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李时珍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李时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建明 著
图书标签:
  • 李时珍
  • 本草纲目
  • 中国思想家
  • 评传
  • 简明读本
  • 历史
  • 人物
  • 医学
  • 传统文化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南京大学出版社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5078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54150860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李时珍

原价:15.00元

作者:郑建明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305078149

字数:62000

页码:13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周宪、程爱民主编的《李时珍》主要介绍了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李时珍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医学上卓越贡献。
本书资料翔实,考证精详,论述细致,文笔流畅,总结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内容提要


李时珍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药学家,世界文化名人;其《本草纲目》被誉为16世纪中国百科全书。周宪、程爱民主编的《李时珍》对这位科学家在医学史、文化史、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伟大成就,首次作出系统的评述。 《李时珍》对李时珍自学成才的坎坷道路予以生动描述;对其攀登科学高峰的成功经验予以全面总结;对其在医学、药学上的重大成就予以高度评价。 本书注重展现李时珍的光辉思想,征引丰富的思想资料,详加论述,使读者深信李时珍不愧为令人敬佩的思想家。他创造性地运用传统的科学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坚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从而在科学上取得多方面重大成就。

目录


引言
一、动荡的生活时代
二、曲折而卓越的一生
三、科学的读书治学方法
四、学术思想的形成
五、著述生涯
六、《本草纲目》
七、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辨证论治
八、养生更重于疗愈
九、在国内外的影响
延伸阅读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 作者: 李时珍 内容简介 《中国思想家评传》简明读本,汇集了自先秦至近现代以来,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批重要思想家的生平事迹、核心思想及其思想演变历程。本书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精炼的框架,以理解中国思想史的脉络与精髓,而非对每一位思想家进行详尽的学术考证。 本书的选目兼顾了思想体系的代表性与历史影响的广度,从百家争鸣的源头,到儒释道的交融,再到近现代思想的革新,力求展现中国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与复杂性。 第一编:思想的源头与奠基(先秦时期) 本篇聚焦于中国哲学思维的童年与青春期,重点阐述了奠定后世两千年思想基础的几大流派。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早期发展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 重点介绍其“仁”与“礼”的核心概念,探究其对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秩序重建的设想。评述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以及对后世政治伦理的塑造作用。 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 详述其“性善论”的哲学基础,特别是“仁义礼智”四端,以及“民贵君轻”的政治主张。分析其如何将孔子的学说系统化并发展为更具批判性的学派。 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 阐释其与孟子相对立的“性恶论”,重点分析其对“礼法”在教化与治理中的决定性作用。探讨其对知识论(如“名不正则言不顺”)的贡献。 二、道家思想的超脱与自然之道 老子(约公元前6世纪): 深入浅出地解析《道德经》中的“道”与“德”的概念,探讨其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观。着重描述其反抗人为干预、顺应自然规律的宇宙观。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 阐述其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如“齐物论”与“逍遥游”。分析其对精神自由与个体解放的极致追求,以及其散文所展现的浪漫主义色彩。 三、法家与名家的现实主义 韩非(约前280年—前233年): 集中梳理法家的“法、术、势”三要素,剖析其集大成之作如何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理论支撑。评述其对人性自利性的深刻洞察。 公孙龙(生卒年不详): 简要介绍名家对逻辑与概念的辨析,如“白马非马”之辩,展示先秦思想多元化中逻辑思辨的光芒。 第二编:思想的融合与定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本篇着重描述在中央集权体制下,思想的整合、外来文化的涌入,以及对僵化教条的反思。 一、独尊儒术与经学体系的建立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 介绍他如何将阴阳五行学说融入儒学,构建起适应大一统王朝统治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评述其对汉代政治思想的决定性影响。 二、玄学的兴起与士人精神 何晏(约190年—249年)与王弼(约226年—249年): 概述玄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汉末魏晋的政治动荡),分析他们对老庄哲学的重新阐释,特别是王弼对《周易》和《道德经》的注疏,如何开创了对“有”与“无”的新探讨。 竹林七贤: 侧重描绘他们以清谈、率性表达对当时政治高压的反抗与精神自由的向往。 三、佛教的中国化进程 鸠摩罗什(约344年—413年): 介绍其在翻译佛典、确立译经规范上的里程碑意义。 慧远(334年—422年): 阐述其在庐山组织净土宗的实践,标志着佛教开始深入民间,形成中国化的宗派基础。 第三编:哲学的高峰与规范(隋唐至宋明) 本篇探讨思想体系的成熟、佛教的鼎盛及其对传统哲学的反拨与重构。 一、佛教禅宗的盛行 六祖慧能(638年—713年): 阐述“顿悟”思想的革命性,以及他对心性本体论的强调。分析禅宗如何通过回归个体直觉,影响了后世的文人精神与审美趣味。 二、理学的建构与发展 周敦颐(1017年—1073年): 介绍其《太极图说》,被视为宋代理学开端对宇宙本体的最初探讨。 程颢(1032年—1085年)与程颐(1033年—1107年): 详述“天理”概念的提出,及其对心性论的基础奠定。 朱熹(1130年—1200年): 系统的介绍“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集大成体系。重点剖析其对“格物致知”的实践方法,以及四书的官方化过程。 三、心学的崛起与转向 陆九渊(1139年—1193年): 阐述“心即理”的根本观点,强调内在的体认高于外在的格物。 王守仁(1472年—1529年): 深入解析“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展示了心学如何将道德实践推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编:传统思想的批判与转型(明末至近现代) 本篇关注在社会剧变和西方冲击下,中国传统思想如何进行自我反思、批判和现代化尝试。 一、明末的思潮激荡 黄宗羲(1615年—1695年): 重点关注其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深刻批判,特别是其对“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的提出,具有早期启蒙的色彩。 李贽(1527年—1602年): 探讨其“童心说”对封建礼教的挑战,以及对个体性情的肯定。 二、晚清的救亡图存与思想变革 魏源(1794年—1857年): 分析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体现了在传统框架内对技术和器物层面的开放姿态。 康有为(1858年—1927年): 介绍其托古改制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将儒家改造为适应君主立宪体制的学说。 三、近代思想的冲击与重塑 陈独秀(1879年—1942年): 重点介绍新文化运动中“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的旗帜,及其对传统伦理纲常的猛烈批判。 胡适(1891年—1962年): 阐述其以自由主义和实用主义为核心的“全盘西化”主张,及其对渐进改良的呼吁。 全书以简明的文字,梳理了中国思想史上各个重要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贡献,帮助读者构建起一条清晰、逻辑严密的思想发展长河图景。本书旨在作为入门之阶,激发读者对中国哲学深度探索的兴趣。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老派文人特有的沉稳与考究,装帧设计虽然不算花哨,却透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质感。内容上,它处理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时,展现出惊人的功力——能将深奥的哲学概念抽丝剥茧,用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重新构建,但又绝不失原著的精髓与韵味。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思想家之间相互影响和批判的梳理,它没有将任何一位思想家孤立地看待,而是将他们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的知识网络中,这对于理解中国思想史的演进脉络至关重要。它不是简单的“是什么”的罗列,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的逻辑推导,读起来酣畅淋漓,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这本书无疑是梳理复杂思想体系的一剂良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极具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宏大的家族故事,而不是一堆零散的人物小传。它巧妙地利用了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内在矛盾和历史接续性,使得阅读体验连贯而有张力。我特别喜欢它在讨论某一学派的兴衰起伏时,那种史诗般的叙述感,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历史洪流的冲击力。它不是那种只关注“干货”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文学作品,让人不忍释卷。读完后,我发现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矛盾的学说之间,有了一个全新的、更为融贯的理解框架,这种知识体系的重塑,是阅读此书最大的收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评传”类的书籍抱有保留态度,担心会是作者个人主观臆断过多,冲淡了历史的客观性。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出奇地扎实,大量的史料支撑让每一个论断都有了坚实的根基。作者在评价人物时,保持了一种近乎学者的审慎,既不盲目推崇,也不过度贬低,而是力求还原一个历史人物在特定时空下的真实面貌与思想贡献。这种平衡感在解读那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观点时尤为可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某个观点是否可以延伸到我们当下的社会现象中去?这种引发深度思考的能力,恰恰体现了一本优秀学术普及读物的核心价值。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场。

评分

这部书的名字乍听之下颇有些严肃的意味,但我拿到手之后,发现它其实挺适合在午后的阳光下,捧着一杯热茶慢慢品读的。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老友娓娓道来,没有那种刻板的教科书腔调,而是充满了对那些古代先贤发自内心的敬意与洞察。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也跟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回了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尤其是一些关键的人生转折点,作者的处理非常细腻,让我们看到了这些“巨匠”光环背后,也有着普通人的挣扎与抉择,这使得他们的思想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性的温度。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提供了一种审视自我、理解时代变迁的独特视角。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今天依然需要面对的一些根本性的哲学命题,让人读罢回味无穷。

评分

此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融入了一种近乎散文的优美和节奏感。有些段落的遣词造句,读起来颇有古典韵味,但又不会让人感到阅读障碍,反而增添了一种典雅的阅读享受。作者在描述那些思想家的精神世界时,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的能力,体现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它成功地做到了雅俗共赏,让那些对中国思想史感到畏惧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同时又不会让专业人士觉得内容肤浅。可以说,这本书在普及与深度之间找到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平衡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佳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