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瓷器的故乡,china(中国)这个词的来源就是瓷器。瓷器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美术欣赏价值。中国的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瓷器里的中国》一书分上中下三篇,图文并茂,全面展现我国古代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瓷器文化。(上篇)追根溯源话陶瓷,阐述中国瓷器的魅力及对日本和西方的影响。(中篇)瓷光魅影赏珍瓷,逐一介绍汝、官、哥、定、钧、黑、白、青花、五彩、斗彩、珐琅、粉彩、磁州、耀州、吉州等历朝历代惊世名瓷的诞生及各自所具有的风格特点,这一部分和历代宫廷用瓷结合,其中穿插相关历史故事,内容丰富有趣。(下篇)慧眼独具说鉴定,介绍瓷器收藏的门道、天价瓷和国宝瓷器。
刘小玲,一个热衷历史文化的专职写手,目前已撰稿多年。已出版人物传记四部,另有两本重头之作即将出版。其中一部为专门介绍中国古代各种传世国宝。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精彩绝伦的瓷器便是此书的重中之重。
序:中国的瓷器
上篇 追根溯源话陶瓷
第一章:当篝火燎红了黄泥
/古老的陶器/
第二章:一丝曙光照耀千年
/原始青瓷最初的样子/
第三章:窑火里烧出的奇迹
/真正的瓷器/
第四章:中国瓷器的魅力
/中国瓷器对日本及西方的影响/
中篇 瓷光魅影赏珍瓷
第一章:纵使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
/领略汝瓷之美/
第二章:只求一份悠然的风雅
/一睹官窑之风采/
第三章:有一种神秘,难以言说
/堪称旷世奇珍的哥窑/
第四章:千年前的神奇窑变
/入窑一色,出窑万彩/
第五章:夜空般深邃幽黑
/有关黑瓷的点点滴滴/
第六章:一抹纯白,令时光黯然
/白瓷之美独步天下/
第七章:蓝与白掀起的瓷海波澜
/元青花的故事/
第八章:九天霓虹化作人间五彩
/说说五彩那些事儿/
第九章:“斗”得满身芳姿
/令人叫绝的斗彩/
第十章:不发一言,却把繁华说尽
/宫廷独享珐琅彩/
第十一章:淡雅里透着柔和
/惹人怜爱的粉彩/
第十二章:可以闻到世俗的味道
/与磁州窑的亲密接触/
第十三章:心心念的橄榄绿
/品一品耀州窑/
第十四章:满身尽是烟火气
/吉州窑的雅与俗/
下篇 慧眼独具说鉴定
第一章 是真是假靠鉴定说话
/款识里面有学问/
/造型里的门道儿/
/纹饰知多少,假的真不了/
/看看胎釉更可靠/
第二章 一锤子拍下的天价瓷
/北宋定窑划花八棱大碗/
/“鬼谷下山”元青花大罐/
/甜白釉僧帽壶/
/乾隆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
/天价瓷母/
/成化皇帝的鸡缸杯/
/宣德青花鱼藻纹棱口洗/
/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
/嘉靖御制青花三阳开泰图仰钟式杯/
瓷器艺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历史文化载体,具有极高的美术欣赏价值。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瓷器是美学和生活的结合,是艺术和科学的产儿,自诞生之日起,便和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在长达几千年的时光洪流之中,中国各个时期的瓷器纷纷以其别具一格的独特风韵,最终汇聚成了熠熠生辉、博大精深的瓷器文化。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对于“中国审美哲学”的提炼与总结。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它很美”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这种美学是如何根植于道家和儒家思想之中的。例如,对留白的处理,如何体现了“虚实相生”的东方哲学观;对素雅釉色的推崇,又如何映射出文人士大夫对自然本真的回归。这种对深层文化内核的挖掘,使得这本书的理论高度远超一般的工艺介绍读物。它提供了一套工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具思辨性的眼光去看待博物馆里的藏品——不再只是看形状和颜色,而是去感受其背后承载的时代精神和文人情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这两个字的理解,又多了一层凝重而清澈的理解。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对传统工艺文化研究领域里,一本极具分量和前瞻性的力作。
评分这套书的排版和配图处理得极为用心,让我这个纯粹的视觉动物大呼过瘾。每一张高清的局部放大图,都清晰地展示了釉面在光线下微妙的折射变化,那种细如发丝的开片,或是微凸的堆彩,都仿佛触手可及。作者在论述不同窑口风格差异时,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手法,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比如将定窑的“泪痕”与汝窑的“香灰胎”并置讨论,高下立判,让人瞬间就能掌握两者在工艺上的关键分野。而且,作者没有止步于传统古董商的视角,她大胆地引入了材料科学和现代仿制技术的讨论,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整个主题变得立体而鲜活。它揭示了一个事实:每一件流传至今的古瓷器,都是一场与时间、火候和化学反应的漫长博弈。对于想要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制造业巅峰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且极具启发性的知识框架。
评分坦白说,起初我对这种“老学问”题材有点望而却步,担心全是晦涩的术语和难以理解的制程描述。但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其强烈的“人情味”。作者并未将那些精美的器皿塑造成高不可攀的艺术品,而是将它们还原为匠人汗水浇灌出的劳动成果。她花了大量篇幅去描绘那些隐没在历史尘烟中的工匠群像——烧窑人对炉火的敬畏,彩绘师对细节的偏执,以及他们如何默默对抗着自然的反复无常。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阅读体验变得非常温暖和亲近。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提到某次重大烧制事故,如何影响了一代匠人的技艺传承,这种带有挫败感和挣扎的故事,比一帆风顺的成功赞美更真实动人。它让我明白,我们今天欣赏的“完美”,背后是无数次“失败”的累积。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我从书中的描绘里仿佛能闻到那古老窑址散发出的泥土和火焰的气息。作者对早期制瓷工艺的细致入微的描述,让人深切体会到匠人精神的伟大。特别是关于釉料配方的探索,那些神秘的矿物如何在高炉的淬炼下,幻化出如梦似幻的色彩,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听一出关于“点石成金”的传奇故事。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器型演变的梳理,清晰地勾勒出了审美趣味的流变,从唐代的浑厚大气到宋代的内敛清雅,每一种线条的起伏、每一处器壁的弧度,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的文化密码。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天青色”的段落,那种难以言喻的朦胧美,被文字捕捉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想立刻奔赴故宫,亲眼去触摸那份温润与寂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实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材料、技术与人文哲思交织的深度探索。
评分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像是上了一堂高强度的艺术史速成课,但过程却丝毫没有枯燥感。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新颖,她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具体的器物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比如,她讲述某件标志性瓷器是如何在宫廷的权力更迭中扮演了外交角色,这种微观视角下的叙事张力,远比干巴巴的年代罗列要震撼得多。书中关于“青花”的章节尤其引人入胜,不仅仅是讲颜料的来源和烧制难度,更深入探讨了“蓝”这种色彩如何在东西方贸易中,成为了连接不同文明的符号。作者的文笔犀利而富有洞察力,她总能在最寻常的纹饰中,解读出隐藏的社会阶层信息和宗教寓意。读到后面,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对“美”的定义,因为书里展示的那些极致的工艺和材料运用,挑战了我对传统认知的边界。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全新的“阅读”中国艺术的方式。
评分正版书,印刷质量高,图文精美
评分是很不错
评分自从家里做好书架,在京东买书成了日常事务。各种各样的书都收入。
评分正版书,印刷质量高,图文精美
评分无聊买回来看下,说不定到时会有用到
评分无聊买回来看下,说不定到时会有用到
评分好书!十个字怎么能评价?
评分是很不错
评分好书!十个字怎么能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