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后,作者力图摆脱极左思潮的影响,努力追求以真正哲学思考的方式进行研究。本书以玄学家郭象为中心全面论述了魏晋玄学的产生、发展、特征以及在哲学思想目前的地位。书中通过对魏晋玄学范畴的研究来寻找中国哲学的范畴体系,梳理了魏晋玄学发展的内在理路,探讨了哲学方法对认识哲学思想变迁的重要意义,尝试把哲学的比较方法运用于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并深入分析了魏晋玄学到唐初重玄学发展的原因。 汤一介 著 汤一介先生(1927—2014),湖北省黄梅县人,生于天津。当代有名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1956年起一直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代表著作有《郭象与魏晋玄学》、《早期道教史》、《佛教与中国文化》等。大部分著作与论文已结集为十卷本《汤一介集》出版。主编有《汤用彤全集》、《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九卷本《中国儒学史》(与李中华共同主编)、十一卷本《中华佛教史》(与季羡林共同主编)等著作。以古稀之年主持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为中华传统文化等这部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着实让人眼前一亮。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纸张的质感厚实而又不失细腻,墨色浓淡适宜,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特别是封面设计,那种古朴中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装帧的细致程度,从书脊的装订到内页的折痕处理,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图书品质的精益求精,这对于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拿到手上,沉甸甸的重量感,也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值得收藏和细细品味的著作。这样的用心,无疑为阅读本身增添了一层仪式感,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学术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作者的语言风格是极其洗练且富有洞察力的,阅读起来有一种如沐春风的畅快感。他擅长用极其精炼的文字,阐释复杂的哲学命题,行文间很少有拖沓或空泛的陈述。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引述古代经典文本时,往往能结合现代的语境进行精妙的旁注或解读,使得那些尘封已久的思想瞬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将古典智慧与现代思维巧妙融合的能力,让阅读过程充满了“顿悟”的喜悦。它不是枯燥的文本复述,而是一场与古人思想的深度对话,文笔的流畅性使得厚重的理论也变得易于消化。
评分这本书的目录结构编排得非常清晰,逻辑链条一目了然。从宏观的时代背景梳理,到具体思想流派的深入剖析,再到对核心概念的辨析,层次感极强。每一章节的标题都措辞精炼,精准地概括了该部分的核心内容,引导性很强。在阅读过程中,即便是面对较为晦涩的哲学概念,也能通过清晰的章节过渡和段落衔接,逐步跟上作者的思路,不会感到思维的跳跃或断裂。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初学者也能较为平顺地进入专业领域,同时又不失深度,保证了专业读者对内容的精准把握。
评分整体而言,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知识密度极高,但阅读体验却异常轻松愉快。它不仅是一部梳理和阐释特定思想脉络的专著,更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思想漫游指南。书中的许多论述都激发了我对相关历史背景和哲学流变的进一步思考,让我不再将那些古代的思想视为孤立的碎片,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去理解。它成功地做到了普及性与专业性之间的完美平衡,无论是希望快速了解这一思想体系的入门者,还是希望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者,都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营养,收获满满。
评分这本书在学术规范和引证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展现了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每一处关键论点的提出,都有详实的文献作为支撑,旁注和尾注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且标注格式统一规范。读者在阅读时,可以随时追溯到原始出处,这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也增强了论述的可信度。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不同学派观点的辨析部分,他总是能够非常客观地呈现各方立场,不偏不倚,只是在分析其内在逻辑矛盾时才展现出强烈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平衡感,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