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吕晓勇、江圣*的《梦断衡阳城(1944衡阳保 卫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 了1944年衡阳保卫战的全过程。此役,中国陆军**0 军抗日官兵孤军守城,击退日军三次大规模的进攻, 坚守衡阳47天,震撼中华。书中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图片,让读者*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本书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薛岳对于日军的动向掉以轻心。他认为,经过前 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已经不太可能再次对长沙地区发 动攻击。赵子立不同意薛岳的看法,他认为长沙地区 很快又会燃起战火。可是,他说服不了任何一个有权 调动兵力的人听信他的话。
蒋介石很不高兴。因为他感觉他被美国人蔑视了 。同样作为国家元首,蒋介石怎么能接受罗斯福的命 令?看在美国援助的面子上,蒋介石没有翻脸。而是 用了一个“拖”字诀。
方先觉已经拜倒在日本美人的裙下?日本人一度 相信这是真的,他们放松了对方先觉的警惕。蒋介石 让戴笠一定要把方先觉从日本人手里弄出来。蒋介石 很愤怒,心中下决心要把这个“叛将”处决,以儆效 尤,以正军心。一旦等到方先觉真的逃了出来,为鼓 士气,蒋介石颁令授予其青天白日勋章。
目 录 章 困兽犹斗
一、“剃刀东条”圈定“一号作战”
二、大本营特急复电:不能轻易指示
三、旷古大作战
第二章 致命的误判
一、徐永昌:日军无理由打通平汉路
二、薛岳:日军已不敢进攻了
三、赵子立:薛岳要误事
四、第9战区战斗部署
第三章 算计与倾轧
一、该由谁来守长沙?
二、我才不去给重庆守大门!
三、守住岳麓山,就是守住了长沙!
四、长沙成为孤岛
五、以主力守岳麓山
六、第4军第59师参谋长张国泰亲述
第四章 追究责任
一、恶战之前
二、记者的义气
三、谁承担失利的责任
第五章 两个人的竞赛
一、罗斯福的后通牒
二、对敌国易,对友邦难
第六章 的希望
一、委屈的蒋委员长
二、先觉的方将军
三、泰山军镇守衡阳
第七章 军令如山
一、上不了的硬上
二、攻不下也要硬攻
三、挡不住也要硬顶
第八章 苦守
一、苦守待援
二、小衡阳大局面
三、艰难的决定
第九章 逃亡
一、身为囚徒
二、逃逸的督军
三、英魂回家
四、两位参战将领的衡阳会战亲历
第十章 得失与功过
一、薛岳的回顾
二、官员、民众为衡阳请功
三、为将军正名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一、“剃刀东条"圈定“一号作战”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已接近尾声,黎明即将到来。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
苏德战场,斯大林麾下的勇将们已经开始实施彻底粉 碎第三帝国的“十次打击”。
美英两国则着手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1944年1 月21日夜,美国第5集团军和英国第8集团军在意大利 安齐奥登陆,与此同时“诺曼底登陆”也进入倒计时 状态。
太平洋战场,1944年1月至2月间,美国陆海空军 攻占吉尔伯特群岛后,兵锋直指日本太平洋国防圈前 卫线东侧的马绍尔群岛。这是美军次攻入日本领 土。美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以牺牲2200人的代价 ,彻底击垮了抱定“玉碎”信念的守岛日军,这条控 扼太平洋正面的防线被终突破。东条英机不得不痛 苦地承认太平洋*国防圈已被撕开了一个无法缀补 的缺口。自此,美国海空力量得以深入太平洋中部。
太平洋战场的接连挫败,引发了日本高决策层 的警觉。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为获得 稳定的资源供应必须建立牢靠顺畅的海上交通线。为 此,“大和民族”已经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海 上运输线毫无疑问是日本的“生命线”。1941年日军 之所以用近乎赌博的偷袭行动进攻珍珠港,就是为了 彻底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维护其海上运输线的安全 ,保证海洋扩张既定战略的实施。但日本完全低估了 美军的战争耐受能力,美军迅速恢复了太平洋战场的 军力,并且稳扎稳打,节节推进,将战线一直延伸到 了中太平洋。
战局发展到这一步,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面对一个 他们不希望出现的局面——在太平洋战场失败的情 况下该如何坚持 “长期战争”? ENTRY: 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重要的战役之一。1944年6 月,参加大规模的登陆战役的盟军将士多达287万人 ,而德国法西斯只有60个师,每个师平均不到9000人 。6月6日,盟军2395架运输机和847架滑翔机,载着3 个伞兵师,向法国境内实施空降。英美数千架轰炸机 猛烈轰炸预定登陆地点,海军舰只用重炮轰击德军沿 海阵地。从清晨6时半起,盟军先后在法国诺曼底五 个滩头登陆。8月25日,参加盟军的法国第2装甲师进 入巴黎。至此,诺曼底战役胜利结束。
海上交通线既失,陆上交通线变得尤为重要。
1944年5月《广西日报》即发文指出: 美国海军恢复和发展得那样快,到现在竟已威胁 日本所有海上交通线,将使它的“大东亚共荣圈”变 成一个拦腰被截断的长气球。敌人*称他们的交通 线为“输血管”,这比喻现在反成了对于他自己的讽 刺。对于他那浮肿的大帝国,动脉的硬化或截断将是 死症…… 面对这种威胁,日军挽救输血管绝症变成了首要 的任务。日本已不能再通过沉重打击美国海军而确保 海上交通线,则唯有尽其所能地为业已受伤的肢体去 另找一根输血管——打通陆上交通线。
对此,日军决策层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
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一个国家就像一条船一样, 船上有船长、枪炮长、轮机长、航海长……这些人都 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不能没有冒着风雨站在桅杆上的 嘹望者,给全船的人发警讯、鸣警笛、敲警钟。为了 保证船的安全,他必须站在桅杆上,拿着“千里眼” 看什么地方有冰山,什么地方有暗礁,什么地方有风 暴…… 真田穰一郎,日军参谋本部作战科长,不愧为这 样一位手握“千里眼”、发警讯、鸣警笛、敲警钟、 冒着风雨站在桅杆上的嘹望者。早在1943年,美军攻 占南太平洋瓜达尔卡纳尔岛时。真田穰一郎就预见到 了日军可能丧失太平洋制海权的危险,并对战局进行 了全面、细致、耐心的研究,终提出在难以扭转太 平洋总体战局的情况下,日军如能在中国大陆占有牢 固的立足点,与东南亚战场声气相通,则足以支持帝 国的长期战争。为此,真田向时任总理大臣兼陆军大 臣的东条英机提出了建议:打通大陆交通线。
日本东京总理大臣官邸。昏暗的灯光下,东条英 机神色凝重,扫视着坐在办公桌对面的真田穰一郎和 服部卓四郎,好像要从他们的脸上读出些什么。后 ,东条的目光落在了桌上的一叠用牛皮纸信封装裹起 来的厚厚文件上,信封上赫然标示着红色大字:绝密 ! 东条英机,1884年12月30日出生在东京山手区青 山一个军阀之家。其父东条英教乃日本陆军大学首届 毕业生,由一名下级军官终晋升为中将,曾作为大 本营高级参谋参与指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 日俄战争,号称陆军军部里屈指可数的战术家。其晚 年所著兵书《战术麓之尘》被誉为日本陆军宝典。东 条英机就是在这样一个*崇尚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 道精神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东条英机效忠日本天皇,狂热地鼓吹对外战争, 加之他精明强悍,独断专行,强调“闪电”效率,因 而赢得了“剃刀片”的绰号。东条英机的这个诨名恰 如其分,“剃刀片”准确描述了他那苛毒易怒的性情 、敏锐的军事头脑、尖刻的舌头……但不论怎样,“ 剃刀东条”在日本军界的地位一路扶摇直上。
1924年东条英机晋升中佐后,升任陆军省军务局 的高级科员。1928年8月,晋升大佐,次年担任步兵 第1联队队长,不久任陆军省参谋本部课长。“九· 一八”事变中,东条英机充当侵华战争急先锋,积极 策划侵华阴谋。
1933年,东条英机晋升陆军少将,任军事调查部 部长。1935年9月,出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兼任关东 *备部长,为军内统制派首领,从此踏上了飞黄腾 达之途。在此期间,他充分施展雷厉风行的铁腕,大 搞“强化治安”、“整肃纲纪”,对中国东北民众实 行恐怖的宪兵和警察统治,他的爪牙赢得了“东条宪 兵”的恶名。
1936年,日本的“皇道派”青年官兵发动“二· 二六”兵变,日本朝野震撼,作为“统制派”的东条 英机却抓住时机,以“整肃纲纪”为名,通过排斥“ 皇道派”,独揽陆军大权,同时以此次事件来要挟元 老重臣和工商巨头,操纵日本政局。1936年12月,东 条英机晋升为陆军中将,次年3月,又出任关东军参 谋长这一要职,成为掌管数十万侵华精锐武装的核心 人物,从此拥有了实施其法西斯侵略计划的资本。
P2-6 武汉丢失,国民政府上下震动。
蒋百里和李烈钧担心蒋介石要投降,让冯玉祥去劝蒋介石坚持抗战决心。蒋介石的心情很不好。作为三军统帅,他现在的处境*其狼狈。不过,他对抗战还是有信心的。
想跟日本人妥协的不是蒋介石,是汪精卫。
吴城是南昌的前沿阵地。拥有制空权的日军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刁乃克、谢中坤、徐华编写的《赣北大争夺 (1939南昌会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1939年春夏之交,中国军队在江西南昌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场充满血腥的惨烈对决全过程。
丰富的历史资料图片,让读者*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本书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目 录 章 风雨南昌
一、风起云涌
二、蒋介石故地布防
三、国际风云
四、南岳军事会议
五、“艳电”出笼
六、都想先发制人
第二章 东线战场:吴城之战
一、水牛与水雷
二、吴城之战,大幕拉开
三、望湖亭作证
四、血斗,在街头巷陌
五、吴城失守
第三章 西线战场:武宁之战
一、川军面对刽子手
二、马卸鞍阻击战
三、血染棺材山
四、武宁失陷
第四章 正面战场:血火修河
一、较量早已展开
二、不对称的炮战
三、风中的魔鬼
四、鲜血铸起的防线
五、连失三城
六、南昌,在战火中悲泣
七、日军趁火打劫
第五章 南昌反击战
一、反攻,反攻!
二、空中反击战
三、第1集团军反击战
四、第19集团军反击战
五、第74军反击战
六、第32集团军反击战
七、悲壮落幕
参考文献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烽火岁月:巨变中的国家记忆》 引言 历史的长河奔涌不息,镌刻着民族的兴衰起伏。近代中国,饱受列强侵略,内忧外患,民族危机空前。然而,在这最黑暗的时刻,中华民族并未屈服,而是以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其中,八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更是民族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这是一场全民族的生死存亡之战,无数英雄儿女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不朽的传奇。《烽火岁月:巨变中的国家记忆》系列,正是希望通过对这场伟大战争中诸多关键战役、重要人物及时代背景的深度挖掘与呈现,带领读者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 第一卷:民族抗争的血脉——从局部抵抗到全民族觉醒 在中国近代史的宏大叙事中,抗日战争并非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伟大斗争的延续和顶峰。本书的第一卷,将视角拉回到战争爆发前夜,深入剖析近代中国面临的严峻国际国内形势。 百年屈辱与民族危机: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便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的瓜分掠夺,北洋军阀的混战,国民党政权的腐朽,都让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日益压缩。本书将细致梳理从甲午海战的惨败到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整个过程。这一阶段,中国人民并非没有反抗,从东北义勇军的浴血奋战,到“一二八”淞沪抗战的英勇抵抗,都闪耀着不屈的精神。然而,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以及国内政治的复杂性,这些局部抵抗未能形成有效合力,为日本全面侵华埋下了隐患。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面对日益迫近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民族大义,高举抗日救国的旗帜,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本书将详细阐述中共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到“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最终的第二次合作,这是一个曲折而艰难的过程。我们将深入分析促成统一战线建立的国内外因素,探讨其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就没有全民族抗战的最终胜利。 战略防御阶段的艰苦卓绝: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战争初期,日军凭借其精良的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军队,在正面战场上予中国军队以重创。本书将重点呈现战略防御阶段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虽然在许多战役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他们以顽强的斗志,迟滞了日军的进攻步伐,消耗了其有生力量,为保存和发展抗日力量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我们将选取一些典型的战役,如台儿庄战役,分析其战术特点、战略意义以及对全国抗战士气的巨大鼓舞作用。同时,也将展现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所做的努力,以及面临的巨大困难。 人民战争的战略转折: 随着战线的拉长和中国人民抵抗意志的增强,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在这一阶段,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与正面战场相呼应的重要力量。本书将深入探讨敌后战场的发展模式,如根据地建设、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及其在牵制日军、打击伪政权、发动群众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分析敌后战场如何从战略上配合正面战场,共同打击日军,逐步将这场战争推向战略反攻。 第二卷:血与火的洗礼——聚焦关键战役与英雄群像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场大小战役的叠加,是无数英雄人物的浴血奋战。本书的第二卷,将聚焦于这场战争中具有代表性的几场关键战役,并穿插介绍在这些战役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期展现战争的残酷性与人性的光辉。 上海的血色黎明与南京的梦魇: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这场中国军队主动发起的、规模空前的战役,拉开了正面战场大规模作战的序幕。本书将详细描述淞沪会战的经过,分析其战略意图、双方兵力对比、战术运用,以及中国军队为何最终难以守住上海。紧随其后的是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本书将以客观、审慎的态度,基于史料,揭示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以及中国军民在绝境中的抗争与悲壮。这一阶段的战役,充分暴露了日军的残暴本质,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 战略纵深的坚守与反击: 随着日军侵略的深入,中国战场的战线不断向内地推进。本书将选取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会战,如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分析中国军队如何利用地形优势,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战役中的战术策略,如“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战”等,以及国民党军队在这一时期的作战特点。其中,我们将特别关注那些在不利条件下依然能够取得战术性胜利的战役,展现中国军队的韧性与智慧。 局部战场的局部胜利: 除了大规模的会战,抗日战争中还有许多局部战役,它们虽然规模较小,但对鼓舞士气、牵制敌人、巩固抗日阵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局部战斗,如百团大战等,深入分析其战役背景、作战过程、战果以及其在战略上的意义。同时,我们也将通过这些战役,展现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武装力量如何在敌后战场开辟新局面,与日伪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民族脊梁的塑造——英雄群像: 战争是人民的,胜利是英雄的。本书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是描绘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各色英雄人物。从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将领,到默默奉献的普通士兵;从坚守家园的抗日联络员,到为抗战募捐的普通民众。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英雄人物,如在正面战场上英勇杀敌的将领,在敌后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还有在后方默默支持抗战的各界人士。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普通中国人在民族危难时刻所爆发出的强大力量和崇高品格。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将分析中国战场如何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为盟军在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将探讨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贡献,以及中国在战后国际格局中的地位。 结语 《烽火岁月:巨变中的国家记忆》系列,旨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记忆,让我们不再遗忘那些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先烈。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留下的印记却永不磨灭。我们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铭记那段血与火的岁月,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希望通过这两卷图书,能够引发读者对那段历史的深入思考,并将这份记忆,化为守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