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贺祥、刘庆洪主编的《食用菌栽培学(第2版) 》系统地介绍了食用菌栽培学的基本知识、菌种制作 、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保鲜加工和育种技术。
在食用菌栽培技术的介绍中,将食用菌分为木腐型和 草腐型两大类,既突出了同一类食用菌的共性,又重 点 描述了每一种食用菌的特点,便于归纳和理解。《食 用菌栽培学(第2版)》*后附有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指 导和一些常用的基础知 识,以方便同学们参考和使用。
**章 绪论
1.1 食用菌的概念
1.2 食用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1.3 食用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1.4 食用菌的标准化生产
1.5 毒菌及中毒类型
第2章 食用菌学基础知识
2.1 食用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地位
2.2 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条件
2.3 食用菌的繁殖与生活史
第3章 菌种的制作
3.1 制种条件
3.2 消毒和灭菌
3.3 母种的制作
3.4 原种的制作
3.5 栽培种的制作
3.6 液体菌种的制作
3.7 菌种的鉴定、保藏与提纯复壮
第4章 常见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4.1 香菇
4.2 侧耳
4.3 黑木耳
4.4 银耳
4.5 金针菇
第5章 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5.1 双孢蘑菇
5.2 草菇
5.3 鸡腿菇
5.4 竹荪
第6章 药用菌栽培
6.1 灵芝
6.2 猪苓
6.3 茯苓
6.4 猴头
6.5 蛹虫草
第7章 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术简介
7.1 白灵菇
7.2 杏鲍菇
7.3 毛木耳
7.4 滑菇
7.5 茶树菇
7.6 灰树花
7.7 真姬菇
7.8 大球盖菇
7.9 姬松茸
第8章 病虫害防治
8.1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8.2 主要虫害及其防治
第9章 食用菌产品的保鲜及加工
9.1 食用菌产品的贮藏保鲜
9.2 食用菌初级加工
9.3 食用菌深加工
**0章 食用菌育种技术
10.1 选择育种
10.2 杂交育种
10.3 诱变育种
10.4 生物技术在食用菌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附录Ⅰ 食用菌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 食用菌母种的制作
实验二 食用菌的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
实验三 原种的制作
实验四 栽培种的制作
实验五 平菇的栽培
实验六 香菇的栽培
实验七 金针菇的栽培
实验八 黑木耳的栽培
实验九 双孢蘑菇的栽培
实验十 鸡腿菇的栽培
实验十一 草菇的栽培
实验十二 杏鲍菇的栽培
实验十三 白灵侧耳的栽培
实验十四 灵芝的栽培
实验十五 蛹虫草的栽培
附录Ⅱ 常用培养基配方
附录Ⅲ 培养料中碳氮比例(C/N)的计算方法
附录Ⅳ 培养料的含水量
附录Ⅴ 食用菌产品的分级和卫生指标
附录Ⅵ 接种
附录Ⅶ 食用菌标本的制作技术
附录Ⅷ 不允许使用的化学药剂
附录Ⅸ 部分食用菌生产环境及器具消毒方法
参考文献
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这个名头去的,这意味着它应该囊括了国内该领域最新的教学标准和科研进展,理论体系应该非常扎实。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更希望它在讲解复杂的生物学原理时,能用更贴近生活、更易于理解的语言来阐述。我查阅了一些相关的入门书籍,它们往往过于侧重基础的真菌学,对实际的工厂化、设施化栽培技术着墨不多。我真正想了解的是,在现代农业背景下,如何通过环境控制系统(如温湿度、CO2浓度、光照波长等)的精确调控,来实现高品质、高产量的周年性稳定生产。如果这本书能在章节设置上,将基础理论与现代工程技术巧妙地融合,用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来梳理复杂的生产流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实验室层面的观察描述,那它对我的价值将是几何级的提升。
评分我对这套教材的期待,更多集中在它如何处理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前沿问题。食用菌产业如今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田间地头劳作,它涉及到生物反应器设计、菌种选育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甚至是废弃菌渣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教导“如何种蘑菇”的基础层面,更应该拓宽视野,探讨规模化生产中的成本控制、质量安全标准(如农残检测、重金属控制),以及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策略。一本优秀的专业教材,应当能为未来的行业领导者提供前瞻性的视角。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智能化监测、物联网技术在菌场管理中应用的案例分析,那无疑会使其更具时代感和竞争力,远超一般的基础理论参考书的范畴。
评分从排版和装帧上看,这本书给人的感觉是沉稳可靠,适合长时间研读。我个人比较挑剔的一点是,很多老旧的教材在涉及到微生物污染和病害防治时,往往只给出传统的化学药剂解决方案,这与当前追求绿色、有机农业的大趋势有些脱节。我热切盼望这本新版教材能在“生物防治”和“抗逆性菌株选育”方面有突破性的介绍。例如,拮抗微生物的应用、噬菌体的筛选,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增强菌株对环境胁迫的抵抗力。如果能够提供详尽的病理机制分析,并给出基于生态学原理的综合防治方案,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几种农药名称,那么这本书的科学性和指导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真正服务于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定位是面向高等院校的专业教材,因此我对其中对“生物学基础”的阐述深度有更高的要求。我希望能看到关于子实体形成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信号转导通路等更深层次的分子生物学内容。简单地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回答“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回答“怎么做”。比如,光照信号是如何被真菌细胞识别并最终影响细胞壁合成和菌盖分化的?这些基础研究的进展,如果能被有效地整合到栽培技术的讲解中,将极大地提升读者的科学素养。如果能提供最新的研究综述和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这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技能传授手册,更能成为激发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兴趣、指引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灯塔。
评分拿到这本封面设计朴实无华的书,光看名字《食用菌栽培学(第2版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类专业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就知道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教材。我个人对菌类的研究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是那些能走上餐桌的美味蘑菇,总觉得它们身上藏着大自然的奇妙密码。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初翻时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详实。我特别期待它能深入浅出地讲解从菌丝体的培养基优化到子实体发生的整个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对于那些常见的香菇、平菇、金针菇,我希望能看到最新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栽培参数,不仅仅是理论堆砌,更需要有大量实际操作的案例和数据支持,最好能配上高清的图谱,直观展示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病虫害识别要点。毕竟,理论指导实践,而教材的价值就在于其权威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期望它能成为我深入探索食用菌生产技术的坚实阶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