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以朗,陈晓勤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钱锺书
  • 张爱玲
  • 宋家
  • 文化随笔
  • 文学批评
  • 家族史
  • 旧上海
  • 民国文学
  • 知识分子
  • 文化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ISBN:9787536074460
商品编码:1573202412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4-01
页数:319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定价:38.00元

作者:宋以朗,陈晓勤 整理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36074460

字数:256千

页码:3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文学、友情与一个家族的故事,跌宕大时代中的惜别惜聚
★文化沙龙主人宋淇的传奇一生,私家档案首次完整呈现

内容提要


本书是宋以朗围绕其父宋淇的一部传记。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在文学批评、红学研究、翻译、电影等诸多领域均有建树;与张爱玲、钱锺书、傅雷、吴兴华、夏志清等有深交,长期以朋友身份担任张爱玲的文学经纪人和顾问,张爱玲去世前将遗物(包括遗稿)交给宋淇、邝文美夫妇保管。作者在私家资料、家族记忆和公开资料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的叙述,书中涉及的大量细节不仅还原了宋淇的一生,披露了那一代文化人的相知相惜,破解了不少疑团和误解,也构建了一部“细节文化史”,使读者可以看到20世纪华语文学、翻译、电影和大时代的一个侧影。

一切人、事、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喜欢看见他们团圆。我的父母和他们已逝的朋友们,也应该已在彼岸重逢,那里有一个永恒的派对,他们谈笑风生,就像回到六十多年前的上海。我之所以说出这些往事,不过想将一群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城市的生活片段呈现出来——他们偶然擦身而过,或许连当事人也毫不在意,但在我看来,却有一种“世界真小”的趣味。

——宋以朗

他们眼中的宋淇:

海内文章孰定评,观书月眼子能明。
——钱锺书

古今少有的奇才兼完人与多方面的Renaissance man(文艺复兴时代的博雅之士)。
——张爱玲

我在《中国现代小说史》里写下张、钱二大章,最早的灵感都来自宋淇兄。
——夏志清

亲爱的朋友,我常想在我一生不多的幸运事件中,我之认识你可以算是最大的。
——吴兴华

目录


序(陈子善) 1
自序 9

卷上 茗香馀绪

第一章 我的祖父宋春舫
家世与教育 15
春润庐的鸿儒们 19
青岛褐木庐 23
海洋科学奇缘 27
病逝与藏书去向 30
与毛姆谈戏剧 31

第二章 宋淇与邝文美
宋淇的早年教育 36
曲折的大学生涯 39
燕京师友 41
搞话剧、办杂志 44
从商与南迁 46
洋进士邝富灼 49
邝家姊妹与宋美龄 54

第三章 香港故事
初到香港 58
双双任职美国新闻处 61
进入电影圈 65
加入邵氏影业 70
我所认识的电影明星 72
因病退出电影圈 76
关于电影的两篇文章 79
任职香港中文大学 82
创办《文林》 86
晚年的生活与志愿 88

卷中 微言惟有故人知

第四章 钱锺书
上海订交 95
与钱锺书通信 101
钱锺书的“呵呵” 105
文字游戏 109
论学评书 114
钱锺书与宋淇眼中的香港 116
钱锺书、杨绛与张爱玲 118
月旦文坛学界人物 123

第五章 傅雷
是邻居,更是挚友 126
与傅雷通信始末 132
傅雷与宋家家事 139
傅雷评论张爱玲 145
《殷宝滟送花楼会》与傅雷情史 149

第六章 吴兴华
博闻强记的天才 157
当吴兴华遇上钱锺书 161
谈文论艺 165
诗人生涯的尽头 175
《诗的教育》与“林以亮”之谜 178

卷下 半生缘未完

第七章 结识与交往
张爱玲、夏志清与柳存仁 185
结识张爱玲 189
移民美国 192
英文写作与翻译 195
编剧生涯及《红楼梦》剧本风波 199
遗嘱与去世 205
晚年经济状况与遗物 213

第八章 通信与作品
张爱玲没有写的文章 222
一个“一点都不美丽的误会” 236
有关《色,戒》的误会 251
《相见欢》究竟想说什么? 258
《上海懒汉》是《浮花浪蕊》的初稿? 266

第九章 张爱玲出版史
上海篇 274
港台篇 280
《同学少年都不贱》解密 287
大陆篇 295
半生缘未完:遗作的出版 301

结语 宋淇见过徐志摩,我也遇上张爱玲 309

作者介绍


宋淇(1919—1996),笔名林以亮等,文艺评论家和翻译家。原籍浙江吴兴,戏剧家宋春舫之子。1940年,以荣誉文学学士毕业于燕京大学西语系并留校任助教。抗战期间,在上海从事话剧和学术活动,与钱锺书、吴兴华、傅雷及夏济安、夏志清兄弟等交游。1949年移居香港,先后任职于美国新闻处(因工作关系结识张爱玲)、电懋影业、邵氏影业和香港中文大学。

宋以朗,宋淇之子,统计学博士,从事媒体调查,东南西北博客(zonaeuropa.)创立人,父母去世后负责整理出版张爱玲遗作。

陈晓勤,南方都市报记者。

文摘








序言



寻常烟火中的生命回响:一部关于现代中国都市日常的书写 书名: 寻常烟火中的生命回响 作者: (此处留空,以展现其非特定作者的普适性) 出版社: (此处留空) 页码: 约 450 页 --- 核心主题: 本书并非聚焦于宏大的历史叙事或精英阶层的风月,而是深入挖掘二十世纪中叶至当代中国都市生活中,那些被时间冲刷后依旧清晰可见的“寻常烟火气”。它以散文、短篇报道与生活札记的形式,捕捉个体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情感波动、日常仪式和空间变迁。全书探寻的主题是:在剧烈的社会转型面前,普通人的生存逻辑、人际关系的微妙张力,以及那些在茶馆、弄堂、单位宿舍里留存下的不易察觉的文化密码。 内容结构与章节概述: 全书分为“街巷切片”、“室内剧场”与“时间的气味”三个主要部分,共计二十五篇独立成章的篇目,每篇皆如同一块精心打磨的琥珀,封存着特定时代的侧影。 第一部分:街巷切片——城市的皮肤与脉搏 (约 1500 字) 此部分着重于描绘城市公共空间和半公共空间中的互动与生态,展现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共存与摩擦。 第一章:梧桐树下的默契 本章以一条老城区主干道为背景,细致描绘了梧桐树下的光影变化如何影响居民的作息。重点刻画了清晨卖早点的小贩与第一批上班族之间的“无声交易”——那是一种基于长期观察和习惯养成的默契。描述了邻里间在公共晾衣架旁交换的几句无关痛痒的问候,如何构成了一种维系社区稳定的无形契约。着重分析了“路过”这一动作在现代都市中的意义,它既是隔离,也是连接。 第二章:单位饭堂的社会学 厨房,是现代社会最微妙的权力展示场。本章聚焦于某一典型国营单位的职工食堂,从菜谱的迭代中分析了时代的经济风向标。食堂内不同桌位的“坐次”被赋予了等级含义:靠窗位的闲谈与靠墙位的沉默,揭示了内部政治的暗流。探讨了“公筷”的引入,如何象征着个人卫生意识的觉醒与集体主义餐桌礼仪的微妙冲突。 第三章:夜市的非正式经济 将镜头对准城市边缘的流动摊贩。这些在凌晨时分搭建又在清晨迅速撤离的“半边天”构成了城市运转的润滑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他们与城管人员之间周旋的智慧,以及他们对生活琐碎的精打细算。重点描述了一位专门贩卖二手书籍与旧物件的老者,他所出售的物品如何承载着上一代人的记忆,成为一种“时间的二手交易”。 第四章:公园长椅上的旁观者 公园长椅是城市中观察人性的绝佳舞台。本章通过描绘在长椅上消磨时光的几组人物——清晨打太极的老者、下午来此休憩的保姆、傍晚等待恋人的青年——构建了一幅现代都市“闲暇”的群像图。探讨了在高速节奏下,人们如何努力寻找并占据“慢下来的空间”,以及这种“慢”与外界的“快”所产生的错位感。 第二部分:室内剧场——私密空间的边界与渗透 (约 1500 字) 这一部分转向家庭和私人居所,探讨在有限的居住空间内,家庭成员关系、代际差异以及个人隐私的构建与瓦解。 第五章:阳台的延伸 在空间受限的公寓楼中,阳台不再仅仅是晾晒衣物的场所,而是家庭“第二客厅”和“精神延伸”。本章通过对几个不同家庭阳台布置的观察——有人种植了昂贵的多肉植物,有人堆放着待修的旧家具,有人则用作简易书房——解析了不同家庭对“私人景观”的定义。重点分析了阳台作为“社交面具”的作用,即向外界展示的“理想生活”片段。 第六章:冰箱里的家庭史 冰箱,被作者称为“微型家庭博物馆”。通过记录不同家庭冰箱内部的物品组成:老旧的腌制品、标记着特定日期的剩菜、为特定客人准备的进口饮品,揭示了家庭的消费习惯、健康观念的传承与冲突。特别描述了冰箱门上贴满的便签和磁铁,它们如何成为家庭内部未尽事宜的“悬置备忘录”。 第七章:老房子的气味图谱 本章是对特定年代建造的公房的嗅觉记忆重构。从老式煤炉的残余气味,到樟脑丸与旧棉被混合的陈旧气息,再到特定油漆的味道。这些气味如何超越视觉和听觉,直接触发对特定生活阶段的集体怀旧。探讨了“气味污染”与“气味乡愁”之间的微妙平衡,以及现代装修如何试图“抹去”历史的气味。 第八章:门锁与对讲机 深入探讨现代居住环境中,门锁和对讲机所代表的安全感与隔阂感。当住户之间的交流退缩到冰冷的电子声音时,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如何重新建立的?记录了一起因对讲机误操作引发的邻里间的短暂而尴尬的对话,以及这种电子中介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面对面交流的质量。 第三部分:时间的气味——流逝与记忆的痕迹 (约 1500 字)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非物质的、流动的文化元素,如语言的演变、旧物件的命运以及日常仪式中对时间的感知。 第九章:被遗忘的“口头禅” 语言,是衡量时代变迁的敏感指标。本章收集并分析了那些曾经盛行于特定年代,如今已不再被年轻人使用的日常口头禅、俚语和特定语境下的惯用表达。探讨了这些“语言化石”的消亡,是否意味着支撑它们的社会结构和情感模式也已一同瓦解。 第十章:搪瓷杯的集体记忆 搪瓷杯,作为一种曾经普及的日常用具,其上的花纹(如红五星、牡丹花)如何成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视觉符号。本章追踪了一个退役的搪瓷杯的生命周期——从集体供应到私人珍藏,再到被当作“旧物”处理的命运。分析了这些耐用物件如何以一种笨拙而固执的方式,抵抗着“一次性文化”的冲击。 第十一章:午后的“集体停摆” 聚焦于特定时期(如特定工种)下午两点到三点间,城市节奏的一次短暂、非官方的“停摆”现象:比如邮局窗口的短暂歇业,街边小店的短暂拉闸。这种非制度化的休息时刻,体现了劳动者在体制规范之外对自身生理需求的本能维护,是抵抗机械化时间的一种微小反抗。 第十二章:信件的重量与电子邮件的轻盈 通过对比手写信件与即时通讯工具带来的信息传递速度和情感重量。重点描述了在某次搬家中,发现一叠发黄的旧信件时的物理触感,以及这种“重量”与信息扁平化带来的失落感。探讨了“等待”在信息时代被彻底驱逐后,对人性中耐心和期待感的消磨。 结语:在琐碎中锚定真实 本书的最终目的,并非提供一个关于“过去多美好”的怀旧论调,而是通过对这些微小、重复、看似不重要的日常细节的细致打捞与审视,来重构现代都市生活复杂而多维的真实面貌。它提醒读者,真正的历史和人性,往往深藏于那些我们匆忙走过、不屑一顾的寻常烟火之中。这是一种对“在场感”的重新校准,是对现代个体在巨大社会背景下,如何维持其生命尊严与情感锚点的深刻关怀。 --- 适读人群: 对社会学、城市史、日常文化研究感兴趣的读者;喜爱观察生活细节、对现代都市情感有深入探究兴趣的个体。 本书风格: 笔触细腻,观察入微,富于生活气息,带有克制的思辨力量,避免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宋家客厅”这个意象,对我而言充满了吸引力。它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象征着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聚集地,一个思想交流的熔炉。我一直以来都对民国时期的文化界有着深深的迷恋,尤其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的名字,钱锺书和张爱玲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两颗星。他们的作品,无论是钱锺书的幽默犀利,还是张爱玲的哀婉动人,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我非常好奇,在这本书里,是否会深入挖掘钱锺书和张爱玲这两位大师在“宋家客厅”这个充满故事的空间里的真实生活和思想交流。我想要了解的不仅仅是他们各自的创作,更想窥探他们之间,以及他们与那个时代其他重要人物之间的互动。他们是如何看待彼此的作品?他们的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是如何流动的?这本书是否能够将那些历史的碎片,那些文献的记载,转化为生动鲜活的故事,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个时代的风采,感受到了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评分

读到《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这个书名,我心中涌起了无数的遐想。民国时期的文坛,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了无数才华横溢的灵魂。钱锺书先生的才情,他的“围城”理论,至今仍然引发着人们的深思。而张爱玲女士,她独特的文字风格,那种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总是能轻易地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两位作家,本身就代表着民国时期文学的两极,一个深邃博大,一个细腻入微。 “宋家客厅”这个名字,更是让我联想到那个时代上海滩上,那些名流汇聚的社交场合。我想象着,在那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客厅里,是否会有关于文学、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深刻对话?这本书是否能够还原那些历史场景,让我们看到钱锺书的挥洒自如,张爱玲的低眉浅语?它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这些文学巨匠是如何在他们的创作中,汲取灵感,又如何与社会产生共鸣?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会为我揭示怎样的文化图景,带来怎样的阅读体验。

评分

作为一位对文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对民国时期那段璀璨的文化图景充满着好奇,而《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这本书,无疑触及了我心中最柔软的那块地方。钱锺书先生的学识渊博,他的《围城》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经典,书中对人性、婚姻、社会百态的刻画入木三分。而张爱玲,这位“民国最后的才女”,她的文字如同带着一种迷离的旧上海风情,将人世间的苍凉与无奈,以及女性细腻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去感受那种独特的氛围。不仅仅是文学创作本身,我更想了解的是,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生活轨迹是如何与文学创作相互交织的。在“宋家客厅”这个特定的空间里,是否留下了他们思想碰撞的痕迹?是否记录了那些影响了中国文学史进程的对话?这本书能否将这些零散的片段串联起来,构建出一个更为完整、更为立体的人物画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的创作理念,以及他们对那个时代的观察与思考。

评分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这个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浓郁的时代气息和文学的厚度,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钱锺书先生的博学多识,他的文字里透着一股子智慧和幽默,让我每次阅读都受益匪浅。而张爱玲女士,她的文字总有一种独特的韵味,像是将民国上海的烟雨朦胧,以及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都揉碎了,一点点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两位文学巨匠,各自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风貌,他们的名字组合在一起,本身就足够吸引人。 我对于“宋家客厅”这个概念尤其好奇。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点,更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文化的符号。在那个客厅里,究竟发生过怎样令人难忘的故事?那些关于文学、关于艺术、甚至关于人生的对话,是否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能否带领我走进那个想象中的客厅,去感受钱锺书的学识渊博,去体会张爱玲的敏感细腻,去了解他们是如何在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与当时的社会、与彼此进行着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两位大师的创作背景,以及他们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评分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这本书,我一直非常期待,因为我对民国时期的文坛风云和那些传奇人物的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钱锺书和张爱玲,这两位名字就自带光环的作家,他们的作品我早已拜读,但总觉得对他们本人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了解得不够深入。我常常在想,在那些充满战乱与变革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用文字构建出一方天地,又如何与同时代的其他文人雅士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 这本书的标题“宋家客厅”就充满了画面感,让我想象着在那个时期,上海滩上那些有名的宅院,尤其是宋家这样的显赫家族,一定汇聚了当时最顶尖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我好奇的是,在那个特定空间里,他们是如何交流的?讨论的议题是风花雪月,还是家国天下?是纯粹的文学创作,还是夹杂着更复杂的社会交往?钱锺书的博学睿智,张爱玲的细腻敏感,他们的对话会是怎样的火花四溅?书中是否会描绘出那些我只能在史料中窥见的一鳞半爪,将冰冷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场景,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