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河西佛教史》:古代“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与“河东”(约今山西)相对而言,其地理范围大致为今陕北、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汉武帝设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史称“河西五郡”,其地理范围不出今甘肃中西部地区。今人又称甘肃境内的乌鞘岭以西地区为“河西走廊”,地理范围更小。《河西佛教史》所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河西走廊”,有些章节的内容涵盖了今甘肃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涉及今宁夏、青海以及新疆东部地区。
作者简介
杜斗城,1951年11月生于甘肃灵台,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现任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佛教研究中心研究员、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甘肃敦煌学会副会长、五台山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台湾中华道教文化宗教研究学院教授等。长期致力于宗教考古及敦煌佛教文献的教学与研究,主要著作有:《陇右高僧录》、《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敦煌五台山文献校录研究》、《北凉译经论》、《炳灵寺石窟内容总录》、《正史佛教资料类编》、《考古学通论》(教材)等,并在《世界宗教研究》、《民族研究》等国内外相关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其治学以态度严谨、涉猎广博、视野开阔而见长。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两晋时期
第一节 敦煌菩萨——竺法护
第二节 帛法祖在陇上
第三节 前凉张天锡时期的译经
第四节 敦煌本前凉净明所诵《法句经》
第五节 竺佛念与慧常
第六节 道安的《凉土异经录》
第七节 东晋时期敦煌高僧的南巡及游巡于敦煌的僧人
第八节 鸠摩罗什滞留凉州及僧肇的西来
第二章 后秦西秦
第一节 麦积山早期三佛窟与姚兴的《通三世论》
第二节 圣坚与西秦译经
第三节 玄高、昙无毗诸僧与西秦禅学
第四节 炳灵寺石窟与西秦佛教
第五节 法显西行与智严、宝云的南下
第三章 北凉时期
第一节 北凉译经
一 昙无谶的译经
二 浮陀跋摩与道泰等人的译经
三 沮渠京声的译经
四 北凉译经的意义
第二节 北凉石窟
一 张掖地区马蹄寺石窟群中的金塔寺、千佛洞、马蹄寺南北二窟、观音洞等
二 武威地区天梯山第1、第10等窟
三 酒泉文殊山石窟群的千佛洞,万佛洞等石窟
四 玉门昌马石窟群
五 敦煌莫高窟的早期洞窟
第三节 北凉石塔
一 石塔简述
二 建造年代和造像特征
三 早期佛教石塔风格
四 石塔雕刻所反映的佛教思想
五 石塔的用途
第四节 北凉佛教的影响
一 北凉佛教对北魏的影响
二 北凉佛教对高昌等地的影响
三 北凉佛教对南朝的影响
第四章 北朝时期
第一节 陇山左右的北魏石窟及其向西的影响
第二节 奚康生与南、北石窟寺
第三节 元太荣与敦煌莫高窟
一 元太荣的西来与莫高窟的“中原风格”的形成
二 元荣在敦煌的写经
三 元荣造经及其有关问题
第四节 尉迟迥与拉梢寺大佛
第五节 李充信开凿及庾信作铭的麦积山七佛阁
第六节 刘萨诃与凉州番禾望御山“瑞像”
第七节 李贤与莫高窟第290窟及其相关问题
第八节 于义与莫高窟北周石窟
第九节 敦煌北朝晚期的写经活动
第十节 敦煌高僧法颖与南朝律学
第十一节 活动于南朝的陇右河西僧人
第五章 隋唐时期
第一节 寺院石窟的分布状况
一 寺院与石窟的数量
二 地方志中所见隋及唐前期河西寺院资料
三 国家寺塔的分布状况
第二节 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
一 达摩笈多、玄奘等高僧在河西的佛教活动
二 河西本地僧人及其佛教活动
三 外出游历弘法的河西僧人
四 隋及唐前期河西籍僧人与华严宗
第三节 民众佛教生活
一 民众写经活动
二 民众修窟活动
三 民众佛教信仰的民间信仰化——以刘萨诃信仰为例
第四节 高昌王国的民寺寺主
附录 杜斗城:《泾州大云寺舍利石函铭并序》跋
第六章 吐蕃时期
第一节 吐蕃占领河西之前的河西与吐蕃
一 吐蕃占领之前的河西佛教
二 占领河西前的吐蕃佛教
三 吐蕃对河西的占领
第二节 吐蕃占领时期的河西佛教
一 吐蕃统治者与河西佛教界的合作
二 昙旷——从唯识宗的禅宗倾向看河西佛教与吐蕃佛教趋同的
一 次契机
三 摩诃衍——汉地佛教与印度佛教在吐蕃的大决战
四 法成——藏传佛教与中原佛教的融合
五 吐蕃占领河西时期的其他佛教人物
六 吐蕃时期的敦煌石窟艺术
第三节 吐蕃时期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
一 促进了汉文化与吐蕃文化之间的交流
二 促进了吐蕃佛教的发展
三 继续保持了河西地区佛教的繁荣
四 相对保持了河西社会的稳定
第七章 归义军时期
第一节 概要
第二节 归义军前期的河西佛教
一 法成及其弟子的讲经活动
二 张议潮对教团的整顿改革
三 从吴洪辩到唐悟真
第三节 归义军中后期河西佛教的发展
一 张承奉时期的佛教状况
二 曹氏归义军时期的佛教状况
三 归义军中后期的开窟活动
四 归义军中后期佛教的特点
第四节 归义军时期佛教的世俗化
一 佛教教学的终结和佛教的社会功能化
二 从佛教经典的流行看佛教信仰的世俗化
三 教团地位的低落和寺院经济的发展
四 佛教宗教活动的习俗化与僧尼大众的俗人化和职业化
五 佛教宗派的调和化与民众信仰的兴起
第八章 回鹘时期
第一节 回鹘佛教与回鹘政权
一 甘州回鹘与佛教
二 沙州回鹘与佛教
三 高昌回鹘王国与佛教
第二节 回鹘佛教的世俗化
一 从佛教功德思想的流行看回鹘佛教的世俗化
二 僧人参与世俗政治、经济生活
三 回鹘佛教寺院经济中的世俗化倾向
第三节 回鹘佛教对其他政权的影响
一 回鹘佛教对曹氏归义军的影响
二 回鹘佛教对西夏的影响
三 回鹘佛教对辽朝的影响
四 回鹘佛教对金朝的影响
五 回鹘佛教对蒙元的影响
附录 杜斗城:《从考古文物的发现看陇山左右的金代佛教》
第九章 西夏时期
第一节 西夏佛教的传播背景
一 原有的佛教基础
二 周边民族的影响
三 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四 西夏民众的精神寄托
第二节 李德明一李乾顺时期的西夏佛教
一 西夏佛教的奠基
二 西夏佛教的成熟
第三节 李仁孝一李德旺时期的西夏佛教
一 西夏后期佛教的繁荣
二 西夏晚期佛教的衰落
第四节 西夏佛教和皇权的结合及其世俗化
一 西夏佛教与皇权的结合
二 西夏佛教的世俗化
第五节 西夏佛教的社会影响
一 有利于维护西夏王朝的统治
二 促进了西夏文化的发展
三 促进了西夏与周边民族的佛事交流
四 西夏佛教促进了我国佛教的发展
附录 杜斗城:《西夏的转轮王塔——宁夏拜寺口西塔之建造背景》
第十章 蒙元时期
第一节 蒙元时期河西佛教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 汉至西夏时期河西佛教概述
二 蒙元河西佛教发展的背景
第二节 蒙古人的早期信仰
一 蒙古民族与萨满教
二 蒙古诸王与藏传佛教各派
第三节 阔端与萨班的“凉州会谈”
一 “凉州会谈”前的阔端与萨班
二 “凉州会谈”背景、过程、影响以及萨班在凉州的活动
第四节 忽必烈与八思巴对河西佛教发展的影响
一 八思巴和忽必烈之间的关系
二 八思巴在河西的活动
三 元朝的帝师制度及其对河西佛教的影响
第五节 河西僧人及其相关佛教活动
一 在河西活动过的僧人
二 寺院经济与僧人
第六节 河西各地石窟和寺院的修建与分布
一 石窟的修建和分布
二 寺院的修建和分布
三 蒙元时期河西佛教的功利化和民族性
附录 《萨迦班智达致蕃人书》
第十一章 明清时期
第一节 明清统治者与河西佛教
第二节 明清时期河西佛教发展概况
一 凉州
二 甘州
三 肃州
第三节 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及其产生的社会影响
一 河西佛教的发展特点
二 河西佛教的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姚嵩为秦州刺史,史有明记。《晋书》卷一一八《姚兴载记》中说:“仇池公杨盛叛,侵扰祁山……秦州刺史姚嵩入羊头峡,右卫胡翼度从阴密出自’淠城,讨盛。”④(《通鉴》卷一一六《晋纪》同)他给姚兴的信中提到的“皇后遗嘱所建”、“陛下亲营像事”的“殊像”是否为秦州的麦积山,很值得研究。
姚兴如此关心“三世”问题,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也非卖弄自己的学问之深。首先,因为“三世实有”思想,从根本上符合统治阶级的政治利益。前世作恶,今世果报,来世未定。换言之,现世的社会秩序、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皇帝和老百姓之间的差别在前生就决定了,反抗是没有任何用处的,一般老百姓只能做“逆来顺受”的顺民。魏晋南北朝以来,这种思想实际上一直是维护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器。在十六国战乱的历史背景下,更是如此。
另外,“三世实有”、“三世有佛”还具有宣传佛教历史悠久的重要作用。佛教开始传人中国之后,由于受到儒家思想和中国道教的排斥,其生存空间一直受到挤压。“胡本无佛”,佛是“西方无赖子弟”等反佛言论甚嚣尘上。西晋道士王浮的《老子化胡经》,实为此时反佛言论的记集和理论上的系统化。加之佛教本身固有的“末世”、“末法”思想,使许多人对佛教产生了怀疑,甚至采取了排斥态度。而论证(现有佛)释迦之前还有(过去)佛,其后更有(弥勒)佛的真实存在等,都可以回答这些当时迫在眉睫的问题。
前言/序言
古代“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与“河东”(约今山西)相对而言,其地理范围大致为今陕北、宁夏、甘肃大部分地区。汉武帝设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五郡,史称“河西五郡”,其地理范围不出今甘肃中西部地区。今人又称甘肃境内的乌鞘岭以西地区为“河西走廊”,地理范围更小。本书所涉及的范围不仅限于“河西走廊”,有些章节的内容涵盖了今甘肃的大部分地区,甚至涉及今宁夏、青海以及新疆东部地区。
古代河西地区扼据“丝绸之路”中段,连接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还是中国西北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碰撞的地区。大乘佛教主要是经过河西进入内地的。先是西晋时期被称为早期佛典“四大翻译家”之一的“敦煌菩萨”竺法护在河西翻译佛经;其后又有鸠摩罗什滞留凉州;玄高来往于麦积山与炳灵寺之间,后人平城(今山西大同);北凉昙无谶在河西译《大般涅槊经》,凉州城内有三百多人的译场等,河西佛教一时极为兴盛。439年,北魏灭北凉之后,北凉僧人东至平城,南下建康,西奔高昌,凉州佛教一度影响了整个中国的佛教。此时,河西作为当时佛教中心之一的地位虽然下降,但佛教以另外的方式继续发展。其特点是:这时的佛教石窟在北凉造窟的基础上,仍然大规模地开凿于河西地区的重要地点,如敦煌莫高窟、酒泉文殊山、张掖马蹄寺、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庆阳北石窟寺、泾川南石窟等。时至今日,甘肃仍是全国保存佛教石窟寺最多的地区,不但数量居多,而且历史悠久,保存相对完好。这些石窟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星星点点地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是当时河西佛教兴盛的最直接证据。
丝绸之路上的精神图腾——河西走廊的佛教文明 河西走廊,这条连接东西方古老文明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便是商贾往来、文化交融的十字路口。在这片广袤而壮丽的土地上,除了丝绸、香料和琳琅满目的商品,一种更加深邃、更具凝聚力的力量——佛教,在此扎根、生长、繁衍,留下了无数辉煌的印记,塑造了河西走廊独特的精神面貌,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亚洲的佛教传播与发展。 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千年时光,走进河西走廊那段波澜壮阔的佛教史。我们并非仅仅罗列寺庙的兴衰,僧侣的传说,而是试图描绘一幅立体而鲜活的佛教文明画卷,揭示其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与深远影响。 第一章:佛教东渐的桥头堡——河西走廊的缘起 在本书的开篇,我们将追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公元前二世纪,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为佛教的东渐打开了通路。河西走廊,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佛教文化进入中原的第一个落脚点。本章将详细探讨佛教最初是如何通过僧侣、商旅、战俘等多种途径,伴随着西域的乐器、艺术、哲学思想,一点一滴地渗透到这片土地上的。我们将考察汉代以来,河西走廊地区初步形成的佛教信仰雏形,以及当时统治者和当地居民对这一异域宗教的接纳程度。这一时期的佛教,更多的是一种初步的接触与零散的传播,但它已然播下了文化的种子,预示着未来将在此地绽放出璀璨的光芒。 第二章:石窟艺术的瑰宝——敦煌莫高窟的辉煌 提到河西走廊的佛教,敦煌莫高窟无疑是绕不开的璀璨明珠。本章将深入剖析莫高窟作为河西佛教中心之一的地位。我们将不再停留于对壁画和彩塑的简单赞美,而是深入探讨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从早期受印度、中亚影响的希腊化风格,到本土化的唐代盛世的恢弘壮丽,再到晚期的多元融合,每一笔线条,每一尊佛像,都承载着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宗教信仰。我们将考察莫高窟壁画中描绘的佛教故事、本生经、因缘故事,以及对佛陀、菩萨、罗汉、飞天等形象的塑造,分析这些艺术形象如何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精神需求,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外,我们还将关注莫高窟保存的大量经卷、文书,这些珍贵的文献资料不仅是研究佛教史的重要依据,更是了解当时社会生活、语言文字、文化交流的百科全书。我们将探讨莫高窟为何能成为如此辉煌的艺术宝库,其背后有哪些宗教、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 第三章:张掖、武威的信仰中心——佛教在河西的区域发展 除了敦煌,张掖、武威等河西重镇,同样孕育了灿烂的佛教文明。本章将聚焦于这些地区的佛教发展。我们将考察张掖大佛寺、武威鸠摩罗什译经处等重要佛教遗址,分析这些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成为重要的佛教传播和研究中心。我们将详细介绍鸠摩罗什等高僧在河西走廊的活动,他们带来的印度佛教经典,以及他们如何将深奥的佛教义理用汉语言文字进行翻译和阐释,使得佛教在中国真正落地生根。本章还将探讨河西地区寺院经济的发展,寺院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佛教信徒的构成,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如何通过佛教获得精神慰藉和人生指引。我们将审视河西走廊的佛教,不仅仅是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符号,深深地融入了当地居民的血脉之中。 第四章:寺院与世俗的交融——河西佛教的社会功能 佛教在河西走廊的传播,并非仅仅局限于宗教场所,而是与世俗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互动。本章将重点探讨河西佛教的社会功能。我们将考察寺院在慈善事业、教育推广、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贡献。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寺院往往是信息传播的中心,也是知识传承的摇篮。我们将研究河西地区僧侣的社会活动,他们如何参与到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事务中,以及佛教伦理如何影响着当地的社会道德风尚。本章还将分析佛教在艺术、建筑、音乐、文学等领域的渗透,例如佛教题材的绘画、雕塑、经文的抄写、佛教音乐的传播等,这些都成为了河西地区独特的文化景观。我们将探讨佛教如何成为凝聚社会力量、缓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多元文化的熔炉——河西佛教的融合与创新 河西走廊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点,其佛教文化也必然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本章将深入探讨河西佛教的融合与创新。在佛教传入过程中,它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与当地的土著信仰、道教、儒家思想等产生了复杂的互动。我们将考察佛教在吸收、改造、融合当地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这些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佛教的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如何与中国传统的祖先崇拜、家族观念相结合;佛教的修行方法,如何借鉴了道教的养生之道。本章还将重点关注河西地区佛教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例如在净土宗、禅宗等发展过程中,河西地区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审视这种融合与创新,是如何使得佛教更具本土特色,更能被广大民众所接受,也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六章:兴衰更迭中的精神传承——河西佛教的挑战与延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文明的传承都不会一帆风顺。本章将回顾河西佛教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经历的兴衰更迭。我们将探讨不同朝代对佛教的态度,例如佛教的兴盛时期,寺院经济的繁荣,以及佛教受到压制或打击的时期,僧侣的生存状况和佛教的传播受到的影响。我们将分析导致佛教兴衰的内外部因素,包括政治制度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发展、宗教政策的调整,以及来自其他宗教的竞争等。然而,尽管经历了无数挑战,佛教的精神内核却顽强地在河西走廊延续下来。本章将探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佛教是如何通过各种形式,例如民间信仰、家庭祭祀、艺术表达等,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将关注现代社会背景下,河西佛教的保护与发展,以及其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存在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义。 结论:古道驼铃伴梵音——河西佛教的时代回响 在本书的结尾,我们将对河西走廊的佛教文明进行总结和升华。我们再次强调河西走廊在佛教传播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佛教东渐的起点,更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重要的试验田和成果展示地。本书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段段历史记载,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种文化的积淀。河西走廊的佛教,如同丝绸之路上永恒的图腾,在历史的尘埃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启迪着后人对生命、对信仰、对文明的深刻思考。它告诉我们,文化并非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交流与碰撞中生长,在融合与创新中发展。河西佛教史,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精神桥梁。它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去细细品味,去感受那跨越千年的,古道驼铃伴梵音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