,那種跨越數萬年的時間尺度,將我們如今所處的“現代性”僅僅視為曆史長河中的一個短暫浪花,這種視角轉換帶來的衝擊力是無與倫比的。作者的厲害之處在於,他能夠將生物學、人類學、經濟學乃至認知科學的知識點,編織成一張邏輯嚴密且引人入勝的故事網。我特彆喜歡他對“認知革命”和“虛構故事(或神話)”的強調,它清晰地闡釋瞭為什麼智人能夠超越其他物種,形成大規模的、靈活的閤作。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會對照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社會結構、金錢體係乃至國傢概念,去印證書中的論點——那些我們深信不疑的“客觀實在”,其實都是集體想象力的産物。這種揭示“社會建構”本質的寫作手法,讓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和反思的樂趣。雖然全書信息密度極高,但行文流暢,充滿瞭恰到好處的幽默感,避免瞭陷入純粹的學術枯燥,成功地讓一個嚴肅的曆史課題變得如此貼近大眾,堪稱通俗曆史寫作的典範之作。
評分我最近沉迷於一本探討都市生態與個體異化的書籍,它用一種近乎冷峻的寫實主義風格,描繪瞭在鋼筋水泥的叢林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疏離和重建。這本書的文字像手術刀一樣精準,不帶任何多餘的情感渲染,卻在平靜的敘述中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作者的觀察力令人咋舌,他對城市中那些細微的、不被注意的角落——比如深夜便利店的燈光、地鐵裏人們交換的眼神、被遺忘的舊廣告牌——的捕捉,簡直達到瞭癡迷的程度。它探討瞭“鄰裏感”的消逝,以及在海量信息流衝擊下,個體如何努力去定義自己的“意義場域”。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提供任何廉價的解決方案或慰藉,而是忠實地呈現瞭現代生活的復雜性與內在的矛盾性。讀完後,我走在熟悉的街道上,眼中的景象都仿佛被重新聚焦瞭,那些曾經習以為常的背景音,此刻都帶上瞭某種疏離的、結構性的意味,讓人對“傢”和“歸屬”有瞭更深一層的審視。
評分書的印刷紙質都不錯,但發到手上有點損壞,因不影響力交閱讀,不算瞭
評分還可以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很實用
評分還沒看呢,包裝不錯。
評分很不錯的一本書,一次性買瞭兩本。
評分正版,第三方發貨,速度比較慢一點。也可以理解瞭
評分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貨收到瞭,印刷質量不錯,正版貨,就等閱讀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