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探索奇迹
定价:68.00元
作者:(俄)彼得.邬斯宾斯基
出版社:编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7-01
ISBN:9787511722423
字数:283000
页码:304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
一千四百年前,来历如谜的天竺异僧达摩,由海路抵达中国,带来佛法新的种子,但是中国佛教并未给予达摩热情的回应,这颗禅的种子默默酝酿两百年,才在不识字的樵夫慧能手上开花结果,发展成光彩璨然、天机勃发的中国禅宗,千百年后,流传日本,再广传欧美,成为全体人类共享的灵性珍宝。
20世纪初,曾经游学许多古老密意知识流传的地域,包括印度、西藏、埃及、麦加、苏丹、伊拉克,前半生如同一阕隐讳的神谕,没有人知晓他的真实来历、修学背景,葛吉夫(GIGurdjieff 1866~1949)像一颗闪亮耀眼的翩翩然降临俄国首都莫斯科,他独特的个人魅力、崭新的修行体系、天马行空的行事风格,强烈吸引了一群慕道之士。
时至,奇人已远逝,除了一则又一则或精彩或神秘的事迹,他就像达摩一样,带给世人崭新的前所未见的洞见,通往解脱的第四条道路,一个渊源古老却又清晰有力的法门。
多年来,在个人修学的过程里,笔者读过许多历代大师的传记、故事,原本以为各种大师风格都在我的知识领域里了,当然,这是一种不实的虚荣心态,直到接触了第四道体系,研读葛吉夫的生平事迹之后,我不得不再度承认,茫茫人海中,处处卧虎藏龙,人的发展可能性何其浩瀚!葛吉夫善于叙述他的领悟、体验与渊博的秘密知识,但我早从过去的教训里学到,看人的行为远比听人的话来得真切,所以我会想知道他的行为作略,而他也确确实实令我眼界大开!
从1912年开始,葛吉夫*先在莫斯科与圣彼得堡成立修行团体,大时代的动乱开始现身于1917年,俄国大像风暴席卷每一个地方,葛吉夫率领他的弟子,不断远离战区,期间经历数不清的艰苦、考验、磨练,1920年,葛吉夫率众逃出俄国,暂时落脚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尽管在这么动荡不定的情势下,每一次局势稍为平稳,葛吉夫马上展开教学,成立修行机构。一直到1922年,葛吉夫终于定居在法国巴黎的郊区枫丹白露,他的“人类和谐发展机构”终于在此得到正常运作的天时、地利。
命运将葛吉夫驱离俄国来到西方,也使他逐渐扬名欧美,冥冥之中他就像从东方来的使者,将东方的智慧注入西方的知识里。一直到近几年前,第四道这个修行体系反而流传于西方,不见于俄国。
葛吉夫宣称“第四道”并非他自己发明的,而是渊源久远的古老智慧。我们可以在第四道体系中看到有些理念脱胎于佛教、苏菲密教、基督教,有些理念则是原创性的,未见诸现存的修行体系。葛吉夫博杂广大的密意知识经由大弟子邬斯宾斯基以的理性整理后,“第四道”体系更加条理分明。
葛吉夫:二十世纪的达摩探索奇迹葛吉夫是个千变万化的人,流畅展现不同的风貌,当他严厉时,光是眼神就能令人动弹不得,当他温和时,就像春天的暖阳照得人人眉开眼笑。
内容提要
《探索奇迹》1949年初版于纽约,其后不断再版,并被译成多种语言出版。作为一部影响深远的历史性作品,本书是关于葛吉夫的思想和教学的有价值和可靠的著作。作者曾跟随葛吉夫工作了三年,之后他以惊人的记忆力完整地记录了当时的授课内容,以及葛吉夫与学生间的问答。
在我们寻求解答“人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时,奇迹之旅就开始了。
目录
章为了“做”得先“存在”
第二章人的四个身体
第三章认识人类机器
第四章知识与素质(
第五章宇宙的共通语言
第六章四个中心:理智、情感、运动、本能
第七章为什么我们不记得自己
第八章高等意识与高等中心(
第九章人类机器进化的三个阶段
第十章时间即呼吸
第十一章清醒、死亡与再生
第十二章转化性能量(
第十三章奇迹的开始
第十四章客观真理与一般语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人、羊与虫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感觉一个新的“我”
作者介绍
彼得·邬斯宾斯基(P.D.Ouspensky,1887-1947,生于俄罗斯,6岁左右就已阅读的书籍;12岁以前已探究过诗、画和自然科学。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便研究数学、生物学和心理学,尤其对第四度空间的观念特别感兴趣。1912年发表《第四维》,1914年发《第三工具》《宇宙的新模型》,给西方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从东方旅行回到俄罗斯以后,他作了数次以“寻找奇迹”为题的公开演讲,影响深远。1915年在圣彼得堡遇到葛吉夫,开始研究“第四道”。在同葛吉夫一起工作几年以后,在英国开办了另一所学校,继续传授'第四道'。主要著作有《人可能进化的心理学》《寻找奇迹》《奇异的一生》《第四道》。
文摘
序言
这本装帧古朴,散发着墨香的精装书,仅仅是翻开扉页,就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感。它的纸张厚实,边缘微微泛黄,仿佛记录着无数次被认真阅读的痕迹。内容上,我特别欣赏它那种对形而上学议题的深入探讨,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穿透力,不像某些流行读物那样浮于表面,而是直抵事物的本质。它迫使你停下来,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认知框架。比如,书中对“时间”这个概念的解构,就让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作者并非给出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严谨的逻辑工具,让你自己去构建理解的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放慢速度,甚至做笔记,因为有些论断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消化。那种感觉,就像是站在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前,每一步向上攀登都充满挑战,但也伴随着视野的不断开阔。这本书的排版也颇为讲究,字体选择沉稳大气,行距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无疑提升了整体的阅读体验,体现了出版方对于经典作品应有的尊重。总而言之,这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洗礼,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次接触这类强调“内在觉察”和“多维现实”的文本时,内心是带着一丝怀疑的。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多“高深莫测”的理论不过是故弄玄虚的包装。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这本书的论述体系非常自洽且逻辑严密,它似乎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不同于我们日常感官经验的观察世界的全新方法论。书中对“自我局限性”的剖析尤其尖锐,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我们是如何被自身的惯性思维和情绪所束缚的。我特别喜欢作者在阐述复杂概念时,所采用的那些类比和譬喻,它们既不失学术的严谨性,又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让那些抽象的哲学思辨变得触手可及。我曾试图将书中的某些观点与我近期阅读的其他心理学著作进行对比,发现这本书提供的是一个更宏观、更具整体性的视角,它关注的不是如何“修正”行为,而是如何“转变”认知结构本身。那种酣畅淋漓的“茅塞顿开”感,是近些年阅读中极为罕见的体验。
评分我倾向于将这本书归类为“需要耐心与时间灌溉”的作品,它绝对不适合在通勤路上囫囵吞枣地阅读。它更像是一壶需要慢火细炖的好茶,每一次品茗都会带来不同的回甘。书中有一部分章节,专门探讨了关于“循环性”与“线性进步”的矛盾,这对我理解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以往我总习惯于线性地看待进步和衰退,但书中提出的观点,迫使我跳出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陷阱。每当我感到生活中有些事情似乎陷入了僵局或重复时,翻开书中的相关段落,总能从中找到一种超然的、给予安慰的解释框架。这种知识带来的不是即时的解决方案,而是一种深层次的“接纳”与“理解”,这比简单的励志口号更有价值。它带来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是思维底层的重构,而非表面的修饰。
评分这套书的物理实体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封面设计极具艺术感,那种沉稳的色调和精致的烫金工艺,让它在书架上显得格外突出,绝非那种批量生产的廉价读物可比。更令人赞叹的是,内页的翻译质量极高,准确地传达了原文那种特有的、带有仪式感的表达方式,没有出现任何生硬或误导性的转译。这对于理解这种跨越文化背景的深奥思想至关重要。我发现,很多此类译著的阅读障碍恰恰在于翻译的失真,但此版本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仿佛作者本人在用中文娓娓道来。阅读时,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体会那些被精妙措辞所捕捉到的微妙含义,那种对语言的精准拿捏,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智识追求的尊重和对文本原意的忠诚。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还在于其对“觉知”这一核心主题的持续强调,而且它并没有将“觉知”浪漫化或神秘化,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极其实用和可操作的框架之下。书中提供的许多练习和观察方法,看似简单,实则需要极大的毅力和专注力去实践。我最欣赏的一点是,它从不许诺捷径,明确指出真正的转变需要持之以恒的“工作”。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我更愿意投入其中。阅读这本书,就像是接受了一位极其严厉但又充满智慧的导师的指导,他不会轻易给予赞扬,只会要求你更深入地审视自己。我注意到,这本书的引用和参考资料部分也做得非常扎实,显示了作者在构建理论体系时所做的深厚功课,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基石异常稳固,令人信服。它远超一般哲学普及读物的范畴,更像是一部沉甸甸的智力探险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