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普贤行愿品讲究
:58元
作者:释清净 著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1-01
ISBN:9787802549210
字数:200000
页码:22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导言
愿王——礼敬诸佛
第二愿王——称赞如来
第三愿王——广修供养
第四愿王——忏悔业障
第五愿王——随喜功德
第六愿王——请转
第七愿王——请佛住世
第八愿王——常随佛学
第九愿王——恒顺众生
第十愿王——普皆回向
受持利益
愿王偈颂
结归
文摘
《佛经讲记丛书:普贤行愿品讲记》:
一次,佛陀和追随他的比丘弟子们,在印度当时的摩揭陀国境内游化,打算从首都王舍城,前往北边的那烂陀城。
在佛陀与比丘们一行人的后面,有一对外道沙门师徒,正好也同路,为师的名叫“须卑”,徒弟名叫“梵达摩纳”。一路上,那位老师一直不停地诽谤佛陀,也诽谤佛法与比丘们,而他的徒弟却一直与他唱反调,不断地称赞佛陀、佛法与比丘们。
傍晚,大家都来到路途中的一个庵婆罗树园内,准备在园内国王建的公共房舍过夜。即使到了这个时候,这对外道沙们师徒,还没能停止他们谤佛、赞佛的争论。比丘们不禁对这两位奇怪的师徒议论起来。大家都认为,相对于这位外道老师的不了解徒弟,佛陀的善知人们志趣,是多么的稀有难得!
佛陀知道比丘们在讲堂聚集,就来询问他们在议论什么。比丘们将他们议论的原委,告诉了佛陀。
佛陀因而教导比丘们说:“比丘们!如果听到别人诽谤如来、佛法和僧团,大家不要忧愁、伤心,也不要因此而愤怒,甚至怀恨在心而意图报复,因为,这样只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的。反之,听了别人赞叹如来、佛法和僧团,也不要感到欣悦、愉快,因为,这也会带给大家障碍,不能如实地判断别人所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是错的。”
接着,佛陀又说:“比丘们!一般凡夫,都只从一些细琐、微小、世俗的戒行,例如五戒、十善、俭朴严谨的正命生活、乞食、不蓄积财物等来赞叹如来而已,不能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这一方面来赞叹佛陀。只有从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来赞叹,才是真正如实的赞叹如来。”
什么是如来所证得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呢?佛陀那个时代的沙门、婆罗门,有着种种的邪知、邪见,总括归纳起来,不外乎是全然的常见,部分的常见,无因、无缘论,有边、无边论,不定诡辩论,有想论,无想论,非有想非无想论,断灭论,不正确的现法涅槃论等,共十类六十二种,称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的归纳,就像洒在小池塘中的大渔网,网住了世间所有的邪知、邪见。而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就是远离了这六十二见,在日常生活六根对六境的认识过程中,如实知认识与感受生起的真正原因,以及其所引发烦恼的根*方法:认识与感受,是如何地让人们因贪爱而陷入味着,味着又如何在无常变化下转为祸患,圣者又如何从中越与出离。由于能越与出离,所以圣者切断了推动流转到下一生的根,就像斩断一棵枝叶茂密的大树树根,这棵树就随之枯萎,永远不再生一样,这就是佛陀所证的深奥、微妙、大光明之法。
内容提要
《佛经讲记丛书:普贤行愿品讲记》主要内容包括: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请佛住世等。
编辑推*
一衣,漂泊无住。
云水天涯,浪迹江湖。
村下念佛,茅棚诵读。
乞食糖下,妥寝净土。
我这次阅读的体验,简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之旅。作者的讲解深入浅出,对于《普贤行愿品》中那些看似深奥的偈颂,能够用非常贴近生活、易于理解的方式来阐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佛法的读者也能迅速把握其核心思想。他并没有一味地进行枯燥的经文解释,而是巧妙地融入了许多历史典故和修行者的实例,使得理论变得有血有肉,鲜活生动。尤其是对“十大愿王”的层层剖析,逻辑严密,层层递进,让人在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行时,不知不觉中自己的心念也开始随之起伏、反思。这种将古老智慧与现代人心灵需求完美结合的讲解方式,非常难得,它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真诚的引导。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佛教文化的爱好者,我深知不同译本和讲记之间的差异。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与深厚的个人体悟达到了完美的平衡。作者在引用和对比不同注疏时表现出的审慎和尊重,让人感到无比信服。他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更挖掘了“法语意境”,这在很多流于表面的讲记中是很难看到的。每一次对某个关键概念的阐述,都能感受到作者在背后做了大量的考证和沉淀,绝非泛泛而谈。读完后,我对普贤菩萨的愿海有了更宏大、更具体的认知,仿佛被邀请进入了一场宏伟的功德实践之中,而不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空谈。
评分从宗教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本讲记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以一种现代人易于接受的语言体系,成功地架起了传统佛教经典与当代读者之间的桥梁。许多佛教术语的解释,都力求做到准确无误的同时,避免使用过多晦涩难懂的梵文或巴利文音译,这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对于那些对传统佛教有兴趣,但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入门读物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方。它既保持了原典的庄严性,又充满了温暖的关怀,体现了出版方对弘扬正信佛法的责任感,使得这部宏大的经典得以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流通和被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把握得非常好,让人有一种想一口气读完的冲动,但又不得不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在结构编排上,讲记的章节划分清晰,每章都有明确的主题和总结,非常便于回顾和查找。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述经文后,会用一段话进行提炼和升华,这种“铺陈—点睛”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信息的接收效率。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积极的实践框架。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了解”了普贤行愿,而是获得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逐步践行这些宏大愿望的具体路径和信心。它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教条,而是切实可行的修行蓝图。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用心,封面采用了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散发出一种庄重而不失典雅的气质。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翻阅时的触感令人愉悦,这对于长时间阅读佛经讲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开本设计也考虑到了阅读的舒适度,字体排版疏密得当,既不会显得过于拥挤,也不会因间距过大而影响阅读的连贯性。内页的印刷清晰,油墨均匀,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整体来看,出版社在实体书的制作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这不仅提升了阅读体验,也使得这本书更具有收藏价值。对于真正喜爱传统文化和佛教经典的读者来说,一本好的实体书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在捧读之余,也能感受到一种对经典的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