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
原价:58.00元
作者:任宗权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802544956
字数:320000
页码:355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这是继《道教手印研究》之后的又一部探索道教文化的新著,二者可称姊妹篇。作者通过十余年的搜集访问,在著名哲学家唐明邦教授(武汉大学哲学系)指导下完成这一新课题。书中从道教章表文化、符菜文化、印篆文化三个方面研究道教神秘文化以及其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见解颇新。
道教章表文化是道教斋酿文化中的瑰宝。作者从原始宗教信仰、原始祭祀风尚、道教科仪等多方面加以探讨,笋人们展示了道教章表文化的多姿风采。
道教符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传统文化艺术的多途径、多形式影响。其中也蕴含着道教贵生重生,向往太平、热爱和平,崇尚医学保健等思想;道教符策文化中的书法与绘画皆有独到的艺术魅力及理论思想;更甚者道教符策文化的起源可远及汉字的形成,对此作者皆作了深入的论证。受道教符篆文化正面影响的印篆文化,更是绚丽多彩,观此书定能一饱眼福。
作者近十余年寻访了许多高过,收集了由清末至当代《道戏》、《道教辑要》及《戒外道书》未收录的道教章表符篆文化。许多为老道长们秘而不传的绝世孤本,面临严重失传绝迹的危险,作者经过多方耐心调查、搜集、整理,抢救了这一宝贵文化遗产,为研究由清末至当代一百五十多年间道教章表符篆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从中我们可以了解这个历史阶段道教斋舔科仪、道教文化传播方式、道教文学以及道人们的文化素养、精神面貌。其意义与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绪论 道教斋醮科仪之文化内涵
第一节 上古祭礼礼乐与道教斋醮科仪
一、原始祭祀文化来自原始自然崇拜与灵魂信仰
二、夏商频繁的祭祀活动是西周礼乐文化形成的基础
三、先秦祭祀遗风与《礼乐》思想
第二节 道教斋醮科仪的形成与历史发展
一、早期道教斋醮科仪的形成
二、唐宋元明时期道教斋醮走向兴盛
第一章 道教青词文化
第一节 青词与古代祭歌
第二节 青词与骈文
一、早期骈文与道教的纂经运动
二、唐宋骈文与道教青词的形成
三、元明清骈文与道教青词
第三节 道教青词的文学特色
一、青词受道教经典中骈文风格的影响
二、道教斋醮科仪中的骈文特色是音词文风的方向
三、道教青词及青词诗的文学特色
第二章 道教符祭文化
第一节 从符文化谈汉字的起源
一、文字是语言表达能力的延伸
二、从思维、符号与文化谈符与文字的渊源
三、道经中关于符文化起源之说
第二节 符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痕迹
第三节 符文化中的原始灵魂信仰
一、用红色书符是原始灵魂不死信仰的遗传
二、道符的摄魂招魂度魂功能
第四节 道教符文化的宗教内涵
第五节 道教斋醮中的符文化
一、道教斋醮科仪中关于书符的各种行持
二、道教斋醮科仪中关于坛场用符的规定
三、道教醮坛法物用符
四、道教符法的各种功能
第六节 道教符文化与书画艺术
一、道教符文化与书法艺术
……
第三章 道教咒语文化
第四章 道教条印文化
第五章 道教章函文化
第六章 道教斋醮坛场用联
附录 清末至当代著名道教青词章表专家
参考书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从一个侧面来看,道教的章表符印体系,其实也是一套复杂的社会信息系统和权力运作机制的体现。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是否会触及到这些社会学和人类学的议题。例如,在古代社会,谁有资格制作和使用这些具有“神圣性”的文本和印章?这些仪式用品的流通和保管,是如何体现道士在民间信仰结构中的地位和权威的?“印”作为权力的象征,在道教内部的传承和授予过程是怎样的?它是否像官印一样,代表着某种授权或许可?我希望作者能够超越单纯的宗教叙事,将这些符号置于社会历史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看看它们是如何被用来规范人际关系、解释社会秩序,乃至影响民间疾苦的。如果能找到一些关于普通信众与道士在这些符号互动中的具体故事或案例,那将使得这部研究更加立体和富有烟火气,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阐述,而是真正扎根于历史土壤中的文化考察。
评分作为一名对东方美学有一定鉴赏能力的读者,我更期待《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能展现出这套符号系统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性。道教的章表符印,绝非随手涂鸦,其背后的几何构图、笔画的提按顿挫,无不蕴含着高度的审美规范和结构逻辑。我好奇作者是否会从设计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符号的构成原理,比如“八卦”、“九宫”等基本元素是如何被抽象化、符号化,并最终形成具有强大视觉辨识度的“法器”?如果能将这些符号与中国传统书法、篆刻的艺术史进行对比探讨,或许能揭示出道教艺术在中华文化谱系中的独特地位。我期待的不是枯燥的符号学分析,而是充满激情地展示这些古老符号如何跨越时空,依然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想象一下,将一张保存完好的明代黄箓斋表与现代抽象派画作并置,它们在结构和能量表达上的共通之处,或许才是这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听起来就让我这个对传统文化充满好奇心的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开它,但光是书名就勾勒出了一幅深邃而神秘的图景。我常常在想,这些古老的符号、繁复的仪式,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这本书似乎能为我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一窥道教文化中那些具体而微、却又至关重要的仪式性表达。我期待着它能深入探讨“章”、“表”、“符”、“印”这些元素在道教实践中的具体作用和象征意义,而不是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我希望作者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们走进那些充满香火气息的道观深处,去理解那些看似抽象的符号背后,实则承载着古人对天人合一、修身养性,乃至生死轮回的深刻思考。这本书如果能将历史脉络梳理清晰,再辅以丰富的图像资料和文献佐证,那无疑将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学术与文化普及读物。它不仅仅是关于宗教符号的考据,更是一部关于东方智慧如何通过具象化的媒介流传至今的生动记录。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找到那种与古人精神世界产生共鸣的连接点。
评分我总觉得,很多关于道教的研究容易陷入对教理的宏大叙事,而对那些日常操作层面的文化载体关注不足。《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这个题目,恰好抓住了道教生命力的具体体现——那些在日常修行、斋醮科仪中实际被使用和制作出来的“物证”。我希望这本书能从物质文化的角度切入,详细描述这些“章”、“表”、“符”、“印”的材质、制作工艺,甚至是墨的配方、纸张的选取,因为这些物质层面往往隐藏着作者不易察觉的地域性和时代信息。例如,不同地区的道士在书写符箓时,所用的笔法和线条的粗细有何不同?这些细微的差异是否对应着当地的民俗信仰或地理环境?如果能将考古发现与文献记录进行交叉比对,那就太棒了。我设想这本书能像一部精美的文化考古报告,带领我们用“考古学家的眼睛”去审视这些承载了无数祈愿和信仰的纸张、木刻和印泥。这种对“手作”的重视,往往更能体现出一种活态的、呼吸着的文化传承。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涉及宗教符号学的著作往往抱持着一种既敬畏又审慎的态度。这本《道教章表符印文化研究》的标题,立刻让我联想到了那些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和晦涩难懂的术语。我更关心的是,作者是如何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这些复杂的文化体系的。我希望这本书在阐述“符”的构成和效用时,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图样,而是能深入剖析其背后的能量观念——比如,符文是如何被视为沟通天地、调动元气的媒介?“章”和“表”在向神明进呈时,其格式的差异性又体现了怎样的等级和敬畏之情?我特别关注那些可能被忽视的细节,比如不同流派、不同历史时期,这些符号和仪式的演变轨迹。如果作者能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特定科仪中,这些元素是如何配合运作,达成某种特定的“法事”效果,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具备了极强的实践和观察意义。我渴望看到那种穿透表象,直抵文化内核的洞察力,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视为迷信的遗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