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自传(第一卷):1872-1914

罗素自传(第一卷):1872-191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伯特兰·罗素 著 著,胡作玄 赵慧琪 译 译
图书标签:
  • 罗素
  • 自传
  • 哲学
  • 回忆录
  • 思想家
  • 英国
  • 历史
  • 人物
  • 传记
  • 学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商务印书馆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8140
商品编码:1540823465
丛书名: 世界名人传记丛书(新版)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5-02-01
页数:347

具体描述

本书是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的长篇回忆录,一共三卷。 第一卷从1872年起至1914年止,记叙了罗素的早年岁月、家庭背景、所受的教育、青少年时代、最初的婚姻和写作《数学原理》一书的背景等。
伯特兰·罗素的哲学与人生:《罗素自传(第一卷):1872-1914》之外的思考 罗素的《自传》第一卷,聚焦于他生命中那段至关重要的、塑造其早期思想与人格的岁月——从出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这段时期,他完成了从维多利亚时代贵族子弟到杰出数学家、逻辑学家和早期分析哲学奠基人的蜕变。然而,要真正理解罗素的全面思想版图,我们必须将目光投向他这部自传以外的广阔领域,那些深刻影响了他,或反过来被他深刻影响的知识与社会思潮。 知识的奠基:逻辑与数学的革命 在《自传》中,罗素详细描述了他与怀特海合作进行《数学原理》的艰辛历程。但要理解这项工作的颠覆性意义,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知识背景中。 1. 弗雷格的遗产与逻辑主义的挑战: 罗素的早期工作,特别是“逻辑主义”的纲领——即证明所有数学都可以归约为逻辑——直接回应了德国数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的工作。弗雷格试图为数学建立一个完全无矛盾的逻辑基础。然而,罗素在1901年发现了著名的“罗素悖论”,这个悖论揭示了弗雷格体系(以及朴素集合论)的内在矛盾,这一发现是逻辑史上的一次地震。在《自传》中,罗素描述了发现悖论时的震惊与随后的重建努力。但外部视角需要强调的是,这一发现迫使整个数学界重新审视基础,并直接催生了后来的类型论(Type Theory)和更严格的公理化集合论。 2. 康德与亚里士多德的幽灵: 罗素的分析哲学并非凭空出现。它是在对康德(Immanuel Kant)的批判性继承中形成的。康德认为某些知识(如时间、空间、因果律)是人类先验直觉的结构。罗素,作为经验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先驱,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先验形而上学。他认为,一旦我们剥离了康德附加的神秘主义外壳,剩下的就必须通过逻辑分析和经验观察来验证。他的早期著作如《论指示词》(On Denoting)便是对传统哲学中关于“实体”和“事物”的模糊语言进行彻底清洗的尝试。这些工作,虽然在《自传》中只是略有提及,却是奠定二十世纪分析哲学分野的关键所在。 伦理与政治的转向:从贵族到激进主义者 1872年至1914年间,罗素的政治思想正处于从保守的维多利亚式自由主义向激进的、反战的社会主义立场转变的阶段。然而,他的激进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达到了高潮,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卷的结尾被戛然而止地中断。 1. 功利主义的幽灵与早期自由主义: 罗素的早期政治立场深受其祖母——著名的女权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约翰·斯图尔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的影响。密尔在《论自由》中对个人自由的辩护,构成了罗素早期对国家干预的警惕。但他对密尔的继承并非全盘接受。罗素很快发现,纯粹的功利主义(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难以容纳对少数人、尤其是对真理追求者的绝对保护。这种内在的张力,促使他在“道德哲学”上转向了更基于理性、更非功利主义的立场。 2. 早期女权运动与婚姻观: 在1900年代初期,罗素积极参与了英国的妇女参政权运动,并与伊丽莎白·派珀(Ethel Pernel Strachey)等活动家有密切往来。他支持女性的政治权利,但更深层次的冲突在于他对传统婚姻制度的批判。罗素认为,僵化的婚姻契约压制了个体的情感需求和理性自由。这种对性道德和婚姻制度的挑战,是当时爱德华七世时代社会规范的巨大冲击。尽管自传中对这些观点有所侧述,但其激进程度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它与他逻辑上的严谨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道德哲学中的“善”的本质: 罗素在《自传》中主要关注逻辑和政治的实践,但他的伦理学探索在同一时期也在进行。他试图将“善”或“价值”从客观事实中分离出来,倾向于认为价值判断是主观的情感表达(一种早期的非认知主义倾向)。这与他同时期在数学中追求的绝对客观真理形成了有趣的张力——一方面是冰冷的逻辑结构,另一方面是温暖而主观的道德冲动。 罗素与欧洲知识界的交织 罗素的早期生活是欧洲大陆思想精英交往的缩影。他的思想并非孤立地发展起来的。 1. 剑桥“使徒会”的影响: 剑桥大学的“使徒会”(The Apostles)是一个高度精英化、充满智力辩论的秘密社团。罗素、穆尔(G.E. Moore)以及后来的凯恩斯(Keynes)都是其中成员。这个社团的环境鼓励对一切传统观念进行尖锐的质疑和辩论,从基督教神学到黑格尔哲学。这种环境塑造了罗素对传统权威的本能反感,并培养了他辩论的精确性。 2. 对黑格尔主义的反动: 在罗素学习的时代,G.E. 穆尔和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都在努力反抗当时英国思想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源自德国的黑格尔主义(即“剑桥理想主义”)。黑格尔主义强调整体性、历史决定论和辩证法,这与罗素所推崇的清晰的逻辑分析和原子论的实在观格格不入。罗素对黑格尔的批判,是分析哲学与欧陆哲学分野的早期标志之一。他认为黑格尔的晦涩语言是掩盖缺乏实质内容的工具。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和平主义的考验: 1914年,罗素的政治立场发生了一次决定性的考验。作为一位坚定的国际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他对英国卷入战争的决定感到极度失望和愤怒。虽然第一卷的叙事在战争爆发时结束,但这一事件的后续影响——包括他因此失去剑桥教职、入狱服刑,以及他因此转向了更广泛的社会活动——是理解罗素后期思想的关键。他的和平主义源于他对理性可以解决冲突的坚定信念,这与战争带来的非理性大规模屠杀构成了最直接的冲突。 总而言之,罗素的《自传(第一卷)》为我们提供了他个人精神成长的蓝图,但要全面把握其历史意义,必须将其置于逻辑基础的重构、对功利主义的超越、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的挑战,以及他与欧洲大陆知识体系的激烈对撞之中。这些背景因素共同构成了二十世纪哲学史的关键转折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张陈旧而泛黄的老照片,定格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也勾勒出了一个伟大的灵魂在其中跌跌撞撞、却又坚定前行的轨迹。初读之时,我本以为会是枯燥的历史记录,然而,随着文字的展开,我仿佛亲临其境,与这位思想巨匠一同经历了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从他孩提时代那些关于上帝、关于存在、关于数学的朦胧疑问,到他青年时期在剑桥那充满智慧火花的辩论,再到他投身于政治和社会运动的激情燃烧,一切都如此鲜活,如此真实。他没有刻意去描绘一个完美的自我,反而坦诚地展现了他的挣扎、他的困惑,甚至是他那些不为人知的脆弱。那些关于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关于友谊的珍贵与变迁,关于哲学思辨的艰辛与启迪,都如同涓涓细流,缓缓注入读者心田,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我仿佛能感受到他笔下每一个词语所蕴含的力量,每一次思考所迸发的火花,它们穿越时空,与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评分

读罢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作者以他真诚而坦率的笔触,展现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人生。他不再是教科书里那个遥不可及的哲学巨匠,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凡人。我看到了他年轻时的青涩与热情,看到了他中年时的睿智与坚定,也看到了他晚年时的从容与淡泊。他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对于战争的厌恶,对于和平的渴望,都让我深感共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伟大,并非在于完美无瑕,而在于面对不完美时依然坚持不懈的努力,在于在跌倒后依然能够爬起来继续前行。他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对于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是难以言喻的。它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史诗,又像是一部涤荡心灵的哲学长卷。作者以其磅礴的气势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他在人生旅途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与辉煌。我看到了他如何从一个充满理想的青年,成长为一位享誉世界的思想家;我看到了他如何在政治风暴中挺身而出,又如何在个人生活中饱受煎熬。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抗争,每一次妥协,都让我感同身受,为之动容。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些尖锐的矛盾和深刻的冲突,反而以一种直面淋漓的方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时代的无奈。它让我明白,伟大的思想往往诞生于最艰辛的土壤,而真正的勇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在黑暗中寻找光明。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所散发出的那种纯粹的求知欲和对真理的热爱。作者仿佛是一位永不疲倦的探险家,在广阔的知识海洋中孜孜不倦地遨游,每一次的发现都让他兴奋不已,每一次的困惑都激励他继续深入。他对于数学的痴迷,对于逻辑的严谨,对于哲学的执着,贯穿了整本书的始终。我常常会因为他那些精妙的论证而拍案叫绝,也会因为他那些深刻的洞见而陷入沉思。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将这些复杂的思想变得高不可攀,而是用相对易懂的语言,将它们娓娓道来。我仿佛看到他一边在书桌前苦思冥想,一边又在与朋友们激昂辩论,他的思想在碰撞中不断升华,他的精神在探索中不断闪耀。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最纯粹、最动人的模样,也让我对“思考”这件事本身,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这是一场关于思想的盛宴,一次关于人生哲学的深度探索。作者以其特有的犀利视角和深刻洞察,解剖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批判了陈腐的观念,并为人类思想的进步指明了方向。他对于逻辑、数学、伦理的严谨求证,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哲学家不可撼动的基石。然而,这本书的魅力远不止于此。更让我惊叹的是,他并没有将自己封闭在象牙塔中,而是积极地介入现实世界,用他的智慧去影响社会,去呼唤正义。从他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看到了他对真理不懈的追求,也看到了他对人类命运深切的关怀。那些关于战争的预警,关于政治的审视,关于教育的思考,都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个伟人的生平,更是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时代的对话,从中汲取力量,开阔视野,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时代和我们自身的存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