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讲义(修订版)

国画讲义(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绶祥著 著
图书标签:
  • 国画
  • 绘画
  • 艺术
  • 技法
  • 教学
  • 教程
  • 中国画
  • 绘画技巧
  • 艺术学习
  • 绘画入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03962257
商品编码:13554359106
出版时间:2017-03-01

具体描述

作  者:陈绶祥 著 定  价:88 出 版 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03月01日 页  数:377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3962257 前言
讲·国画基础
一导论
二画理
三画义
四画趣
五画法
第二讲·国画发展
一导论
二眼界
三章法
四语言
五品评
六传承
第三讲·国画创作
一导论
二境界
三个性
四立意
五经营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国画讲义(修订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绶祥编著,书中内容分为国画基础、国画发展、国画创作三大章节,意在梳理中国画的发展绵延、文化特色和传承方式。作者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到认识方法,并以五十余年研习国画的经验,二十余年国画教学的经验详细论述了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并以主要讲稿编著成书。在此基础上,作者的技法讲解更是扎实深刻,脉络清晰,较之一般的画法传授更有深度,是为中国画绘画专业准备的基本教材之一。 陈绶祥 著 陈绶祥,字大隐,号老餮,斋名无禅堂。1944年生,广西桂林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评介为“文化学者”。出版有《中国的龙》、《顾恺之》、《中国书画》、《遮蔽的文明》、《文心万象》、《陈绶祥画集》等十余本专著及个人画集,担任主编、编委并参加撰写的著作有《中国美术史》(十二卷)、《中国民间艺术全集》(十四卷)、《中国民间艺术》(二卷),并担任“九五”规划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中华艺术通史》(十四卷)副总主编。曾获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等奖、国家“等
国画入门:技法与审美的双重修炼 引言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以中国传统笔墨纸砚为工具,运用中国传统绘画技法创作出的绘画艺术。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东方美学的重要代表。对于初学者而言,国画的入门并非易事,它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又需要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审美情趣。本书旨在为广大国画爱好者提供一个系统、深入的学习路径,从基础技法入手,逐步引导读者领略国画的魅力,最终能够独立创作出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 第一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画的工具与材料 在踏入国画的艺术殿堂之前,了解并熟练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材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本章将详细介绍国画创作所需的各项要素,并提供选购和保养的实用建议。 1. 笔墨纸砚:国画的“四君子” 毛笔: 毛笔是国画的灵魂,其弹性、锋利度和吸墨性决定了线条的粗细、力度和变化。我们将介绍不同材质(如狼毫、羊毫、兼毫)和形状(如大中小号、尖峰、圆头)的毛笔,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不同绘画内容选择最合适的笔。同时,教授如何正确握笔、运笔,以及日常的清洗和存放方法,以保证毛笔的良好性能。 墨: 墨是国画的血脉,其浓淡、干湿的变化能够表现物体的体积、质感和空间感。我们将深入探讨松烟墨、油烟墨的特性,以及如何通过研磨来获得不同浓度的墨汁。此外,还将介绍墨的调配技巧,例如如何运用焦墨、浓墨、淡墨、宿墨来丰富画面层次。 纸: 纸是国画的画布,不同的纸质对墨色的表现力有着显著影响。本章将重点介绍生宣、熟宣、半熟宣的特点。生宣吸墨性强,晕染效果明显,适合表现水墨淋漓之感;熟宣则吸墨性弱,可反复皴擦,适合精细描绘;半熟宣介于两者之间,具有较好的控制性。同时,我们会提供选择适合初学者练习的纸张以及如何处理纸张以防晕染的技巧。 砚: 砚是研墨的器皿,其材质、形状和深度都影响着研墨的便捷性和墨汁的质量。我们将介绍瓷砚、石砚等常见材质的优缺点,并指导读者如何选择一把易于研磨、不费墨的砚台,以及如何清洁和保养。 2. 色彩的运用:颜料的知识 矿物颜料与植物颜料: 国画中的色彩主要来源于矿物和植物。我们将介绍常见的矿物颜料,如石青、石绿、朱砂、赭石等,以及它们的特性和用法,它们通常色彩鲜艳,经久不衰。同时,也会涉及一些植物颜料,如藤黄、花青等,并说明它们的调色方法。 颜料的调配与使用: 学习如何根据画面需求调配出合适的颜色是至关重要的。本章将教授如何运用“随类赋彩”的原则,以及如何通过颜料的浓淡、干湿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真实感和艺术美感。还会讲解如何将墨色与彩色巧妙地结合,创造出丰富多变的画面效果。 3. 辅助工具:锦上添花 笔洗、镇纸、画板、印泥等: 除了核心工具,一些辅助工具也能极大地提升绘画的便利性和效果。我们将介绍笔洗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笔洗。镇纸在固定画面、防止纸张滑动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视。画板则为平整作画提供了支撑。印章作为画面的点睛之笔,其选择和使用也将有所涉及。 第二章:万物皆可入画——国画的绘画对象与构图基础 国画的题材广泛,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情怀,皆可入画。掌握基本的构图原则,能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谐,富有表现力。 1. 山水画:自然之魂 自然景物的表现: 山、水、云、树、石等是山水画的核心元素。本章将从临摹经典作品入手,教授如何用线条和皴法来表现山石的体积感和质感。例如,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等,以及如何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山峦的远近和光影。 水的描绘: 水的动感和形态千变万化,我们将学习如何用不同的笔法来表现流水、瀑布、湖泊等。 树木的姿态: 树木的种类繁多,我们将学习如何用程式化的笔法来表现松、柏、柳、竹等树木的不同姿态,以及如何组合树木来营造画面氛围。 2. 花鸟画:生命之歌 花的描绘: 从梅、兰、竹、菊“四君子”到牡丹、荷花、桃花等,我们将学习如何用勾勒、没骨等技法来表现花卉的形态、色彩和神韵。例如,勾勒法的用笔用墨,以及没骨法的色彩晕染。 鸟的描绘: 飞鸟、栖鸟、游鱼等,我们将学习如何用写意和工笔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它们的姿态和神情。例如,如何抓住鸟类的动态瞬间,以及如何用淡墨和色彩来表现羽毛的质感。 草虫的意趣: 蜻蜓、蝴蝶、蝈蝈等,这些细微的生命同样是花鸟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学习如何用精细的笔触捕捉它们的灵动和生机。 3. 人物画:世间百态 人物的比例与结构: 即使是写意人物,也需要了解基本的人体比例和结构。我们将从临摹古人的作品开始,学习人物的五官、发髻、服饰的描绘。 神态的捕捉: 人物画的灵魂在于神态。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眼神、表情、动作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写意人物的笔墨趣味: 尝试用简练的笔墨概括人物的形象,并赋予其生命力。 4. 构图的艺术:画面的组织 虚实相生: 国画构图强调“虚实相生”,即有形与无形、实景与留白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学习如何运用留白来增强画面的意境和呼吸感。 疏密有致: 合理安排画面中的景物,使其既不显得拥挤,也不至于空旷。 平衡与比例: 确保画面整体的稳定感和和谐感,避免头重脚轻或比例失调。 视点与空间: 运用不同的视点和透视方法(如散点透视)来表现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 第三章:笔墨的语言——国画的基本技法训练 技法的精进是国画学习的核心。本章将系统地介绍国画最基础、最核心的笔墨技法,并通过大量的练习指导,帮助读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用笔的法则:线条的生命 点: 点是构成线条和形体最基本的元素。我们将学习点法的变化,如圆点、方点、侧点、卧点等,以及它们在表现物体质感上的作用。 线: 线条是国画的骨骼。我们将深入训练各种线条的画法,包括: 勾: 用流畅的线条勾勒物体的轮廓。 勒: 用粗壮有力、带有顿挫感的线条表现物体的结构。 皴: 通过各种皴法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 擦: 用笔触的擦抹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和体积。 点染: 用点和染结合的方式来表现色彩和层次。 用笔的力度、速度与角度: 掌握用笔的力度变化,控制线条的粗细、虚实、刚柔;掌握用笔的速度,创造出流畅或凝重的线条;掌握笔尖、笔腹、笔肚的运用,表现不同的笔触效果。 2. 用墨的技巧:墨色的韵味 墨分五色: 浓、淡、干、湿、焦,这“五色”是国画墨韵的精髓。我们将通过大量练习,学习如何运用这五种墨色来表现物体的质感、立体感和空间感。 宿墨的运用: 宿墨(隔夜墨)具有独特的晕染效果,我们将学习如何巧妙运用宿墨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笔墨趣味。 墨的渲染与叠加: 学习如何通过反复渲染和叠加墨色,来表现物体深邃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 3. 用色的方法:色彩的和谐 调色原理: 学习国画色彩的调配方法,如何运用“随类赋彩”的原则,以及如何调配出既符合物象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色彩。 墨与色的结合: 掌握墨色和彩色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的技巧,创造出既有墨韵又有色彩的丰富画面。 罩染与渲染: 学习罩染和渲染等技法,来增强色彩的通透感和层次感。 第四章:意境的追求——国画的审美理念与创作实践 国画的魅力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法,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追求。本章将引导读者理解国画的意境,并尝试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实践。 1.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探讨国画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如何通过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悟,将客观物象转化为具有主观情感的艺术形象。 2. “气韵生动”的艺术追求: 学习理解和表现画面的“气韵”,即作品所传达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我们将从临摹古代大师作品入手,体会其用笔用墨中的“神”,并尝试在自己的创作中融入这种“神韵”。 3. 留白与意境: 深入探讨留白在国画中的作用,它不仅仅是画面的空白,更是“无中生有”的艺术空间,能够激发观者的想象,营造出悠远深邃的意境。 4. 笔墨的情感表达: 学习如何通过笔墨的力度、速度、墨色的浓淡变化,来传达画家的情感和意图。例如,苍劲有力的线条可以表现坚韧不拔的精神,而轻柔飘逸的笔触则可以表现婉约的情感。 5. 临摹与创作的结合: 强调临摹在打基础阶段的重要性,通过临摹可以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构图方式和审美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导读者将所学技法和审美理念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形成个人风格。 结语 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它的学习之路是漫长而充满乐趣的。本书从工具材料的认识,到绘画对象的选择,再到基本技法的训练,最后引导读者追求意境的升华,旨在为您的国画学习之路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引。请记住,持之以恒的练习和对艺术的热爱是成为一名优秀国画家的关键。愿您在这条艺术之路上,收获知识,陶冶情操,最终挥洒自如,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偶然间翻阅一本名为《国画讲义(修订版)》的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本身对国画涉猎不深,但一直心怀向往,总觉得宣纸上的水墨浓淡、线条的刚柔,仿佛藏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国画的世界。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它朴素典雅的封面所吸引。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基本笔法的讲解,从执笔、运腕到勾、皴、染,作者都讲解得细致入微,配以精美的插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理解。我曾尝试着临摹书中的几笔,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画出一些具有韵味的线条。这让我对国画的创作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坚定了我要继续深入学习的决心。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会到了国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在讲解绘画技法的同时,融入了大量关于中国传统美学、哲学思想以及历代画家故事的内容。读着这些,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挥毫泼墨的大家们,如何在笔墨之间寄托情怀,如何在山水之间体悟人生。这种“形神兼备”的理念,在我看来,是国画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我记得书中有专门讲解写意花鸟的部分,作者通过对不同花卉、鸟类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的细致描摹,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让我对“写意”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通过寥寥数笔,捕捉其神韵,表达出一种意境。我尝试着画一株竹子,书中关于竹子节节高升、虚心有节的寓意,以及如何用墨色深浅表现竹叶的疏密、竹竿的挺拔,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画完之后,看着纸上的墨竹,我仿佛能感受到它生机勃勃的气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

评分

我常常觉得,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是东方美学独有的智慧。它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未画之画”,是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国画讲义(修订版)》中,作者对留白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留白在画面中的功能,例如营造意境、突出主体、平衡构图等等。这让我意识到,国画的魅力,很多时候就体现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 我尝试着在画一幅月夜松林时,在画面中留出大片的空白,象征着夜空的浩瀚和月光的清冷。我根据书中关于如何运用墨色表现松树的苍劲,以及如何在留白中暗示出山间的空寂,来调整画面。虽然我的绘画技法还很初步,但通过对留白艺术的理解,我画出的作品,似乎比之前更有“气韵”了。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让我对国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技法。

评分

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濃厚兴趣的职场人士,工作之余,我渴望能够找到一种能够放松身心,同时又能滋养精神的爱好。《国画讲义(修订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绘画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一笔一画,感受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书中对于不同风格画派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从唐宋的工笔重彩,到元明的文人画,再到近现代的创新探索,作者梳理得脉络清晰,让我对国画的发展历程有了整体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一些文人画家的生活情趣和创作理念很感兴趣,他们将绘画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入笔端,这种“以画载道”的精神,让我深深折服。

评分

我一直对山水画情有独钟,总觉得那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景象,是对天地自然的极致赞美。在《国画讲义(修订版)》中,关于山水画的章节,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山石的皴法,而是将不同的皴法与具体的地貌特征相结合,讲解得生动形象。比如,讲到披麻皴时,作者会联系到江南水乡的绵延山峦,讲到斧劈皴时,则会联想到北方山峰的险峻。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图来营造意境。如何留白,如何安排前景、中景、远景,如何运用虚实对比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艺术感染力。我曾试图按照书中的指导,画一幅简单的山水小景,虽然技法还很生疏,但通过学习,我开始理解了“计白当黑”的妙处,以及画面中留白之处所能引发的无限遐想。这种由技法到意境的升华,让我对国画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它传递了一种“慢”的艺术。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国画的创作过程,恰恰是一种沉淀和静心的过程。从磨墨、濡笔,到落笔、运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专注。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专注于一件需要时间和心力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虚静”的论述,认为这是中国画重要的精神内核。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更好地观察世界,才能更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美。我尝试着在画一幅山水画之前,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冥想,让自己心情平和下来。然后,再带着一份平和的心态去描绘眼前的景物。我发现,这样画出来的山水,似乎也多了一份宁静致远的气息。这种身心的统一,是国画赋予我的独特体验。

评分

对于一个对国画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来说,《国画讲义(修订版)》无疑是一扇开启艺术殿堂的钥匙。它以极其亲和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国画深邃的技法和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墨分五色”的讲解,这并非简单的色彩描述,而是对水墨晕染变化,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浓淡的墨色来表现物象的层次感和质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配以大量生动的图例。 我曾经尝试着去临摹书中关于竹子的画法,书中对墨色运用的讲解,让我明白,寥寥数笔的墨竹,其墨色的变化可以如此丰富。从淡雅的赭墨,到浓郁的焦墨,不同的墨色组合,能够表现出竹子的不同状态:翠竹的生机勃勃,枯竹的苍劲嶙峋。通过反复的练习,我逐渐体会到,墨色不仅是颜料,更是情感和意境的载体。这让我对“笔墨当随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国画的魅力,就在于那无穷无尽的墨色变化中。

评分

我一直认为,绘画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表达。而国画,尤其擅长将画家的情感倾注于笔墨之中。《国画讲义(修订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在讲解创作技法的同时,也强调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胸臆在画面中所起到的作用。他鼓励读者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画面不仅仅是客观的再现,更是主观情感的抒发。 我尝试着画一株兰花,书中关于兰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兰花的“空谷幽兰”之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更让我受益的是,作者鼓励我在画兰花时,去体会那种高洁、淡雅的气质,并将这种情感融入笔触之中。我努力地去感受,然后在白纸上描绘出我心中理解的兰花。画完之后,我仿佛能从画面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清香,以及一种不染尘埃的孤傲。这种情感的共鸣,是国画带给我的独特体验。

评分

阅读《国画讲义(修订版)》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进行的一次灵魂对话。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平缓的语调,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的阐释。这四个字,是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书中并没有给出量化的标准,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去体会这种“生气”和“神韵”。 我曾尝试着去画一幅鱼,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鱼鳞的质感,鱼鳍的灵动,以及鱼在水中游弋的姿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引导我去思考,如何让这条鱼“活”起来,如何通过它的神态来传达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让我明白,国画的精髓,不在于刻板的模仿,而在于对生命力的捕捉和表现。这种对“气韵”的追求,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更深的维度。

评分

对于我这样的零基础读者来说,一本好的国画入门书,最关键的是要能够激发兴趣,并且提供清晰有效的学习路径。《国画讲义(修订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笔墨功夫入手,一点点地引导读者去认识和掌握。书中大量的范例,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模仿性,能够让初学者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意念”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拿起画笔,脑海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只是凭着感觉去画。而这本书告诉我,在落笔之前,应该先在心中构建一个意象,然后将这个意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理念,让我意识到,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心性的修炼。我曾尝试着在画一朵梅花前,先去体会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的精神,这样画出来的梅花,似乎也多了一份孤傲与坚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