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列寜論新經濟政策(馬列主義經典作傢文庫著作單行本)
原價:49.00元
作者:列寜,中共中央馬剋思因格斯列寜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12-01
ISBN:9787010130514
字數:256000
頁碼:33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編者引言
俄共(布)第十次代錶大會文獻(節選)(1921年3月)
2俄共(布)中央政治工作報告(節選)(3月8日)
5關於以實物稅代替餘糧收集製的報告(3月15日)
在全俄工會中央理事會共産黨黨團會議上關於租讓問題的報告(1921年4月11日)
論糧食稅(新政策的意義及其條件)(1921年4月21日)
俄共(布)第十次全國代錶會議關於新經濟政策問題的決議草案(1921年5月28日)
十月革命四周年(1921年10月14日)
新經濟政策和政治教育委員會的任務 在全俄政治教育委員會第二次代錶大會上的報告(1921年10月17日)
在莫斯科省第七次黨代錶會議上關於新經濟政策的報告 (1921年10月29日)
論黃金在目前和在社會主義完全勝利後的作用(1921年11月5日)
關於工會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作用和任務的提綱草案(1921年12月30日—1922年1月4日)
關於司法人民委員部在新經濟政策條件下的任務 給德·伊·庫爾斯基的信(1922年2月20日)
俄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報告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錶大會上的報告(1922年3月27日)
答《曼徹斯特衛報》記者阿·蘭塞姆問(1922年11月)
俄國革命的五年和世界革命的前途 在共産國際第四次代錶大會上的報告(1922年11月13曰)
在莫斯科蘇維埃全會上的講話(1922年11月20日)
論閤作社(1923年1月4日和6日)
注釋
人名索引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薄薄的小冊子,初次捧讀時並沒有抱有太高的期望,畢竟是上個世紀的文獻,似乎與我們當下紛繁復雜的經濟現實有些遙遠。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自己被其中蘊含的深刻洞察力所深深吸引。它並非那種空洞的說教,而是充滿瞭對現實問題的直擊,對僵化教條的冷靜反思。作者在闡述宏大理論框架的同時,總能穿插著非常具體的政策細節和實際操作中的權衡取捨。那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斷拉扯、尋求平衡的努力,至今讀來依然能感受到其沉甸甸的分量。尤其是對於市場機製在特定曆史階段的必要性論證,那種辯證的思維方式,遠超齣瞭我過去對那個時代思想的刻闆印象。它提醒我們,任何理論的實踐,都必須植根於腳下堅實的土壤,任何宏偉藍圖的構建,都離不開對現實矛盾的精準把握。這本書更像是一份曆史的“手術記錄”,記錄瞭一次在極端睏境下,如何小心翼翼地引入“新”的元素來挽救整體的艱難決策過程。
評分作為一個不完全瞭解那個特定曆史背景的普通讀者,我一開始對其中的術語和背景事件感到些許隔閡。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處理得相當巧妙,它沒有陷入過多的理論術語的泥淖,而是通過一係列的政策調整和經濟數據的變化,將抽象的指導方針具體化瞭。我仿佛跟隨作者的視角,走進瞭那個物資匱乏、民生凋敝的年代,真切體會到“不發展經濟,一切都無從談起”的殘酷邏輯。書中對糧食收購、貿易自由化等具體措施的討論,讓我意識到經濟政策的製定從來都不是純粹的數學題,它深深地嵌入瞭政治結構、社會心理乃至國際環境的復雜網絡之中。這種將理論與微觀實踐緊密結閤的寫法,使得即便是後世的讀者,也能從中汲取到關於“如何在危機中求生存”的深刻教訓。
評分坦白說,這本書的篇幅並不大,但信息密度極高,需要反復咀嚼。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戰略性後退”的反復強調。它並非簡單的政策迴顧,而更像是一篇關於彈性與韌性的政治哲學探討。作者似乎在反復嚮自己和追隨者論證:真正的革命者不應是僵硬的教條主義者,而應是能夠根據客觀條件靈活調整航嚮的舵手。書中關於如何識彆“什麼時候該收手,什麼時候該前進”的模糊邊界的探討,極具啓發性。它提供瞭一種審視曆史決策的框架:不是以最終的結果來評判過程的對錯,而是看決策者在當時信息條件下的判斷是否最大化瞭生存和發展的可能性。這種動態的曆史觀,對我理解任何長周期的社會工程都有著深遠的啓發意義。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感到一種思維上的豁然開朗,但這豁然開朗並非來源於對某個現成答案的獲取,而是對問題復雜性的重新認知。書中的文字雖然樸實,但字裏行間透露齣的那種緊迫感和責任感,非常具有感染力。我尤其留意瞭其中關於國傢與私營部門關係界定的部分,作者是如何試圖在“無産階級專政”的絕對領導下,為小生産者和個體經營者劃定一個既能發揮其活力、又不至於顛覆現有政治基礎的灰色地帶。這種在意識形態高壓下尋求“務實”空間的描述,對於理解任何激進變革時所必然經曆的內部張力,都提供瞭絕佳的範本。它不是一味贊美或批判,而是客觀地呈現瞭一種曆史的“不得不為之”,那種在左右為難中做齣的最優解,帶著一種悲壯的美感。
評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是極其凝練且帶有強烈時代烙印的。它不像當代經濟學著作那樣追求模型的嚴謹和語言的去情緒化,反而充滿瞭激昂的論辯色彩和對“敵人”的警惕。然而,正是這種看似“不科學”的錶達方式,反而凸顯瞭政策推行時的巨大阻力和內部阻撓。我注意到,作者在解釋為何需要暫時後退時,所使用的類比和反問,都極富煽動性和說服力。這讓我思考,在信息不透明、思想高度統一的環境下,如何通過有效的溝通和論證,說服根深蒂固的信徒接受看似“背離原則”的臨時性讓步。這種對“說服的藝術”在重大政策轉嚮中的作用的展現,是我閱讀中最大的意外收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