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系统 第三版+非线性控制 2本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

非线性系统 第三版+非线性控制 2本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非线性系统
  • 非线性控制
  • 控制理论
  • 系统分析
  • 控制应用
  • 数学模型
  • 工程控制
  • 自动控制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旷氏文豪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314520
商品编码:15152052418

具体描述

YL9134  9787121314520 9787111528883

非线性系统(第三版)

本书内容按照数学知识的由浅入深分成了四个部分。基本分析部分介绍了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反馈系统分析部分介绍了输入-输出稳定性、无源性和反馈系统的频域分析;现代分析部分介绍了现代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概念、扰动系统的稳定性、扰动理论和平均化以及奇异扰动理论;非线性反馈控制部分介绍了反馈控制的基本概念的反馈线性化,并给出了几种非线性设计工具,如滑模控制、李雅普诺夫再设计、反步法、基于无源的控制和高增益观测器等。全书已根据作者2011年2月所发勘误表进行了内容更正。
第1章 绪论
1.1 非线性模型和非线性现象
1.2 示例
1.2.1 单摆方程
1.2.2 隧道二极管电路
1.2.3 质量弹簧系统
1.2.4 负阻振荡器
1.2.5 人工神经网络
1.2.6 自适应控制
1.2.7 一般非线性问题
1.3 习题
第2章 二阶系统
2.1 线性系统的特性
2.2 多重平衡点
2.3 平衡点附近的特性
2.4 极限环
2.5 相图的数值构造
2.6 周期轨道的存在
2.7 分岔
2.8 习题
第3章 基本性质
3.1 存在性和*性
3.2 连续性与初始条件和参数的关系
3.3 解的可微性和灵敏度方程
3.4 比较原理
3.5 习题
第4章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
4.1 自治系统
4.2 不变原理
4.3 线性系统和线性化
4.4 比较函数
4.5 非自治系统
4.6 线性时变系统和线性化
4.7 逆定理
4.8 有界性和毕竟有界性
4.9 输入状态稳定性
4.10习题
第5章 输入输出稳定性
5.1 稳定性
5.2 状态模型的稳定性
5.3 2增益
5.4 反馈系统:小增益定理
5.5 习题
第6章 无源性
6.1 无记忆函数
6.2 状态模型
6.3 正实传递函数
6.4 2稳定性和李雅普诺夫稳定性
6.5 反馈系统:无源性定理
6.6 习题
第7章 反馈系统的频域分析
7.1 **稳定性
7.1.1 圆判据
7.1.2 Popov判据
7.2 描述函数法
7.3 习题
第8章 现代稳定性分析
8.1 中心流形定理
8.2 吸引区
8.3 类不变定理
8.4 周期解的稳定性
8.5 习题
第9章 扰动系统的稳定性
9.1 零扰动
9.2 非零扰动
9.3 比较法
9.4 无限区间上解的连续性
9.5 互联系统
9.6 慢变系统
9.7 习题
第10章 扰动理论和平均化
10.1 扰动法
10.2 无限区间上的扰动
10.3 自治系统的周期扰动
10.4 平均化法
10.5 弱非线性二阶振荡器
10.6 一般平均化法
10.7 习题
第11章 奇异扰动
11.1 标准奇异扰动模型
11.2 标准模型的时间尺度特性
11.3 无限区间上的奇异扰动
11.4 慢流形和快流形
11.5 稳定性分析
11.6 习题
第12章 反馈控制
12.1 控制概述
12.2 通过线性化实现稳定
12.3 积分控制
12.4 线性化积分控制
12.5 增益分配
12.6 习题
第13章 反馈线性化
13.1 引言
13.2 输入输出线性化
13.3 全状态线性化
13.4 状态反馈控制
13.4.1 稳定性
13.4.2 跟踪
13.5 习题
第14章 非线性设计工具
14.1 滑模控制
14.1.1 引例
14.1.2 稳定性
14.1.3 跟踪
14.1.4 积分控制调节
14.2 李雅普诺夫再设计
14.2.1 稳定性
14.2.2 非线性阻尼
14.3 反步设计法
14.4 基于无源的控制
14.5 高增益观测器
14.5.1 启发性例子
14.5.2 稳定性
14.5.3 通过积分控制的调节
14.6 习题
附录A 数学知识复习
附录B 压缩映射
附录C 证明
参考文献说明
参考文献
符号表
术语表

非线性控制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的本科生教材,可作为非线性控制课程初级教材,重点阐述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该书内容简洁,阐述清楚,主要内容包括:非线性模型、二维系统、平衡点的稳定性、时变扰动系统、输入—输出稳定性、反馈系统的稳定性、特殊形式的非线性系统、状态反馈镇定、状态反馈鲁棒镇定、非线性观测器、输出反馈镇定、跟踪与调节等。
出版者的话译者言前言第1章 引论11.1 非线性模型11.2 非线性现象61.3 全书概况71.4 练习8第2章 二维系统122.1 线性系统的定性性质132.2 平衡点附近的定性性质162.3 多重平衡点182.4 极限环202.5 绘制相图的数字化方法232.6 练习24第3章 平衡点的稳定性273.1 基本概念273.2 线性化313.3 Lyapunov方法333.4 不变性原理393.5 指数稳定性423.6 吸引域443.7 Lyapunov逆定理483.8 练习49第4章 时变系统和扰动系统534.1 时变系统534.2 扰动系统564.3 有界性与**有界性604.4 输入状态稳定性664.5 练习70第5章 无源性745.1 无记忆函数745.2 状态模型775.3 正实传递函数805.4 与稳定性的联系835.5 练习85第6章 输入输出稳定性886.1 稳定性886.2 状态模型的稳定性926.3 2增益966.4 练习100第7章 反馈系统的稳定性1037.1 无源性定理1037.2 小增益定理1107.3 **稳定性1137.4 练习122第8章 特殊形式的非线性系统1258.1 标准型1258.2 控制器型1318.3 观测器型1378.4 练习142第9章 状态反馈镇定1459.1 基本概念1459.2 线性化1469.3 反馈线性化1479.4 局部反馈线性化1529.5 反步法1559.6 基于无源性的控制1609.7 控制Lyapunov函数1649.8 练习167第10章 状态反馈鲁棒镇定17010.1 滑模控制17010.2 Lyapunov再设计方法18410.3 高增益反馈18910.4 练习191第11章 非线性观测器19411.1 局部观测器19511.2 扩展Kalman滤波器19611.3 全局观测器19911.4 高增益观测器20011.5 练习204第12章 输出反馈镇定20712.1 输出反馈线性化20712.2 基于无源性的控制20812.3 基于观测器的控制21012.4 高增益观测器和分离原理21212.5 *小相位系统的鲁棒稳定性21812.6 练习224第13章 跟踪与调节22613.1 跟踪控制22813.2 鲁棒跟踪控制22913.3 设定点间的转移23113.4 通过积分控制的鲁棒调节23413.5 输出反馈23713.6 练习239附录A 示例242附录B 数学知识概述257附录C 组合Lyapunov函数262附录D 证明267参考文献272符号表281索引283
《非线性系统(第三版)》与《非线性控制》—— 理论精深,应用广泛的控制工程经典 在现代工程领域,对复杂动态系统的理解与控制能力至关重要。而“非线性”正是这些系统最普遍、也最具挑战性的特征。从航空航天、机器人技术到生物医学、经济模型,乃至日常的电力系统、交通网络,无不充斥着非线性的规律。精准地分析这些系统的行为,设计出稳定可靠且性能优越的控制器,是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核心课题。《非线性系统(第三版)》与《非线性控制》这两部姊妹篇,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诞生的经典著作,它们不仅系统地阐述了非线性系统的理论基础,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应用这些理论,引领读者穿越复杂的非线性世界,掌握控制的精髓。 《非线性系统(第三版)》: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石 《非线性系统(第三版)》作为一本详尽阐述非线性系统分析理论的权威教材,其核心价值在于它构建了一个严谨而完整的数学框架,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本质。本书第三版在继承前两版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更新和扩充,使其更贴近当前研究的前沿和实际应用的需求。 本书的开篇,往往会从非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入手,区分线性与非线性系统的根本区别,并介绍描述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例如常微分方程组、偏微分方程组以及更一般的动态系统表示。这部分内容严谨而基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下来,本书会系统地介绍分析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各种方法。这可能是本书最为核心和精彩的部分之一。不同于线性系统只有全局渐近稳定性的概念,非线性系统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稳定性特征,如局部稳定性、全局稳定性、渐近稳定性、李雅普诺夫稳定性、指数稳定性等。本书会详细讲解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这是分析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最强大、最通用的工具。读者将学习如何构造李雅普诺夫函数,并利用它来判断系统的稳定性,包括静平衡点的稳定性以及整个相空间的稳定性。李雅普诺夫直接法和间接法的深入剖析,将使读者能够独立分析各种复杂非线性系统的稳定性。 除了李雅普诺夫方法,本书还会介绍其他重要的分析工具,例如相平面分析法,尤其适用于二维自治非线性系统。通过绘制相轨迹,分析奇点(平衡点)的类型(如节点、鞍点、中心、焦点)及其稳定性,可以直观地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对于更高维度的系统,本书会介绍线性化方法,通过在平衡点附近将非线性系统近似为线性系统,来分析平衡点的局部稳定性。虽然线性化方法有其局限性,但它是理解系统在局部行为的重要手段。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非线性系统的极限环问题。极限环是孤立的周期性轨迹,在许多实际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振荡器、自激系统等。本书会介绍如何分析极限环的存在性、唯一性以及稳定性,并介绍诸如庞加莱-Bendixson定理等分析工具,以及一些近似方法来求取极限环的形态。 此外,对于涉及参数变化或外界扰动的非线性系统,本书会探讨鲁棒性分析。在实际工程中,系统参数总会存在不确定性,外部环境也常常伴随扰动,因此分析系统的鲁棒性,即系统在这些不确定性和扰动下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本书会介绍一些方法来评估和提高系统的鲁棒性。 在非线性系统分析的理论层面,本书还会触及一些更为前沿和深入的议题,例如分岔理论。分岔是指当系统参数连续变化时,系统的定性行为(如平衡点的数量、稳定性、极限环的存在性等)发生突变。理解分岔现象有助于理解系统从简单状态向复杂状态的演变,以及混沌现象的产生。 总而言之,《非线性系统(第三版)》是一本集理论之大成、论述严谨、逻辑清晰的著作。它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分析非线性系统动态行为的强大数学工具,更培养了读者深刻的洞察力,使其能够理解和预测非线性系统在各种条件下的表现。 《非线性控制》:理论的延伸与工程的实践 如果说《非线性系统(第三版)》是为读者搭建了理解非线性世界的理论骨架,那么《非线性控制》则是在此基础上,注入了工程实践的血肉,指导读者如何利用这些理论来设计出能够有效控制非线性系统的控制器。本书专注于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实际可行的控制策略。 《非线性控制》通常会从非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出发,例如描述输入-输出关系的输入-输出模型(如Volterra级数、Hammerstein模型、Wiener模型等),以及状态空间描述。在此基础上,本书会系统地介绍各种非线性控制方法。 一种重要的控制策略是反馈线性化。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巧妙的非线性状态反馈和坐标变换,将原本非线性的系统转化为等价的线性系统,然后应用成熟的线性控制理论来设计控制器。本书会详细讲解状态反馈线性化和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并分析其适用条件和局限性。 另一种关键的控制方法是滑模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 SMC)。滑模控制以其对模型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的鲁棒性而闻名。本书会深入讲解滑模面的设计、滑模动态的分析,以及如何克服“抖振”(chattering)现象,这是滑模控制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主要挑战。滑模控制在许多领域,如机器人、航空航天、电力系统等都有广泛应用。 自适应控制也是非线性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当系统参数未知或随时间变化时,传统的固定控制器将无法保证良好的性能。自适应控制通过在线估计系统参数或直接调整控制器参数来适应系统变化。本书会介绍各种自适应控制策略,如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MRAC)和自回归自适应控制(ARAC)等。 对于具有特殊结构的非线性系统,例如分布式参数系统或时滞系统,本书也会介绍相应的控制方法。这些系统在许多工程应用中非常常见,如管道网络、长输管线、化学反应器等。 此外,《非线性控制》还会深入探讨最优控制和预测控制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最优控制旨在寻找最优的控制策略以最小化某个性能指标,而模型预测控制(MPC)则利用系统的模型来预测未来的输出,并基于此优化当前的控制输入。 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大量的工程实例。通过分析真实的工业控制问题,例如无人机姿态控制、电机速度控制、化工过程控制等,读者可以直观地理解非线性控制理论如何在实际中得到应用,并学习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工程设计。这些实例不仅能够加深理论的理解,更能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非线性系统(第三版)》与《非线性控制》这两部著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前者提供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工具,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非线性系统的内在动力学;后者则在此基础上,指引读者如何设计出有效的控制策略,实现对这些系统的精准驾驭。《非线性系统(第三版)》是理解“为什么”和“是什么”的基石,而《非线性控制》则是掌握“怎么做”的关键。 对于希望在控制工程领域深造的研究者和工程师而言,这两本书是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它们不仅能帮助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培养解决复杂非线性控制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不断发展的工程技术领域中脱颖而出。它们所涵盖的理论和方法,将为读者应对未来更多、更具挑战性的非线性系统控制问题提供坚实的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对复杂系统充满好奇的学生,偶然间发现了这套关于非线性系统的书籍。我被书中“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这个主题深深吸引。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分析的章节,尤其是如何理解和描述非线性系统行为的多样性。我非常想了解书中关于吸引子(attractors)、分岔(bifurcations)和混沌(chaos)的理论,以及如何使用数学工具来识别和分析这些现象。例如,我希望能理解分岔图是如何揭示系统在参数变化时行为的剧烈改变,以及混沌系统如何在看似随机的运动中隐藏着确定性的动力学规律。书中关于相空间(phase space)的讲解,以及如何通过绘制相轨迹来可视化系统的演化过程,也让我倍感期待。我还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分析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方法,比如Lyapunov稳定性理论,以及如何判断系统的长期行为,是收敛到某个固定点,还是呈现出周期性或混沌性的振荡。我对书中是否包含一些关于非线性系统模型建立的例子,以及如何从实际观测数据中提取模型参数也非常感兴趣。这套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复杂系统世界的大门,让我能够以更科学、更严谨的态度去探索和理解自然界和社会中那些看似混乱却又充满规律的现象。

评分

我是一名对跨学科知识融合充满热情的学生,一直试图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的联系。这套《非线性系统 第三版+非线性控制 2本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的书籍,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让我能够从数学、物理、工程等多个角度深入理解非线性系统。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将非线性系统理论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例如,我非常想了解在生物学领域,如何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来描述种群动态、疾病传播或神经元放电等现象;在经济学领域,如何利用非线性系统来分析市场波动、金融危机或经济增长等复杂过程;在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利用非线性模型来研究信息传播、意见形成或社会网络演化等问题。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跨学科的案例研究,展示非线性分析和控制方法如何在不同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这将极大地激发我的学习兴趣。我还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关于如何构建和分析多尺度、多耦合非线性系统的方法,因为现实世界中的许多复杂系统都具有这些特点。这套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角,让我能够看到非线性系统理论的强大生命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评分

我对混沌理论和复杂系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套《非线性系统 第三版+非线性控制 2本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的出现,无疑满足了我的好奇心。我最先吸引我的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分析中“混沌”的章节。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混沌现象的定义,以及它与确定性、不可预测性之间的微妙关系。书中对于诸如蝴蝶效应、奇异吸引子、分形等概念的解释,以及如何利用Lyapunov指数、熵等指标来量化混沌的程度,是我特别想要掌握的。我还对书中关于如何识别和控制混沌系统的讨论非常感兴趣,例如,如何通过参数调整或引入外部扰动来改变混沌系统的行为,甚至将其“驯服”为周期性或稳定的状态。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混沌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案例,比如天气预报、流体动力学、激光系统、以及生物节律等。此外,我还想了解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用于研究和分析混沌系统的数值仿真方法和可视化技术。这套书将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混沌世界的奥秘,并认识到其在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的普遍存在。

评分

作为一名从事自动化控制研究多年的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指导我解决实际非线性控制难题的经典著作。这套《非线性系统 第三版+非线性控制 2本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尤其关注的是非线性控制部分的具体技术和方法。这本书的书名就非常吸引人,它明确地指出了“控制应用”,这正是我最看重的方面。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诸如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主流的非线性控制策略。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这些控制方法的原理,掌握它们的设计步骤,并学习如何根据具体的非线性系统特性,选择最合适的控制策略。例如,对于那些存在不确定性、参数变化或者外部扰动的非线性系统,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我还特别想了解书中是否涉及一些先进的控制理论,如模型预测控制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或者机器人控制、航空航天控制等特定领域的非线性控制案例。书中丰富和深入的讲解,对于我开发更鲁棒、更高效的控制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对书中包含的各种仿真实例和实验数据也充满期待,希望能通过这些实际的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我的实际工程项目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师,我虽然主要接触的是离散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但对非线性系统的建模和仿真一直抱有极大的兴趣。这套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学习非线性控制理论的机会。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如何对非线性系统进行建模的章节。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不同类型的非线性模型,例如,如何用微分方程来描述连续时间非线性系统,以及如何将这些模型离散化以便在数字平台上进行仿真。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常用的非线性系统仿真工具或软件,例如MATLAB/Simulink,以及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构建和分析非线性系统模型,这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我对于书中关于状态估计的讨论也充满期待,特别是如何针对非线性系统设计状态观测器,例如扩展卡尔曼滤波器(EKF)或无迹卡尔曼滤波器(UKF),以便在只测量部分状态的情况下,估计系统的全部状态。此外,我还想了解书中是否会涵盖一些关于非线性系统模型简化或降阶的技术,这对于构建高效的仿真模型至关重要。这套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线性系统的核心概念,并将其应用到我的软件开发工作中。

评分

这套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内容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我是一名从事系统工程的学者,一直以来都对如何将非线性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抱有浓厚的兴趣。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关于非线性系统分析与控制之间如何联系的阐述。《非线性控制》部分,我最期待的是书中对于各种经典非线性控制方法的深入剖析,例如,我一直想深入理解反馈线性化技术,包括精确反馈线性化和近似反馈线性化,以及它们在解决非完整性、非最小相位等复杂问题时的优势和局限性。此外,对于滑模控制,我希望能够学习到不同类型滑模控制器的设计,例如二阶滑模、高阶滑模,以及如何处理抖振问题。我还对自适应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在非线性系统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先进的算法和具体的实现案例。我尤其关心书中是否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控制方法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跟踪精度以及抑制外部扰动。书中是否包含一些实际的工程应用案例,比如在机器人、航空航天、电力系统等领域的非线性控制问题,并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这将对我非常有价值。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理论框架,结合丰富的实例,帮助我将抽象的非线性控制理论转化为实际可行的工程解决方案。

评分

终于拿到了这套关于非线性系统和非线性控制的书,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首先,从封面和装帧设计上就能感受到出版方的用心,纸张的质感很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我一直对非线性系统领域非常感兴趣,但之前接触的资料大多比较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梳理。这套书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我主要关注的是其中对于非线性系统分析部分的阐述,特别是关于稳定性理论的介绍。我尤其想深入了解Lyapunov稳定性分析的各种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以及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动态系统。同时,书中对于相平面分析、极限环的研究,以及分岔理论的讲解,也极大地吸引了我。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非线性系统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掌握分析这些复杂行为的数学工具。例如,对于一些经典的非线性方程组,如Lotka-Volterra模型、Lorenz吸引子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分析过程和结果,并解释它们背后蕴含的物理或工程意义。此外,书中对于一些特殊类型非线性系统,如周期性系统、随机非线性系统的分析方法,也同样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希望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和启发。整套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它为我深入探索非线性世界的奥秘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刚入行的研究生,对非线性系统和控制领域充满了求知欲。这套书的引入,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最先被吸引的是《非线性系统的分析》这一部分,因为我深知理解系统的本质是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我非常想了解书中对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状态空间表示的详细阐述,以及如何通过相轨迹来揭示系统的演化规律。书中对于多稳态、周期振荡、混沌行为的分析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诸如Poincaré截面、Lyapunov指数等工具来刻画这些复杂现象,是我特别想要深入学习的。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清晰的数学推导和直观的图示,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同时,我也关注书中对于系统辨识的讨论,特别是如何从实验数据中辨识非线性系统的模型,以及如何处理辨识过程中的噪声和不确定性。对于一些经典的非线性系统模型,如Pendulum、Duffing振子、Van der Pol振子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分析步骤和结果,并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理解和模拟现实世界中的物理现象。我相信,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深入学习,我将能够建立起对非线性系统行为的深刻认识,为后续的控制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我是一名对数学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尤其痴迷于那些能够揭示事物深层规律的数学工具。这套《非线性系统 第三版+非线性控制 2本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的出现,正是我所期待的。我最感兴趣的是书中对于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数学分析的严谨阐述。我希望能够深入理解诸如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性、唯一性、连续性等基本性质,以及如何利用定性分析方法来研究非线性系统的行为。书中对于不动点、极限环、周期轨道等概念的数学定义和性质,以及如何通过相平面分析来识别和分类这些轨道,是我特别想要深入学习的。我还对书中关于同宿轨(homoclinic orbits)和异宿轨(heteroclinic orbits)的讨论非常感兴趣,因为我知道这些轨道在理解混沌现象的产生机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学习到一些关于非线性系统的数值计算方法,例如Runge-Kutta方法,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方法来模拟和可视化非线性系统的演化过程。这套书的理论深度和数学严谨性,将极大地满足我对数学分析的渴求,并为我深入理解非线性世界的奥秘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

评分

我是一名在工程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士,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着如何将先进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解决方案。这套《非线性系统 第三版+非线性控制 2本 非线性系统的分析和控制应用》的出现,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关于非线性控制应用的部分。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将各种非线性控制理论,如反馈线性化、滑模控制、模糊逻辑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应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例如,我特别想了解在机器人控制领域,如何利用这些非线性控制方法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精度和灵活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如何设计非线性控制器来保证飞行器的稳定性和操纵性;在电力系统领域,如何利用非线性控制技术来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详细介绍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选择合适的非线性控制方法,并进行详细的设计和仿真验证,这将对我非常有启发。我还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非线性系统鲁棒性分析和控制器综合的先进技术,以及如何处理系统中的不确定性和外部扰动。这套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将帮助我更好地将非线性控制理论应用于我的工程实践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