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复旦版南怀瑾著作新品种。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记载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之间 的谈话。《孟子与公孙丑》篇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治国思想以及政治活动,涉及孔子、周 公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并论及中国文化的诸多问题。本书系南先生 晚年著作中的精品 |
| 内容介绍 |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儒家典籍,也是研究孟子生平事迹及其学说重要的资料。孟子生于战国时代,他继承了孔子的精神,始终为人伦正义、为道德政治奔走呼号。所以在《孟子》书中所记述的,不仅是为政的原理准则,更是人人身心道德修养的基本。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关于《孟子》的讲记。《公孙丑》篇属于《孟子》的第二篇,分为上下两部分,记载了孟子与弟子公孙丑之间的谈话,大部分内容发生在齐湣王当政时期。《孟子?6?1公孙丑》篇记录了孟子的政治观点、治国思想以及政治活动,涉及孔子、周公等众多历史人物以及当时各种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并论及中国文化的诸多问题。 |
| 作者介绍 |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海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世家,自小接受私塾传统教育,少年时期就已读遍诸子百家的各种经典。他精研儒、释、道,将中华文化各种思想融会贯通。1969年创立东西精华协会,旨在促进东、西文化精粹之交流。1980年在台湾创办老古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南怀瑾先生在台讲学三十六年,旅美三年,居港数十年,2004年落脚上海。2006年,他定居于江苏太湖之滨的太湖大学堂,终其晚年在这里讲学、授课,培养下一代文化种子。 南怀瑾先生毕生讲学无数,著作丰富,着有《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等近六十部作品,并曾译成多国语言。他用“经史合参”的方法,讲解儒释道三教名典,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蕴意深邃,生动幽默,在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深受海内外各层次读者的喜爱,半世纪以来影响无数中外人士; 而南怀瑾先生融会东西精华、重整文化断层的心愿,亦将永续传承下去。 |
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书时,我还略带一丝疑虑,担心这会不会又是市面上常见的、为迎合大众而过度简化或附会的解读版本。但深入阅读几章之后,这种担忧便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学养深厚到足以支撑起他雄辩的论述,他对原始文本的忠诚度极高,每一次的发挥和延伸,都有清晰的文本依据可循,绝非信口开河。这种扎根于文献的解读,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安全感和信服力。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坚实的桥梁,让普通读者能够安全地走入经典的殿堂,去领略那种历经岁月考验的智慧光芒,而不用担心被那些不着边际的解读所误导。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学术的严谨与普及的易读性之间的完美平衡。
评分我这次购入这本书,完全是冲着作者在东方哲学领域的独特洞察力去的。他的解读总是能穿透字面,直抵思想的核心脉络,将那些看似晦涩的古籍,用一种既尊重原貌又充满现代生命力的方式阐释出来。阅读他的文字,就像是和一位博学的老者在深夜的灯下促膝长谈,他总能用最朴实的语言,点醒你那些似是而非的困惑。特别是在探讨儒家思想的精髓时,他展现出的那种兼容并蓄的胸襟令人折服,既不拘泥于传统教条,又不失对根基的坚守。这种平衡感,在当代解读名著的著作中是极其罕见的。读完后,感觉思维的边界被拓宽了不少,对于如何将古老的智慧应用到处理日常复杂人际关系和个人修养上,都有了全新的启发和更坚实的立足点。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主要源于其对文本的“活化”处理。很多时候,我们接触传统经典,总感觉隔着一层历史的灰尘,读起来枯燥乏味,仿佛在背诵早已失传的口诀。然而,这位作者的笔触却极富感染力,他仿佛拥有时光穿梭的能力,能将两千多年前的对话和争鸣,原原本本地呈现在我们眼前,让那些古代贤哲的声音变得鲜活可闻。他不仅仅是做注释和翻译,更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将那些被历史烟云掩盖的论辩锋芒重新擦亮。这种“再创造”的功力,让人在阅读中不自觉地代入情境,体会到先贤们在构建思想体系时的那种磅礴气势和思想交锋的激烈。读罢,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即刻回到那个思想喷涌的年代去亲历一番。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极其考究,一看就是用心打磨的作品。封面采用的深沉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内敛而厚重的文化气息,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内容的深度有所预感。内页的排版清晰舒适,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丝毫没有压迫感,即便是长时间沉浸其中,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文本应有的敬意,也让每一次捧读都成为一种享受。尤其欣赏它在注释和引文处理上的细致,行文间穿插的留白恰到好处,既保证了信息量的充实,又维护了阅读的流畅性。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像是一件可以陪伴多年的良伴,每一次翻动,都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智慧的重量。
评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学术专著。它不是那种只适合束之高阁、偶尔翻阅的“大部头”,而是真正能够融入日常生活、指导行为实践的“案头书”。作者在阐述理论的同时,总会巧妙地穿插一些生活化的譬喻和现代案例,使得那些高深的哲理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实在之物。例如,在谈及“尽己之性”时,他引申出的那种自我探索和持续精进的理念,对于当前社会中许多感到迷茫和停滞不前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学问,最终是要落实到如何做一个更完善、更真诚的人这一个永恒的命题之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