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 做点无用的事

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 做点无用的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新周刊》杂志社 著
图书标签:
  • 生活方式
  • 思考
  • 文化
  • 散文
  • 随笔
  • 新周刊
  • 年度佳作
  • 无用之用
  • 阅读
  • 个人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61639
商品编码:146436671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周刊2012年度佳作 做点无用的事

原价:35.00元

作者:《新周刊》杂志社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540761639

字数:320000

页码:3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做点无用的事吧,“急之国”的人们。
做点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事,做点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关的事。
谁都要吃饭,却不需要时时为稻粱谋。成功带来满足感,灵魂难免还空虚。按照社会标准度过的一个个“有用的一天”,达不到幸福的标准。
有热爱无用之事的人,有名为“无用”的服装品牌,有在冷门学科甘之如饴的人,有成功人士的退后反思。
无用,是让脚步暂停等灵魂跟上;无用,是不功利更本真地享受生活;无用,是与社会和自己和解,以乐趣战胜焦虑,以平和心态迎来人生新境界。
“实用主义实际上是最不实用的。”(邓晓芒语)试试看,你的“大用”正蕴藏在你的“无用”之事里。
无用于事,有用于心。

内容提要


做点跟升官、发财、成名没关系的事,做点跟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有关的事……(《做点无用的事》)
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做“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同样血型的亲人……(《亲,你跟谁亲?》)
微性:多媒体时代的情和欲,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微信、陌陌体验报告,
为什么女人好自拍?
2012《新周刊》,记录着中国社会的脉动和世界的变化。

目录


一、做点无用的事
做点无用的事
有用的无用,无用的有用
白岩松:做无用的事,就是为了让自己有一颗更安静的心
100件人生应做的无用之事
吴念真:无用是严酷人生的养分
童大焕:快是无用的,等等你的灵魂
邓小芒:哲学有什么用/
以无用之事治时代焦虑症
未来简史——未知、恐惧及预言
人类为什么喜欢预言?
预言之书之生活方式篇
预言简史
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种精神
百年来影响了中国治学观的老先生们
蔡元培:“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
胡适:内无武器,请勿疑虑
叫一声先生是抬举你
二、亲,你跟谁亲?
亲,你跟谁亲?
我们都是扮演熟人的陌生人
调查:你和亲戚的关系还好吗?
熟人社会的陌生人辞典
谁才是你的“亲戚”?
将爱——不是没有爱,而是爱什么
黄菡:女人们在找爱时,同时在找什么?
有时醉倒在爱情里也危险
十大爱情替代品
爱、世界末日与异次元不明入侵物
性感生死50年
男人靠装备,女人靠身体
微性:多媒体时代的情和欲
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
微信、陌陌体验报告
为什么女人好自拍?
孤独是一门大生意
泛社交时代的性与人际关系
三、2012文艺青年手册
碎片时代
香港三影后:跟时光比演技
“中国通”的三段论
方言写出的是自然流露的人
铃木忠志和他的戏剧故乡
《发条橙子》50年
美美与共
找缪斯
最美好的灵感来自最痛苦的时代
塔皮埃斯 加泰罗尼亚的中国控
女人在看书,男人在看女人
徐小虎:独“断”专行50年
四、人之上升——2012生活方式报告
人之上升——2012生活方式报告
追问三十年生活方式之变
于丹:中国人的当代生活方式病46
10位生活家盘点2012
不是家的感觉,真好
九个梦想酒店和一个噩梦酒店
非人类工作伙伴的逆袭
反派爱戴什么表
见鬼胜地
末日生存狂

作者介绍


《新周刊》,“中国最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创办于1996年8月18日,十一年猛进,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最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是读者眼中畅快淋漓的“观点供应商”,它始终给读者带来新鲜的撞击与概念,引导读者关注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趋势。阅读着《新周刊》成长的新锐青年,如今已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中坚力量。

文摘


序言



《静水深流:都市生活的微观观察与精神漫游》 引言 在现代都市喧嚣的洪流中,我们常常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忽略了那些细微之处的风景,遗忘了内心深处真实的渴望。当外在世界的物质与效率成为评判一切的标尺时,一种隐秘的焦虑与失落悄然滋生。本书《静水深流》便是一次对这种都市病症的温柔剖析,它并非要提供什么宏大的解决方案,也无意描绘波澜壮阔的人生史诗,而是选择将目光投向那些被日常淹没的“无用之事”,在看似琐碎的细节中,寻觅精神的港湾,唤醒沉睡已久的自我。 第一章:失落的仪式感:从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到夜晚的最后一盏灯 我们每天都在重复着相似的轨迹,从睡梦中挣脱,洗漱、早餐、通勤,然后投入到日复一日的工作。然而,在这些机械的动作之下,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些曾经让我们心生仪式感的瞬间?清晨,阳光穿过窗帘洒下的斑驳光影,是否还能勾起我们对一天的期待?一杯温热的咖啡,是否只是为了提神,还是承载了片刻的宁静与沉思? 本书的第一章,将带领读者一同审视这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细节。它不会告诉你如何“高效”地利用每一分钟,而是鼓励你放慢脚步,去感受咖啡豆研磨时释放的香气,去品味面包在口中融化的口感,去留意通勤路上行人脸上不经意的表情。这些“无用之事”,或许无法带来直接的物质回报,但它们却是滋养我们精神世界的沃土。 我们将一同探讨,如何在流水线般的日常中,重新找回那些失落的仪式感。从精心摆放早餐的餐具,到睡前点燃一支香薰蜡烛,再到周末有意识地为自己安排一段不受打扰的阅读时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能有效地将我们从麻木中拉扯出来,让我们重新连接起身体与心灵的感受,找回属于自己的节奏。 第二章:被遗忘的技艺:手工的温度与慢下来的时光 在工业文明的浪潮中,许多古老的技艺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批量化的产品。然而,当我们触摸到一件手工制作的器物,感受那份独一无二的纹理和温度时,内心深处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触动。 这一章,我们将走进那些被遗忘的技艺世界。或许是亲手缝制一件衣物,用一针一线编织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或许是烘焙一份点心,在厨房的烟火气中感受创造的乐趣;又或许是学习一门简单的木工,亲手雕琢出属于自己的小物件。这些过程,往往需要耐心、专注,甚至会伴随着一些“失败”的尝试,但正是这种投入和付出,让我们学会了沉下心来,享受过程的本身。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习惯于快速获取结果,却鲜少有人愿意投入大量时间去打磨一项技能。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腻的描写,展现这些“慢下来”的技艺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它并非宣扬复古,而是提倡一种生活态度:在科技与效率的背后,保留一份属于人类的温度与匠心,让我们的双手重新参与到创造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价值与成就感。 第三章:阅读的奇遇:书页之外的广阔世界 在海量的信息碎片化时代,深度阅读似乎成了一种奢侈。我们习惯于浏览新闻标题,点赞社交媒体上的短文,却很少有机会沉浸在一本完整的书中,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第三章,将回归阅读本身的纯粹乐趣。我们不会去推荐那些“必读”的书单,也不会去分析某本书的“价值”与“意义”,而是鼓励读者去发现那些真正触动自己的文字。或许是一首动人的诗歌,或许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又或许是一段发人深省的哲理。 我们将一同探索,如何在纷繁的书籍中,找到那本属于你的“奇遇”。它可以是一本被尘封在角落的旧书,也可以是偶然在书店瞥见的一本封面吸引你的小册子。阅读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可预测性,它能带我们穿越时空,体验不同的人生,理解不同的思想。 这一章将强调,阅读并非功利的学习过程,而是一种精神的漫游。它能帮助我们拓宽视野,丰富情感,提升思考能力。当我们抛开功利心,纯粹地沉浸在书本的世界里,我们会发现,那些文字背后所蕴含的力量,足以治愈心灵的创伤,点亮迷失的方向。 第四章:社交的减法:高质量的连接与精神的共鸣 在现代社会,社交似乎成了一种必须。我们被鼓励去认识更多的人,拓展人脉,但这种“广”的社交,是否真的能带来内心的满足?有时,频繁的社交反而会让我们感到疲惫,甚至加剧孤独感。 本书的第四章,将倡导一种“社交的减法”。我们不是要鼓励大家孤僻,而是提倡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社交连接。与其在高朋满座中感到疏离,不如与几个真正懂你的人,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 我们将探讨,如何识别那些真正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情感的朋友。它可能不是那些总在朋友圈点赞之交,而是那些能与你分享内心深处的喜悦与忧愁,能在你失落时给予你支持,在你有成就时为你喝彩的人。 这一章还将关注,如何在社交互动中保持自我,不被他人的期望所裹挟。有时候,“拒绝”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能力。学会为自己留出独处的时间,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整理思绪,比盲目地迎合他人更为重要。高质量的社交,并非越多越好,而是越真诚越好。 第五章:自然的慰藉:城市角落的绿色诗意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我们常常与自然渐行渐远。然而,大自然的力量,却依然是我们心灵深处最温柔的慰藉。 本章将带领读者,重新发现城市角落里的自然之美。不必远赴山林,也许只是公园里的一棵老树,小区里的一片灌木丛,甚至阳台上的一盆绿植。我们将学习如何去观察和感受这些微小的生命,它们在四季更迭中展现出的顽强与生机。 本书将鼓励读者,尝试一些简单的亲近自然的方式。比如,在雨后,去感受空气中泥土的芬芳;在傍晚,去聆听虫鸣鸟叫;在周末,去一次短途的徒步,让身体的疲惫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舒缓。 这些“无用之事”,能帮助我们暂时逃离都市的喧嚣,找回内心的平静。自然是最好的疗愈师,它以沉默而强大的力量,抚平我们内心的焦虑与不安,让我们重新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结语:在“无用之事”中,找回生活的本真 《静水深流》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成功、如何致富的书。它是一次对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反思,一次对内心深处情感的唤醒。我们所倡导的“无用之事”,恰恰是那些最能滋养我们精神、让我们感受到生命本真意义的时刻。 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保持一份内心的宁静与独立,变得尤为重要。本书希望通过对日常细节的细腻捕捉,对“无用之事”的重新解读,鼓励读者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去倾听内心的声音,去连接真实的情感。 愿这本书能成为你都市生活中一泓静谧的溪流,在喧嚣之中,为你带来一丝清凉,一份启迪,让你在不经意间,找回属于自己的力量与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我会选择“启示录”。它更像是一个知识和灵感的汇集地,而不是单一主题的探讨。每一篇看似独立的思考,组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时代侧影。它成功地捕捉到了时代脉搏中那些微妙的震颤,那些尚未被完全命名的情绪和困惑,并给予了有力的文学回应。它不会替你解决你的生活问题,但它会让你看待这些问题的方式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才是阅读最有价值的回报。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时代的症候,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清醒地审视自身的工具和勇气。

评分

这本书真正触动我的是它对“价值”的重新审视。在追求效率和功利性的社会语境下,它大胆地把聚光灯打在了那些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却对精神世界至关重要的事物上。这并非是一种矫情的怀旧,而是一种深刻的反思: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生活?那些被主流话语边缘化的思考、那些看似“无用”的爱好和探索,是不是才是真正构筑我们灵魂深度和个性的基石?它提供了一种勇敢的姿态,去质疑那些被奉为圭臬的“有用论”。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日常生活的很多选择都有了新的衡量标准,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喧嚣所裹挟,有了一种内在的定力。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些许复古和人文气息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在暗示着里面承载的重量。我喜欢它封面上那种留白的处理方式,不张扬,却自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内页的纸张选择也很有讲究,墨色印得清晰又不至于反光刺眼,阅读体验非常舒适。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安静的对话,能感受到编辑团队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良苦。尤其是一些配图,虽然不多,但选取的角度和意境都恰到好处,仿佛是为那些文字做了一个无声的注脚,引导着读者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空间。这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文化景观,值得细细品味和珍藏。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觉得它拥有了一种超越普通出版物的价值感,体现了一种对知识和美学表达的尊重。

评分

从语言的层面来看,这本书的作者群展现了极其高超的驾驭能力。他们的文字有一种老派的优雅和现代的锐气交织在一起的独特韵味。你会看到句子结构变化多端,时而长篇大论,逻辑层层递进,带着一种古典的论述美感;时而又寥寥数语,精准地刺中要害,充满洞察力。不同作者的笔触差异也很有意思,有的沉稳如山,有的则轻盈如水,但整体上保持着一种高水准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某些词语的组合方式太过精妙,让人忍不住要回味其音韵和深意。这种对语言本身的尊重和玩味,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智力上的愉悦。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慢”下来的视角。在这个信息爆炸、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的时代,它像是一股清流,鼓励你去关注那些看似微小、日常却又极其本质的东西。它不急于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抛出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让你自己去建构理解的框架。读完某一篇文章后,我常常会放下书本,走到窗边,看着街景,脑海中却还在回味刚才读到的那些观点和叙事逻辑。这种“余韵绵长”的感觉,是很多快餐式读物无法给予的。它真正做到了激发独立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既定观念。这种精神上的“滋养”,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它无疑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