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花鸟绘画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 陈永刚主编 宋代花鸟画 小鸟图秋柳双鸦图梅竹戏雀图秋芦飞鹜图

宋人花鸟绘画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 陈永刚主编 宋代花鸟画 小鸟图秋柳双鸦图梅竹戏雀图秋芦飞鹜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永刚 著 著
图书标签:
  • 宋代绘画
  • 花鸟画
  • 中国画
  • 绘画技法
  • 艺术史
  • 陈永刚
  • 宋人画派
  • 小品
  • 秋景
  • 梅竹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艺林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0572375
商品编码:15029594799
出版时间:2016-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作  者: 陈永刚 主编定  价: 68出 版 社: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日期: 2016-01-01页  数: 46装  帧: 简装ISBN: 9787530572375

内容简介

古代花鸟画创作,参与者众,上有帝王所倡,宫廷画院画家与文官名士为其主力,皇族外戚、民间艺人、方外僧道、江湖隐士均有参与。流传、著录以及文献所载作品多达万件。今之留存宋代花鸟,不管是“盛名”如赵佶、黄筌、崔白、惠崇,还是不计其数被历史风尘掩藏的佚名画家,其数量之多,艺术水准之高,令人赞叹,正是康有为赞誉“无体不备,无美不臻,故敢谓宋人画为西十五世纪前大地万国之*”。陈永刚主编的《花鸟(2)》所辑宋人花鸟小品计46幅,每一幅都是聆听宋人之音,抚摸宋人之温,体察宋人之情的绝妙载体。

目录

01 小鸟 图  宋 赵吕 
02 桃鸠 图  宋 赵佶 
03 腊梅双禽 图 宋 赵佶 
04 戴胜 图  宋 赵佶 
05 枇杷山鸟 图 宋 佚名 
06 果熟来禽 图 宋 林椿 
07 秋柳双鸦 图 宋 梁楷 
08 疏柳寒鸦 图 宋 梁楷 
09 雏雀 图  宋 宋汝志 
10 竹塘宿雁 图 宋 佚名 
11 争禽 图  宋 佚名 
12 霜柯竹涧 图 宋 佚名 
13 霜桕山鸟 图 宋 佚名 
14 瓦雀栖枝 图 宋 佚名 
15 驯禽俯啄 图 宋 佚名 
16 荷塘鹞鹕 图 宋 佚名 
17 乌桕文禽 图 宋 佚名 
18 古柏归禽 图 宋 佚名 
19 寒柯山鹧 图 宋 佚名 
20 斗雀 图  宋 佚名 
21 桃枝栖雀 图 宋 佚名 
22 桃花山鸟 图 宋 佚名 
23 桑果山鸟 图 宋 佚名 
24 梅竹戏雀 图 宋 佚名 
25 榴枝黄鸟 图 宋 佚名 
26 橘枝栖雀 图 宋 佚名 
27 白头丛竹 图 宋 佚名 
28 秋芦飞鹜 图 宋 梁楷(传) 
29 绣羽鸣春 图 宋 佚名 
30 松涧山禽 图 宋 佚名 
31 疏荷沙鸟 图 宋 佚名 
32 秋树鸲鹆 图 宋 佚名 
33 霜筱寒雏 图 宋 佚名 
34 梅竹双鹊 图 宋 佚名 
35 梨花鹦鹉 图 宋 佚名 
36 哺雏 图  宋 佚名 
37 竹禽 图  宋 赵佶 
38 鹊鸽荷叶 图 宋 佚名 
39 梅石溪凫 图 宋 马远 
40 竹雀 图  宋 佚名 
41 红蓼水禽 图 宋 佚名 
42 谷丰安乐 图 宋 佚名 
43 梧桐蜡嘴 图 宋 佚名 
44 鹌鹑 图  宋 佚名 
45 鹌鹑 图  宋 佚名 
46 柳塘鸳戏 图 宋 佚名 


笔墨丹青,意境悠远:宋代花鸟画中的生命之歌 宋代,一个文人士大夫阶层崛起,艺术创作繁荣昌盛的时代,其花鸟画更是达到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它不仅是客观物象的逼真描摹,更是文人雅士寄情山水、抒发情怀的绝佳载体。宋人花鸟画以其精湛的技法、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内涵,至今仍令人赞叹不已,成为中国传统绘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一、 源远流长,蓬勃发展 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的萌芽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真正形成独立的画种并取得辉煌成就,则始于唐代。而到了宋代,花鸟画的创作更是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成为与山水画、人物画并驾齐驱的重要画科。宋代文人对自然万物有着深刻的体悟,他们将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崇敬,以及对生活的热爱,都倾注于笔墨之中,描绘出形神兼备、意境盎然的花鸟世界。 宋代花鸟画的繁荣,离不开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支持。经济的富庶为艺术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文化的繁荣,尤其是理学思想的兴起,引导人们更加关注自然,体察物情;士大夫阶层的喜爱和收藏,更是推动了花鸟画的创作与发展。宋代皇帝中,宋徽宗便是杰出的花鸟画家和鉴赏家,他的《瑞鹤图》等作品,不仅艺术价值极高,也体现了宋代宫廷对花鸟画的重视。 二、 技法精湛,画风多样 宋代花鸟画在技法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涌现出多种风格各异的画法,满足了不同审美情趣的需求。 工笔写意并重,钩染设色炉火纯青: 宋代花鸟画在继承唐代工笔重彩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细腻的笔法和晕染技巧。画家们能够精准地捕捉花卉的形态、枝叶的脉络,以及鸟兽的羽毛纹理,通过层层晕染,使得色彩鲜活,质感逼真。同时,写意手法也得到了广泛运用,画家们注重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花鸟的神韵,营造出空灵飘逸的意境。许多作品将工笔的精细与写意的洒脱相结合,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黄家富贵”与“徐家野逸”的传承与发展: 唐代以来,花鸟画便形成了“黄家富贵”(指黄筌一派,以色彩浓丽、描绘精细著称)和“徐家野逸”(指徐熙一派,以水墨淡雅、笔意生动为特点)两大流派。宋代画家继承并发展了这两大传统。如北宋的赵佶(宋徽宗)在继承“黄家富贵”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创新,其画风更加富丽堂皇。而南宋的林椿、李迪等则在“徐家野逸”的基础上,进一步追求笔墨的写意性和情感的抒发,使得花鸟画更具文人气息。 水墨技法的成熟: 宋代水墨花鸟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文人画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水墨的表现力。画家们善于运用墨的浓淡干湿,通过皴擦点染,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同时又能传达出丰富的感情。水墨花鸟画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以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花鸟的生机与灵动,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构图的创新与巧思: 宋代花鸟画在构图上也颇具匠心。画家们不再局限于将花鸟置于平面之中,而是善于运用“破”和“借”的手法,打破画面的固定边界,将主体巧妙地安排在特定的空间内,营造出“月下花影”、“风中柳丝”等生动的画面。构图上的留白处理,更是成为宋代花鸟画的标志性特征,为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得画面更具意境和诗意。 三、 题材广泛,寓意深刻 宋代花鸟画的题材极其丰富,涵盖了自然界中的各种花卉、鸟兽、昆虫等,这些描绘对象往往与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紧密相连。 花卉的描绘: 梅、兰、竹、菊“四君子”是宋代花鸟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它们象征着高洁、正直、坚韧不拔等品格,寄托了文人对自身品德的期许。此外,牡丹的富贵、荷花的清雅、桃李的娇艳、菊花的傲霜等等,也都被画家们赋予了不同的寓意。这些花卉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画家高超的造型能力,更传递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鸟类的描绘: 鸟类是宋代花鸟画的另一大重要题材。画鸟不仅仅是描绘其形态,更重要的是表现其神韵和动态。小巧玲珑的雀鸟,在枝头跳跃嬉戏;姿态矫健的鹰隼,振翅高飞;优雅的仙鹤,悠然漫步;甚至连普通的燕子、白鹭,都能在画家笔下焕发出勃勃生机。特别是那些以鸟为主题的小品画,寥寥数笔,便能勾勒出鸟儿的神态,如“秋柳双鸦图”描绘了秋日黄昏,枯柳之上,两只乌鸦栖息,意境萧瑟而又生动;“梅竹戏雀图”则描绘了梅竹掩映下,几只麻雀嬉戏玩耍的场景,充满了生活气息;“秋芦飞鹜图”则展现了秋日芦苇丛中,水鸭或飞或游的动态,生机盎然。这些作品,无不展现了宋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观察和深切热爱。 其他题材: 除了花卉和鸟类,宋代花鸟画还涉及昆虫(如蝴蝶、蝉)、鱼类、走兽等。这些题材的广泛性,反映了宋人对自然界全方位的关注和对生命多样性的赞美。 四、 意境深远,情景交融 宋代花鸟画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其深远的意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画家们不仅仅是客观地描绘景物,而是通过笔墨,将自己的情感、哲思融入其中,使得画面具有了诗一般的意境。 “气韵生动”的追求: 顾恺之提出的“六法”之首“气韵生动”,在宋代花鸟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画家们力求通过笔墨,捕捉和表现花鸟的精神气质,使其仿佛拥有生命,能够呼吸、能够鸣叫、能够飞翔。一幅好的花鸟画,不仅仅是“形似”,更是“神似”,能够让观者感受到生命的律动和情感的共鸣。 诗画结合的典范: 宋代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的结合。花鸟画作为文人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诗词紧密相连。许多花鸟画作品,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诗,观者在欣赏画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诗意。而画家们往往也会在画作上题诗,进一步深化画面的意境,使得诗与画相得益彰,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 自然物象中的情感寄托: 宋代文人生活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他们常常将对政治失意、人生感慨、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之中。例如,枯枝败叶、风雨凄迷的景象,可能寄托着画家心中的失落与忧愁;而朝气蓬勃的花鸟,则可能象征着生机与希望。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得宋代花鸟画具有了深厚的哲学意蕴和人文关怀。 五、 影响深远,传承至今 宋代花鸟画的辉煌成就,不仅奠定了中国花鸟画发展的基础,更对其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明、清乃至近现代,历代画家都在宋代花鸟画的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创新,使得中国花鸟画不断发展,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时至今日,宋代花鸟画依然是中国美术史上的瑰宝,其精湛的技法、丰富的题材、深刻的意境,都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它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深刻的体悟。通过欣赏宋人笔下的花鸟,我们仿佛能听到生命的歌唱,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品味到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人惊艳的画册,翻开扉页,就被扑面而来的宋人雅致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 陈永刚主编 宋代花鸟画 小鸟图秋柳双鸦图梅竹戏雀图秋芦飞鹜图气息所笼罩。画面细腻入微,色彩淡雅却又富有生命力,仿佛能闻到梅竹的清香,听到秋风拂过芦苇的沙沙声。我尤其喜欢其中的“秋柳双鸦图”,那几笔勾勒出的飞扬柳枝,带着秋日的萧瑟,却又韧性十足,两只黑鸦的姿态灵动,或独立枝头,或展翅欲飞,眼神中似乎藏着无数故事。陈永刚先生作为主编,其选择的这些宋人小品,无疑是那个时代花鸟画的精华所在。这些画作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古人对于自然观察的极致体现,他们如何捕捉鸟雀瞬间的动态,如何描绘草木随季节的变化,都蕴含着深厚的功底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画册的纸张质感也非常好,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极高,使得原作的笔墨韵味得以充分展现,让人爱不释手。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感受到宋代文人雅士那种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视觉的盛宴,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它让我深刻体会到,古人笔下的花鸟,绝非简单的描摹,而是承载着情怀、哲学和对宇宙生命的理解,是宋代文化高雅品位的生动注脚。

评分

在我看来,《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瑰宝。陈永刚先生作为主编,他对宋代花鸟画的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在这本画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画册中收录的“秋柳双鸦图”,仅仅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了秋日特有的萧瑟与生命的坚韧。那随风摇曳的柳枝,带着一种生命的韧性,而栖息其上的双鸦,眼神警觉,姿态生动,仿佛能听到它们在秋风中低语。这些作品,无一不展现了宋代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敏锐洞察和对生命力的深刻理解。他们笔下的花鸟,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呈现,更是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这本画册的装帧设计也非常精美,纸张质感极佳,印刷清晰,色彩还原度高,能够真实地呈现出原作的笔墨韵味和细腻之处,让我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宋代艺术的独特魅力。

评分

这本《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简直就是一本宋代花鸟画的百科全书,让我受益匪浅。从“小鸟图”的精巧到“秋柳双鸦图”的意境,每一幅作品都充满了宋代绘画独特的韵味。我特别喜欢那几幅描绘小鸟的作品,它们或停歇在枝头,或振翅欲飞,姿态各异,眼神灵动,仿佛下一秒就会跳出画面。陈永刚先生作为主编,其对宋代花鸟画的选材可谓是精挑细琢,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宋代画家在观察和表现自然生物方面的精湛技艺。他们不仅仅是描摹物体的形态,更是捕捉到了物体的神态和生命力,使得画面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这些小品画,虽然篇幅不大,但却意境深远,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考。它们展示了宋代文人雅士对于自然的热爱,以及他们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这本画册的印刷质量也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原作的笔墨韵味和层次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欣赏到宋代花鸟画的精髓。

评分

这本《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画册的认知。陈永刚先生的编选,简直就是一次对宋代花鸟画精华的精准提炼。我尤其欣赏画册中那些描绘花鸟的“小品”,它们虽然尺寸不大,但却蕴含着无比深远的意境。比如“梅竹戏雀图”,那几只活泼的麻雀在梅竹间嬉戏,画面充满了盎然的生机和文人的情趣。梅花的疏影,竹叶的翠绿,与麻雀的灵动,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这些作品,充分展现了宋代画家对自然界细微之处的观察力,以及他们将这种观察转化为艺术的精湛技艺。他们笔下的花鸟,不仅仅是简单的形似,更是神似的体现,充满了生命力和情感。这本画册的印刷质量也十分出色,色彩饱满而又不失雅致,笔墨的浓淡干湿变化清晰可见,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宋代画家们精湛的笔法和深厚的功底。通过这些小品,我不仅看到了艺术的魅力,更感受到了宋代文人那份闲适雅致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热爱。

评分

这本《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之前的预期。陈永刚先生作为主编,他的选材眼光和对宋代花鸟画的理解,让我由衷地赞叹。画册中所收录的“小鸟图”,每一只都栩栩如生,眼神灵动,姿态各异,仿佛下一刻就会振翅高飞。它们或独立于枝头,或在花间嬉戏,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技法的展示,更是宋代画家对自然界细致入微观察的结晶。他们能够捕捉到鸟类瞬间的动态,并将之凝固在画面之中,赋予作品勃勃生机。陈永刚先生所编选的这些“小品”,每一幅都堪称经典,它们虽然篇幅不大,但意境深远,充满了宋代特有的文人情怀。这本画册的印刷质量也堪称一流,色彩还原度极高,笔墨的层次感和质感都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宋代花鸟画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魅力。

评分

我必须承认,当我第一次翻开《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这本书时,就被它所呈现出的艺术魅力深深吸引了。陈永刚先生作为主编,他的选择无疑是极其审慎和高明的。画册中所收录的每一幅宋人小品,都像是从历史长河中打捞出的璀璨明珠。我尤其对“秋柳双鸦图”情有独钟,那寥寥几笔勾勒出的秋柳,带着风中的摇曳感,显得既萧瑟又充满了韧性。而那两只栖息其上的乌鸦,它们的姿态生动,仿佛诉说着秋日的寂静与生命的顽强。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了宋代画家对于自然界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和深切感悟。他们笔下的鸟雀,眼神炯炯,毛羽丰满,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和提炼,使得画面既写实又富有意趣。这本画册不仅仅是一次视觉的享受,更是一次精神的对话。它让我看到了宋代文人雅士那种内敛而又深沉的情感,以及他们对生命、对自然那种超然物外的态度。印刷质量上乘,纸张细腻,使得原作的笔墨痕迹和色彩变化都得以真实呈现,真正做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评分

这本《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真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画册。陈永刚先生的编选,精准地捕捉到了宋代花鸟画“小品”的独特魅力,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个微缩的艺术世界。我特别喜欢“梅竹戏雀图”,那几只活泼的麻雀在梅竹间穿梭嬉戏,画面充满了生机与雅趣。梅花的清冷,竹叶的挺拔,与麻雀的灵动,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场景。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了宋代画家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生命活力的深刻把握。他们笔下的花鸟,不仅形似,更注重神似,充满了生命的跃动感。这本画册的印刷质量也非常出色,色彩还原度很高,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原作的笔墨层次和细腻之处,让我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到宋代画家们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通过这本画册,我仿佛置身于宋代文人雅士的画室,一同感受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艺术的无穷魅力。

评分

我作为一个长期痴迷于中国古典艺术的爱好者,这本《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简直就是我梦寐以求的宝藏。陈永刚先生在这次的编纂中,无疑展现了他对宋代花鸟画的深刻理解和独到眼光。画册收录的每一幅“小品”都堪称是时代的瑰宝,画面虽小,却意境深远,笔墨精绝。“梅竹戏雀图”尤其让我着迷,那几只活泼跳跃的麻雀,灵动地穿梭在疏影横斜的梅枝和清瘦挺拔的竹叶之间,它们的眼神充满稚气,仿佛能听到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而梅花的点点殷红,竹叶的翠绿,在水墨的晕染下,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雅趣的画面。这些作品,无一不体现了宋代画家对自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将这些观察转化为艺术的精湛技艺。他们捕捉的不仅仅是物象的形态,更是物象的“神韵”,是那一瞬间的生命律动。通过这本画册,我得以近距离品味到宋代艺术的独特魅力,那种内敛而又奔放,写实而又写意的融合,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陈永刚先生的编选,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宋代艺术巅峰时期的窗口,让我更加敬佩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给我的阅读体验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作为一名对宋代花鸟画略有研究的读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够系统性地展示宋代小品花鸟画精髓的画册,而陈永刚先生主编的这本,无疑完美地满足了我的需求。画册中收录的“秋芦飞鹜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那寥寥几笔勾勒出的芦苇,带着秋日特有的枯黄和疏朗,仿佛能感受到微风吹过时摇曳的姿态。而那几只展翅欲飞的野鸭,它们的羽翼轻盈,动态逼真,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野性的自由和警觉。这种画面,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艺术家对自然环境中生命状态的深刻洞察和情感寄托。陈永刚先生作为主编,其对于宋代花鸟画的鉴赏能力和把握力可见一斑,他所挑选的作品,无疑是代表了那个时代花鸟画艺术的最高水准。这些小品画,虽然尺幅不大,但却蕴含着宏大的意境,体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以及他们对于自然万物那种敬畏之心和热爱之情。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一同感受着自然的美好,体味着生命的律动。

评分

作为一个对宋代艺术情有独钟的收藏者,这本《宋人花鸟绘画 宋人小品经典范本 花鸟2》无疑是我近期最大的惊喜。陈永刚先生的编纂,准确地抓住了宋代花鸟画“小品”的精髓,每一幅作品都如同蕴含着一个完整的故事。我特别被“秋芦飞鹜图”所吸引,那寥寥数笔勾勒出的秋日芦苇,带着一种萧瑟的美感,而几只翩翩起舞的飞鹜,则为画面注入了勃勃生机。它们的身姿矫健,翅膀舒展,仿佛能听到它们在空中划过的声音。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宋代画家高超的写实功力,更体现了他们对自然景物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对生命力的深刻理解。陈永刚先生选择的这些作品,无疑是宋代花鸟画领域中难得的精品,它们尺幅虽小,却意境深远,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情趣。画册的印刷质量更是无可挑剔,纸张细腻,色彩还原度极高,能够清晰地展现出原作的笔墨痕迹和微妙的色彩变化,让我仿佛置身于宋代艺术的殿堂,与古人一同品味艺术的芬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