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无量寿经 | 作者 | 夏莲居 |
| 定价 | 24.00元 | 出版社 | 藏文古籍出版社 |
| ISBN | 9787805892290 | 出版日期 | 2013-01-01 |
| 字数 | 27000 | 页码 | 148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259Kg |
| 内容简介 | |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 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 中找到理论依据。本书为五本原译会集本(东汉支娄迦 谶译《无量清净平等觉经》2卷;吴支谦译《阿弥陀三 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2卷;唐菩提流支译《无 量寿经如来会》(即《大宝积经》第五会)2卷;北宋 法贤译《大乘无量寿庄严经》3卷),此经中主要叙述 了过去世法藏菩萨历劫修行成无量寿佛的经过,以及西 方极乐世界的种种殊胜。 |
| 作者简介 | |
| 夏莲居(1884——1965),号一翁,原名夏继泉,字溥斋,号渠园,山东郓城人。夏莲居曾任清未直隶知州、江苏知府、山东团练副大臣等职;辛亥革命中被公推为山东省各界联合会会长,宣告山东独立。民国纪元夏莲居被聘为山东督都府最高顾问,兼秘书长、参谋长等职,此后又历任多种军政职务;1921年辞职,以后主要倾心于人化、宗教事业。 夏莲居到北京弘法,应广济寺方丈现明老和尚之请,宣讲净土法门,现老与京中各寺之方丈均搭衣列座,为影响众。莲翁老人在京大宏净宗,广育英才,数十年如一日,沾法益者不可胜数。当代尊宿谛闲、慧明、省元诸大长老对其均甚推重。1946年,红白教大德贡噶活佛曰:“此间堪任无上密法金刚阿阇黎位者,唯夏公一人而已。”解放后宗门耆宿虚云老法师赞其:“不意为北方能会晤如是之大善知识。”1965年冬夏莲居稍感不适,夜间于念佛声中安详西逝。 |
| 目录 | |
|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
| 序言 | |
| |
这本《无量寿经》真是让人心生震撼,完全不是我预想中的那种枯燥的佛学论著。我以前对这类经典总有点敬而远之,觉得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就像是一部史诗,把阿弥陀佛因地修行、发下四十八大愿的整个过程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景象时,那种文字的力量让人仿佛真的能亲眼目睹七宝莲池的清澈与五彩斑斓的宝树。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光”的描绘,那种无所不在、普照一切的智慧之光,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宁静和希望。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宗教故事,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完美的精神家园蓝图,让人对生命最终的归宿有了更清晰、更美好的憧憬。读完后,那种对世间纷扰的执着似乎也减轻了许多,开始思考更宏大、更永恒的议题。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韵味非常独特,有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读起来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急躁不得。我试着大声朗读其中一些段落,发现其节奏感和韵律感极佳,仿佛自带一种摄心的力量。它不像现代文学那样追求直白的表达,而是善用比喻和象征,比如用“无量光”、“无量寿”来概括佛的功德,这种概念上的宏大感,一下子就将读者的视野从琐碎的日常拉升到了宇宙的尺度。我把它当作一本心灵的滋养品,不求一次读完就“通晓一切”,而是将其视为长期的陪伴,每当心神不定时,翻开其中任意一页,都能重新校准自己的精神坐标。它提供的不仅仅是信息,更是一种深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必须从它的结构入手。它并非简单的教义堆砌,而是逻辑严谨、层层递进的。从佛陀在舍卫国大讲法的背景开始,逐步引入阿弥陀佛的本生事迹,再到极乐世界的具体环境设定,最后落脚到众生往生的条件和方法。这种结构安排极具说服力,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其中的教义。我个人尤其欣赏其中对于“法藏比丘”阶段所发誓愿的详细记录,那不是一蹴而就的功德,而是历经无数劫的精勤积累,这种恒久的毅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激励。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身处其中,被庄严的氛围所感染,心绪也随之变得平和、专注。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佛教里“净土法门”的核心到底是什么。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对因果报应的阐述非常细致,但又不让人感到压抑,反而是一种警醒和引导。书中关于“五浊恶世”的描述,让我对照现实世界,深感世事无常,更加坚定了寻求内心安宁的决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对于“信、愿、行”三者的强调,特别是“愿”的力量,它不是空泛的希望,而是一种坚定的志向和方向感。这本书的语言虽然是古典的,但仔细体会,其中的智慧是超越时代的,对于现代人面对焦虑和迷茫,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精神支柱。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挖掘出新的层次,就像面对一座宝藏,总有新的珍宝等待被发现。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慈悲”二字。它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充满了对一切有情生命的深切关怀。书中反复强调,阿弥陀佛发愿就是要接引一切愿意归投的众生,不分善恶根基,只要心存信愿,都能得到救度。这种无差别的接纳态度,对于常年在道德压力下挣扎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释放和慰藉。我发现,很多复杂的哲学问题,通过这部经典独特的阐述方式,都被简化成了一个非常纯粹的“回家”的愿望。它提供了一种终极的安抚,让漂泊的心灵找到了停靠的港湾,让人体会到,原来对美好的追求可以如此坦荡而无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