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送給孩子的一座小小傢庭博物館,這裏講述瞭近韆件珍貴中國文物的傳奇身世,它們遍布於國內外150餘傢博物館,它們反映瞭時空變換、滄海桑田,反映瞭朝代更迭、帝國興衰,反映瞭文臣治國安民、武將橫刀立馬的情懷,反映瞭詩畫天馬行空、手藝巧奪天工……“博物館裏的中國”按照主題分為十冊,分彆為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書畫雕塑樂器等藝術品、陶器瓷器青銅器等器皿、中國曆代科技成就、齣土化石、地質學、遺址、建築、手工藝品、中國近現代革命史。
全書正文介紹該主題下具價值的藏品,附錄包括參觀博物館應遵守的禮儀和全國各大博物館的參觀指南。全書圖文結閤,故事般的文字生動形象,圖片和漫畫插圖精美,引領讀者走進燦爛輝煌的中華五韆年文明。
該項目為2014年國傢齣版基金支持項目。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各族文化絢麗多彩,而博物館是我們瞭解中華民族曆史文化的好去處。這裏的文物會“說話”,每一道紋飾、每一種工藝,都是當時社會文化的象徵之一。通過文物,我們不僅能讀齣當時當地,人們有著怎樣的習俗,對美有著怎樣的看法,還能體會到創作藝術品的人是用一種怎樣的心態,懷著怎樣的好奇去探索發現。我們走進博物館一起去看一看吧,通過認識一件件國寶來瞭解曆史,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真正瞭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作者簡介主編簡介:宋新潮
考古學傢,博物館學傢,曆史學博士,國傢文物局副局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長,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
潘守永
人類學傢,博物館學傢,法學博士,中央民族大學教授(人類學與博物館學)、博士生導師、多元文化研究所所長。
作者簡介:
盧婷婷、楊莉玲、汪詩琪、崔佳,上海博物館館員。因為對文物考古的熱愛,我們會聚在一起。在日常工作中,我們每天要接觸文物,扮演著曆史文物保護者的角色,肩負著傳承文明的曆史使命。通過與文物的“親密”接觸,我們瞭解到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一件文物、一個朝代、一段曆史,古老而又神秘的藏品正等待著我們的講述。
目 錄| 博物館裏的中國——藏在指尖的藝術 |
| 博物館裏的中國——破譯化石密碼 |
| 博物館裏的中國——揭秘消逝的文明 |
| 博物館裏的中國——傾聽地球秘密 |
| 博物館裏的中國——探索科學的腳步 |
| 博物館裏的中國——追尋紅色記憶 |
| 博物館裏的中國——四海遺珍的中國夢 |
| 博物館裏的中國——閱讀美的建築 |
| 博物館裏的中國——大美中國藝術 |
| 博物館裏的中國——發現絕妙器皿 |
“博物館裏的中國”是由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寫給小朋友們的一部叢書,它立足科學性、知識性,介紹瞭博物館的豐富藏品,同時注重語言文字的有趣與生動,文圖兼美,呈現齣一個多樣而又立體化的“中國”。
——潘守永(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博物館裏的中國”一書內容豐富、語言生動,集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是小讀者瞭解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一部佳作。
——吳夢麟(北京市文物局專傢組成員、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研究館員)
親愛的小讀者們,我盼望在博物館裏能見到你們的笑臉。
——盧永琇(天津美術館館長)
書摘插畫我對傳統手工藝和古代藝術有著特彆的偏好,所以當看到《博物館裏的中國——藏在指尖的藝術》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它吸引瞭。這本書真的是給我帶來瞭很多驚喜,它不僅僅是展示瞭那些精美的藝術品,更是把製作它們的過程和背後的文化意涵都講得非常透徹。我一直對古代的玉雕和青銅器特彆著迷,這本書裏對這些文物的介紹,讓我仿佛親眼看到瞭古代工匠們是如何用他們的雙手,將一塊塊璞玉變成溫潤如玉的擺件,又如何用精湛的技藝,在冰冷的青銅器上刻畫齣栩栩如生的紋飾。書中的文字流暢而富有感染力,它沒有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用一種講故事的方式,將那些古老的智慧和匠心精神傳遞給我們。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描寫,比如對玉器上細緻入微的紋飾,對青銅器上錯綜復雜的饕餮紋的解讀,讓我對古代的審美情趣和象徵意義有瞭更深的理解。讀這本書,讓我覺得那些古代的工藝品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展品,而是充滿瞭生命力和情感的載體,它們承載著古人的智慧、信仰和對美的追求。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也讓我對那些為傳承和保護這些寶貴文化遺産而努力的人們充滿瞭敬意。
評分最近在書店裏偶然翻到瞭《博物館裏的中國——破譯化石密碼》這本,瞬間就被它的主題吸引住瞭。作為一名對地球生命演化史充滿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覺得化石是連接遙遠過去的最好紐帶,但很多時候,相關的書籍都顯得過於專業,充斥著我難以理解的術語。這本《破譯化石密碼》則完全不同,它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沉寂在地層中的古老生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我眼前。書中不僅有精美的化石圖片,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種探案解謎的口吻,講述瞭科學傢們如何通過一塊塊化石,還原齣恐龍的形態、生活習性,甚至當時的生態環境。我特彆喜歡它對不同地質年代的介紹,從寒武紀生命的爆發,到恐龍時代的輝煌,再到哺乳動物的崛起,每一個篇章都像是在翻閱一本厚重的地球生命史詩。書中對一些著名化石的講解,比如遼寜的“華夏龍”、“中國龍”,更是讓我大開眼界,它們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料,更是我們瞭解自身在地球生命演化長河中位置的重要證據。讀這本書,我不再是那個被動接受知識的旁觀者,而是仿佛變成瞭一名小小古生物學傢,跟著作者一起,在泥土和岩石中挖掘真相,感受生命的神奇與頑強。這種體驗,讓我對科學探索的魅力有瞭更深的體會。
評分我對地球的生命演變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那些關於恐龍和史前生物的書籍。《博物館裏的中國——破譯化石密碼》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化石就像是地球給我們的“情書”,記錄瞭億萬年前的生命故事,而這本書,就是一位非常齣色的“翻譯官”,把這些古老的信息,用最生動、最有趣的方式呈現在我麵前。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化石發掘過程的描寫,那種探險般的刺激感,以及科學傢們如何從零散的骨骼碎片中,一點點拼湊齣完整的生物形態,真的讓人無比著迷。書中對中國境內發現的一些重要化石,比如祿豐龍、中華龍鳥等,都有詳細的介紹,這些不僅僅是科學數據,更是我們瞭解中國作為“化石寶庫”的重要窗口。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描繪瞭這些古老生物所處的生存環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這不僅僅是枯燥的科普,更像是一部宏大的史前生命紀錄片,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遙遠的時代,感受著生命的脈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地球生命的演化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敬畏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評分一直對中國悠久的曆史文化充滿好奇,尤其是那些沉澱在博物館裏的國寶,它們無聲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我最近入手瞭一套名為《博物館裏的中國》(10冊)的叢書,雖然我還沒有全部細讀,但僅從前幾本的驚鴻一瞥,就已經讓我愛不釋手。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它沒有像一般的曆史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將那些高高在上的文物,用一種非常生動、接地氣的方式呈現在我們麵前。就拿“藏在指尖的藝術”這本來說,它沒有羅列繁復的雕刻技法,而是深入淺齣地介紹瞭那些精美的玉器、漆器、青銅器等,從造型的演變,到紋飾的寓意,再到製作工藝的精巧,都娓娓道來,仿佛一位博學的長者,在細細地講述一件件藏品的傳奇故事。每翻開一頁,都像是走進一個微縮的古代工坊,能感受到匠人們指尖的溫度和他們對美的極緻追求。特彆是那些古代文人的書畫作品,書中不僅僅展現瞭它們的曆史價值,更挖掘瞭背後的情感和故事,讓人在欣賞藝術的同時,也走近瞭古人的精神世界。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細節的描繪,那些微小的刻痕,那些流動的綫條,都在作者的筆下活瞭起來,讓人驚嘆於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這套書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情感的連接,讓我覺得那些遙遠的古代文明,從未離開過我們,而是以另一種方式,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評分平時工作比較忙,很少有時間去博物館,所以一直以來,我都非常渴望能有一種方式,讓我可以在傢就能領略到中國博物館裏的精髓。這套《博物館裏的中國》(10冊)真是讓我眼前一亮!雖然還沒來得及把每一本都細細品讀,但僅僅是拿起其中幾本隨意翻閱,就已經被深深吸引住瞭。我最喜歡的是它那種“輕閱讀”的風格,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完全不會讓人産生畏難情緒。就比如其中一本講到古代的服飾,書中沒有像學術論文那樣詳細考證每一個朝代的服飾形製,而是選取瞭最具有代錶性、最能體現時代特色的服飾,配以精美的插畫和通俗易懂的文字,生動地描繪齣古代人們是如何穿戴,以及服飾背後所蘊含的等級、審美和文化觀念。這種方式,讓我更容易理解和記住。我還能想象,當我去到博物館,看到那些實物展品時,腦海中會浮現齣這本書裏講到的內容,那時候的參觀體驗,一定會更加豐富和深刻。這套書就像一位溫柔的嚮導,帶我穿越時空的隧道,去感受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