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賀祥、劉慶洪主編的《食用菌栽培學(第2版) 》係統地介紹瞭食用菌栽培學的基本知識、菌種製作 、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保鮮加工和育種技術。
在食用菌栽培技術的介紹中,將食用菌分為木腐型和 草腐型兩大類,既突齣瞭同一類食用菌的共性,又重 點 描述瞭每一種食用菌的特點,便於歸納和理解。《食 用菌栽培學(第2版)》*後附有食用菌栽培學實驗指 導和一些常用的基礎知 識,以方便同學們參考和使用。
**章 緒論
1.1 食用菌的概念
1.2 食用菌促進農業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
1.3 食用菌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
1.4 食用菌的標準化生産
1.5 毒菌及中毒類型
第2章 食用菌學基礎知識
2.1 食用菌的形態結構和分類地位
2.2 食用菌的生長發育條件
2.3 食用菌的繁殖與生活史
第3章 菌種的製作
3.1 製種條件
3.2 消毒和滅菌
3.3 母種的製作
3.4 原種的製作
3.5 栽培種的製作
3.6 液體菌種的製作
3.7 菌種的鑒定、保藏與提純復壯
第4章 常見木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4.1 香菇
4.2 側耳
4.3 黑木耳
4.4 銀耳
4.5 金針菇
第5章 草腐型食用菌的栽培
5.1 雙孢蘑菇
5.2 草菇
5.3 雞腿菇
5.4 竹蓀
第6章 藥用菌栽培
6.1 靈芝
6.2 豬苓
6.3 茯苓
6.4 猴頭
6.5 蛹蟲草
第7章 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術簡介
7.1 白靈菇
7.2 杏鮑菇
7.3 毛木耳
7.4 滑菇
7.5 茶樹菇
7.6 灰樹花
7.7 真姬菇
7.8 大球蓋菇
7.9 姬鬆茸
第8章 病蟲害防治
8.1 主要病害及其防治
8.2 主要蟲害及其防治
第9章 食用菌産品的保鮮及加工
9.1 食用菌産品的貯藏保鮮
9.2 食用菌初級加工
9.3 食用菌深加工
**0章 食用菌育種技術
10.1 選擇育種
10.2 雜交育種
10.3 誘變育種
10.4 生物技術在食用菌良種選育中的應用
附錄Ⅰ 食用菌學實驗指導
實驗一 食用菌母種的製作
實驗二 食用菌的組織分離和孢子分離
實驗三 原種的製作
實驗四 栽培種的製作
實驗五 平菇的栽培
實驗六 香菇的栽培
實驗七 金針菇的栽培
實驗八 黑木耳的栽培
實驗九 雙孢蘑菇的栽培
實驗十 雞腿菇的栽培
實驗十一 草菇的栽培
實驗十二 杏鮑菇的栽培
實驗十三 白靈側耳的栽培
實驗十四 靈芝的栽培
實驗十五 蛹蟲草的栽培
附錄Ⅱ 常用培養基配方
附錄Ⅲ 培養料中碳氮比例(C/N)的計算方法
附錄Ⅳ 培養料的含水量
附錄Ⅴ 食用菌産品的分級和衛生指標
附錄Ⅵ 接種
附錄Ⅶ 食用菌標本的製作技術
附錄Ⅷ 不允許使用的化學藥劑
附錄Ⅸ 部分食用菌生産環境及器具消毒方法
參考文獻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主要是衝著“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這個名頭去的,這意味著它應該囊括瞭國內該領域最新的教學標準和科研進展,理論體係應該非常紮實。但作為一名業餘愛好者,我更希望它在講解復雜的生物學原理時,能用更貼近生活、更易於理解的語言來闡述。我查閱瞭一些相關的入門書籍,它們往往過於側重基礎的真菌學,對實際的工廠化、設施化栽培技術著墨不多。我真正想瞭解的是,在現代農業背景下,如何通過環境控製係統(如溫濕度、CO2濃度、光照波長等)的精確調控,來實現高品質、高産量的周年性穩定生産。如果這本書能在章節設置上,將基礎理論與現代工程技術巧妙地融閤,用大量的圖錶和流程圖來梳理復雜的生産流程,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實驗室層麵的觀察描述,那它對我的價值將是幾何級的提升。
評分我對這套教材的期待,更多集中在它如何處理産業化和市場化的前沿問題。食用菌産業如今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田間地頭勞作,它涉及到生物反應器設計、菌種選育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甚至是廢棄菌渣的高效資源化利用。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教導“如何種蘑菇”的基礎層麵,更應該拓寬視野,探討規模化生産中的成本控製、質量安全標準(如農殘檢測、重金屬控製),以及新品種的引進與推廣策略。一本優秀的專業教材,應當能為未來的行業領導者提供前瞻性的視角。如果能加入一些關於智能化監測、物聯網技術在菌場管理中應用的案例分析,那無疑會使其更具時代感和競爭力,遠超一般的基礎理論參考書的範疇。
評分拿到這本封麵設計樸實無華的書,光看名字《食用菌栽培學(第2版全國高等農林院校生物科學類專業十二五規劃係列教材)》,就知道它是一本嚴謹的學術教材。我個人對菌類的研究興趣由來已久,尤其是那些能走上餐桌的美味蘑菇,總覺得它們身上藏著大自然的奇妙密碼。這本書的厚度和分量,初翻時就能感受到其內容的詳實。我特彆期待它能深入淺齣地講解從菌絲體的培養基優化到子實體發生的整個生命周期管理。比如,對於那些常見的香菇、平菇、金針菇,我希望能看到最新的、經過實踐檢驗的栽培參數,不僅僅是理論堆砌,更需要有大量實際操作的案例和數據支持,最好能配上高清的圖譜,直觀展示不同生長階段的形態特徵和病蟲害識彆要點。畢竟,理論指導實踐,而教材的價值就在於其權威性和實用性的完美結閤,期望它能成為我深入探索食用菌生産技術的堅實階梯。
評分從排版和裝幀上看,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沉穩可靠,適閤長時間研讀。我個人比較挑剔的一點是,很多老舊的教材在涉及到微生物汙染和病害防治時,往往隻給齣傳統的化學藥劑解決方案,這與當前追求綠色、有機農業的大趨勢有些脫節。我熱切盼望這本新版教材能在“生物防治”和“抗逆性菌株選育”方麵有突破性的介紹。例如,拮抗微生物的應用、噬菌體的篩選,以及如何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增強菌株對環境脅迫的抵抗力。如果能夠提供詳盡的病理機製分析,並給齣基於生態學原理的綜閤防治方案,而不是簡單地羅列幾種農藥名稱,那麼這本書的科學性和指導意義纔能真正體現齣來,真正服務於現代可持續農業的發展需求。
評分這本書的定位是麵嚮高等院校的專業教材,因此我對其中對“生物學基礎”的闡述深度有更高的要求。我希望能看到關於子實體形成過程中基因錶達調控網絡、信號轉導通路等更深層次的分子生物學內容。簡單地說,我希望這本書能迴答“為什麼”而不是僅僅迴答“怎麼做”。比如,光照信號是如何被真菌細胞識彆並最終影響細胞壁閤成和菌蓋分化的?這些基礎研究的進展,如果能被有效地整閤到栽培技術的講解中,將極大地提升讀者的科學素養。如果能提供最新的研究綜述和未來研究方嚮的展望,這本書就不僅僅是一本技能傳授手冊,更能成為激發年輕一代科研人員興趣、指引他們探索未知領域的燈塔。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