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陽明心學核心理念——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
★本書廣角度、全方麵展現心學大師的一生——曆經百死韆難,終得悟;
★新增篇目——硃子學與陽明理學異同;
★《王陽明大傳》譯者楊田翻譯的第二部心學作品。
《王陽明詳傳》與《傳習錄》等書並稱為研究王陽明的重要資料,對各國陽明學研究者帶來巨大影響。
本書從多角度、全方位描述瞭王陽明嘗盡瞭人生的艱辛,*越瞭得失榮辱之境,洞悉瞭生死之理,明白瞭“盡人事,知天命”的奧義,從而總結齣“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的思想。本為文臣,卻建立瞭蓋世之功,青史留名,永垂韆鞦,即便曆經韆鞦萬代,其事跡依然令人振奮。
高瀨武次郎:
東京大學文學博士、教授,日本近代著名哲學傢,研究中國學代錶學者。曾為天皇講過漢學課程,因研究陽明學廣為世人所知。主要相關著作有《王陽明詳傳》《中國哲學史》《日本之陽明學》《陽明主義的修養》《老莊哲學》等。
譯者:楊田
國際關係學院日語專業學士,北京師範大學曆史學碩士,陽明心學愛好者。現主要從事翻譯工作。翻譯作品有《王陽明大傳》《猶太人筆記本的秘密》《宮本武藏》《槍支裏的科學》《圖解綠色住宅》《日本建築小史》等。
第1篇 王陽明的傢係
陽明先生名守仁、字伯安,其先祖可以追溯到晉代的光祿大夫王覽。王覽本是琅琊郡人氏,但至其曾孫王羲之時,整個傢族遷至山陰地區。明代文人湛甘泉在其撰寫的《陽明先生墓誌銘》中寫道:“公齣於龍山狀元大宗伯公華。……遙遙遠派於晉高士羲之,光祿大夫覽焉。公其有所本之矣!夫水土之積也厚,其生物必蕃,有以也夫。”
遠祖王羲之
追慕祖先,仿效其言行舉止並以此鼓舞自己的誌氣,這是人之常情。雖然王羲之距王陽明已有韆餘年,但是在整個王氏族譜中,聲名為顯赫而且為世人所景仰的也就非王羲之莫屬瞭。
在王陽明的故鄉,王羲之的傳誦度非常高。蘭亭是王羲之當年與風流雅士們把酒賦詩的地方,《蘭亭集序》韆百年來更是膾炙人口。蘭亭離王陽明的傢非常近,此外在附近還有王右軍書樓和王右軍舊居。
王羲之當年罷官後,和文人墨客盡情於山水之遊。如果將王羲之當年到過的地方都走上一遍的話,會深深地感悟到王羲之對當地的影響。而且,當地書法愛好者層齣不窮,這也應該歸功於王羲之的影響。
每當我讀王陽明的傳記,或者讀王羲之的傳記時,都會嘆服不已。兩位王氏偉人雖時隔韆餘年,但其風骨和言行舉止卻是如此相似。這可能要歸功於王陽明對先祖的追慕,使他繼承瞭王羲之的風采,此外祖輩留下的族規傢訓或者其他的東西對他也産生瞭影響。
在《陽明先生年譜》和《陽明先生墓誌銘》中,從王羲之至二十三世孫官至迪功郎的王壽都有記載。至於晉代的王覽是不是王陽明的祖先,時至今日已很難確定,認一個韆餘年前的人物為祖先,確實有些誇張,但俗話說得好:“積善之傢、必有餘慶”,曆史上延續韆年血統的名傢也不是沒有,所以我認為王覽應該是王陽明的祖先。
《忠義傳》中的王綱父子
王壽將王氏一族從山陰地區的達溪遷徙至餘姚,自此其後人也都成瞭餘姚人。王綱是王壽的第五代孫,在明史的《忠義傳》中有其傳記。王綱,字性常,善於識人,文武兼備,與誠意伯劉伯溫是好友。
王綱曾經對劉伯溫說:“老夫性在丘壑,異時得誌,幸勿以世緣見纍,則善矣。”但是,劉伯溫卻愛惜王綱之纔,*終嚮明太祖舉薦瞭他。洪武四年(1371年) ,王綱被徵召至京師,時年七十二歲,齒發精神猶如壯年。太祖見之,大為驚訝,試問其治國之道。王綱一一作答,讓明太祖非常滿意,於是立即被任命為兵部郎中。
沒過多久,潮州地區的百姓起事,朝廷委任王綱為廣東參議,前往廣東督軍糧。王綱對其親近的人說,“吾命盡茲行乎”,他決心赴死並寫信給傢人做*後的訣彆。
王綱攜兒子王彥達乘單舟前往潮州,對起事百姓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勸他們不要謀反。潮州百姓感激涕零,紛紛叩頭謝罪。一場百姓起事順利平息。但是,在返迴途中路過增城時,王綱父子被海盜曹真所虜獲。曹真請求王綱齣任海盜們的頭領,但王綱卻勸誡他們說:
“汝等究竟何許人也?當今聖上下旨平定地方叛亂。汝等本是良民,理應安享太平盛世,奈何挑起匪亂,自尋死路?”
曹真大怒,於是將王綱殺害。王彥達當時年僅十六歲,看到父親被海盜所殺,他痛苦不堪,邊哭邊罵,要求海盜將自己一並殺死以陪伴父親。海盜們大怒,打算也殺死他。但是,曹真卻說,“父忠子孝,殺之不祥”,然後釋放瞭王彥達。王彥達將父親的遺骸裝在一個羊皮口袋內,背著這個口袋迴到瞭老傢餘姚。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禦史郭純嚮朝廷報告瞭王綱遇難的經過。朝廷決定在增城為王綱立廟,並授予王彥達官位。但王彥達卻痛心於父親的慘死,終生不仕,自號“秘湖漁隱”。
高潔超脫
王與準,王彥達之子,王陽明之高祖,精通《禮》、《易》,著有《易微》,全篇洋洋數韆言。永樂年間,朝廷下令徵招散布民間的高士,打算起用王與準。但是,王與準卻拒絕齣仕,並自號“遁石翁”。
王世傑,自號“槐裏子”,王陽明之曾祖,以明經科進入國子監,後來在國子監去世。
王倫,字天敘,自號“竹軒公”,王陽明之祖父。魏瀚著有《竹軒先生傳》,稱其“環堵蕭然、雅歌豪吟、胸次灑落”,贊其人品足可比肩晉代的陶淵明和宋代的林和靖等隱逸名士。現存的竹軒公的著作主要有《竹軒稿》和《江湖雜稿》。竹軒公曾齣任翰林院修撰。後來,由於王陽明的功績巨大,朝廷又追授竹軒公為新建伯。
王華,字德輝,號實庵,晚年又號“海日翁”,王陽明的父親,曾經在龍泉山中讀書,因此又被稱為“龍山公”。
英傑之士無須外界的刺激,一樣能夠精神振奮,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剛毅之士無須外界的幫助,一樣能夠堅忍不拔,這是庸人難以做到的,而且英傑剛毅之士越是得到外界的刺激與幫助,越能變得勇敢豪健。閱讀古今中外的偉人傳記主要是為瞭通過追思偉人的事跡、翻閱偉人的遺作來感受偉人的英靈、觸碰偉人的神韻,但由於各人的智愚程度不同,所關注到的點也會齣現差異。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視角極其精妙。作者以一位“日本天皇老師”的身份,來“審視”王陽明,這種設定本身就充滿瞭張力。它迫使我們跳齣傳統的中國中心視角,從一個外部的、甚至帶有一絲“他者”的眼光,來重新審視這位中國古代的哲人。作者的論述非常細緻,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翻譯或介紹王陽明的思想,而是深入地分析瞭日本當時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和轉化過程,以及王陽明學說如何在異國他鄉激起瞭怎樣的迴響。書中關於王陽明“心學”的闡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並非照搬教科書式的解釋,而是通過比較、對比,甚至是一些頗具匠心的類比,來揭示“心即理”、“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核心概念的深刻含義。我感覺自己像是參與瞭一場跨越國界的思想盛宴,在閱讀中不斷地拓展著對王陽明及其思想的認知邊界。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不止於對王陽明個人及其學說的瞭解。作者獨特的敘事角度,即以一位“日本天皇老師”的視角來解讀“中國聖人”,為整本書注入瞭非凡的深度和廣度。它促使我從一個全新的維度去審視王陽明的思想,思考其普適性和跨文化的影響力。書中對王陽明“心學”的闡釋,不是枯燥的哲學理論,而是與曆史事件、人物心路緊密結閤,使得“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等理念,變得鮮活而富有感染力。我常常在閱讀中,被作者那種嚴謹而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所摺服。他通過對史料的細緻考證,以及對人物心境的揣摩,勾勒齣瞭一個真實可信的王陽明形象。這本書不僅僅是對王陽明生平的追溯,更是一場關於如何體悟和踐行人生智慧的深度探索,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種按部就班地講述曆史人物的傳記,而是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作者扮演瞭一個極為有趣的角色,他從一個日本皇室教育者的角度齣發,審視王陽明的思想,試圖從中提煉齣能夠教導一位帝王的智慧。這種獨特的切入點,使得書中對王陽明及其學說的闡述,充滿瞭對“如何治國”、“如何修身”、“如何實現個人價值”的深刻反思。它不僅僅是在介紹王陽明的“道”,更是在探討“道”的實踐意義,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踐行這些看似高深的哲學理念。讀到書中對“緻良知”的解讀時,我深受啓發。作者沒有停留在概念的闡釋,而是通過大量的曆史案例,展示瞭王陽明如何在復雜的政治鬥爭和軍事行動中,堅持自己的良知,做齣艱難的抉擇。這種將哲學與實踐高度統一的描繪,讓我對這位“聖人”的理解,不再局限於書本上的文字,而是感受到瞭他作為一個人,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升華。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體驗,就像是進行一場精妙的考古發掘。作者並非直接給齣答案,而是帶領讀者一層層地剝離曆史的塵埃,去發現隱藏在王陽明思想背後的智慧。以“日本天皇老師”這個身份切入,使得對王陽明思想的解讀,充滿瞭對“為政”、“為德”的現實關懷。書中對於王陽明如何將哲學理念運用到實際政治和軍事鬥爭中的分析,非常到位。它不是空談理論,而是展示瞭“知行閤一”在實踐層麵的可行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分析王陽明“緻良知”的學說時,所展現齣的細膩之處。他不僅解釋瞭“良知”是什麼,更深入探討瞭如何“緻”良知,以及在麵對誘惑和挑戰時,如何堅守內心的道德準則。這本書讓我對王陽明這位曆史人物,以及他的哲學思想,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仿佛親眼目睹瞭一位聖人是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留下自己不朽的思想印記。
評分剛剛讀完一本關於王陽明的著作,盡管書名很長,但我發現它並非一本簡單的傳記,而是深入剖析瞭王陽明思想體係的精髓,並且以一種極為獨特的視角——一位日本天皇的老師——來解讀這位中國古代的聖人。這種跨越文化、曆史和政治視角的解讀方式,一開始就吸引瞭我。作者並非僅僅羅列王陽明的生平事跡,而是著重於“知行閤一”、“緻良知”等核心理念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些理念如何影響瞭王陽明一生的實踐,從軍事纔能到哲學貢獻,再到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我尤其驚嘆於作者對日本當時學術界和皇室如何看待中國文化的考證,這為我們理解王陽明思想的傳播和接受提供瞭一個全新的維度。書中引用的史料和文獻繁多,但作者的敘述卻絲毫不顯枯燥,反而如同抽絲剝繭般,層層深入地揭示瞭王陽明思想的魅力。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停下來,反復咀嚼那些精煉的論述,試圖去體會那種“天人閤一”的境界。這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讀物,更是一次深刻的哲學之旅,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瞭更立體、更具象的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