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卷涉及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和有关附件。这些内容和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决议二和1994年《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一部分的协定》一起建立了“区域”制度,并提供了支配“区域”内活动的法律框架。第十一部分是《公约》中篇幅很长的一部分,也是协商很困难的一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需要一套用以支配为全人类的利益利用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资源的法律制度,靠前社会意识到有必要对1958年《日内瓦公约》中规定的海洋法进行重新审查和修订。在通过联合国大会特设委员会对有关问题进行很初的研究(1967年至1968年)和海底委员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细致的审议(1969年至1973年)之后,深海底采矿制度问题成为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面临的很复杂问题。未能解决有关第十一部分所规定的制度的性质的基本理念和意识形态问题,是造成美国和其他重要工业化国家(包括德国等仅凭“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注(第三卷)”这一书名,便能勾勒出其背后蕴含的巨大学术价值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一名对国际法前沿领域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虽然无缘直接一窥第三卷的精彩内容,但它所暗示的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已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当代国际海洋秩序的基石,而“评注(第三卷)”则表明这是一项持续、深入的学术探索。我猜想,第三卷可能着重于公约中更具挑战性或更具前瞻性的议题,例如,如何在新兴技术(如海底观测网络、无人潜航器)迅猛发展的背景下,理解和适用公约关于海洋科学研究和海洋环境监测的规定;又或是,在日益加剧的全球资源竞争下,公约对于海洋生物资源养护、管理以及深海矿产资源开发的具体规制,在现实中的应用和可能面临的挑战。此外,我还可能想到,这本书或许会深入探讨公约在区域性海洋合作和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具体作用,以及各国在实践中如何运用公约来维护自身海洋权益。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精深”和“全面”的信号。
评分这本书的问世,必然是为众多海洋法研究者和实践者带来福音。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海上宪法”,其影响深远,涉及范围之广,内容之繁复,非一两本书籍能够完全涵盖。而“第三卷”的出现,意味着对这部核心公约的解读工作正以一种系统化、递进式的方式向前推进。我作为一个对海洋权益和国际法准则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虽然不了解具体内容,但可以想象,第三卷必然承载着作者更为深入的研究成果。它可能对公约中一些较为抽象或容易产生争议的条款进行细致的剖析,例如,关于“自由航行”的界限,在不同国家主张下可能出现的冲突;又或是对“海洋环境保护”专章的深入解读,分析其在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此外,我还可能联想到,第三卷或许会重点关注公约的“实施”层面,即公约的条文是如何在各国国内法中得到体现,各国在执行公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及国际社会如何通过合作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有一种“权威性”和“深度性”,让人感觉它不仅仅是对公约条文的简单罗列,而是包含了作者经过长期研究和思考后的独到见解。
评分从书名来看,这绝对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学术著作,它所指向的主题——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评注——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对国际海洋法体系有着基础了解的爱好者,我明白公约的深度和广度。而“第三卷”,暗示着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分门别类的研究工作,可能在前两卷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公约中的某些特定章节或议题。我猜测,这本书的价值可能体现在它对公约条文的字斟句酌的解读,对相关国际判例和实践的梳理,以及对公约在不同国家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机遇的分析。想象一下,在第三卷中,作者可能深入剖析了像“非传统安全威胁”在海洋领域(如海上恐怖主义、非法捕捞)如何与公约条款相互作用;或者,它可能详细阐述了公约在应对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可能存在的局限性。此外,对于“第三方”海洋管辖区域,比如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和管理,公约的规定及其未来的演变,也必然是第三卷可能着力探讨的重点。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专业”和“权威”的信号,让我对它所能提供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充满期待。
评分书名“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注(第三卷)”自带一种庄重而专业的氛围,让我即便不了解具体内容,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严谨学术态度和对国际海洋法的深度探索。作为一名对国际事务和法律体系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能从这个标题中联想到无数关于海洋权益、国际合作、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的复杂议题。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一项影响深远的国际条约,其解读和研究的价值不言而喻。而“第三卷”的出现,则预示着这是一项规模宏大、分阶段深入的研究成果。我猜测,这一卷可能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前两卷的研究范围,或许会聚焦于公约中那些在实践中更具争议或更显复杂的领域。例如,关于“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权与义务,公约的规定如何在新兴技术和地缘政治格局下得到诠释;抑或,公约在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严峻影响方面,其现有的框架是否足够,未来又将如何发展。我也可能设想,本书会深入分析各国在执行《公约》过程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以及在国际法框架下,如何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传递出一种“权威性”和“全面性”的印象。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了一种深刻的研究和历史的厚重感。“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评注(第三卷)”,光是读出来,脑海里就已经浮现出无数与海洋、国际法、国家主权、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等等宏大议题相关的画面。我是一名对国际关系和法律前沿话题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虽然我无法直接进入到第三卷的具体内容中去,但仅凭书名,我就能感受到它背后所承载的巨大信息量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文本的解读,更像是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国际社会在海洋领域是如何通过协商、妥协和共识,构建起一套复杂的规则体系。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在海洋治理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而这部“评注”显然是对这一里程碑式事件的深入剖析。它可能涵盖了公约的各个条款,从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到公海,每一个概念都关系着国家的海洋权益和义务。我想象中的第三卷,一定是对前两卷内容的延续和深化,或许它会聚焦于公约中更具争议性或更复杂的方面,例如海洋划界、深海采矿、海洋科研、海洋环境保护,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这些都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也是国家间博弈的重要舞台。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为我解析这些复杂的法律条文,并展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