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画讲义(修订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陈绶祥编著,书中内容分为国画基础、国画发展、国画创作三大章节,意在梳理中国画的发展绵延、文化特色和传承方式。作者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从中国文化中的审美意识到认识方法,并以五十余年研习国画的经验,二十余年国画教学的经验详细论述了中国绘画的基本特征,并以主要讲稿编著成书。在此基础上,作者的技法讲解更是扎实深刻,脉络清晰,较之一般的画法传授更有深度,是为中国画绘画专业准备的基本教材之一。 陈绶祥 著 陈绶祥,字大隐,号老餮,斋名无禅堂。1944年生,广西桂林人。198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部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部美术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评介为“文化学者”。出版有《中国的龙》、《顾恺之》、《中国书画》、《遮蔽的文明》、《文心万象》、《陈绶祥画集》等十余本专著及个人画集,担任主编、编委并参加撰写的著作有《中国美术史》(十二卷)、《中国民间艺术全集》(十四卷)、《中国民间艺术》(二卷),并担任“九五”规划国家重大科研课题《中华艺术通史》(十四卷)副总主编。曾获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等奖、国家“等最近偶然间翻阅一本名为《国画讲义(修订版)》的书,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我本身对国画涉猎不深,但一直心怀向往,总觉得宣纸上的水墨浓淡、线条的刚柔,仿佛藏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非常亲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一步步走进国画的世界。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它朴素典雅的封面所吸引。翻开扉页,一股淡淡的墨香扑鼻而来,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阻隔,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基本笔法的讲解,从执笔、运腕到勾、皴、染,作者都讲解得细致入微,配以精美的插图,即使是初学者也能清晰地理解。我曾尝试着临摹书中的几笔,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画出一些具有韵味的线条。这让我对国画的创作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坚定了我要继续深入学习的决心。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体会到了国画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在讲解绘画技法的同时,融入了大量关于中国传统美学、哲学思想以及历代画家故事的内容。读着这些,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挥毫泼墨的大家们,如何在笔墨之间寄托情怀,如何在山水之间体悟人生。这种“形神兼备”的理念,在我看来,是国画最迷人的魅力所在。 我记得书中有专门讲解写意花鸟的部分,作者通过对不同花卉、鸟类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的细致描摹,以及它们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阐述,让我对“写意”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形似,而是通过寥寥数笔,捕捉其神韵,表达出一种意境。我尝试着画一株竹子,书中关于竹子节节高升、虚心有节的寓意,以及如何用墨色深浅表现竹叶的疏密、竹竿的挺拔,都给了我极大的启发。画完之后,看着纸上的墨竹,我仿佛能感受到它生机勃勃的气息,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喜悦。
评分我常常觉得,国画中的“留白”艺术,是东方美学独有的智慧。它并非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未画之画”,是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在《国画讲义(修订版)》中,作者对留白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留白在画面中的功能,例如营造意境、突出主体、平衡构图等等。这让我意识到,国画的魅力,很多时候就体现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 我尝试着在画一幅月夜松林时,在画面中留出大片的空白,象征着夜空的浩瀚和月光的清冷。我根据书中关于如何运用墨色表现松树的苍劲,以及如何在留白中暗示出山间的空寂,来调整画面。虽然我的绘画技法还很初步,但通过对留白艺术的理解,我画出的作品,似乎比之前更有“气韵”了。这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让我对国画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技法。
评分我是一名对传统文化有着濃厚兴趣的职场人士,工作之余,我渴望能够找到一种能够放松身心,同时又能滋养精神的爱好。《国画讲义(修订版)》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绘画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启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一笔一画,感受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享受。 书中对于不同风格画派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从唐宋的工笔重彩,到元明的文人画,再到近现代的创新探索,作者梳理得脉络清晰,让我对国画的发展历程有了整体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一些文人画家的生活情趣和创作理念很感兴趣,他们将绘画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将生活中的点滴感悟融入笔端,这种“以画载道”的精神,让我深深折服。
评分我一直对山水画情有独钟,总觉得那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景象,是对天地自然的极致赞美。在《国画讲义(修订版)》中,关于山水画的章节,更是让我爱不释手。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山石的皴法,而是将不同的皴法与具体的地貌特征相结合,讲解得生动形象。比如,讲到披麻皴时,作者会联系到江南水乡的绵延山峦,讲到斧劈皴时,则会联想到北方山峰的险峻。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构图来营造意境。如何留白,如何安排前景、中景、远景,如何运用虚实对比来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艺术感染力。我曾试图按照书中的指导,画一幅简单的山水小景,虽然技法还很生疏,但通过学习,我开始理解了“计白当黑”的妙处,以及画面中留白之处所能引发的无限遐想。这种由技法到意境的升华,让我对国画的理解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一点是,它传递了一种“慢”的艺术。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国画的创作过程,恰恰是一种沉淀和静心的过程。从磨墨、濡笔,到落笔、运腕,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专注。这本书让我体会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停下脚步,专注于一件需要时间和心力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虚静”的论述,认为这是中国画重要的精神内核。只有内心宁静,才能更好地观察世界,才能更准确地捕捉事物的美。我尝试着在画一幅山水画之前,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冥想,让自己心情平和下来。然后,再带着一份平和的心态去描绘眼前的景物。我发现,这样画出来的山水,似乎也多了一份宁静致远的气息。这种身心的统一,是国画赋予我的独特体验。
评分对于一个对国画一知半解的门外汉来说,《国画讲义(修订版)》无疑是一扇开启艺术殿堂的钥匙。它以极其亲和且富有条理的方式,将国画深邃的技法和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墨分五色”的讲解,这并非简单的色彩描述,而是对水墨晕染变化,以及如何利用不同浓淡的墨色来表现物象的层次感和质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析,并配以大量生动的图例。 我曾经尝试着去临摹书中关于竹子的画法,书中对墨色运用的讲解,让我明白,寥寥数笔的墨竹,其墨色的变化可以如此丰富。从淡雅的赭墨,到浓郁的焦墨,不同的墨色组合,能够表现出竹子的不同状态:翠竹的生机勃勃,枯竹的苍劲嶙峋。通过反复的练习,我逐渐体会到,墨色不仅是颜料,更是情感和意境的载体。这让我对“笔墨当随时代”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意识到,国画的魅力,就在于那无穷无尽的墨色变化中。
评分我一直认为,绘画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表达。而国画,尤其擅长将画家的情感倾注于笔墨之中。《国画讲义(修订版)》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作者在讲解创作技法的同时,也强调了画家个人的情感和胸臆在画面中所起到的作用。他鼓励读者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让画面不仅仅是客观的再现,更是主观情感的抒发。 我尝试着画一株兰花,书中关于兰花的象征意义,以及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兰花的“空谷幽兰”之姿,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但是,更让我受益的是,作者鼓励我在画兰花时,去体会那种高洁、淡雅的气质,并将这种情感融入笔触之中。我努力地去感受,然后在白纸上描绘出我心中理解的兰花。画完之后,我仿佛能从画面中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清香,以及一种不染尘埃的孤傲。这种情感的共鸣,是国画带给我的独特体验。
评分阅读《国画讲义(修订版)》的过程,就像是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进行的一次灵魂对话。他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用平缓的语调,娓娓道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气韵生动”的阐释。这四个字,是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目标。书中并没有给出量化的标准,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去体会这种“生气”和“神韵”。 我曾尝试着去画一幅鱼,书中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笔墨来表现鱼鳞的质感,鱼鳍的灵动,以及鱼在水中游弋的姿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引导我去思考,如何让这条鱼“活”起来,如何通过它的神态来传达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让我明白,国画的精髓,不在于刻板的模仿,而在于对生命力的捕捉和表现。这种对“气韵”的追求,让我对艺术的理解,有了更深的维度。
评分对于我这样的零基础读者来说,一本好的国画入门书,最关键的是要能够激发兴趣,并且提供清晰有效的学习路径。《国画讲义(修订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过于复杂的概念,而是从最基础的笔墨功夫入手,一点点地引导读者去认识和掌握。书中大量的范例,无论是花鸟还是山水,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模仿性,能够让初学者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意念”的阐述。很多时候,我们拿起画笔,脑海中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画面,只是凭着感觉去画。而这本书告诉我,在落笔之前,应该先在心中构建一个意象,然后将这个意象通过笔墨表现出来。这种“胸有成竹”的创作理念,让我意识到,国画不仅仅是技巧的训练,更是心性的修炼。我曾尝试着在画一朵梅花前,先去体会梅花不畏严寒、傲然绽放的精神,这样画出来的梅花,似乎也多了一份孤傲与坚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