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斯蒂芬·茨威格著 作家出版社旗舰店

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 斯蒂芬·茨威格著 作家出版社旗舰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斯蒂芬·茨威格 著
图书标签:
  • 回忆录
  • 欧洲史
  • 文化史
  • 斯蒂芬·茨威格
  • 文学经典
  • 旧欧洲
  • 人文社科
  • 历史散文
  • 传记
  • 经典名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作家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5106
商品编码:13651216408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462
字数:3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自传体回忆录,回忆了一战前欧洲秩序井然、从容淡定的生活,他的中学、大学岁月,在世界各地的游学经历和艺术创作生涯,与欧洲文化名人的真挚情谊,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和一战中人们失去理智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的道德与价值观的倒退与混乱、法西斯的崛起和一个时代的结束。

作者简介

作者: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译者:史行果,资深德语翻译者,歌德学院北京分院固定合作译者。曾任中国社会研究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员、德国De Gruyter(德古意特)出版社驻北京办事处首代,参与组织过多次大型国际会议及研讨会。从事翻译过多部重要德语学术及大众读物作品,包括《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永不枯竭的话题:里尔克艺术随笔录》《不平等的世界》《三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动物界的自我保健》等等。

 

精彩书评

★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种巨大转变的见证人,每个人都迫不得已成了见证人。

——汉娜.鄂兰

★在阅读《昨日世界》的过程中,我被书中如此多被遮蔽的事实震惊和触动。茨威格书中有许多对自己生活片段的描述,有一些我们也用在了电影中。在读到《昨日世界》之前,我们其实对他生活的时代所知甚少。

――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导演

 

目录

总序张炯

前言/1

太平盛世/1

上个世纪的学校/29

情窦初开/67

人生大学/91

巴黎,永远青春的都市/127

通向自我的曲折道路/163

走出欧洲/183

欧洲的光芒与阴影/199

一九一四年战争的*初时日/223

为精神团结而斗争/247

在欧洲的心脏/265

重返奥地利/293

重返世界/317

日落西山/340

希特勒上台/374

和平的垂死挣扎/406

译后记/456

 

精彩书摘

1942年2月。里约的狂欢节一如既往地热烈。人群中,一位久经沧桑的异国男子,正尝试着忘记过去,接受眼前这久违的无忧无虑,像一个正常年代的普通人那样,跟随陌生的笑脸而欢笑。这对他并不容易。就在短短几个月前,一部回忆录刚写完,那是他作为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挥之不去的过去。在远离故土千山万水的地方,那个曾经属于自己而现今已被粉碎的太平盛世又光芒四射地出现在他的眼前,一切在他的大脑再次回放,他于是记下它的一步步沦丧,记下世道人心的彻底改变。没有任何资料或笔记可以参考,多年记下的日记不知散落何方。完成这项工作后,他觉得疲惫极了。前往狂欢节的前一周,在写给亲人的信中,他告诉他们,自己和妻子现在会和小狗玩很久,比理智的人在正常的年代和小狗玩的时间要长很多。他还告诉他们,自己准备去参加狂欢节,但其实并不是那么开心,因为明明知道在其他地方,有房屋被炸毁,有人在死去。但如果不去参加这个盛大的节日,长久没有任何娱乐的他和妻子又仿佛活得太不像个人样,太过消沉了。就在一年前出版的《巴西——未来的国度》这本书里,他还专门提到这个全球闻名的节日,倘若自己不去亲身体验一番,怎么还算个作家呢?在南半球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安顿下来近半年时间了,他仍不能想象要在此度过晚年。可是,这是一片多么可爱的土地啊,他内心无比感激这些友善的巴西人。置身于淳朴简单的心灵间,徜徉于温柔旖旎的热带光影里,疲惫的灵魂暂且休憩。

三个月前,茨威格在客居的小山城彼得罗保利斯度过六十岁生日。妻子绿蒂费心准备了一件了不起的礼物:一套旧的法文版巴尔扎克全集。它和原房主留下的两本蒙田作品,以及一套歌德全集,成了茨威格目前拥有的所有精神食粮。流亡使他放弃了自己的所有收藏,只带着两个行李箱踏上前往南美的轮船。他心情矛盾。一方面,希望有朝一日还能重返欧洲,完成未竟书稿“巴尔扎克”,他甚至还将书稿留在了英国巴斯的旧宅中。但另一方面,他已暗暗预感到故土难回,在精神故乡欧洲,他热爱的一切均成云烟。被彻底放逐到自己的祖国和母语之外,他已被连根拔起。

在宁静的彼得罗保利斯,茨威格通过一台小小的收音机了解这个世界的命运。他每天收听广播,时刻关注*新战况。但是,每一场战役、每一次轰炸、每一回进攻或撤退,对于他,都是新的惊惶、失望和痛楚。同样流亡到彼得罗保利斯的朋友这样形容他:斯蒂芬就像一只蜜蜂,从每个花朵中吸吮苦涩。他总是想,如果有一天,纳粹的铁蹄踏上南美大地。他和绿蒂该逃向何方?他们已经太累了。

就在狂欢节的精彩高潮即将到来的那个清晨,茨威格夫妇和友人一道在里约共进早餐。餐桌上的一份报纸吸引了他的注意,“新加坡沦陷”“英军大溃败”“德军已向苏伊士运河挺进”。茨威格久久地看着这份报纸。报纸上,和这些战报赫然并列的,是狂欢节的喜庆照片。在这一刻,人类生活的荒谬和残忍令他感到难以忍受。当日,他和妻子提前返回了彼得罗保利斯。欧洲、亚洲和非洲,倘若一一沦陷,这场战争将是无限的噩梦。这证实了他的预感,回归的道路已封死,令人心怀希望的未来遥不可及。而今,他不再像一战时那样还能对民众发出自己的声音。他的《耶利米》在1917年复活节的德国出版时仍然销售一空。他当时还能前往日内瓦与罗曼·罗兰以及其他交战国的友人会面,他们仍能梦想通过努力创造一个更人道的世界。但是,“世界在这个时代倒退了一千年的道德”。如今,茨威格和他的朋友们感到,面对这个世界,他们无能为力。

邀茨威格同去里约参加狂欢节的好友费德后来回忆着那个清晨,他认为,假如那天报纸上刊登的不是新加坡沦陷,而是日本空军遭全歼,茨威格的反应并不会有所不同。茨威格曾经说过:“假如有人因为柏林遭轰炸而欢呼,我无法和他们一道欢呼。*残忍的事情莫过于,在这场战争中,唯独战争本身没有对立面。没有哪个国家拒绝战争。”德国作家弗兰茨·韦尔福尔在纪念茨威格的悼文中,引用了犹太经典中一个古老传说。当以色列的子孙们眼见法老的军队在红海全军覆没,便在岸上集体兴高采烈地大声唱起胜利的赞歌。在这片狂热的喧嚣之上,响起一个威严的声音:“我的造物,丧命众多。你们,和他们一样,只是我的创造物,你们却要欢呼雀跃来庆祝胜利吗?”这个声音,在茨威格心中,想必没有沉寂。

罗曼·罗兰曾称茨威格为“获取了弗洛伊德那把危险钥匙的诗人”,是卓越的“心灵捕手”。他收藏伟大艺术家经典作品手稿的嗜好,尤其反映出其对于人类心灵活动的高度关注。同样,这种能力和敏感也体现在他对政治环境和战争局势的观察和判断上。对于时代的悲剧和人类的隐秘本能,他具有慧眼。早在一战期间,从欧洲大街小巷的群情激愤中,在*的集体歇斯底里中,他就看到弗洛伊德所发现的人类内心深处反文明的野蛮本能,从而对席卷整个世界的狂热充满警觉。“这世界如此荒诞,但我们觉得自己没有义务去附和它。”

作为孜孜不倦的旅行家,他的足迹布满半个地球。通过印度、南美和北非之行,茨威格很早便认识到欧洲不是世界中心。于是,一种对于全人类命运的关心,一种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对和平的信仰,使得他一生远离任何蛊惑人心的力量,而和欧洲所有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结成同盟。他从来都自视为欧洲人,自视为世界公民。他将自己对欧洲共同体的信仰归功于故乡,在20世纪初的维也纳,各民族的人们将吸收到的高雅文化向内转化为修养和情趣,专注于精神生活。“人们并不像今天这样将宽容视作软弱,而将它尊为道德的力量。”1932年,在一次题为“关于欧洲的道德毒害”的演讲中,他强调,“新的教育必须从改变了的历史观出发,其根本核心在于,必须更加强调欧洲各民族的相同点,而非其矛盾。孩子们被教导热爱家乡,诚然无可厚非。而我们希望的是,除此之外,还要教育他们热爱欧洲,我们大家共同的家乡,乃至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祖国这个概念,不是怀着仇恨的表达,而是运用在与其他国家的联合上。”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相对宁静的时间,茨威格有意识地四处宣扬他的信念,他的听众从来不限于某个狭小的国家或地区,他的演讲语言从来不限于自己的母语。那时的他依旧对这个世界有信心。他没有想到,短短几年之后,欧洲和整个世界都还要再经历更残酷的迫害与杀戮,突破已有所有的生存经验。“在此之前,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还从未露出如此狰狞的面目。”

“旅行,持续不断地旅行,从一个星空下到另一个星空下,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并不等于摆脱了欧洲,摆脱了对欧洲的担忧。”刚到巴西不久的茨威格已经历过一次精神崩溃,他已无力再次出发。从狂欢的里约提前返回彼得罗保利斯的他,已暗自做好了*终的抉择。他的精神似乎不再受到压迫,内心也恢复了平静,为*后的时刻做着准备。那天和他通过电话的友人们事后才懂得了他语气当中的意味深长。在这*后一个夜晚,他和妻子再次将前日同去里约参加狂欢节的朋友邀至家中,共度了*后的四个小时。茨威格把从老朋友那里借的书归还给他,并和他下了*后一盘棋。

在*后的日子里,茨威格曾经和友人讨论过死亡。想必他对死亡早做过深入的考虑。历史上那些不朽的人文主义者的命运越来越吸引他,离世前几个月,他着迷于蒙田的著作和他的一生,完成了《蒙田》这部*后的传记作品。对于他,蒙田是“在某种特定时刻展现自己全部意义的作家”,“为了真正读懂蒙田,人不可以太年轻,不可以没有阅历,不可以没有种种失望。蒙田自由和不受蛊惑的思考,对像我们这样一代被命运抛入到如此动荡不安的世界中的人来说,*有裨益。”①[1]他受教于蒙田,称蒙田代表了他所有的精神楷模。

而蒙田说过,“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在*后的时刻,茨威格保持了他作为一个欧洲人的优雅,保持了内心的自由,足以让他的欧洲和整个世界永*怀念。

十二年前,我接受台湾城邦旗下出版社委托翻译茨威格的这部作品,同年在台湾出版。去年,友人希望再次出版这部译稿,我于是翻出旧稿,予以修订,再次将它从头到尾地看了一遍。也许是年龄和阅历都有所增长的关系,这一次,茨威格的回忆在我心中引起更多思考。字里行间,我试图将他的时代和我的时代相连。

我们积累的各种人类经验,无论进步还是倒退,都已远远超*了一百年前的人。虽然越来越多人看待世界的视角已不再受限于国家和民族主义,但在人心深处,狭隘与宽容之间的较量何曾停止。当别处有人在死去,我们是否还会心有戚戚?面对蛊惑,我们是否还有可能陷入群体的歇斯底里?前方的路,会不会再次从负面完全颠覆已有的生存经验?在特洛伊讥讽过卡桑德拉,在耶路撒冷嘲笑过耶利米的人,我们还会不会随声附和他们?

1915年,罗曼·罗兰在给茨威格的一封信中,充满理想地描述了战后人类应有的共同事业,“……那会是一件超*所有政治和艺术规划的伟大事业……一座建立在所有教堂之上的教堂……一个伟岸的信仰时代将要开启。”在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眼中,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仰”——那连接人与人的东西。二十一世纪的我们,也许还很有必要记起这古典的“信仰”,保存好那连接你我的东西。

[1]①引自舒昌善译《蒙田》。

……

 

前言/序言

前言

我从不这样器重自己,觉得非要向别人述说自己的经历。在我鼓起勇气写这本以自己为主角——或者更确切地说,以自己为中心的书之前,所发生的种种事件、灾难和考验,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我本人根本没有资格站在前台,我只是扮演幻灯报告的解说员,时代给出画面,我只是为它们做注解。而且,我叙述的并非是我个人的命运,而是整整一代人的命运——我们这代人遭遇了有史以来绝wu仅有的命运磨难。我们中间的每个人,包括*年幼和*无足轻重的人,内心*深处都被欧洲大陆上连续不断的火山爆发般的动荡所震撼。在无以数计的人群当中,我知道自己*具备发言权,因为我是奥地利人、犹太人、作家、人道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而且,我恰恰站在地震的中心地带。那些震荡三次毁灭了我的家园和生活,使我变得一无所有,它们用戏剧性的动荡将我抛入一种我已经太熟悉的虚空之中——“我不知何去何从”。但是,我并不抱怨,正是因为无家可归,我获得了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自由,正是因为一无所有,我便无所羁绊了。因此,我希望自己至少能具备如实描绘历史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公正和不抱偏见。

我脱离了所有的根源,甚至脱离了滋养这些根源的土地——我确实是历史上绝wu仅有的例子。1881年,我诞生在一个强大的帝国,哈布斯堡王朝。在地图上,人们已经找不到它了,它已经被干干净净地抹去了踪影。我在维也纳长大,这是个具有两千年历史的国际大都市。后来,我被迫像罪犯一样离开它,它随之也被降格为德意志的一个省城。我的书曾和成千上万的读者成为朋友,而同样在这个国家,我的用母语写就的文学作品在母语中被付之一炬。因此,我不属于任何地方了,在世界各地我只是陌生人,顶多也不过是过客。欧洲——我心所属的真正故乡,自从它第二次同室操戈,开始自杀性地自残时,我便也失去它了。我无奈地见证了有史以来理智所遭遇的*惨痛的失败和野蛮获得的*疯狂的胜利。从未有人像我们这代人这样从精神的高处坠落,道德如此倒退——我指出这点,毫无得意,而深感羞耻。在我从乳臭未干的少年变成须发斑白的老人的短短时间里,半个世纪内发生的变迁远远超过十代人所经历的,我们都感觉到,变化太多了!太大了!我的今天与昨天是那么不同,我的得意与失意相差是那么大,我有时觉得自己不仅仅在过一个生活,而是过了许多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当我无心说出“我的生活”这个词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你指的是哪个生活?”是指一战前的?二战前的?还是今天的?同样,当我说出“我的家”时,自己不知道指的是哪个家,是巴斯的?萨尔茨堡的?还是维也纳的老家?当我说“在我们国家”时,会吃惊地想起自己早就不被家乡接纳了,像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一样,我已经不是那里的一员。我与故土已不存在任何有机联系,而在此地,我又从未真正融入。我在其中成长的世界、我如今身处的世界,以及两者其中的世界,它们在我的心目中越来越不一样,*后成为截然不同的世界。每当我与年轻朋友谈及一战以前的时代,我总是从他们惊讶的问话中发现,有多少事情对他们而言已成历史,或者是不可思议的,对我而言却依旧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我内心有种秘密的直觉告诉我,他们是对的。联系我们的今天、我们的昨天与我们的前天的桥梁已经全部断了。连我自己也不得不感到惊异,当年我们竟然把那样繁多丰富的内容塞进一代人短促的生活中——当然,这是一种无比艰难和遭受伤害的生活。当我拿它和祖先的生活相比较时,这种感触就更深,我的父亲、我的祖父,他们都经历了什么?他们每人的生活都只有一种形式。他们自始至终只过一种生活,没有大起大落,没有震荡和危险,只有轻微的激动、毫不起眼的变化,节奏平稳宁静,时间的波浪将他们从摇篮带进坟墓。他们一生住在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甚至一栋屋子里,外面世界所发生的一切,说实在的,只存在于报纸上面,不会碰触到他们的家门。在他们那时候,可能在什么地方也有过什么战争,但用今天的标准来看,那只是小仗,只在遥远的边境线上进行。人们听不见大炮轰鸣,半年之后,也就风平浪静了,被人们遗忘了,成为一页枯萎的历史,原先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又在继续。而我们所过的生活根本没有重复,已逝去的一切再不返回,我们这代人*充分地经历了以往历史分摊在一个国家和一个世纪的一切。以往,这代人经历革命,下代人经历暴乱,第三代经历战争,第四代经历饥荒,第五代经历国家经济的崩溃——而有些有福气的国家和有福气的时代甚至不会有以上任何遭遇。可是我们,今天六十多岁的这代人,还有几天可活的这代人,我们什么没见过,什么罪没受过,什么没经历过?所有可以想到的灾难,我们都一一饱尝(而且根本没有尽头)。我本人就经历了人类两次*大的战争,而且,每次还在不同的战线,第yi次是在德国前线,第二次是在反德国的前线。战前我曾目睹个人自由的*高形式,接着又看到百年来它遭遇的*低级状态。我曾受到称颂,又遭到贬低,我曾自由,又丧失自由,我曾富有,然后贫穷。“世界末日”那幅画中的苍白马匹全部闯入并横扫我的生活:革命、饥荒、货币贬值、恐怖、瘟疫、流亡。我亲眼目睹群众性思潮的产生和蔓延,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以及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尤其是那瘟疫般的国家社会主义,毒害了我们欧洲的文化之花。我成了手无寸铁的见证人,面对人类不可想象的倒退无能为力。人类以反人道的教条有意识有计划地退回到早已被遗忘的野蛮状态。这使我们在几百年后又见到了不宣而战的战争、集中营、严刑、抢劫和对无抵抗能力的城市的轰炸。这一切我们的前五十代人都未曾见过,也但愿我们的后人再也不会容忍这些。我目睹世界在这个时代倒退了一千年的道德,矛盾的是,就是这个时代,这样的人,在科技和智力方面取得未曾预料的飞跃,猛地一下超*了以往几百万年的所有成就:人类用飞机征服了太空,人类的语言在一秒钟就能传遍整个地球,人类因此征服了空间距离,原子的裂变,对*凶险疾病的战胜,人类几乎每天都在实现昨天还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此之前,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还从未露出如此狰狞的面目,也从未做出如此令人惊叹的伟业。

我觉得,见证这种充满戏剧性的、令人惊愕的生活,是我的义务。因为,——我再重复一遍——每个人都是这种巨大转变的见证人,每个人都迫不得已成了见证人。对于我们这代人而言,没有任何逃避的可能,我们无法像前人那样把自己置身事外。由于我们这个时代新的同步性,我们时时刻刻难以脱身。如果上海的房屋遭到轰炸,在伤员被抬出房屋前,我们在欧洲自己的家里就已经得知了。发生在几千海里以外的事情很快就印成图片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没有什么可以躲避和抵挡这种不断的沟通和介入,没有一块土地人们可以逃遁,人们买不到任何安宁,命运之手每时每刻、随时随地抓住我们,把我们拽回到它永不知足的戏弄中去。

人们必须不断服从国家的意志,甘愿充当*愚蠢的政治牺牲品,适应*离奇的变化,一个人的命运永远与人类整体的命运相连,尽管他极力反抗,共同的命运还是把他拉扯进去,不容抗拒。一个彻底经历了这个时代的人,或者更确切地说,一个被驱逐、被驱赶的人——我们没有什么喘息的机会——比他的任何一位祖先都具有更多的阅历。即使今天,我们依然处在一个转折点上,处在一个结束和一个新起点上。因此,我有意用一个固定的日期让自己的生平回顾暂时告一段落,1939年的9月的一天,造就了我们六十几岁的这代人的那个时代终于结束了。假如我们的见证能让下一代人对那个分崩离析的时代有哪怕一星半点的认识,我们也算没有虚度年华了。

我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写下这些回忆的情境,它极端艰难,又*能代表我们那个时代。我是在战争期间写下这些文字的,我流落在异乡,手边没有任何有助回忆的参考。我的旅馆客房里,没有我自己的任何一本著作,没有笔记,没有友人的信件。我与世隔绝,全世界国家之间的邮路全部中断,或者因为检查制度而遭到阻碍。我们每个人都像几百年前没有轮船、火车、飞机和邮电那样孤绝地生活着。关于我的从前的一切都只是凭我头脑里的回忆。其余一切,在这时对我而言都遥不可及,或者都已经失去了。不过,我们这代人已经彻底学会不去缅怀业已失去的东西,也许,文献和细节的缺漏正是我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呢。因为,我不认为我们的记忆只是偶然地记住此事,偶然地忘却彼事,它实则是一种用理性整理和删除的能力。在一个人的生活中被忘却的一切,实际是早已被他的内在直觉判定,它们必须被忘却。只有自己想保留的一切,才要求为他人保留下来。因此,你们替我说吧,替我选择吧,我的记忆!在我的生命遁入黑暗之前,至少将它映亮一回!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以下是一份关于斯蒂芬·茨威格其他著作的、内容详尽的图书简介,不包含《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的内容: --- 斯蒂芬·茨威格:情感的炼金术士与时代的挽歌 一部关于人性、激情与历史洪流的文学丰碑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这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最受读者欢迎、影响深远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细腻入微的心理刻画、跌宕起伏的叙事张力以及对人类情感深层驱动力的精准捕捉而著称。茨威格不仅仅是“昨日世界”的记录者,更是现代文学中无可替代的“情感的炼金术士”。他将哲学思辨融入生动的戏剧冲突中,探究了爱、背叛、权力、道德困境等永恒主题。 本精选集收录了茨威格最具代表性、最能体现其写作精髓的几部中短篇小说与传记杰作,带领读者深入体验一个在两次世界大战阴影下挣扎、却又迸发出极致人性的文学宇宙。 --- I. 短篇小说:人性幽微之处的极致展现 茨威格的短篇小说堪称典范,它们篇幅精悍却信息密度极大,往往在极短的篇幅内完成对人物命运的彻底解构和对道德困境的深度拷问。 1. 《人类的驯化》(Die Schuldlosen / The Involuntary Exiles) 这篇小说深刻探讨了社会道德的虚伪与个人良知的折磨。故事围绕着一群看似光鲜亮丽的上流社会成员展开,他们共同保守着一个秘密——一次偶然的、未被惩罚的过失。茨威格的笔触犀利地揭示了“无罪之人”如何被自己内心的恐惧和集体的缄默所“驯化”。他探讨的并非法律上的审判,而是精神层面的自我放逐。每个人都在试图扮演“正常人”,但那份潜藏的罪恶感如同慢性毒药,腐蚀着他们的生活。读者将跟随叙事者,目睹在和平表象下,人类精神如何因压抑真相而扭曲变形。 2. 《象棋的故事》(Schachnovelle / Chess Story) 被誉为茨威格“绝笔之作”的《象棋的故事》,诞生于他流亡南美期间,是其对极权主义和人性摧残最深刻的控诉。小说以一艘开往纽约的豪华邮轮为背景,讲述了奥地利律师约瑟夫·巴特克与世界冠军米尔科·陶伯之间一场奇异的棋局对决。 巴特克的故事充满了令人窒息的细节:他被盖世太保囚禁,在彻底的隔离中,为了避免精神崩溃,他通过偷窃一本棋谱,将自己沉浸在无穷的棋局推演中。这种“心理上的囚禁”与“智力上的释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陶伯的纯粹天才与巴特克的扭曲生存智慧交锋,展现了在极端压力下,人类心智爆发出的惊人韧性,以及对自由意志的绝望捍卫。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棋艺的小说,更是关于精神抵抗与自我拯救的史诗。 3. 《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Vierundzwanzig Stunden aus dem Leben einer Frau / Twenty-Four Hours in the Life of a Woman) 这部中篇小说是茨威格对女性情感世界的极致探索。故事讲述了一位贵妇人,在平静的家庭生活中突遇一位前来投奔的远房亲戚,目睹了他因赌博而陷入绝境的窘境。在短短二十四小时内,这位受过严格教养的女性,被一股无法抗拒的激情和怜悯所驱使,做出了一个足以颠覆她整个既定人生的决定——她为这位赌徒支付了巨额债务。 茨威格在这里展现了他对“瞬间抉择”力量的迷恋。他细腻地描绘了女性内心世界的隐秘波澜,当社会规范与原始冲动相遇时,会产生怎样毁灭性的美感。小说成功地捕捉了人类情感中那种突如其来的、不计后果的、却又无比真实的瞬间爆发力。 --- II. 传记文学:洞察历史巨人的心灵脉络 茨威格在传记写作上的成就与小说创作并驾齐驱。他并非简单地复述历史,而是运用小说家的想象力和心理学家的洞察力,重塑历史人物的“灵魂肖像”,探究他们如何被时代塑造,又如何塑造了时代。 1.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 / Decisive Moments in Human History) 这部作品是茨威格最受欢迎的非虚构类著作之一,它截取了人类历史上几个关键的、戏剧性的“决定性瞬间”。茨威格相信,历史并非由漫长的、线性的发展构成,而是由一系列瞬间的、充满偶然性和人类意志选择的决定性时刻所驱动。 书中描写的瞬间包括: 滑铁卢的信号延迟:一个微小的失误如何导致拿破仑的最终失败。 发现巴伊亚的狂喜: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那种超越时代的震惊与狂喜。 俄国皇储的诞生:一个王朝命运的转折点。 通过对这些瞬间的聚焦,茨威格不仅重现了历史场景的宏大,更深入剖析了身处历史漩涡中的人物,在巨大的压力下所展现出的犹豫、勇气、误判或灵光一现。这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记,而是一部充满人情温度的、激动人心的戏剧。 2. 《三大师: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狄更斯》(Die Baumeister der neuen Welt / Great Masters of Literature) 在这部文学评论与传记交织的作品中,茨威格以他标志性的心理透视法,剖析了三位塑造了现代心灵的文学巨匠。 他没有停留在对他们作品的文本分析上,而是致力于挖掘这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通过个体的挣扎、贫困、爱情的失败或狂热的信仰,最终淬炼出不朽的艺术的。例如,他对巴尔扎克的社会观察力、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罪与罚的哲学探索,以及狄更斯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都被置于一个宏大的、互文的文化框架下进行审视。通过这三位大师,茨威格实际上也在构建他自己理想中的欧洲人文精神。 --- III. 核心主题的贯穿:对“人性”的永恒关怀 斯蒂芬·茨威格的作品,无论小说还是传记,始终围绕着几个核心母题: 激情与理性的冲突: 他迷恋于那些被瞬间激情所俘获的个体,这些激情往往是压抑社会或理性教养的爆发点,最终导向悲剧或救赎。 道德的模糊地带: 他的主人公很少是绝对的善人或恶人,他们徘徊在法律与良知、个人欲望与社会责任的灰色地带,迫使读者直面人性的复杂性。 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无论是个人命运的转折,还是世界大战的爆发,茨威格都试图揭示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那些看似微小却决定一切的心理因素和关键抉择。 阅读茨威格,就是走进一个精雕细琢的内心剧场,体验在社会洪流和个人情感的激烈碰撞中,人类精神所能达到的最高峰与最深谷。他的文字,如同水晶般清澈,又如同熔岩般炽热,是二十世纪文学中不可磨灭的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历史的厚重感,《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我一直对欧洲的近现代史充满兴趣,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茨威格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他的回忆录无疑具有非凡的价值。我非常期待他能以他特有的细腻笔触,描绘出那个时代欧洲社会的面貌,那些曾经的文化繁荣,那些知识分子的思想碰撞,那些艺术家的创作热情。我更想知道,在战争的阴影下,他作为一个曾经乐观的欧洲人,是如何感受到世界的变化,如何面对那些曾经的美好被摧毁的现实。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回忆录,更是一次对欧洲精神史的探寻,一次对那个逝去时代的深切回望,希望能从中找到关于那个时代最真实的灵魂印记,以及作者本人对那个时代的深刻反思。

评分

购买这本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被“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名字所吸引。他的小说总是带着一种深邃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细腻的刻画,读来总能让人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所以,当我得知他撰写了回忆录,而且是以“昨日世界”为题,我几乎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购物车。我猜想,他的回忆录不会仅仅是流水账式的事件记录,而更像是一部文学作品,充满了他对过往人生的深刻反思和哲学思考。我期待他能够以他独特的笔触,描绘出他所经历的那些重要历史事件,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个人的视角,去解读这些事件对他的精神世界、对那个时代欧洲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尤其想知道,他如何在那些动荡不安的年代,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思考,他的那些作品,是否也受到了他个人经历的深刻影响,那些笔下的人物命运,是否也有他自己影子?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一位伟大作家内心世界的探索。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那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文字都情有独钟。而斯蒂芬·茨威格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欧洲古典主义的浪漫与忧伤。这本书的名字,《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更是直接触动了我对过去那个时代的想象。我非常好奇,在那个被誉为“黄金时代”的欧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人们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那些繁华的都市,那些优雅的社交,那些涌现的艺术思潮,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番景象?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茨威格作为一个犹太裔知识分子,他在那个时代的欧洲,是如何看待和经历这一切的?他是否也曾为那个旧世界的崩塌而感到心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陈述,更能够深入到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去感受那些细腻的情感,去理解那些人物的命运,去体会那种逝去的辉煌与失落。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扇通往那个遥远而迷人时代的窗户。

评分

拿到书的那一刻,就被它的质感深深吸引,厚重的纸张,经典的排版,一切都显得那么沉静而有分量,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长者,正准备向你娓娓道来他的传奇一生。我一直对“欧洲”这个词有着莫名的情结,那里既有辉煌的艺术成就,也有过刻骨铭心的历史创伤。茨威格作为一位出生在奥匈帝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人,他的视角无疑是极为独特的。我期待他能带领我走进那个曾经辉煌的“旧世界”,感受那里独特的文化魅力,那些曾经的音乐、绘画、文学,还有那些思想的光芒。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他的回忆,能够理解在两次世界大战的阴影下,欧洲社会是如何经历剧变的,那些曾经的美好是如何被摧毁,而作为其中的个体,又是如何艰难求生,如何在巨变中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欧洲文明精神的探寻。

评分

这本《昨日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陈旧而厚重的历史感,仿佛在翻开扉页的瞬间,就能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旧日欧洲。我一直对那个时代充满好奇,茨威格作为那个时代的亲历者和观察者,他的回忆录无疑是一扇绝佳的窗口。我尤其期待他能描绘出当时欧洲社会的文化氛围,那些沙龙里的谈笑风生,那些咖啡馆里的思想碰撞,那些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中孕育出伟大的作品。我还想知道,在那个看似繁华的表象之下,暗流涌动的政治局势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战争的,而身处其中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有没有那种身不由己的宿命感?作为一名对历史和人文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那个时代最真实、最深刻的印记,不仅仅是宏大的历史叙事,更重要的是那些微观的、鲜活的人物侧写,以及它们共同构筑起来的那个既辉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昨日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