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稀土永磁材料-(上册) |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7-01-01 |
| 作者:胡伯平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124.00 | 页数: | 印次: 1 |
| ISBN号:9787502474355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本书简要回顾了永磁材料的发展历史,对过去五十年来国内外稀土永磁材料相关的研究开发工作和磁体制备技术进行了梳理。全书共分九章,从稀土永磁材料的理论基础到制备技术,从稀土过渡族合金的相图、晶体结构到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永磁性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均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讨论。第2 章和第3章中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相关的合金相图和晶体结构;第4章着重论述了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并采用双晶格模型、交换和晶场模型深入分析讨论了3d电子和4f电子的磁性、磁晶各向异性;第5 章介绍了主要稀土永磁材料的永磁性能,分析讨论了实际应用条件同永磁性参数的关联;第六章介绍了稀土永磁材料的其它物理化学性能;第7章介绍了主要稀土永磁材料的磁化和反磁化行为,特别是利用微磁学理论并结合显微结构、磁畴观察和磁性测量等大量实验数据,详细地阐述了在稀土永磁材料中的矫顽力机制;在前几章的基础上,第8章全面深入地介绍主要稀土永磁材料的制备工艺及其同永磁参数与显微结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注重讨论了高性能磁体、特殊应用磁体和各种稀土添加磁体的制备原理和技术;*后,第9章简要介绍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和磁路设计。本书适合从事稀土永磁材料科研、生产与应用等相关技术领域的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阅读,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
上册目录 1 引言1.1永磁材料的磁性特征1.2永磁材料的发展简史1.3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现状1.3.1稀土永磁材料的研发现状1.3.1.1新材料探索1.3.1.2制备工艺技术改进及磁体研发1.3.2稀土永磁材料的产业现状1.3.3稀土永磁材料的前景展望1.4稀土元素的特征1.4.1 稀土原子和离子的电子构型和半径1.4.2稀土原子和离子的价态和电负性1.4.3稀土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1.5稀土资源1.5.1全球稀土资源1.5.2中国稀土资源参考文献2 稀土过渡族合金相图2.1相图与稀土永磁材料的关系2.1.1相图2.1.2相图与稀土永磁材料2.2二元系R-Co相图2.2.1 R-Co相图2.2.2 SmCo5和Sm2Co17附近区域的二元Sm-Co相图2.2.3 R2Co17合金多形性的结构相图2.2.4 Sm-Cu和Co-Cu二元相图2.3 Sm-Co基的多元相图2.3.1 三元Sm-Co-Cu等温截面图2.3.2四元Sm-Co-Cu-Fe纵截面相图2.3.3五元Sm-Co-Cu-Fe-Zr纵截面相图2.4 二元系R-Fe相图2.4.1 R-Fe相图2.4.2 Nd-B和Fe-B二元相图2.5 三元系R-Fe-B相图2.5.1 Nd-Fe-B相图2.5.2 Pr-Fe-B相图2.5.3 Tb-Fe-B和Dy-Fe-B相图2.5.4 Ce-Fe-B相图2.6 三元系R-Fe-X相图2.6.1 Nd-Fe-Al相图2.6.2 Nd-Fe-Cu相图2.6.3 Nd-Fe-Ga相图2.6.4 Nd-Fe-C相图2.6.5 Sm-Fe-Ti相图2.7四元系Nd-R-Fe-B或Nd- Fe-B-X相图2.7.1 Nd-Dy-Fe-B相图2.7.2 Nd-Fe-B-O相图2.7.3 Nd-Fe-( C/B)-Cu相图2.7.4 Nd-Fe-B-Ga相图2.8 Nd-Fe-B系合金的非平衡相图2.8.1 Nd-Fe-B三元合金的非平衡相图2.8.2 Nd-Dy/Tb-Fe-B四元合金的非平衡相图2.9 Sm-Fe系合金非平衡相图参考文献3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1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概述3.1.1晶体结构的一般描述3.1.2二元和三元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2 CaCu5型晶体结构3.3 二元R-T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转变3.3.1富稀土二元Rm+nT5m–n(m > 0, n > 0)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转变3.3.1.1 RT5至RT23.3.1.2 RT5至RT33.3.1.3 RT5至R2T73.3.1.4 RT5至R5T193.3.2富过渡族二元Rm+nT5m–n(m > 0, n < 0)化合物的晶体结构转变3.3.2.1 RT5至R2T73.3.2.2 RT5至R2T173.3.2.3 RT5至R3T293.3.2.4 RT5至RT123.4 R2T17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4.1 Th2Ni17型晶体结构3.4.2 Th2Zn17型晶体结构3.4.3 TbCu7型晶体结构3.5其它二元R-T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5.1 MgCu2型晶体结构(Laves 相)3.5.2 Ce2Ni7和Gd2Co7型晶体结构3.6 Nd2Fe14B型晶体结构3.7其它三元R-T- M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7.1 NdFe4B4型晶体结构3.7.2 Nd6Fe13Si型晶体结构3.7.3 ThMn12型型晶体结构3.7.4 Nd3(Fe,Ti)29型晶体结构3.8间隙R-T化合物的晶体结构3.8.1 Sm-Fe-X(X = N或C)化合物的Th2Zn17型晶体结构3.8.2 Nd-(Fe,M)-N氮化物的ThMn12型晶体结构3.8.3 Nd2Fe14BHx氢化物的晶体结构参考文献4 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4.1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磁相互作用4.1.1 3d电子的磁性与相互作用4.1.2 4f电子的磁性与相互作用4.1.3 3d-4f电子的相互作用4.1.4 分子场模型与交换作用4.1.4 .1 T-T交换作用4.1.4 .2 R-R交换作用4.1.4 .3 R-T交换作用4.2 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晶场相互作用4.2.1晶场相互作用的一般表达形式4.2.2 Racah 张量算子:混合J多重态4.2.3 Stevens 等效算子:单一J多重态4.2.4点电荷近似4.2.5交换与晶场模型4.3稀土过渡族金属间化合物的磁晶各向异性4.3.1 磁晶各向异性一般描述4.3.2过渡族金属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4.3.3稀土次晶格的磁晶各向异性4.4晶场相互作用与磁晶各向异性的典型实例4.4.1 RCo54.4.2 R2Co174.4.3 R2Fe14B4.4.4 R2Co14B4.4.5 RFe11Ti4.4.6间隙R-T化合物4.4.6.1 Sm2Fe17Ny4.4.6.2 Nd(Fe11Ti)Ny4.4.6.3 Sm3(Fe,Ti)29Ny4.5稀土永磁材料的内禀磁性4.5.1 居里温度4.5.2饱和磁化强度4.5.3磁晶各向异性场4.5.4 (Nd,R)2(Fe,T)14B的内禀磁性4.5.4.1 (Nd,R)2(Fe,M)14B的居里温度4.5.4.2 (Nd,R)2(Fe,M)14B的饱和磁化强度4.5.4.3 (Nd,R)2(Fe,M)14B的磁晶各向异性场4.5.4.4 (Pr0.41Nd1.27Tb0.28Dy0.04)(Fe13.74Co0.26)B的内禀磁性参考文献 5 稀土永磁材料的永磁性能5.1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特性的描述5.1.1稀土永磁材料的磁化过程5.1.2稀土永磁材料的室温永磁特性5.1.3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特性随温度的变化5.1.4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特性的长时间稳定性5.1.4.1长时间稳定性的对数规律5.1.4.2室温下的长时间稳定性5.1.4.3高温下的长时间稳定性5.1.5永磁特性与内禀磁性及显微结构的关系5.2烧结1:5型R-Co磁体的永磁性能5.2.1 烧结1:5型Sm-Co磁体5.2.2低剩磁温度系数1:5型Sm-Co磁体5.2.3 Pr、Ce、MM替代的烧结1:5型R-Co磁体5.3 烧结2:17型Sm-Co磁体的永磁性能5.3.1常规烧结2:17型Sm-Co磁体5.3.2高使用温度烧结2:17型Sm-Co磁体5.4烧结Nd-Fe-B磁体的永磁性能5.4.1烧结Nd-Fe-B磁体的永磁性能分类及规格5.4.2高性能烧结Nd-Fe-B磁体5.4.2.1高磁能积烧结Nd-Fe-B磁体5.4.2.2高矫顽力烧结Nd-Fe-B磁体5.4.2.3双高烧结Nd-Fe-B磁体5.4.3低剩磁温度系数烧结Nd-Fe-B磁体5.4.4 Ce、MM替代的烧结Nd-Fe-B磁体5.5粘结稀土永磁体的永磁性能5.5.1 Sm-Co粘结磁体5.5.2各向同性纳米晶R-Fe基粘结磁体5.5.2.1接近Nd2Fe14B正分成分的快淬Nd-Fe-B粘结磁体5.5.2.2低稀土含量快淬Nd-Fe-B粘结磁体5.5.2.3各向同性快淬Sm-Fe-N粘结磁体5.5.2.4 各向同性HDDR的R-Fe基粘结磁体5.5.3各向异性R-Fe基粘结磁体5.5.3.1 各向异性HDDR纳米晶Nd-Fe-B粘结磁体5.5.3.2各向异性Sm-Fe-N粘结磁体5.5.3.3杂化磁粉粘结磁体5.5.4其它稀土过渡族化合物磁粉5.5.4.1 TbCu7型Sm(Co,M) 7化合物5.5.4.2 ThMn12型Sm (Fe,M) 12化合物5.5.4.3 Nd5Fe17型Sm5(Fe,Ti)17化合物5.3.4.4其它间隙氮化物5.6热压和热变形Nd-Fe-B磁体的永磁性能5.6.1热压Nd-Fe-B磁体5.6.2热变形Nd-Fe-B磁体5.6.3背挤出辐射取向Nd-Fe-B环形磁体参考文献下册目录6 稀土永磁材料的其它特性6.1稀土永磁材料的力学特性6.1.1金属材料力学特性的表征6.1.2烧结稀土永磁材料的脆性断裂行为6.1.2.1 烧结Nd-Fe-B磁体的力学特性参数6.1.2.2 烧结稀土永磁材料的沿晶断裂6.1.2.3烧结稀土永磁体力学特性的各向异性6.1.3 改善烧结Nd-Fe-B磁体脆性的研究6.1.3.1 增加富Nd相含量提升Nd-Fe-B磁体的韧性6.1.3.2 添加其它元素提升Nd-Fe-B磁体的韧性6.1.3.3 制备方法和工艺参数对磁体韧性的影响6.1.4 粘结稀土永磁材料的力学特性6.2稀土永磁材料的电学特性6.2.1趋肤效应6.2.2稀土永磁材料的涡流损耗6.2.3稀土永磁材料的电学特性改善6.3稀土永磁材料的热膨胀和磁致伸缩6.3.1稀土永磁材料的热膨胀6.32 稀土永磁材料的磁致伸缩6.4稀土永磁材料的抗辐照性能6.4.1纯辐照对稀土永磁材料永磁性能的影响6.4.2辐照对稀土永磁材料永磁性能的综合影响6.5稀土永磁材料
我一直在思考,一项先进的材料技术,其发展往往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理论支撑和不断的工艺革新。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恰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我被书中关于稀土永磁体磁性能理论的深入探讨所吸引,比如居里温度、磁晶各向异性、交换耦合等概念的详细阐述。作者能够将这些抽象的物理概念,通过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让我这个非物理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有所领悟。同时,书中关于材料制备工艺的详细介绍,比如粉末冶金法、快速凝固法等,以及不同工艺对材料性能的影响,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是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产品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控制晶粒尺寸、取向以及抑制杂质来优化材料性能的讨论感到惊叹。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导,让我懂得如何从微观层面去理解宏观现象。
评分我对稀土永磁材料的磁畴壁动力学和磁畴结构演化过程一直充满好奇。这本书中关于这些方面的详细论述,给了我深刻的启示。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理解在不同磁场强度和温度条件下,磁畴是如何运动和变化的,以及这种变化如何最终影响材料的宏观磁性能。书中关于磁畴成像技术和磁畴分析方法的介绍,也让我对科研人员是如何研究这些微观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如何通过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来优化磁畴行为,从而提升材料的矫顽力和磁畴稳定性。对于那些希望深入理解稀土永磁材料内在磁学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平台。我期待着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掌握更深入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稀土永磁材料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性能表现。
评分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技术充满热情的普通读者,我最关心的是稀土永磁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这本书在这一块的内容,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一直想知道,为什么电动汽车的电机需要用到稀土永磁体,它们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以及稀土永磁体的性能对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和动力输出有什么影响。书中对这些应用的具体案例分析,让我对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我对于书中关于风力发电机中稀土永磁体设计的讨论也特别感兴趣,了解如何根据风能资源和发电机结构来选择和优化永磁体的性能。此外,书中还提到了稀土永磁体在消费电子产品、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我对这种材料的认知边界。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更多关于不同应用场景下,对稀土永磁材料性能的量化要求,以及相应的技术挑战和解决方案,这样我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项技术是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让我感到非常舒适。虽然它是一本专业性很强的著作,但作者在叙述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尽量用清晰、逻辑性强的语言来阐述复杂的概念。即使遇到一些专业名词,作者也会在后面给出相应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非本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特别欣赏书中那些图文并茂的部分,大量的图表、晶体结构示意图、性能曲线图等,不仅直观地展示了科学原理,也让阅读过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会反复咀嚼作者的一些表述,试图从中领悟更深层次的含义。这本书的编排也非常合理,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使得知识体系的构建更加系统化。我感觉作者在写作时,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接受程度,力求让知识的传递更加高效和有效。
评分我一直对材料的失效机理和防护措施感到好奇,尤其是在一些严苛的应用环境中,稀土永磁材料的稳定性和寿命至关重要。这本书中关于稀土永磁材料的腐蚀机制、热稳定性以及抗退磁性能的章节,给了我非常大的启发。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环境因素(如湿度、温度、化学介质)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各种防护涂层和处理方法。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内禀矫顽力”和“外禀矫顽力”的区分以及影响因素的论述印象深刻,这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面临的挑战。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改进来提高材料的长期可靠性的具体指导。同时,我也对那些关于稀土永磁材料在高温环境下性能衰减的机理以及如何减缓这种衰减的策略感兴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关于稀土永磁材料应用实践的宝典。
评分我一直在思考,任何一项材料的成功应用,都离不开其背后供应链的稳定和可持续性。这本书在探讨稀土永磁材料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稀土资源的开采、提炼以及相关的环境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对这些方面的内容有所涉及,比如稀土资源的分布情况、我国在稀土资源方面的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同时,我也对稀土永磁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技术非常感兴趣,了解如何从报废的产品中回收稀土元素,这不仅有助于缓解资源压力,也能减少环境污染。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稀土永磁材料整个生命周期管理方面的讨论,那将极大地提升这本书的价值。我希望作者能够在专业知识的讲解之外,也能够展现出对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这会让这本书更加具有人文关怀和现实意义。
评分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严谨而有序的学术氛围。我最开始被吸引的是关于稀土元素本身的介绍,了解它们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为什么它们会在永磁材料领域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这是理解后续内容的基础。作者在介绍不同稀土永磁材料体系时,比如钕铁硼、钐钴等,都非常细致地阐述了它们的成分、制备方法、晶体结构以及相应的磁学性能。特别是关于永磁体的磁畴结构和磁畴壁运动的理论讲解,让我对材料的磁化和退磁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对材料科学中的“相图”概念很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也提供了丰富的图示和详细的解释,帮助我理解不同成分组合下材料的稳定性和性能变化。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材料的织构控制,这对于提升永磁体的性能至关重要,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相关的先进技术和理论。我特别关注那些关于如何优化材料成分和制备工艺以获得更高矫顽力和更高剩磁的讨论,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永磁体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和能量密度。
评分我对于稀土永磁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充满了好奇,这本书的“上册”就已经触及到了不少令人振奋的前沿领域。我关注到了书中关于“第二代”和“第三代”稀土永磁材料的讨论,比如SmFeN基材料以及其他新型稀土永磁体的研究进展。这些新型材料的出现,预示着稀土永磁体在性能上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高温稳定性和更低的稀土含量。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些新材料的独特优势、制备挑战以及潜在的应用前景。此外,书中还可能涉及到稀土永磁体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高端领域的应用潜力,这些都让我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充满了期待。对于那些致力于稀土永磁材料研究的学者和工程师来说,这本书无疑是宝贵的参考资料,而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它则是一个了解未来科技脉搏的窗口。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有一种沉甸甸的期待感。封面设计简约大气,但却透着一股专业的气息,尤其是那个“稀土永磁材料”几个字,本身就充满了科技的神秘感和应用的广泛性。我一直在关注新能源领域的发展,而稀土永磁材料在这个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比如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等等,它们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这些材料。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材料的深入解析,比如它们的微观结构是如何决定的宏观磁性能,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有哪些特殊的要求和设计考量。这本书的“上册”字样,也预示着这是一部体系庞大的著作,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去了解稀土永磁材料的方方面面,包括它们的历史发展、制备工艺、性能表征,甚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我尤其对那些涉及最新研究成果的部分感到好奇,希望作者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帮助我理解这个领域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突破。作为一个对科技充满热情但又非专业出身的读者,我更希望书中能够用相对易懂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同时又不失严谨性,这样我才能更好地吸收其中的知识。
评分我在阅读过程中,惊喜地发现这本书在某些章节,甚至触及到了稀土永磁材料的磁弹性效应和磁致伸缩效应。我一直对材料在磁场作用下发生形变或者产生磁学响应的现象感到着迷。我希望能够从书中了解到,这些效应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在一些特殊的应用中是如何被利用的。比如,磁致伸缩材料在传感器、执行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果稀土永磁材料能够具备优异的这些效应,那么它的应用范围将更加广泛。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通过材料设计和工艺调控来优化这些磁弹性或磁致伸缩性能的讨论。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永磁体的静态磁性能,还深入探讨了其动态的、与外部场相互作用相关的特性,这让我对稀土永磁材料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