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道德形而上学-(注释本)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3-03-01 |
| 作者:康德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49.80 | 页数: | 印次: 2 |
| ISBN号:9787300168449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1、康德伦理学的代表作。2、西方思想史上的经典之作。3、面向现实道德问题的西方思想资源。
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李秋零主编、主译的《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以普鲁士王家科学院本(通称“科学院版”)为底本,全部直接从德文译出,原文为拉丁文的则直接从拉丁文译出。科学院版《全集》包含了康德生前公开发表的所有著作和文章,并且经过了德文编辑者的详细校勘。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参考了已有的各种译本,同时也对一些名词、术语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中译者以其在西方哲学、宗教学、语言学方面的深厚学养,以及十年如一日的苦心孤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信、可读的康德著作文本,对康德翻译与研究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启蒙运动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天文学家。 其前期的自然科学研究成果主要是《一般自然史与天体理论》(1755),其中提出了**的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后期的哲学研究成果主要是《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三大批判”构成了一个完整而严密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给哲学界带来了一场天翻地覆的“哥白尼革命”(又称“开普勒改革”)。 李秋零,河南唐河人,1957年生,哲学博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德国古典哲学。著有《上帝·宇宙·人》、《德国哲人视野中的历史》、《神光沐浴下的文化再生》等多部专著。译有《康德著作全集》(9卷本),《康德书信百封》、《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社会科学方法论》、《从黑格尔到尼采》、《不合时宜的沉思》、《神学与哲学》等三十余部西方学术名著。在中外学刊发表《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的难题与出路》、《基督教神秘主义哲学与中国老庄哲学》、《康德论人性根本恶及人的改恶向善》、《康德何以步安瑟尔谟的后尘?》、《神学与文化的互动》、《古希腊哲学解神话的过程及其结果》、《基督教理论化的起因及其结果》、《汉语神学的历史反思》等数十篇论文。
科学院版编者导言001 **部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00 前言00 道德形而上学导论0 一、人的心灵的能力与道德法则的关系0 二、一种道德形而上学的理念和必要性0 三、道德形而上学的划分0 四、道德形而上学的预备概念0 法权论导论0 **节什么是法权论0 第二节什么是法权0 第三节法权的普遍原则0 第四节法权与强制的权限相结合0 第五节严格的法权也可以被表现为一种与每个人 根据普遍法则的自由相一致的普遍交互强 制的可能性0 附录论有歧义的法权0 一、公道0 二、紧急法权0 法权论的划分0 一、法权义务的一般划分0 二、法权的一般划分0 生而具有的法权只有一种0 一般道德形而上学的划分0 **卷私人法权0 **篇将某种外在的东西作为自己的来拥有的方式0 第二篇获得某种外在的东西的方式0 **章物品法权0 第二章人身法权0 第三章采用物的方式的人身法权0 插入章对任性的一个外在对象的观念性获得0 第三篇通过一种公共的司法权的判决而来的主观上 有条件的获得0 一、捐赠契约0 二、借贷契约0 三、重新获得(追回)所失去的0 四、通过宣誓而获得保障0 第二卷公共法权 **章国家法权 从公民联合体的本性出发关于法权作用的 总附释 公民与祖国以及与外国的法权关系 第二章国际法权 第三章世界公民法权 结束语 附录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的解释性附释 第二部德性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前言 德性论导论 一、一种德性论的概念阐释 二、一种同时是义务的目的的概念阐释 三、设想一个同时是义务的目的的根据 四、哪些目的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五、这两个概念的阐释 1.自己的完善 2.他人的幸福 六、伦理学不为行动立法(因为这是法学的事),而是 只为行动的准则立法 七、伦理义务是广义的责任,而法权义务则是狭义 的责任 八、对作为广义义务的德性义务的解说 1.自己的完善作为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2.他人的幸福作为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九、什么是德性义务 十、法权论的至上原则是分析的,而德性论的至上原则 却是综合的 十一、德性义务的图型可以按照上述原理以如下方式 来图示 十二、心灵对于一般义务概念的易感性之感性论 先行概念 1.道德情感 2.良知 3.人类之爱 4.敬重 十三、在讨论一种纯粹的德性论时的道德形而上学普遍 原理 十四、德性论与法权论相分离的原则 十五、德性首先要求对自己本身的控制 十六、德性必然以不动情(被看做坚强)为前提 十七、德性论之划分的预备概念 十八 伦理要素论 **部分对自己的一般义务 导论 **卷对自己的完全义务 **篇人对作为一种动物性存在者的自己的 义务 **款自杀 第二款性愉快上的自取其辱 第三款因在使用享用品或者哪怕是食品方面的 无度而来的自我麻醉 第二篇人对纯然作为一个道德存在者的自己 的义务 一、说谎 二、吝啬 三、阿谀奉承 **章人对天生是自己的审判者的自己的义务 第二章一切对自己的义务的**命令 插入章道德的反思概念的双关性:把本是人对 自己的义务的东西视为对他人的义务 第二卷人对自己的不完全义务(就其目的而言) **章在发展和增强自己的自然完善性方面, 亦即在实用意图上对自己的义务 第二章在提高其道德完善性方面,亦即在单纯 道德的意图中人对自己的义务 第二部分对他人的德性义务 **篇对纯然作为人的他者的义务 **章对他人的爱的义务 划分 爱的义务专论 爱的义务的划分 一、行善的义务 二、感激的义务 三、同情的感受完全是义务 与人类之爱截然对立的人类之恨的恶习 第二章出于他人应得的敬重而对他人的德性义务 伤害对他人的敬重之义务的恶习 一、傲慢 二、毁谤 三、嘲讽 第二篇人们相互之间就其状态而言的伦理义务 要素论的结束语:爱与敬重在友谊中*紧密的结合 附录交往的德性 伦理方法论 **章伦理教学法 附释一部道德问答手册的片段 第二章伦理的修行法 结束语宗教学说作为对上帝的义务的学说, 处于纯粹 道德哲学的界限之外 *后的附释 精彩片断 **部 法权论的形而上学初始根据
阅读的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漫长的、需要高度专注力的思想探险。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作者的论证链条过于紧密和严谨,每一个句子都承载着巨大的逻辑张力。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扫读”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全神贯注地跟随作者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一步步构建起宏伟的道德建筑。我常常需要合上书本,走到窗边,让思绪在现实与书中的逻辑世界中来回穿梭,消化那些关于“绝对命令”或者“善良意志”的阐释。这种对读者心智的挑战和要求,恰恰是它价值的体现,它迫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道德直觉,将其置于最严格的理性审视之下。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无可辩驳的、构建道德体系的“工具箱”。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率地说,具有一种近乎冷峻的精确性,这让我联想到精密的科学仪器。没有多余的修饰,没有煽情的词藻,每一个动词和名词都像是被精心挑选过,用来指代特定的哲学概念,不容许任何歧义。这种风格在处理涉及自由意志和责任归属的段落时,显得尤为有力。它构建了一个完全由理性主导的道德宇宙,在这个宇宙里,情感和后果退居次要地位,纯粹的义务感成为了至高无上的驱动力。对于习惯了文学化论述的读者而言,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生硬,但一旦适应了这种纯粹理性的节奏,便会发现其背后蕴含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内在一致性和力量。它像是在一座巨大的逻辑迷宫中,为你指引了一条唯一正确的、用纯粹思想铺就的路径。
评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真正“消化”完这本书,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智力上的马拉松。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了单纯的知识积累,它更像是一种心性的重塑过程。它成功地将“我应该做什么”这个日常困惑,提升到了一个形而上学的维度进行拷问。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与书中描绘的那个理想化的、完全自律的理性人形象进行对话和比较,这让我对自己日常行为背后的动机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它教会我的不是“什么道德是对的”,而是“如何才能以一种真正具有道德性的方式去行动和思考”。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和训练,才是它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它让我的思考拥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坚实和不容动摇的底层基石。
评分注释部分的处理,是这本书给我带来最大惊喜的地方之一。通常情况下,注释往往是冗长且分散注意力的附属品,但这里的注释简直就是一本独立的、精彩的导读手册。它们并非仅仅解释生僻词汇或提供背景资料,更多的是对文本中那些极其细微的逻辑跳跃进行补白和阐释,甚至引入了后世对康德思想的不同解读流派。我甚至体会到了一种乐趣,就是在阅读正文之后,立刻跳转到注释区,看到那些晦涩之处是如何被更现代的语言和更清晰的脉络重新梳理出来的。这种“正文——阐释”的互动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门槛,同时也为资深研究者提供了深入挖掘文本细微差别的空间,使得阅读体验异常丰富和立体化。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直击灵魂的震撼。那种深邃的黑色背景上,烫金的标题仿佛散发出古老智慧的光芒,让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了一种沉甸甸的哲学重量。装帧的质感非常高级,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仿佛不是在阅读一本普通的书籍,而是在接触一件传世的文物。我尤其喜欢它那种内敛而不张扬的气质,没有花哨的插图或设计,完全依靠文字的力量来构建一个思想的世界。这种朴素的、直击核心的视觉语言,非常契合书名所暗示的主题——那些关于“道德”与“形而上学”的根本性探讨,它们本身就是抽象而深远的。对于那些追求阅读体验,并愿意沉浸在文本的物质形态中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次视觉上的享受,它成功地预示了内容将是多么的精炼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