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狂喜之后
:35.00元
作者:(美)杰克·康菲尔德 著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3-01
ISBN:9787222053434
字数:252000
页码:31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序 贴近真实的心灵地图/胡因梦
开场白
前言几个老实的问题
PART ONE 狂喜之前
章 巴巴雅加和神秘的渴望
第二章 心灵的守护神
第三章 启蒙之火
PART TWO 觉醒之门
第四章 心灵乃宇宙之母——哀愁之门
第五章 空与万有——空性之门
第六章 你到底是谁,漫游者吗?——开悟以及永恒之门
第七章 无门之门——永恒当下之门
PART THREE 黑暗的修行所
第八章 越证悟一觉醒的地图
第九章 开悟并非一劳永逸
第十章 恶的救赎
PART FOUR 在清洗中觉醒
第十一章 觉醒的生命曼陀罗
第十二章 此身有佛
第十三章 觉醒的情感和平凡的
第十四章 礼敬家庭的因果业力
第十五章 弟兄姐妹,来自团体的恩赐
第十六章 与众生一同开悟
第十七章 智者的笑声
代跋 取下开悟的神秘面纱/明法比丘
内容提要
修行在许多当代人的意识中似乎是很久远的事,然而在21世纪的,无论是在具有佛教传统的东方,还是在具有基督教传统的西方,有越来越多的人又重新走上了修行之路。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踏上这条心灵之旅,在这一过程中会有什么身心体悟和殊胜体验,以及在此之后人们又将如何继续生活在俗世中,就是本书要告诉你的答案。
本书援引了大量进入修行这一过程人们的实例,指出修行之路并一条光明大道,开悟也并持续稳定的状态,并且因人而异。更重要的是,毕竟我们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修遵院或寺庙中的僧人,需要面对许多令人不悦的琐事,才是我们凡夫俗子生活的真实状态。因此,在恐惧、愤怒、爱欲等这些苦痛中修行,才是你灵修的处所;与世间物和谐相处,才是修行所要达到的境界。
作者介绍
杰克·康菲尔德,生长在美国东岸的一个科学及知性的家庭。1963年就读于达特茅斯学院,主修亚洲研究,在学期间受到陈博士的鼓励,开始学佛,1967年毕业后,立刻到东南亚修学,在阿姜查主持的巴蓬寺出家,他也曾经在马哈希法师和佛使比丘座下学习,并曾追随过西藏喇嘛、禅师、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略带禅意的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通常对这类探索内心世界的书籍抱有很高的期待,因为生活中的喧嚣和琐碎常常让我们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东西。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充满了张力,“狂喜之后”这个短语,暗示着一种从高峰跌落后的反思,这种经历我想很多人都有过,不论是事业上的成功还是某种情感的巅峰体验,随之而来的空虚感是真实存在的。我希望作者能深入剖析那种“事后”的心境,它往往比高潮本身更具教育意义。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如何引导读者从那种短暂的、外在的满足感中抽离出来,转而关注更持久、更内在的平静。阅读这本书的初期感受,那种文字的流动性非常顺畅,读起来几乎不需要费力去“理解”,而是自然而然地被吸入到作者构建的氛围之中,仿佛一艘小船被一股温和但坚定的水流推向远方,目标是那片未知的内在海洋。这种流畅感,对于一本探讨深刻主题的作品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匠心,它并非线性叙事,更像是层层递进的螺旋上升。每一章似乎都在探讨一个既定的主题,但随着深入,你会发现前一章看似独立的思考,其实都在为后一章的关键论点铺垫。这种编排方式,非常适合需要时间沉淀的深度阅读。它要求读者不能囫囵吞枣,必须在每走一步时,都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整合吸收。我发现自己经常会翻阅前面章节的笔记,因为理解了后面的内容后,再回头看前面的论述,会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像是突然从迷雾中走出来,看清了整片森林的布局。这种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单纯获取信息的范畴,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共同进行的智力探险,你必须付出相应的专注力,才能收获丰厚的回报。它考验的不是你的速度,而是你的深度。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当下”的强调并非流于表面。许多自助书籍都会提到“活在当下”,但往往只是蜻蜓点水。这本书却用了大量的篇幅,通过各种故事和深刻的反思,去解构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流放到了对未来的焦虑和对过去的懊悔之中。作者似乎在邀请我们进行一场“时间旅行”,但目的不是为了改变过去,而是为了更清晰地看到现在这个瞬间是如何被我们自己塑造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痛苦”这个议题时的态度——他没有试图美化或消除痛苦,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必要的信号,一种促使我们成长的催化剂。这种坦诚的、不回避现实的视角,反而让人更有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它不像那种一味鼓吹“积极心态”的书籍那样让人产生距离感,而是像一个经验丰富的朋友,坐在你身边,用一种沉稳而坚定的声音告诉你:“是的,这很难,但我们有办法走过去。”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翻译的功力在这本书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很多时候,我们读外国作品,最怕的就是那种僵硬、生硬的直译腔调,让原作者的精妙意图被完全架空。但在这本书里,译者似乎真的捕捉到了美式心灵文学那种特有的温暖、直率又带着一丝哲学思辨的语感。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恰到好处,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需要细腻情绪捕捉的段落时,那种画面感和共情力是立竿见影的。我常常在阅读时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个词语的精准选择,让我忍不住回味一下,啊,原来可以这样表达!这种对语言的尊重和精雕细琢,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愉悦,它像一块打磨光滑的玉石,触感温润,光泽自然,让人舍不得放下。对于那些试图在纷繁世界中寻找清晰锚点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富有洞察力的表达方式,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没有给你空洞的口号,而是提供了一把实用的、经过时间检验的工具。
评分整体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沉稳、有力且充满人性光辉。它没有许诺廉价的解脱,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幸福”的定义。我非常喜欢作者在引用各种哲学和心理学观点时,能够巧妙地将其转化为日常生活中可以操作的具体步骤,而不是停留在高深的理论层面。阅读结束后,我并没有感到那种“读完一本好书”的短暂满足感就消失了,而是留下了一种更深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像是在我的思维地图上标记出了几个新的坐标点,让我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心路历程有了更清晰的预判和准备。如果说生活是一场马拉松,这本书就像是那位在赛程中段递给你一杯清水和一小块能量棒的补给站工作人员,提供的不是让人一步登天的魔法,而是持续前行的必需品和坚定的鼓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