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儒学史 宋元卷
:92.00元
作者:陈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6-01
ISBN:978730118924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06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儒学史项目的立项、分工、经费筹集等,前后经历颇久,致使作者往往不能集中写作,难以一气呵成,且文字的风格也不尽一致。按照分工的设计,本卷计划字数为不超过五十万字,应当说,这个篇幅对于全面呈现宋元时代的儒学面貌,是很不够的。因此,本卷的指导思想是,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的宋元的儒学史,仍须以叙述儒学思想史为主;思想的叙述不限于哲学,但应达到一定的深度,而不能浅尝辄止。故本卷框架和结构的设计多以思想家和学派为单元,而思想家的选择也未面面俱到,以突出主要的儒学思想家的贡献为目的。在这个总的思想和写作框架下,力求在写法和具体研究方面有所深入和创新,至于实际成效如何,就有待读者的评说了。
目录
宋代部分
绪说 北宋前期的儒学与经学
节 胡瑗的《周易口义》
第二节 孙复的《春秋尊王发微》
第三节 刘敞的《春秋》学
章 范仲淹的儒学思想
节 忧以天下
第二节 论近名
第三节 《易义》的解易
第四节 兼容释老
第二章 欧阳修的儒学思想
节 论本末
第二节 论朋党
第三节 论正统
第四节 经学
第三章 司马光的儒学思想
节 疑孟论
第二节 才德与举选
第三节 中和说
第四节 格物说
……
金元部分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老实说,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让我有些惊讶的。我原本以为对宋元时期的儒学研究,无非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论调,但这本书显然超越了表面的解读。作者在考证史料方面下了大功夫,引用的文献非常扎实,而且在分析不同学派之间的细微差别时,那种敏锐的洞察力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比如,对陆九渊心学与朱熹理学的对比,作者没有停留在纲领上的差异,而是深入到他们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根本分歧。我感觉作者对待每一个思想流派都抱有一种极大的尊重和公允,没有明显的偏袒,这对于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体系被重新梳理了一遍,很多以前模糊的概念都变得清晰锐利起来。对于真正想深入了解宋元儒学核心精神的人来说,这绝对是一本案头必备的工具书,绝对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那种古典的墨香和现代排版的结合,让人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我记得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它那种沉稳的气质所打动。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不像有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他总能找到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那些深奥的理学思想讲述得生动有趣。比如,在梳理程朱理学的脉络时,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概念,而是通过对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冲突的细致描摹,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读起来的时候,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些古代先贤们在面对人生的困惑和时代的变局时,究竟是如何构建起他们的精神世界的。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合理,从宋代的思想起源到元代的延续与发展,每一步都走得稳健而有力,让人感到很踏实。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旅程,让我对儒学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演变有了更深刻、更立体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怎么说呢,就像是品一壶上好的老茶,初入口微涩,回味却无穷。它并非那种快餐式的读物,你必须投入心神去咀嚼那些复杂的思辨。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描述某一特定学派兴盛时,总会穿插一些当时文人的生活片段或者私人信札中的只言片语,这一下子就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思想有了鲜活的血肉。比如,描述理学家严谨的日常生活时,那些细节的描绘,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格物致知”在实践层面上意味着什么。虽然有些地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其中的深意,但这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要求读者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它迫使你停下来,去思考“仁”和“义”在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具体体现,而不是空泛地谈论道德口号。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在于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虽然研究对象是几百年前的思想,但作者的语言和切入点却非常现代,他能精准地抓住那些亘古不变的人类困境和哲学追问。例如,书中对“人如何安顿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问题的探讨,即便在今天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示意义。我喜欢它在讨论宋代士人面对佛道冲击时的那种“文化自信与反思”的张力,那种在继承传统中不断自我革新的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量,更是一种对文化精神传承的深刻敬意,它让我明白了,真正的智慧,是能够穿越时空,依然能照亮前路的。
评分从整体的叙事风格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非常大气磅礴的历史观。作者似乎站在一个更高的维度,去审视整个宋元时期的思想变迁,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几位大儒的生平。他很擅长将哲学思潮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联系起来,解释了为什么某些思想会在特定土壤中萌芽、生长,并最终影响了后世。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史诗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变”与“不变”的探讨,宋代儒学如何继承唐代,又如何开始孕育出与后世不同的特质,以及元代在异族统治下,儒学所展现出的韧性和适应性。每一次翻页,都像是揭开历史厚重帷幕的一角,看到思想的河流如何曲折向前,充满了力量感和历史的厚重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