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九版) [美] 罗伯特·所罗门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第九版) [美] 罗伯特·所罗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哲学
  • 导论
  • 思维
  • 伦理
  • 知识
  • 存在
  • 意义
  • 批判性思维
  • 西方哲学
  • 罗伯特·所罗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大地书苑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58292
商品编码:12854828928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5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更多精彩,请点击进入品牌店查阅:


内容简介

  学导论著作那样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罗列哲学史上的一些观点,而是完全把读者当成一点都不了解哲学,从而按照一些大问题来组织材料,叙述生动,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为普通读者的考虑。随着讨论的不断深入,读者会自然而然地进入哲学的殿堂,在不知不觉中熟悉哲学史上一些重要的观点,而且很可能会对许多问题重新进行审视,真正享受思考的乐趣。
  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它是对价值重要性的坚持,是对完全陷入生活琐事而仅仅随波逐流的拒斥。我们渴望洞察,企盼理解,但我们的生活被常规攫住了,不时会被那些所谓的“消遣”或“娱乐”活动分神。我们失去的是思考的快乐、理解的挑战、灵感,以及哲学的慰藉。我们都是借着思想而生活的,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从事哲学,而在于是接受一种廉价的、没有挑战的替代品,还是试图进行真正的思考。

作者简介

  罗伯特·所罗门(1942—2007),世界哲学家和哲学教师,尤精于尼采、存在主义哲学和情感理论的研究,特别擅长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大哲学家复杂的思想,同时又不失其严格性。他生前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Quincy Lee百年纪念” 讲席教授和杰出授课教授。他在密歇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匹兹堡大学和加州大学执教。他出版过四十多本著作。


  凯思林·希金斯(Kathleen M. Higgins),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哲学教授,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在奥克兰大学、加州大学河滨分校和得克萨斯大学任教,是所罗门的妻子。她也出版、编写或与人合编了很多著作。

精彩书评

哲学妙趣无穷。麻烦的是,很多所谓哲学书写的是坏哲学,很多是好哲学但又太难。《大问题》是一部不难读又正道的哲学入门书,张卜天的译文也好,特别值得推荐。——陈嘉映

美国哲学教授罗伯特?所罗门为学生写的哲学导论《大问题》,是一本十分适合初学者入门的教材,如今得以移译为汉语,对尚不能自如阅读原文的哲学青年来说,真是一件幸事。——靳希平

这本哲学导论的一大优点是生动,善于捕捉那些让人触之如过电的问题,而哲学思想的火焰往往就是被这类边缘问题擦着点亮的,过于沉重晦涩或过于分析论辩都会败坏思想的风味。罗伯特?所罗门的学术特点和经历使他成为这方面的高手,能够把几千年的哲学化为满眼璀璨的流萤,带来思想的惊喜和新鲜,却在你疲倦之前就飞走了。这才是天然纯真的哲学。在此意义上,哲学总是“导论”性的。——张祥龙

引导人们喜爱哲学、走进哲学,进而思考哲学、探索哲学,这是哲学家的重要责任。罗伯特?所罗门教授的《大问题》正是这样一部让人以“大视野”阅读哲学的哲学著作。——孙正聿

无论如何,《大问题》确实是一本值得对哲学有兴趣的人认真阅读和思考的入门书,它平易近人而不故作艰深,但并不是不需要动脑筋的。——邓晓芒


目录

中文版序..........i
前言..........1

哲学的主题..........4
致教师..........6
致谢..........7
导言 做哲学..........9
避免时髦词语..........12
明确表达和论证:哲学的两个重要特征..........14
概念与概念框架..........16
有风格地做哲学..........23
逻辑准备..........27
演绎..........30
归纳..........32
对论证进行批判..........34
篇末问题..........39
阅读建议..........40
章 哲学问题..........41
什么是哲学..........44
开篇问题..........45
阅读建议..........59
第二章 生活的意义..........61
开篇问题..........63
什么样的意义..........64
生活的各种意义..........71
篇末问题..........87
阅读建议..........88
第三章 上帝..........91
开篇问题..........94
信仰上帝..........96
男女众神..........97
西方关于上帝的传统观念..........99
恶的问题..........113
信仰与理性:信仰的方式..........120
宗教宽容:仪式、传统和精神性..........131
怀疑..........137
篇末问题..........137
阅读建议..........138
第四章 实在的本性..........141
开篇问题..........143
实在的世界..........144
什么是真实的?..........147
初的形而上学家..........151
早期关于实在的非物理看法..........155
柏拉图的“理式”..........158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162
心灵与形而上学..........164
唯心论..........171
目的论..........177
形而上学与日常世界..........181
篇末问题..........183
阅读建议..........184
第五章 真理的追寻..........187
开篇问题..........189
什么是真的?..........190
两种真理..........192
唯理论与经验论..........196
知识的预设..........199
怀疑论..........201
知识、真理与科学..........211
真理的本性..........217
合理性..........222
主观真理与相对主义问题..........226
篇末问题..........232
阅读建议..........233
第六章 自我..........235
开篇问题..........237
本质自我..........238
自我及其情感..........245
心—身问题..........252
关于自我的其他理论..........260
篇末问题..........276
阅读建议..........277
第七章 自由..........279
开篇问题..........281
自由与好的生活..........282
自由意志与决定论..........294
篇末问题..........308
阅读建议..........309
第八章 道德和好的生活..........311
开篇问题..........313
道德哲学..........314
好的生活..........316
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325
道德和道德理论..........332
义务论道德..........337
后果论理论..........340
亚里士多德和美德伦理学..........345
女性主义伦理学:关怀伦理学..........347
道德—相对的还是的?..........350
尼采和对道德的攻击..........353
篇末问题..........356
阅读建议..........357
第九章 正义和好的社会..........359
开篇问题..........361
道德与社会..........362
社会的性质..........363
该由谁来统治?—合法性问题..........365
无政府主义、自由市场以及对政府的需要..........368
什么是正义?..........371
平等的含义..........375
正义的起源与社会契约..........378
我们边界之外的正义..........382
权利和自我..........385
被拒绝的正义:种族问题..........387
性政治:女权主义哲学的兴起..........390
篇末问题..........402
阅读建议..........404
第十章 非西方哲学..........407
开篇问题..........410
越西方传统..........410
拓宽我们的视域..........412
其他文化,其他哲学..........413
篇末问题..........440
阅读建议..........441
第十一章 美..........443
开篇问题..........445
美学..........445
美与真..........447
欣赏悲剧..........451
关于品位的争论..........453
艺术、伦理与宗教..........456
它为什么是艺术?..........459
大众文化美学..........461
篇末问题..........464
阅读建议..........465
附录一 写作哲学..........467
开篇问题..........469
写好哲学的规则..........470
间接风格..........485
附录二 演绎逻辑 有效的论证形式..........499
附录三 常见的非形式谬误..........507

“非形式”谬误..........509
术语表..........517
中文版第三版译后记
..........539

精彩书摘

  哲学的主题
  哲学有时候会被认为是一种极为深奥和抽象的专门学问,它好像与其他各个门类的研究—或与我们的余生—没有什么关系。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哲学恰恰是要努力去理解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是怎样看待自己的。这也就是我们在哲学课堂上所学到的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们所做的事情,那就是力图去理解他们自身、他们那个时代以及他们在宇宙中的位置。事实上,他们做得如此出色,以至于直到仍然堪称我们的榜样。他们帮助我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澄清我们到底相信哪些东西。
  自始至终,我都会在书中简要地介绍历史上的一些伟大哲学家(简要的传记包含于各章之中)。但哲学主要不是研究其他人的观点,而是努力用尽可能有说服力、尽可能使人感兴趣的语言清楚地表述你自己的观点,这才是做哲学,而不是仅仅读一下别人是怎么说的。
  本书正是要帮助你做到这一点,那就是把以往的哲学家及其伟大的思想作为启发,作为一种组织你自己观点的方式去做哲学,去表达你的想法,唤起你单凭自己的能力可能无法想到的他种可能性。你应当独立思考,澄清你所倾向的是哪种观点,以及为什么是那种观点,并把这些观点组织起来以应对其他的可能看法。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一旦你进行抽象地讨论,那么你怎么谈就无所谓了。所以他们就会侈谈一些毫无意义的话,表达一些他们从未反思过的说法,或者仅仅是套用一些字眼—比如“价值”这个时髦的词—而丝毫不去考虑他们自己认为什么是正确的。我曾经教过一个非常聪明的学生,他有一次宣称自己并不存在(尽管他没能使我确信这一点,但我还是给了他一个成绩)。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即使自相矛盾,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不过是些思想而已”。但如果我们是依靠思想来看世界的,如果正是思想决定了我们会怎样看待自己和生活,那么思想的意义就非同一般了。所以非常要紧的(这也是为理智所必需的)是,你必须在每一个节骨眼上问一句:“我真的相信它吗?”“它与我所相信的其他事物矛盾吗?”一种哲学如果是好的和伟大的,那么它所提出问题的方式就必定是严肃的和严格的。本书旨在帮助你提出这些问题,用哲学的语言表述你自己的世界观。
  单凭一门课就囊括你关于生活的意义以及宇宙本性的看法,这种任务听起来似乎过于艰巨。但无论你的次努力有多么艰难,这种整体性的批判性思考—把它们组织成一个整体—对于你未来所要从事的任何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理清你的优先次序,知道你是谁以及自己相信哪些东西。在这门也许是你次有机会了解哲学的导论课上,你的思想即将迈出步。一旦你开始思考大问题,你就会—像大多数同学以及几乎所有职业哲学家那样—有充分的理由发觉,这不但是你所学过的能给予你回报的活动之一,而且操作起来也非常简便,因为你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或者是独自进行。如果开始时有些困难(就像通常那样),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习惯于哲学家的思考方式,因为我们的问题无可避免地会比我们原先以为的复杂,还因为你一旦开始思考,需要思考的问题数目就变得没有止境了。所以你应当把这当作一次初步的、探索性的尝试,努力表达你自己和你的观点—不是针对这个话题或那个话题,而是针对你的整个世界观。即使只是次,做哲学也会把这种过程变得令人激动和富有挑战性。
  本书的章由一些预备性的问题所组成,为的是让你就一些见仁见智的基本哲学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些问题你可能会觉得好笑,但也有一些是极为严肃的。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你相信哪些东西,不相信哪些东西,这两者之间的界限应当渐渐明晰起来。接下来的每一章也都会以一些基本的问题开篇,这些问题同样旨在鼓励你先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在我们讨论了哲学家们已经提出来的观点之后才进行。每一章都包含对各种可能观点的讨论,附带一些大哲学家的简短言论。对于那些你可能是初次见到的专门的哲学术语,我都酌情给予了介绍,它们有助于你做出比日常语言更加的区分和澄清思想(大多数这种词都收在书末所附的一张术语表里)。每一章都以若干篇末问题结束,为的是帮助你把自己的观点定位于传统哲学的适当位置。每章末尾还有一份可供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其中包含有阅读建议。你可以就自己觉得有意思或有挑战性的主题进行研究,因为没有教科书能够取代原著。
  ……

前言/序言

 />
《智慧的迷宫:开启思想的探索之旅》 这是一本邀请读者踏上一场穿越人类思想史最宏伟殿堂的史诗级旅程的书籍。它不是对某个特定思想家、某个特定学派的片面解读,而是以一种宏大而深刻的视角,带领我们审视那些贯穿古今、触及人类生存根本的“大问题”。本书旨在点燃读者内在的好奇心,激发对那些看似遥不可及、实则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哲学议题的深入思考。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然而,真正的智慧却往往淹没在表象之下。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回避那些最根本、最令人困惑的问题,反而将它们置于聚光灯下,引导读者逐一剖析。它不像是一份枯燥的教科书,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用清晰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引人入胜的论述,带领我们穿越哲学的层层迷雾。 本书的起点,或许是从那个最古老的问题开始:我们为何在此? 宇宙的起源,生命的意义,人类存在的目的,这些终极的追问,从古希腊的哲人到现代的思想家,从未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我们将追溯那些伟大的头脑,他们如何试图理解我们在这个浩瀚宇宙中的位置,如何解读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短暂的生命中寻找价值和方向。从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与探究,到对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挖掘,本书将呈现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用他们的智慧构建起关于存在与意义的理解。 接着,我们将步入一个更为复杂的领域:知识的可能性与界限。 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我们所感知的真实,是否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我们又如何区分真理与谬误?本书将带领我们审视各种认识论的视角,从怀疑主义的警醒,到理性主义的清晰推演,再到经验主义的细致观察。我们将探讨科学的进步如何改变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反思语言的局限性、感官的欺骗性,以及主观意识在构建真实世界中的作用。理解知识的构成,审视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认识到知识的边界,是避免陷入盲目自信与虚无主义的关键。 随之而来的,是关于道德与伦理的永恒困境。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应该如何行动?当我们面临两难的选择时,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道德理论,从功利主义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到义务论的“康德的道德法则”,再到德性伦理学的“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们还将审视不同文化背景下道德观念的差异,以及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应对新的伦理挑战,例如科技发展带来的道德困境,以及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道德交流。本书并非要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准则,而是希望激发读者独立思考,培养批判性辨别能力,形成自己坚实的道德判断。 再者,我们将聚焦于自由与决定论的古老辩论。 我们是否拥有真正的自由意志?我们的选择,是源于内心深处的自主决定,还是早已被基因、环境或命运所决定?这个问题触及了我们对责任、惩罚、以及个人能动性的根本理解。本书将带领读者探索关于自由意志的不同观点,从柏拉图的灵魂论,到休谟的经验主义,再到现代神经科学的发现。理解自由与决定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承担责任,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个人的成长与自主。 本书的视野不会局限于抽象的理论,它会通过大量的历史案例、文学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将这些宏大的哲学议题变得鲜活而 relatable。我们会遇到苏格拉底的追问,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框架,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休谟的怀疑主义,康德的道德律令,尼采的权力意志,以及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们会看到这些伟大的思想如何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观,以及它们在当下仍然具有的生命力。 更重要的是,本书强调的是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它不是束之高阁的学院派理论,而是关乎我们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感受。通过学习哲学,我们可以培养一种审慎的态度,一种批判性的思维,一种对复杂世界保持开放和好奇的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更好地理解他人,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本书的目标,是成为你思想旅程中一个可靠的伙伴。它不会给你现成的答案,但会为你提供探索的工具和地图。它鼓励你质疑,鼓励你反思,鼓励你在这个充满未知和可能的世界上,勇敢地去追寻属于你自己的智慧。翻开本书,你就如同推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一场关于生命、知识、道德、自由,以及存在本身的深刻探索,正等待着你的参与。你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成为一个积极的思想家,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勇于提问、并最终塑造自己人生意义的探索者。这是一次关于“大问题”的回归,一次对人类最深刻疑问的真诚回应,一次对你自身思想潜能的全面激发。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效率的读者,这本书可能会让你略感“拖沓”,但请相信我,这种“拖沓”恰恰是它最精妙之处。它拒绝了当下快餐式阅读的潮流,不追求用最少的字数解释最复杂的问题。相反,它像一位耐心的老教授,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澄清每一个核心概念的细微差别。对于“自由意志”这个概念,市面上很多读物往往只提两种对立观点,然后草草收场。而这本书则花了三章的篇幅,细致地解剖了决定论、相容论、非相容论,甚至还引入了量子力学对自由意志的潜在影响。这种详尽的梳理,虽然拉长了阅读时间,但带来的收获是结构性的——你不是记住了几个定义,而是真正理解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被塑造和修正的。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引用经典文本时所展现出的精准度,他从不断章取义,而是完整呈现思想的脉络,这对于建立严谨的哲学思维至关重要。这本书不是一本让你快速“扫盲”的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份陪伴你成长的心智地图,你需要时间去丈量其中的每一个角落。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体验,我会选择“启迪”。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跨文化和跨历史的广阔视野。他不仅仅局限于西方经典哲学家,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东方智慧中的一些片段作为参照和补充,这使得整本书的视角更加丰满和立体。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哲学”边界的认知,让我意识到思想的共鸣可以超越地理和时代。而且,这本书的翻译质量高得惊人,它没有被翻译腔带跑,保持了原著那种清晰、精确又富含力量感的表达方式。很多哲学书的译本读起来都像是在啃干面包,但这本书的文字流动性很好,读起来流畅自然,这对于我们这些非母语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原本高耸入云的哲学殿堂变得可以攀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日常琐事的方式都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一些曾经困扰我的小问题,在新的框架下似乎都有了更清晰的轮廓。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并且每次都能提供新收获的经典之作。

评分

坦率地说,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充满疑虑的,毕竟哲学这个领域,很多时候就像在浓雾中摸索,清晰的指引词少之又少。我过去对哲学的印象是:艰深、晦涩、与日常生活格格不入。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它最厉害的一点,在于它没有把哲学当作高高在上的象牙塔里的学问,而是将那些宏大叙事巧妙地“接地气”了。比如,当探讨到伦理学中关于“什么是善”的讨论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康德的义务论或者功利主义的公式,而是从我们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困境——比如“是否该对朋友撒一个善意的谎言”——作为切入点,让这些抽象的概念瞬间鲜活起来。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同时也保持了思辨的深度。我能感觉到,作者是用一种非常温柔而坚定的手,牵引着我走过那些原本可能让我望而却步的知识迷宫。而且,书中的排版和章节划分也极其人性化,每一章的结尾都会有一个“思考练习”或“延伸阅读”的小板块,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个主动的探索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到一本能让我频繁停下来,合上书本,对着天花板沉思良久的著作了。

评分

好的,以下是五段以读者口吻对一本假想的哲学入门书籍的评价,每段约300字,风格各异: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盛宴,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白色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思想的重量。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那种“触感”吸引住了,纸张的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一翻就容易卷边的感觉,而是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书卷气,仿佛每一次翻阅都是对知识的庄重对待。我之前也尝试过几本号称“入门”的哲学读物,但很多都流于表面,要么过于学术化,堆砌着晦涩的术语,要么就是为了简化而简化,把复杂的思辨过程变成了一堆生硬的口号。然而,这本却找到了一个绝妙的平衡点。它不像是在给你一碗提前炖好的浓汤,而是提供了一套顶级的烹饪工具和最优质的食材,引导你一步步地去“烹饪”自己的理解。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难题时,没有急着给出标准答案,而是耐心地铺陈出不同流派的争论焦点,比如“我们如何知道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永恒的谜题,书中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交锋描绘得栩栩如生,那种思想的碰撞感,读起来简直让人热血沸腾。我特别欣赏它那种鼓励质疑的语气,它不是在灌输教条,而是在邀请你加入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被尊重和被引导去思考的感觉,远比直接喂食结论要宝贵得多。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有一种独特的魔力,它不是线性的推进,更像是螺旋上升。我发现,作者似乎总是在不同的章节中反复提及早先讨论过的观点,但每次的引入都会带着新的层次和更深远的洞察。比如,在讨论认识论的时候,他对柏拉图“洞穴寓言”的解读,和在讨论形而上学时对“实在”的探讨,形成了完美的呼应,让你突然之间有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这表明作者在构建整本书的知识体系时,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而不是简单地将各个哲学分支堆砌在一起。我个人是那种喜欢做大量批注的读者,这本书给了我足够的空间去“对话”。我的书页边上充满了我的疑问、赞同和反驳,这说明作者的论述是开放的,它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而不是满足于提供一个封闭的结论。对于那些害怕哲学枯燥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展示了哲学如何成为一种处理生活困境、理解复杂世界最有力的思想工具。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知道什么”,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