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朝佛教研究 9787802548480

中国南北朝佛教研究 97878025484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风雷,[韩] 金天鹤,[日] 竹村牧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佛教
  • 南北朝
  • 佛教史
  • 宗教研究
  • 历史学
  • 中国历史
  • 学术著作
  • 隋唐佛教
  • 佛教文化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美美阳光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8480
商品编码:136784208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南北朝佛教研究

:35.00元

作者:张风雷, 金天鹤, 竹村牧男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5-01

ISBN:9787802548480

字数:

页码:2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南北朝佛教研究》是第二届中日韩佛教学术大会论文集,收录了关于南北朝佛教研究的展望及其课题、关于法上《十地论义疏》“加分”释的三种尽、吉藏教学与真谛三藏、涅槃师的佛性义探究、净影寺慧远的三佛性与二种姓等相关的论文。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丝路文明的交响:中古时期中亚佛教艺术与文化传播研究》 导言:在文明的十字路口 本书聚焦于公元3世纪至10世纪这一中古时期,以中亚地区为核心,深入探讨佛教艺术与文化如何在丝绸之路的脉络中形成、演变并深刻影响东西方文明进程的复杂图景。丝绸之路,不仅仅是商贸往来的通道,更是思想、信仰和艺术交流的生命线。在这一关键的历史阶段,古老的印度佛教文明,经由中亚的绿洲城邦,如龟兹、高昌、敦煌等地,以独特而绚烂的姿态,向东方的中华帝国辐射,并在此过程中与本土文化发生深刻的熔融与再创造。 本书的研究旨趣在于超越单纯的艺术风格断代或地理罗列,力求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探究中亚佛教艺术在“传播”与“在地化”之间的动态张力。我们相信,理解中亚佛教的艺术实践,是理解中古世界宗教全球化进程的关键钥匙。 第一部分:中亚佛教的地理脉络与早期形态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中古时期中亚地区复杂的政治与文化地理版图。从葱岭以西的粟特商人网络,到河中地区(粟特、巴克特里亚)的希腊化遗产与佛教的早期融合,我们审视了佛教传入西域的最初路径与媒介。 第一章:绿洲王国的崛起与信仰的奠基 重点考察了早期佛教在西域诸国的建立过程,特别是对龟兹(Kucha)和焉耆(Karashahr)这两个重要的佛教枢纽的深入分析。通过对早期石窟遗址(如克孜尔石窟的早期壁画与雕塑)的细致辨识,我们试图还原犍陀罗艺术与本土艺术风格碰撞的最初痕迹。 犍陀罗遗产的转译: 探讨希腊-佛教艺术的元素(如双肩袍、面部特征的写实主义)如何在穿越帕米尔高原的过程中,逐渐被中亚匠人吸收和本土化。这种转译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对佛陀形象的重新编码。 “胡风”与“梵韵”的并置: 分析早期文本翻译(如沙门竺法禄的贡献)和寺院制度的建立,如何为后来的艺术创作奠定基础。 第二章:丝路宗教的多元共存 中亚并非只有佛教。本章探讨了祆教、摩尼教以及早期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如何在同一片土地上与佛教并存甚至相互影响的现象。 空间布局的相互渗透: 通过对同一寺院遗址中不同宗教象征符号的考古发现,揭示不同信仰群体在日常生活和仪式空间上的共享与隔离。 文本的流转与融合: 研究粟特语、吐火罗语(Roke/Turki)等地方语言在佛教经典翻译中的角色,及其对宗教概念传播准确性的影响。 第二部分:艺术的黄金时代:风格的成熟与地域特色 随着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的强盛以及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中亚佛教艺术迎来了其风格最为成熟和最具地域特色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高度的创造性、对人体和叙事技巧的娴熟掌握。 第三章:高昌的“中国化”倾向与佛教的汉传化 高昌(Qocho)作为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键枢纽,其佛教艺术展现出明显的“东渐”特征。 壁画叙事的革新: 分析高昌壁画中“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的布局,以及人物衣饰、建筑背景中汉魏风格的融入程度。研究高昌“萨宾式”壁画的技法特点,它介于印度湿画法与中国勾勒渲染法之间,形成一种独特的过渡形态。 敦煌的先声: 将高昌的艺术成就置于敦煌莫高窟早期开凿的历史坐标中进行对比考察,明确高昌在隋唐前艺术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第四章:粟特文化圈的世俗化表达 本书特别关注粟特商业网络在佛教艺术赞助中的作用。粟特商人不仅是贸易的组织者,也是艺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 供养人形象的解读: 细致分析粟特式供养人形象(常以短袍、束带的形象出现),探讨他们的世俗财富如何转化为宗教功德,以及这种“商人赞助”模式对艺术内容和规模的影响。 图像的商业化倾向: 研究部分佛教图像(如胁侍菩萨)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上流露出的世俗化、贵族化气质,反映了赞助者对现世福祉的关注。 第三部分:技术与信仰的互动:石窟寺院的建筑学研究 中亚佛教艺术的核心载体是石窟寺院。本部分将从建筑学和工程学的角度,探讨这些宏伟工程的实现机制。 第五章:工程的奇迹:洞窟的开凿技术与结构 本书利用现代考古数据,重构了早期石窟开凿的流程,特别是对顶部结构(如穹窿顶、覆斗顶)的力学设计进行了分析。 采光与空间序列: 考察中亚石窟在自然光利用上的高超技艺,以及如何通过前室、禅窟、佛殿的空间序列来引导信众的宗教体验。例如,如何通过空间的高低错落来模仿印度或犍陀罗的寺院形制。 颜料的来源与化学分析: 探讨壁画颜料中矿物质(如群青、朱砂、孔雀石)的产地分析,以期反向追溯艺术品贸易的路线。 第六章:造像的“脸谱”:从贵霜到后突厥时期的风格演变 本书系统梳理了中亚地区造像(石雕、泥塑)的风格变迁,重点关注佛陀、菩萨的“面部语言”。 “三相”理论的检验: 检验犍陀罗风格的“三相”(希腊化、印度化、中亚本土化)如何在不同地域(如吐鲁番、和田地区)产生不同的侧重和变形。 泥塑的兴盛与地域特色: 重点分析受洪水和干燥气候影响而大量采用泥塑的地区,如高昌和敦煌的早期泥塑的特点,它们相比石刻更具可塑性和“即时性”的艺术表达。 结论:丝路留下的遗产与后世的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中亚佛教艺术在中古时期所扮演的“信息集散地”和“风格中转站”的关键角色。它的艺术成就不仅为东亚佛教艺术的最终定型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我们理解不同文化如何在冲突与融合中创造出新的艺术范式提供了宝贵的案例。中亚佛教艺术的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一次辉煌的交响,其回响至今仍在东西方学者的研究视野中振聋发聩。 --- 参考文献(略) 图版索引(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特别是哲学与宗教的交织之处抱有浓厚的兴趣。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无疑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佛教在这一时期如何被中国士人所理解、接纳,并最终融入到中国本土的文化体系之中。诸如“格义”的产生,玄学与佛教的对话,以及不同宗派的兴衰,这些都是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了解的。此外,佛教对艺术、文学以及社会伦理观念的影响,也是我关注的焦点。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去系统地梳理和理解这个复杂而精彩的历史时期。我期待在阅读中,能够对佛教的中国化进程有更深刻的认识,以及它在中国文化基因中留下的印记。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艺术史略有了解的读者,我对南北朝佛教艺术的演变充满了好奇。众所周知,佛教的传入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和题材,而南北朝正是这一融合与创新的关键时期。从敦煌石窟的早期壁画,到云冈、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都展现了佛教艺术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并逐渐成熟的过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佛教造像和壁画风格的详细分析,探讨其在艺术手法、题材选择上受到的外来影响以及与本土艺术传统的结合。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的佛教寺院建筑的演变以及其在空间布局、装饰艺术上的特色感兴趣。相信通过这本书,我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独特性及其在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贡献。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色调沉静而富有历史感,正文纸张的质感也十分不错,拿在手里有分量,阅读起来触感很舒服。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仅从目录和前言部分,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梳理这个复杂而迷人的历史时期佛教发展脉络上的严谨态度。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经历了从传入、本土化到广泛传播的几个关键阶段,其间的思想融合、艺术风格演变以及与政治、社会各层面的互动,都是一个庞大且引人入胜的研究课题。我尤其期待书中对不同地域佛教特点的细致区分,例如北方佛教受外来文化影响的痕迹,与南方士族文化交融的佛教形态,以及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重要寺院遗址和经典文献的解读。这本书厚重的体量也预示着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相信能够为我们勾勒出那个时代佛教的生动图景,帮助我们理解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其作为学术研究的严谨性。通常,这类涉及特定历史时期和宗教的著作,其内容会涵盖大量的史料梳理、文献考证和理论分析,这对于渴望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读者来说,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处理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中出现的各种复杂性,比如不同王朝对佛教的态度差异、宗派之间的争论与融合,以及佛教教义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被重新诠释。我期待书中能够有对一些重要佛教人物(如鸠摩罗什、菩提达摩等)及其思想贡献的深入解读,以及对一些关键佛教经典的传播和演变的研究。这本书的厚度和书名中的“研究”二字,都让我对其内容的深度和专业性充满了信心,相信它能为我对南北朝佛教的认知提供一个扎实的研究基础。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时代的宗教,是理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和民众精神世界的重要途径。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在这种背景下,佛教为何能够迅速发展并获得广泛的民众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教义和艺术的阐述,更能深入到佛教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例如,佛教寺院作为社会庇护所、教育机构,以及僧侣在社会伦理、慈善事业中的角色,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我期待在书中能看到对佛教如何影响当时社会阶层、家族观念,甚至是民间信仰的详细论述。理解这些,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社会影响力及其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