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呂曉勇、江聖*的《夢斷衡陽城(1944衡陽保 衛戰影像全紀錄)》全方位、多視角、全景式地記述 瞭1944年衡陽保衛戰的全過程。此役,中國陸軍**0 軍抗日官兵孤軍守城,擊退日軍三次大規模的進攻, 堅守衡陽47天,震撼中華。書中大量珍貴的曆史資料 圖片,讓讀者*加直觀地瞭解這段曆史。
本書兼具紀實性、文學性、史料性。
薛嶽對於日軍的動嚮掉以輕心。他認為,經過前 三次長沙會戰,日軍已經不太可能再次對長沙地區發 動攻擊。趙子立不同意薛嶽的看法,他認為長沙地區 很快又會燃起戰火。可是,他說服不瞭任何一個有權 調動兵力的人聽信他的話。
蔣介石很不高興。因為他感覺他被美國人衊視瞭 。同樣作為國傢元首,蔣介石怎麼能接受羅斯福的命 令?看在美國援助的麵子上,蔣介石沒有翻臉。而是 用瞭一個“拖”字訣。
方先覺已經拜倒在日本美人的裙下?日本人一度 相信這是真的,他們放鬆瞭對方先覺的警惕。蔣介石 讓戴笠一定要把方先覺從日本人手裏弄齣來。蔣介石 很憤怒,心中下決心要把這個“叛將”處決,以儆效 尤,以正軍心。一旦等到方先覺真的逃瞭齣來,為鼓 士氣,蔣介石頒令授予其青天白日勛章。
目 錄 章 睏獸猶鬥
一、“剃刀東條”圈定“一號作戰”
二、大本營特急復電:不能輕易指示
三、曠古大作戰
第二章 緻命的誤判
一、徐永昌:日軍無理由打通平漢路
二、薛嶽:日軍已不敢進攻瞭
三、趙子立:薛嶽要誤事
四、第9戰區戰鬥部署
第三章 算計與傾軋
一、該由誰來守長沙?
二、我纔不去給重慶守大門!
三、守住嶽麓山,就是守住瞭長沙!
四、長沙成為孤島
五、以主力守嶽麓山
六、第4軍第59師參謀長張國泰親述
第四章 追究責任
一、惡戰之前
二、記者的義氣
三、誰承擔失利的責任
第五章 兩個人的競賽
一、羅斯福的後通牒
二、對敵國易,對友邦難
第六章 的希望
一、委屈的蔣委員長
二、先覺的方將軍
三、泰山軍鎮守衡陽
第七章 軍令如山
一、上不瞭的硬上
二、攻不下也要硬攻
三、擋不住也要硬頂
第八章 苦守
一、苦守待援
二、小衡陽大局麵
三、艱難的決定
第九章 逃亡
一、身為囚徒
二、逃逸的督軍
三、英魂迴傢
四、兩位參戰將領的衡陽會戰親曆
第十章 得失與功過
一、薛嶽的迴顧
二、官員、民眾為衡陽請功
三、為將軍正名
參考文獻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一、“剃刀東條"圈定“一號作戰” 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已接近尾聲,黎明即將到來。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齣現重大轉摺。
蘇德戰場,斯大林麾下的勇將們已經開始實施徹底粉 碎第三帝國的“十次打擊”。
美英兩國則著手開闢歐洲的第二戰場,1944年1 月21日夜,美國第5集團軍和英國第8集團軍在意大利 安齊奧登陸,與此同時“諾曼底登陸”也進入倒計時 狀態。
太平洋戰場,1944年1月至2月間,美國陸海空軍 攻占吉爾伯特群島後,兵鋒直指日本太平洋國防圈前 衛綫東側的馬紹爾群島。這是美軍次攻入日本領 土。美軍憑藉強大的火力優勢,以犧牲2200人的代價 ,徹底擊垮瞭抱定“玉碎”信念的守島日軍,這條控 扼太平洋正麵的防綫被終突破。東條英機不得不痛 苦地承認太平洋*國防圈已被撕開瞭一個無法綴補 的缺口。自此,美國海空力量得以深入太平洋中部。
太平洋戰場的接連挫敗,引發瞭日本高決策層 的警覺。
眾所周知,日本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為獲得 穩定的資源供應必須建立牢靠順暢的海上交通綫。為 此,“大和民族”已經付齣瞭幾代人的艱辛努力,海 上運輸綫毫無疑問是日本的“生命綫”。1941年日軍 之所以用近乎賭博的偷襲行動進攻珍珠港,就是為瞭 徹底摧毀美軍太平洋艦隊,維護其海上運輸綫的安全 ,保證海洋擴張既定戰略的實施。但日本完全低估瞭 美軍的戰爭耐受能力,美軍迅速恢復瞭太平洋戰場的 軍力,並且穩紮穩打,節節推進,將戰綫一直延伸到 瞭中太平洋。
戰局發展到這一步,日軍大本營不得不麵對一個 他們不希望齣現的局麵——在太平洋戰場失敗的情 況下該如何堅持 “長期戰爭”? ENTRY: 諾曼底登陸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重要的戰役之一。1944年6 月,參加大規模的登陸戰役的盟軍將士多達287萬人 ,而德國法西斯隻有60個師,每個師平均不到9000人 。6月6日,盟軍2395架運輸機和847架滑翔機,載著3 個傘兵師,嚮法國境內實施空降。英美數韆架轟炸機 猛烈轟炸預定登陸地點,海軍艦隻用重炮轟擊德軍沿 海陣地。從清晨6時半起,盟軍先後在法國諾曼底五 個灘頭登陸。8月25日,參加盟軍的法國第2裝甲師進 入巴黎。至此,諾曼底戰役勝利結束。
海上交通綫既失,陸上交通綫變得尤為重要。
1944年5月《廣西日報》即發文指齣: 美國海軍恢復和發展得那樣快,到現在竟已威脅 日本所有海上交通綫,將使它的“大東亞共榮圈”變 成一個攔腰被截斷的長氣球。敵人*稱他們的交通 綫為“輸血管”,這比喻現在反成瞭對於他自己的諷 刺。對於他那浮腫的大帝國,動脈的硬化或截斷將是 死癥…… 麵對這種威脅,日軍挽救輸血管絕癥變成瞭首要 的任務。日本已不能再通過沉重打擊美國海軍而確保 海上交通綫,則唯有盡其所能地為業已受傷的肢體去 另找一根輸血管——打通陸上交通綫。
對此,日軍決策層已經清楚地認識到瞭這一點。
有人曾作過這樣的比喻:一個國傢就像一條船一樣, 船上有船長、槍炮長、輪機長、航海長……這些人都 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不能沒有冒著風雨站在桅杆上的 嘹望者,給全船的人發警訊、鳴警笛、敲警鍾。為瞭 保證船的安全,他必須站在桅杆上,拿著“韆裏眼” 看什麼地方有冰山,什麼地方有暗礁,什麼地方有風 暴…… 真田穰一郎,日軍參謀本部作戰科長,不愧為這 樣一位手握“韆裏眼”、發警訊、鳴警笛、敲警鍾、 冒著風雨站在桅杆上的嘹望者。早在1943年,美軍攻 占南太平洋瓜達爾卡納爾島時。真田穰一郎就預見到 瞭日軍可能喪失太平洋製海權的危險,並對戰局進行 瞭全麵、細緻、耐心的研究,終提齣在難以扭轉太 平洋總體戰局的情況下,日軍如能在中國大陸占有牢 固的立足點,與東南亞戰場聲氣相通,則足以支持帝 國的長期戰爭。為此,真田嚮時任總理大臣兼陸軍大 臣的東條英機提齣瞭建議:打通大陸交通綫。
日本東京總理大臣官邸。昏暗的燈光下,東條英 機神色凝重,掃視著坐在辦公桌對麵的真田穰一郎和 服部卓四郎,好像要從他們的臉上讀齣些什麼。後 ,東條的目光落在瞭桌上的一疊用牛皮紙信封裝裹起 來的厚厚文件上,信封上赫然標示著紅色大字:絕密 ! 東條英機,1884年12月30日齣生在東京山手區青 山一個軍閥之傢。其父東條英教乃日本陸軍大學首屆 畢業生,由一名下級軍官終晉升為中將,曾作為大 本營高級參謀參與指揮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和1905年 日俄戰爭,號稱陸軍軍部裏屈指可數的戰術傢。其晚 年所著兵書《戰術麓之塵》被譽為日本陸軍寶典。東 條英機就是在這樣一個*崇尚軍國主義思想和武士 道精神的傢庭中成長起來的。
東條英機效忠日本天皇,狂熱地鼓吹對外戰爭, 加之他精明強悍,獨斷專行,強調“閃電”效率,因 而贏得瞭“剃刀片”的綽號。東條英機的這個諢名恰 如其分,“剃刀片”準確描述瞭他那苛毒易怒的性情 、敏銳的軍事頭腦、尖刻的舌頭……但不論怎樣,“ 剃刀東條”在日本軍界的地位一路扶搖直上。
1924年東條英機晉升中佐後,升任陸軍省軍務局 的高級科員。1928年8月,晉升大佐,次年擔任步兵 第1聯隊隊長,不久任陸軍省參謀本部課長。“九· 一八”事變中,東條英機充當侵華戰爭急先鋒,積極 策劃侵華陰謀。
1933年,東條英機晉升陸軍少將,任軍事調查部 部長。1935年9月,齣任關東軍憲兵司令,兼任關東 *備部長,為軍內統製派首領,從此踏上瞭飛黃騰 達之途。在此期間,他充分施展雷厲風行的鐵腕,大 搞“強化治安”、“整肅綱紀”,對中國東北民眾實 行恐怖的憲兵和警察統治,他的爪牙贏得瞭“東條憲 兵”的惡名。
1936年,日本的“皇道派”青年官兵發動“二· 二六”兵變,日本朝野震撼,作為“統製派”的東條 英機卻抓住時機,以“整肅綱紀”為名,通過排斥“ 皇道派”,獨攬陸軍大權,同時以此次事件來要挾元 老重臣和工商巨頭,操縱日本政局。1936年12月,東 條英機晉升為陸軍中將,次年3月,又齣任關東軍參 謀長這一要職,成為掌管數十萬侵華精銳武裝的核心 人物,從此擁有瞭實施其法西斯侵略計劃的資本。
P2-6 武漢丟失,國民政府上下震動。
蔣百裏和李烈鈞擔心蔣介石要投降,讓馮玉祥去勸蔣介石堅持抗戰決心。蔣介石的心情很不好。作為三軍統帥,他現在的處境*其狼狽。不過,他對抗戰還是有信心的。
想跟日本人妥協的不是蔣介石,是汪精衛。
吳城是南昌的前沿陣地。擁有製空權的日軍占據瞭很大的優勢…… 刁乃剋、謝中坤、徐華編寫的《贛北大爭奪 (1939南昌會戰影像全紀錄)》全方位、多視角、全景式地記述瞭1939年春夏之交,中國軍隊在江西南昌與日本侵略軍進行的一場充滿血腥的慘烈對決全過程。
豐富的曆史資料圖片,讓讀者*加直觀地瞭解這段曆史。
本書兼具紀實性、文學性、史料性。
目 錄 章 風雨南昌
一、風起雲湧
二、蔣介石故地布防
三、國際風雲
四、南嶽軍事會議
五、“艷電”齣籠
六、都想先發製人
第二章 東綫戰場:吳城之戰
一、水牛與水雷
二、吳城之戰,大幕拉開
三、望湖亭作證
四、血鬥,在街頭巷陌
五、吳城失守
第三章 西綫戰場:武寜之戰
一、川軍麵對劊子手
二、馬卸鞍阻擊戰
三、血染棺材山
四、武寜失陷
第四章 正麵戰場:血火修河
一、較量早已展開
二、不對稱的炮戰
三、風中的魔鬼
四、鮮血鑄起的防綫
五、連失三城
六、南昌,在戰火中悲泣
七、日軍趁火打劫
第五章 南昌反擊戰
一、反攻,反攻!
二、空中反擊戰
三、第1集團軍反擊戰
四、第19集團軍反擊戰
五、第74軍反擊戰
六、第32集團軍反擊戰
七、悲壯落幕
參考文獻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烽火歲月:巨變中的國傢記憶》 引言 曆史的長河奔湧不息,鎸刻著民族的興衰起伏。近代中國,飽受列強侵略,內憂外患,民族危機空前。然而,在這最黑暗的時刻,中華民族並未屈服,而是以血肉之軀築起瞭新的長城。其中,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更是民族復興史上濃墨重彩的一頁。這是一場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戰,無數英雄兒女用生命和鮮血鑄就瞭不朽的傳奇。《烽火歲月:巨變中的國傢記憶》係列,正是希望通過對這場偉大戰爭中諸多關鍵戰役、重要人物及時代背景的深度挖掘與呈現,帶領讀者重溫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銘記曆史,勿忘國恥,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第一捲:民族抗爭的血脈——從局部抵抗到全民族覺醒 在中國近代史的宏大敘事中,抗日戰爭並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來侵略、追求民族獨立的偉大鬥爭的延續和頂峰。本書的第一捲,將視角拉迴到戰爭爆發前夜,深入剖析近代中國麵臨的嚴峻國際國內形勢。 百年屈辱與民族危機: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便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的瓜分掠奪,北洋軍閥的混戰,國民黨政權的腐朽,都讓中華民族的生存空間日益壓縮。本書將細緻梳理從甲午海戰的慘敗到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東北的整個過程。這一階段,中國人民並非沒有反抗,從東北義勇軍的浴血奮戰,到“一二八”淞滬抗戰的英勇抵抗,都閃耀著不屈的精神。然而,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以及國內政治的復雜性,這些局部抵抗未能形成有效閤力,為日本全麵侵華埋下瞭隱患。 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建立: 麵對日益迫近的亡國滅種的危機,中國共産黨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大義,高舉抗日救國的旗幟,積極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綫。本書將詳細闡述中共提齣的“停止內戰,一緻抗日”的政治主張,以及為實現這一目標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到“七七事變”後國共兩黨最終的第二次閤作,這是一個麯摺而艱難的過程。我們將深入分析促成統一戰綫建立的國內外因素,探討其曆史意義和深遠影響。沒有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建立,就沒有全民族抗戰的最終勝利。 戰略防禦階段的艱苦卓絕: “七七事變”爆發後,中國人民開始瞭全民族抗戰。戰爭初期,日軍憑藉其精良的武器裝備和訓練有素的軍隊,在正麵戰場上予中國軍隊以重創。本書將重點呈現戰略防禦階段中國軍隊的英勇抵抗。雖然在許多戰役中,中國軍隊付齣瞭巨大的犧牲,但他們以頑強的鬥誌,遲滯瞭日軍的進攻步伐,消耗瞭其有生力量,為保存和發展抗日力量贏得瞭寶貴的時間。我們將選取一些典型的戰役,如颱兒莊戰役,分析其戰術特點、戰略意義以及對全國抗戰士氣的巨大鼓舞作用。同時,也將展現國民政府在這一時期所做的努力,以及麵臨的巨大睏難。 人民戰爭的戰略轉摺: 隨著戰綫的拉長和中國人民抵抗意誌的增強,戰爭進入瞭相持階段。在這一階段,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戰場逐漸發展壯大,成為與正麵戰場相呼應的重要力量。本書將深入探討敵後戰場的發展模式,如根據地建設、遊擊戰爭的戰略戰術,以及其在牽製日軍、打擊僞政權、發動群眾方麵的作用。我們將分析敵後戰場如何從戰略上配閤正麵戰場,共同打擊日軍,逐步將這場戰爭推嚮戰略反攻。 第二捲:血與火的洗禮——聚焦關鍵戰役與英雄群像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無數場大小戰役的疊加,是無數英雄人物的浴血奮戰。本書的第二捲,將聚焦於這場戰爭中具有代錶性的幾場關鍵戰役,並穿插介紹在這些戰役中湧現齣的英雄人物,以期展現戰爭的殘酷性與人性的光輝。 上海的血色黎明與南京的夢魘: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這場中國軍隊主動發起的、規模空前的戰役,拉開瞭正麵戰場大規模作戰的序幕。本書將詳細描述淞滬會戰的經過,分析其戰略意圖、雙方兵力對比、戰術運用,以及中國軍隊為何最終難以守住上海。緊隨其後的是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本書將以客觀、審慎的態度,基於史料,揭示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中國軍民在絕境中的抗爭與悲壯。這一階段的戰役,充分暴露瞭日軍的殘暴本質,也極大地激發瞭中國人民的抗日決心。 戰略縱深的堅守與反擊: 隨著日軍侵略的深入,中國戰場的戰綫不斷嚮內地推進。本書將選取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會戰,如徐州會戰、武漢會戰等,分析中國軍隊如何利用地形優勢,與日軍展開殊死搏鬥。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戰役中的戰術策略,如“以空間換時間”、“消耗戰”等,以及國民黨軍隊在這一時期的作戰特點。其中,我們將特彆關注那些在不利條件下依然能夠取得戰術性勝利的戰役,展現中國軍隊的韌性與智慧。 局部戰場的局部勝利: 除瞭大規模的會戰,抗日戰爭中還有許多局部戰役,它們雖然規模較小,但對鼓舞士氣、牽製敵人、鞏固抗日陣地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書將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局部戰鬥,如百團大戰等,深入分析其戰役背景、作戰過程、戰果以及其在戰略上的意義。同時,我們也將通過這些戰役,展現共産黨領導下的敵後武裝力量如何在敵後戰場開闢新局麵,與日僞軍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 民族脊梁的塑造——英雄群像: 戰爭是人民的,勝利是英雄的。本書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是描繪在抗日戰爭中湧現齣的各色英雄人物。從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領,到默默奉獻的普通士兵;從堅守傢園的抗日聯絡員,到為抗戰募捐的普通民眾。本書將選取一些具有典型意義的英雄人物,如在正麵戰場上英勇殺敵的將領,在敵後戰場上齣生入死的八路軍、新四軍戰士,還有在後方默默支持抗戰的各界人士。通過他們的故事,展現普通中國人在民族危難時刻所爆發齣的強大力量和崇高品格。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中國抗日戰爭並非孤立存在,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分析中國戰場如何牽製瞭日軍的大量兵力,為盟軍在太平洋戰場的勝利創造瞭條件。同時,也將探討中國人民的抗戰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貢獻,以及中國在戰後國際格局中的地位。 結語 《烽火歲月:巨變中的國傢記憶》係列,旨在喚醒我們內心深處的民族記憶,讓我們不再遺忘那些為民族獨立和解放而犧牲的先烈。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曆史留下的印記卻永不磨滅。我們迴望曆史,是為瞭更好地前行。銘記那段血與火的歲月,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責任。希望通過這兩捲圖書,能夠引發讀者對那段曆史的深入思考,並將這份記憶,化為守護我們國傢和民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