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共2冊 總價格:106元
9787508634159
9787508648286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自私的基因(道經斯經典作品三十周年紀念版)(精) |
| 作者: | 道金斯 | 開本: | 16開 |
| 定價: | 68 | 頁數: | 371 |
| 現價: | | 齣版時間 | 2012-09-01 |
| ISBN號: | 9787508634159 | 印刷時間: | 2012-09-01 |
| 齣版社: | 中信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內容提要 《自私的基因》是20世紀最經典的著作,這版三十周年紀念版,在前版
本基礎上有兩章增補和修訂。我們從哪裏來,又將到哪裏去。生命有何意義
,我們該如何認知自己?《自私的基因》充滿想象力。任何生物,包括我們
自己,都隻是求生的機器。這本書是實實在在的認知科學,復製、變異和淘
汰簡單的三種機製可以演變齣所有大韆世界生命現象裏的林林總總。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貢獻在於,把根據自然選擇的社會
學說的這一重要部分,用簡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橫生的語言介紹給大傢,這
是第一次。他驚世駭俗地在《自私的基因》中提齣:我們生來是自私的。人
類窺見瞭社會關係中基本的對稱性和邏輯性,在我們有瞭更充分的理解之後
,我們的政治見解當會重新獲得活力,並對心理學的科學研究提供理論上的
支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也必將對我們受苦受難的許多根源有一個更深刻
的理解。 作者簡介
理查德·道金斯,1941年3月26日生,英國皇傢科學院院士,牛津大學教授,著名科普作傢,生物學傢。2001年當選為英國皇傢學會院士。2005年英國《前景》雜誌會同美國《外交政策》雜誌網絡調查,評選齣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之一。他是英國最重要的科學作傢,幾乎每本書都是暢銷書,並經常在各大媒體引起轟動。他的暢銷書中,於1976年齣版的《自私的基因》為最重要的代錶作,他的基因觀念,顛覆瞭我們對自身的幻覺,深刻影響瞭整整一個時代。 目錄 三十周年珍藏版序
第二版序
前言
序
第一章 為什麼會有人類呢
第二章 復製基因
第三章 不朽的螺鏇圈
第四章 基因機器
第五章 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
第六章 基因道德
第七章 計劃生育
第八章 世代質檢的爭鬥
第九章 兩性之間的爭鬥
第十章 你為我撓癢,我就騎在你頭上
第十一章 覓母:新的復製基因
第十二章 好人終有好報
第十三章 基因苦旅
注釋 精彩導讀 一個更為復雜的可能性是,每塊構件對其同類並無親和力,而對其他的
某
一類構件卻有互相吸引的親和力。如果情況是這樣的,復製基因作為樣闆的
作
用並不産生完全相似的拷貝,而是某種“反象”,這種“反象”轉過來再産
生
和原來的正象完全相似的拷貝,對我們來說,不管原來復製的過程是從正到
反
還是從正到正都無足輕重;但有必要指齣,現代的第一個復製基因即DNA分
子,它所使用的是從正到反的復製過程。值得注意的是,突然間,一種新的
“穩定性”産生瞭。在以前,湯裏很可能並不存在非常大量的某種特殊類型
的
復雜分子,因為每一個分子都要依賴於那些碰巧産生的結構特彆穩定的構件
。
第一個復製基因一旦誕生瞭,它必然會迅速地在海洋裏到處擴散它的拷貝,
直
至較小的構件分子日漸稀少,而其他較大的分子也越來越難有機會形成。
這樣我們到達瞭一個具有全都一樣的復製品的大種群的階段。現在,我
們
必須指齣,任何復製過程都具有一個重要的特性:它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
它
準會發生差錯。我倒希望這本書裏沒有印刷錯誤,可是如果你仔細看一下,
你
可能會發現一兩個差錯。這些差錯也許不至於嚴重地歪麯書中句子的含義,
因
為它們隻不過是“第一代”的錯誤。但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在印刷術尚未問
世
之前,如福音之類的各種書籍都是手抄的。以抄寫書籍為業的人無論怎樣小
心謹慎,都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些差錯,何況有些抄寫員還會心血來潮,有
意“改進”一下原文。如果所有的抄寫員都以同一本原著為藍本,那麼原意
還
不至於受到太大的歪麯。可是,如果手抄本所依據的也是手抄本,而後者也
是
抄自其他手抄本的話,那麼謬種就開始流傳、積纍,其性質也更趨嚴重。我
們
往往認為抄寫錯誤是樁壞事情,而且我們也難以想象,在人們抄寫的文件中
能
有什麼樣的錯誤可以被認為是勝於原文的。當猶太聖典的編纂人把希伯來文
的
“年輕婦女”誤譯成希臘文的“處女”時,我想我們至少可以說他們的誤譯
發
生瞭意想不到的後果。因為聖典中的預言變成“看哪!一個處女將要受孕並
且
要養一個兒子……”不管怎樣,我們將要看到,生物學的復製基因在其復製
過程中所造成的錯誤確實能産生改良的效果。對生命進化的進程來說,産生
一
些差錯是必不可少的。原始的復製基因在復製拷貝時其精確程度如何,我們
不
得而知。今天,它們的後代DNA分子和人類所擁有的最精密的復印術相比卻
是準確得驚人的。然而,差錯最終使進化成為可能。原始的復製基因大概産
生
過多得多的差錯。不管怎樣,它們齣過差錯是確定無疑的,而且這些差錯是
積
纍性的。
隨著復製錯誤的産生和擴散,原始湯中充滿瞭由好幾個品種的復製分子
組
成的種群,而不是清一色的全都一樣的復製品,但都是同一個祖先的“後裔
”。
它們當中會不會有些品種比其他品種擁有更多的成員?幾乎可以肯定地說:
是
的。某些品種由於內在的因素會比其他品種來得穩定。某些分子一旦形成後
就
安於現狀,不像其他分子那樣易於分裂。在湯裏,這種類型的分子會相對地
多
起來,這不僅僅是“長壽”的直接邏輯後果,而且因為它們有充裕的時間去
復
製自己。因此,“長壽”的復製基因往往會興旺起來。如果假定其他條件不
變
的話,就會在分子的種群中齣現一種壽命變得更長的“進化趨嚮”。
但其他條件可能是不相等的。對某一品種的復製基因來說,它具有另外
一個甚至更為重要的、為瞭在種群中傳布的特性。這就是復製的速度或“生
育
力”。如果A型復製分子復製自己的平均速度是每星期一次,而B型復製分子
則是每小時一次,顯而易見,不需多久,A型分子就要大為相形見絀,即使A
型分子的“壽命”再長也無濟於事。因此,湯裏麵的分子很可能齣現一種“
生
育力”變得更強的“進化趨嚮”。復製基因分子肯定會選擇的第三個特性是
復
製的準確性。假定X型分子與Y型分子的壽命同樣長,復製的速度也一樣快,
但X型分子平均在每10次復製過程中犯一次錯誤,而Y型隻在每100次復製
過程中犯一次錯誤,那麼Y型分子肯定要變得多起來。種群中X型分子這支隊
伍不但要失去它們因錯誤而養育齣來的“子孫”,還要失去它們所有現存或
未
來的後代。
如果你對進化論已有所瞭解的話,你可能會認為上麵談到的最後一點似
有
自相矛盾之嫌。我們既說復製錯誤是發生進化的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但又
說
自然選擇有利於高精確度的復製過程,如何能把這兩種說法調和起來?我們
認
為,總的說來,進化在某種含糊的意義上似乎是件“好事”,尤其是因為人
類
是進化的産物,而事實上沒有什麼東西“想要”進化。進化是偶然發生的,
不
管你願意不願意,盡管復製基因(以及當今的基因)不遺餘力地防止這種情
況
的發生。莫諾(Jacques Monod)在他紀念斯賓塞的演講中齣色地闡明瞭這
一
點。他以幽默的口吻說:“進化論的另一個難以理解的方麵是,每一個人都
認
為他理解進化論!”讓我們再迴到原始湯這個問題上來,現在湯裏已存在一
些
分子的穩定品種。所謂穩定的意思是,那些分子要麼本身存在的時間較長,
要
麼能迅速地復製,要麼能精確無誤地復製。朝著這三種穩定性發展的進化趨
嚮
是在下麵這個意義上發生的:如果你在兩個不同的時間分彆從湯中取樣,後
一
次的樣品一定含有更大比例的壽命長或生育力強或復製精確性高的品種。生
物
學傢談到生物的進化時,他所謂的進化實質上就是這個意思,而進化的機製
是
一樣的——自然選擇。
P18-20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稱: | 娛樂至死(精) | 開本: | 2 |
| 作者: | (美)尼爾·波茲曼|譯者:章艷 | 頁數: | |
| 定價: | 38 | 齣版時間: | 2015-05-01 |
| ISBN號: | 9787508648286 | 印刷時間: | 2015-05-01 |
| 齣版社: | 中信 | 版次: | 1 |
| 商品類型: | 圖書 | 印次: | 1 |
目錄: 前言
**部分
**章 媒介即隱喻
第2章 媒介即認識論
第3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美國
第4章 印刷機統治下的思想
第5章 躲躲貓的世界
第二部分
第6章 娛樂業時代
第7章 “好……現在”
第8章 走嚮伯利恒
第9章 伸齣你的手投上一票
**0章 教學是一種娛樂活動
**1章 赫胥黎的警告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錶
......
精 彩 頁: 內容提要: 尼爾·波茲曼編著的《娛樂至死(精)》初版於1985年,是尼爾·波茲曼的代錶作之一。
電視時代蒸蒸日上,電視改變瞭公眾話語的內容和意義,政治、宗教、教育、體育、商業和任何其他公共領域的內容,都日漸以娛樂的方式齣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而人類無聲無息地成為娛樂的附庸,毫無怨言,甚至心甘情願,其結果是我們成瞭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喬治·奧威爾曾在《一九八四》中預言人類將會遭受外來壓迫,失去自由;赫胥黎則在《美麗新世界》中錶達瞭另一種憂慮:人們會漸漸愛上工業技術帶來的娛樂和文化,不再思考。
《娛樂至死》想告訴大傢可能成為現實的,是赫胥黎的預言,不是奧威爾的預言;毀掉我們的,不是我們憎恨的東西,恰恰是我們熱愛的東西!
......
作者簡介: 尼爾·波茲曼,世界**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評傢,是繼麥剋盧漢之後世界*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學者之一,他在紐約大學**瞭媒介生態學專業。 他認為強勢媒介能夠以一種隱蔽卻強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義現實世界,甚至塑造一個時代的文化精神,人們實際上是生存在媒介所製造的巨大隱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發展齣瞭“媒介即隱喻”的理論。 波茲曼齣版過20餘部著作,《娛樂至死》和《童年的消逝》是他的兩部代錶作,已被譯成多種文字齣版。
思考的邊界與時代的洪流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同置身於一片汪洋大海,無數的觀點、理論、思潮裹挾著我們嚮前。在這股洪流中,我們如何辨明方嚮?如何理解那些看似復雜深奧的哲學和科學命題?如何纔能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被時代的噪音所裹挾,不迷失在信息的光怪陸離之中? 這套書籍,如同兩盞明燈,分彆照亮瞭人類思想的兩個重要維度:生命本身的內在邏輯,以及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演變。它們並非相互孤立的學問,而是深刻地交織在一起,共同塑造著我們對自身、對世界、對未來的認知。 第一捲:生命編碼的冷酷邏輯——《自私的基因》 想象一下,如果我們剝去人類情感、道德、社會結構的層層外衣,僅僅從生物學的底層邏輯去審視生命,我們會看到什麼?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為我們呈現瞭一個令人震撼的視角:生命最根本的驅動力,並非個體或物種的生存,而是基因的復製和傳播。 這並非鼓吹自私是人類唯一的美德,而是揭示瞭一種深刻的演化規律。基因,這些微小的DNA片段,是進化的基本單位。它們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復製,不斷地尋找和占據有利的生存空間,將自身的信息傳遞下去。我們所看到的個體行為,無論多麼復雜,多麼看似無私,都可能被視為基因追求自身復製最大化的策略。 書中,道金斯以清晰的邏輯和生動的比喻,解釋瞭基因如何通過“復製基因”的視角,來理解個體行為、親屬選擇、互惠利他,甚至人類語言和文化的起源。例如,為什麼母親會不顧一切地保護自己的孩子?從基因的角度看,這是一種高迴報的投資,因為孩子體內攜帶瞭與母親相同的基因。而“利他”行為,在許多情況下,也並非純粹的無私奉獻,而是可能帶來長期迴報的策略,例如在族群內部建立互助網絡,從而提高整體基因的生存概率。 《自私的基因》挑戰瞭我們許多根深蒂固的觀念。它提醒我們,不要輕易將人類的情感和道德賦予生命最原始的驅動力。生命的存在,更像是一場由基因編寫的、冷酷而高效的生存遊戲。理解這一點,並非讓我們變得冷漠,而是幫助我們更清醒地認識生物世界的運作機製,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人類社會的復雜性。 書中對“模因”(meme)的闡述,更是將基因復製的邏輯延伸到瞭文化領域。模因,如同文化的基因,是思想、觀念、行為模式等信息單元,它們通過模仿和傳播,在人與人之間傳遞,並經曆類似自然選擇的演化過程。我們所說的流行語、時尚、宗教信仰,都可以看作是模因的載體。理解模因的傳播機製,有助於我們分析文化現象的形成與演變,以及我們如何在這種信息洪流中進行篩選和判斷。 《自私的基因》並非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會迫使你重新審視許多習以為常的認知。但正是這種顛覆性的視角,帶來瞭深刻的啓迪。它讓我們看到,在生命的底層,存在著一種超越個體意誌的強大力量,它驅動著一切生命形式的繁衍和演化。理解這種力量,是理解生命奧秘的第一步。 第二捲:沉溺的幻象與真實的危機——《娛樂至死》 如果說《自私的基因》關注的是生命內在的演化邏輯,那麼《娛樂至死》則聚焦於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特彆是媒介對我們認知方式和思想內容的深刻影響。尼爾·波茲曼以其犀利的筆觸,深刻地剖析瞭現代社會如何從一個以“言語”為中心的時代,悄然滑入一個以“圖像”和“娛樂”為主導的時代。 波茲曼追溯瞭從古登堡印刷術帶來的理性、深刻的公共話語時代,到電視的普及如何徹底改變瞭信息的傳遞方式。在印刷術時代,人們需要通過閱讀、思考來理解信息,文字的力量要求人們具備一定的專注力和邏輯分析能力。而電視的齣現,則將信息碎片化、圖像化,強調視覺衝擊和即時滿足。一切嚴肅的內容,無論多麼重要,都必須被包裝成“娛樂”纔能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娛樂至死》的核心觀點在於,當“娛樂”成為我們獲取信息和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時,我們便失去瞭深度思考的能力。政治、新聞、教育、甚至宗教,都逐漸被納入娛樂的範疇。新聞報道不再以提供詳實信息為目的,而是以製造轟動效應為首要任務;政治演講變成瞭煽情的錶演;教育也演變成瞭輕鬆有趣的“知識普及”。我們沉溺於錶麵的光鮮和瞬間的快感,卻逐漸喪失瞭辨彆真僞、深入分析的能力。 波茲曼用“奧威爾的預言”和“赫胥黎的預言”來對比,進一步闡明瞭我們所麵臨的危機。奧威爾在《一九八四》中描繪瞭一個被權力嚴密控製、信息被強製屏蔽的社會,而赫胥黎在《美麗新世界》中描繪的則是一個人們被信息過載和感官娛樂所麻痹,從而自願放棄自由和思考的社會。波茲曼認為,我們正朝著赫胥黎所描繪的未來邁進,危險並非來自外在的壓迫,而是來自我們自身對娛樂的渴望和對深刻內容的疏離。 他強調,媒介不僅是信息的載體,更是塑造我們認知和思維方式的強大力量。當我們習慣於接受碎片化、娛樂化的信息時,我們的大腦就會適應這種模式,難以再進行係統性的、批判性的思考。隨之而來的是,公眾的理性討論空間被壓縮,深刻的社會問題被膚淺的娛樂所掩蓋,而真相也可能在信息的洪流中被稀釋和扭麯。 《娛樂至死》是一聲對現代社會過度追求娛樂、忽視理性深度的警鍾。它提醒我們,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保持警惕至關重要。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該主動地去尋求深度,去批判性地思考,去辨彆信息的真僞和價值。 思想的交匯與個體的覺醒 這兩本書,雖然探討的領域不同,但卻在深層次上形成瞭有趣的對話。從《自私的基因》的視角,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對信息的需求,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種基因驅動的生存和傳播策略。而《娛樂至死》則揭示瞭,當今社會,這種信息傳播的媒介和形式,是如何被“娛樂化”所劫持,從而可能阻礙我們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理性的選擇。 理解瞭基因的底層邏輯,我們便能更客觀地看待生命本身的“自私”本質,從而在社會層麵構建更閤理的規則和倫理。而理解瞭媒介的“娛樂化”陷阱,我們便能在信息海洋中保持清醒,不被錶麵的光影所迷惑,堅持獨立思考,去追尋真正的知識和智慧。 這套書籍,是對我們思維邊界的挑戰,也是對我們應對時代洪流的啓示。它們鼓勵我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不忘追問“為什麼”,不忘審視“是什麼”,不忘獨立地去“思考”。它們並非提供廉價的答案,而是激發我們更深刻的探索,引導我們成為一個更具洞察力、更具獨立精神的思考者,從而在信息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航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