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沈善炯自述
原价:36.00元
作者:沈善炯 述,熊卫民 整理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535563224
字数:197200
页码:26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受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农家子,从比德尔实验室出来的岗材生,受麦卡锡主义迫害,与赵忠尧等同时被囚于日本,改行研究抗生索的生产问题,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就,贾植芳托他带东西给胡风.据说内藏一封秘信,“反胡风”、“反右派”等运动的漏网之鱼,“四清”、“文革”时终于在劫难逃,20多年后方才重返分子遗传学领域,迅速在固氮基因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每一代人都有为后代存史的责任,80岁后,继续生存的价值在于讲真话。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贫苦的童年
吴江中学
第二章 走向科学
流离于安徽、湖北等地
到广西大学借读
转学到西南联合大学
到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做研究
第三章 留学美国
难得的留学机会
大师云集的加州理工学院
获得博士学位
第四章 东京蒙难
巢鸭监狱
移交国民党“中国代表团”
释放归国
第五章 愉快的13年
改行,从事抗生素研究
访问苏联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生物研究所
难忘的岁月
第六章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被诬“反党”“叛国”
下乡
第七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批斗
“定性”
“清理阶级队伍”
回到微生物研究室
第八章 度过了风雨长夜
继续夹着尾巴做人
被结合到“革命委员会”
“五七干校”
赴英、法考察分子遗传学
第九章 回到第一志趣
赴美访问
工作受到重视和支持
第十章 答问录
在早年政治运动中的经历
对科学和教育的思考
附录
忆恩师张景钺
悼念顾德安
忆王仲良
学生眼中的沈善炯 朱家璧访谈录
沈善炯的科学贡献
沈善炯年表
人名索引
整理者附言
作者介绍
沈善炯(1917-),江苏吴江人,微生物生化和分子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80)。1942年毕业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1950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博士学位。1950年11月回国,历任浙江大学副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曾任中国科学院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历史人物的成长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非常感兴趣。这本书的书名《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沈善炯自述》立刻吸引了我,因为它暗示着一种亲历者的视角,一种鲜活的历史声音。我设想,通过沈善炯先生的亲身讲述,我们可以窥见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那些在科学领域默默耕耘的科学家们,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坚持理想,克服困难,最终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的。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具体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文献记载。我想了解他们的求学之路,他们在科研项目中的探索与挣扎,他们与同事、家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以及他们在面对国家命运和个人选择时的内心矛盾。这不仅仅是对一段科学史的了解,更是对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心灵世界的探索,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评分作为一名对科学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常常觉得历史的书籍要么过于宏大叙事,要么过于枯燥乏味。而“口述史”这种形式,就像是一扇窗户,让我们能够直接与历史人物对话,听到他们最真实的声音。沈善炯先生的名字,虽然我并非全然熟悉,但“20世纪中国科学”这个标签,足以勾起我的兴趣。我想象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关于他个人的科学成就,更会包含他对于当时科学界生态、人才培养、学术环境的观察与思考。他是否经历过学潮的动荡?是否与外国科学家有过交流?他眼中的科学精神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都让我迫切地想在书中找到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非常个人的、主观的视角,为我们展现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的另一幅画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年代的复杂性与魅力。
评分当我看到《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沈善炯自述》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位学者的形象,一位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的智者。这本书的“口述史”定位,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因为它意味着我将能听到第一手的、鲜活的叙述,感受到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我猜想,沈善炯先生的自述,不仅仅是对个人学术生涯的回顾,更可能是一部浓缩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历程的史诗。他可能分享了那个时代科研环境的变迁,与同行们并肩作战的岁月,以及在国家发展的大潮中,科学技术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我期待这本书能以一种极为个人化的视角,揭示那些隐藏在重大科学突破背后的努力和艰辛,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科学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历史的厚重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特别的视觉冲击力,那种沉静的色调和严谨的字体,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智慧和力量。我尤其被“口述史”这三个字所吸引,它意味着我们将有机会听到一个真实的声音,一个亲历者的故事。沈善炯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一员,他的视角一定是非常独特的。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科学理论的阐述,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科研工作者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牺牲,以及他们最终的成就。我设想,这会是一段充满故事的人生回忆,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在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里,如何追寻科学的真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20世纪中国科学发展脉络的绝佳窗口,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素雅的米白色,搭配深邃的墨绿色书名,给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质感。书脊处的烫金工艺虽然低调,却不失庄重,散发着一种岁月的沉淀感。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细腻,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疏朗的行距使得阅读体验非常舒适。目录部分设计得条理分明,每一章的标题都引人入胜,仿佛在悄悄地预告着前方精彩的内容。尽管我还没有开始深入阅读,但单凭这精美的外观和触感,就已经足够让我对它充满期待,仿佛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历史的尊重。它摆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散发着独特的文化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去探寻它内在的宝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