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铃木大拙著林宏涛译的《铃木大拙禅学入门(铃木大拙说禅)》是铃木大拙禅学经典系列的入门读物,也是大众了解禅学的基础之书。铃木大拙以其对东西方哲学的修养为背景,将禅学融合于西方哲学领域,从禅的内部来解说禅,避免了生硬搬用西方哲学观点对禅进行臆测,同时又与旧禅师所运用的个体直觉方式不同,吸收了现代的思想方法,使禅的思想性可以在比较广泛的基础上得到交流,也为人们提升精神品质开启了一扇窗户。 (日)铃木大拙 著;林宏涛 译 铃木大拙(1870~1966),世界禅学大师,日本有名禅宗研究者与思想家。曾任东京帝国大学讲师、大谷大学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多次到美国和欧洲各国教学、演讲。因介绍东方禅文化而闻名西方人文学界,被誉为“世界的禅者”。主要著有《禅学入门》《禅与心理分析》《禅生活》《禅者的思索》《铃木大拙禅论集》(三卷本)等。我必须承认,我对东方哲学的接触一直比较肤浅,很多书籍读起来都像是在啃枯燥的学术论文,充满了拗口的术语和难以捉摸的逻辑跳跃。但这本《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完全没有这种“学术味”。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饱经风霜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最朴素的语言,陪你聊聊人生的真谛。书中对“空性”的解释,尤其让我拍案叫绝。以往我理解的“空”,总与虚无、什么都没有联系起来,带着一丝消极的色彩。但作者却巧妙地将其比喻成一面镜子,它之所以能映照万物,正是因为它本身是“空”的,不执着于任何一个影像。这个比喻瞬间打通了我思维中的壁垒。我开始反思自己生活中的许多执念,无论是对物质的渴望,还是对他人评价的在意,其实都像是一块块沉重的石头压在心头。这本书没有强迫我去“放下”,而是通过理解“空”的本质,让我自然而然地松开了紧握的拳头。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这种由内而外的觉醒,远比死记硬背教义来得有效和持久。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智过滤器”被彻底清洗了一遍。我发现自己过去看待问题的方式,是被无数预设的框架所限制的。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清澈、直接,几乎没有多余的形容词或矫揉造作的文风,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禅宗的“直指人心”的特质。其中关于“无我”的探讨,对我影响尤为深远。我过去非常看重“自我”的构建和维护,害怕自己的意见被挑战,害怕自己的形象受损。书中的解释让我明白,“我”其实是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而非一个固定的实体。这种理解带来的不是虚无感,而是一种极大的解放感。当“我”不再是一个需要时时刻刻被捍卫的堡垒时,与他人的互动变得更加真诚和开放,批评和赞美都能以更平和的心态接纳。这本书像是一剂强效的“去标签化”的药方,让我开始以一种更本质、更少评判的眼光去观察和接触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这真是一次震撼心灵的阅读体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受失眠困扰的读者,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我期待着一些引导冥想的技巧,或者至少是一些关于放松身心的理论指导。然而,这本书提供的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是一本“助眠指南”,而是一本“生命指南”。最让我心头一震的是关于“二元对立”的论述。我们的大脑似乎天生就喜欢划分界限:好与坏,成功与失败,我与他。而禅宗的智慧在于打破这种僵硬的划分。书中用了很多关于自然现象的例子——比如潮起必有潮落,白昼之后必然是黑夜——来阐释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当我开始用这种整体的、流动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焦虑时,那些原本尖锐的对立面开始变得柔和。失眠的焦虑感来源于对“睡不着”这个状态的抗拒,而当我知道“清醒”与“沉睡”只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时,抗拒的力量就减弱了。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无形中极大地缓解了我的精神紧张,我的睡眠质量也因此得到了显著改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对禅宗有些朦胧的认识,总觉得它高深莫测,与日常生活相去甚远。然而,作者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晦涩的禅宗概念娓娓道来。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当下”的阐述。以前总觉得“活在当下”只是一句口号,读完这本书后,我才真正理解了它背后的深刻内涵。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和引人深思的故事,将时间这把尺子从无限拉伸的状态收束到此刻的呼吸、此刻的动作中。我开始尝试在洗碗、散步时,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个动作本身,不再让思绪飘向未完的工作或是过去的遗憾。这种专注力的提升,不仅仅是禅修上的进步,更是对生活质量的巨大改善。我发现,当我的心不再被琐事占据时,周遭的色彩似乎都变得更鲜明了,声音也更清晰了。这本书没有给我一套僵硬的教条,而是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认识自我的全新视角和工具,让我这个漂泊已久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可以停泊的港湾。那种感觉,就像是长期在迷雾中摸索,突然间阳光穿透云层,指明了方向。
评分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相当务实的人,对那些玄之又玄的东方哲学总是持保留态度。我需要的是可以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指导,而不是空洞的思辨。这本关于禅学的入门读物,出乎意料地满足了我的实用主义需求。它没有停留在高谈阔论上,而是深入到了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例如,书中提到“行禅”不仅仅是在走路时保持觉知,而是将走路这个行为本身视为一种修行。我尝试着在通勤的路上,不再低头看手机,而是认真去感受脚掌接触地面的力度、身体重心的微妙转移,以及周围环境的气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改变,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日常体验。过去,通勤时间是纯粹的“过渡时间”,是为到达目的地服务的负担。现在,它成了一个自我探索的道场。这种将“修行”与“生活”完全融合的理念,彻底颠覆了我对“修行需要特定场所和时间”的刻板印象,让我觉得禅修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特权,而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生活艺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