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汉英对照)

红楼梦(汉英对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雪芹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红楼梦
  • 汉英对照
  • 名著
  • 文学
  • 小说
  • 古典小说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36636
商品编码:1550058075
出版时间:2014-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曹雪芹 著作 David Hawkes 等 译者 定  价:380 出 版 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06月01日 装  帧:平装 ISBN:9787544636636 《红楼梦壹:枉入红尘》
汉英对照版《红楼梦》序
汉英对照版《红楼梦》校勘说明
译者序
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三回 金陵城起复贾雨村 荣国府收养林黛玉
第四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五回 开生面梦演红楼梦 立新场情传幻境情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第七回 送宫花周瑞叹英莲 谈肄业秦钟结宝玉
第八回 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
第十回 金寡妇贪利权受辱 张太医论病细穷源
第十一回 庆寿辰宁府排家宴 见熙凤贾瑞起淫心
第十二回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
第十三回 秦可卿死封龙尉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第十四回 林如海捐馆扬州城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
第十五回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
第十六回 贾元春才选凤藻宫 秦鲸卿天逝黄泉路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曹雪芹、高鹗编著的《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主线,以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背景,描绘出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以及封建下新兴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萌动。结构宏大、情节委婉、细节精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声口毕现,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
本书是《红楼梦》的汉英对照本。
曹雪芹 著作 David Hawkes 等 译者 霍思(David Hawkes,1923年7月6日-2009年7月31日)是英国汉学家、翻译家。他于1945年至1947年期间在牛津大学学习中文,并自1948年至1951年期间成为国立北京大学(整并前之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他在1959年出任牛津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至1971年为止。自1973年至1983年期间,霍思为牛津大学万灵学院(All Souls College)的研究教授(Research Fellow),目前他为该学院的荣休教授。

闵福德(John Minford),英国汉学家、学者、文学翻译家,曾把中国古典名著,如《等     原来王夫人时常居坐宴息也不在这正室中,只在东边的三间耳房内。于是嬷嬷们引黛玉进东房门来: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毯,正面设着大红金线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两边设一对梅花式洋漆小几,左边几上摆着文王鼎,鼎旁匙箸香盒,右边几上摆着汝窑美人觚,里面插着时鲜花草;地下面西一溜四张大椅,都搭着银红撒花椅搭,底下四副脚踏;两边又有一对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备。其余陈设,不必细说。
    老嬷嬷让黛玉上炕坐,炕沿上却也有两个锦褥对设,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就东边椅上坐了。本房的丫鬟忙捧上茶来,黛玉一面吃了,打量这些丫鬟们妆饰衣裙、举止行动,果与别家不同。
    茶未吃了,只见一个穿红绫袄青绸掐牙背心的一个丫鬟走来笑道:“太太说:请林姑娘到那边坐罢。”老嬷等
《红楼梦(汉英对照)》以外的图书内容简介 书名:《史记》 作者: 司马迁 类别: 史学、纪传体通史 字数: 约 50 万字(本版包含详尽注释与现代汉语译文,总计约 150 万字) 装帧: 精装典藏版,配有古代地图复刻彩页与人物关系图谱 导言:信史之源,人文之鉴 《史记》,这部由西汉伟大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鸿篇巨制,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它更是一部跨越了数千年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它以其首创的纪传体体例,熔铸了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直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风云,为后世的史学、文学、哲学乃至社会伦理构建了无可替代的基石。《史记》不仅记录了兴衰更迭的政治事件,更深入刻画了无数英雄豪杰、贤人志士乃至布衣百姓的复杂人性与命运轨迹。 这部浩瀚的史书,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抱负,展现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的巨大精神韧性与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它以独特的叙事魅力,将冰冷的史实转化为生动的戏剧冲突,使得每一位阅读者都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与温度。 结构与体例:纪传体的开创性实践 《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卷,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这种开创性的纪传体结构,极大地丰富了历史叙事的维度: 一、 本纪(十二卷): 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的十二位最高统治者的世系和重大事迹。这些篇章是王朝兴衰的骨架,奠定了历史事件的宏观框架。例如《项羽本纪》,对楚汉争霸的描摹,其艺术感染力甚至超越了许多纯文学作品。 二、 表(八卷): 以图表形式系统梳理了历代王朝的世系、分封、婚嫁、重要官职的沿革,是理解复杂历史脉络的索引。它们如同一张张清晰的路线图,帮助读者梳理时间线上的繁复关系。 三、 书(十卷): 记载了典章制度的演变,涵盖了礼仪、律历、天文、经济、水利等多个领域。这部分展现了国家机器的运作逻辑与文明的进步阶梯,是研究古代社会制度的宝贵资料。例如《礼书》和《河渠书》,展示了古人对宇宙秩序与自然环境的深刻理解。 四、 世家(三十卷): 记录了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的诸侯、公卿、贵族(如周的功臣、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事迹。世家是连接本纪的枢纽,展现了权力中心周边的动态平衡与权力斗争的精微之处。 五、 列传(七十卷): 这是《史记》篇幅最大、人物最为丰富的部分,记录了各类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包括谋士、刺客、游侠、术士、商贾、讽谏之臣等社会各阶层。列传是《史记》最富有人情味和文学价值的部分,它突破了传统史书对帝王将相的单一关注,挖掘了隐藏在历史幕后的无数鲜活个体。 文学价值: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不仅是史学家,更是伟大的文学家。《史记》的语言简洁有力,叙事手法炉火纯青。他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细节的刻画来展现其性格的复杂性与命运的悲剧性。 人物塑造的立体感: 无论是义薄云天的聂政、快意恩仇的荆轲,还是矛盾重重的韩信、刚愎自用的项羽,司马迁笔下的人物绝非扁平的符号,而是充满了生命张力。他为人物立传,即是在解剖灵魂。 戏剧性的叙事张力: 许多篇章读来如同精彩的舞台剧,情节推进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例如“鸿门宴”的描写,将权谋、恐惧与机遇交织在一起,其紧张气氛至今仍令人屏息。 “太史公曰”的评论艺术: 篇末的“太史公曰”是司马迁情感与思想的集中体现。他借此抒发对历史人物的褒贬、对社会现象的感慨,这使得《史记》不仅是“记述者”,更是“评论者”和“思想家”,赋予了全书强烈的个人色彩与人文关怀。 本版特色与阅读价值 本典藏版《史记》致力于为当代读者提供最友好、最深入的阅读体验: 1. 详尽的注释体系: 针对古籍中晦涩的词汇、特有的官职制度、地名变迁以及典故出处,我们引入了清代至今最权威的史学大家的注释精华,进行整合与校订,确保文本的准确性。 2. 现代汉语译文对照: 鉴于文言文的阅读门槛,本版在核心史文的旁边提供了精准、流畅的现代汉语译文。译文力求忠实于原文的意境和语气,避免过度白话化,使读者可以随时对照,逐步提升古文理解能力。 3. 专题图谱与索引: 附赠珍贵的大型彩色地图,标明书中涉及的古代城池、战役发生地及疆域变化。同时,我们构建了详尽的人物关系索引,帮助读者梳理书中涉及的数千个人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尤其是在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诸侯关系网中,此索引尤为关键。 4. 文化背景导读: 每卷之始附有导读,简要介绍该卷涉及的历史背景、关键人物的社会地位及其思想流派,帮助读者更好地将《史记》置于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中去理解。 结语:照鉴古今的史学丰碑 《史记》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历史学的范畴,它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后世史书模仿的典范(“二十四史”无不奉为圭臬),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之一。阅读《史记》,我们不仅仅是在回顾历史的片段,更是在与司马迁这位伟大的灵魂进行对话,探究“人为何活,如何立世”的永恒命题。它教导我们审视权力的本质,理解人性的幽微,并以一种超脱的、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去面对当下的世界。这部不朽的巨著,是任何热爱中国文化、渴望了解历史深层逻辑的读者案头不可或缺的经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红楼梦(汉英对照)》的译本,老实说,刚拿到手时我还有些疑虑。毕竟,要将曹雪芹笔下那细腻入微、情景交融的文字,尤其是那些充满古典韵味的诗词曲赋,准确无误又传神地搬到英文世界,难度不亚于给月光披上一层看得见的纱衣。然而,深入阅读后,我发现编者在这方面付出了惊人的心血。最让我称赞的是,译者并没有采取那种一味求“信”而失了“达”的直译策略,尤其在处理那些富有文化特定性的词汇和场景时,他们似乎懂得如何找到英文读者可以理解的文化支点。比如,对“怡红公子”的称呼,他们是如何在保持其贵族气质的同时,避免显得过于生硬或晦涩?我注意到,译文在保持原文情感张力的同时,做到了在不同文化背景间架起一座可通行的桥梁。对于那些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的段落,双语对照的排版简直是救星。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参考答案”,更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理解翻译艺术的绝佳样本。每一次对英文的困惑,都能迅速回溯到中文原句,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远胜于查阅一本厚厚的词典。对于想深入研究中西文学差异的读者,这本书的价值更是难以估量。它让你在阅读古典美景的同时,也清晰地看到了语言转换过程中所产生的微妙的张力和选择。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惊喜之处,在于它让我重新体验到了一种“慢阅读”的乐趣,但这“慢”是建立在效率之上的“精读”。以往读纯中文版时,我总担心自己会错过一些文化符号的深层含义;读纯英文版时,又害怕自己遗漏了中文语境中独有的那种“言外之意”。而这本对照本则巧妙地消弭了这种焦虑。它鼓励你去对比、去揣摩、去探究。比如,对于那些充满暗示的判词和灯谜,当你读到英文译法时,会发现译者有时会选择更具象征意义的词汇,这反过来会促使你反思中文原词的象征边界。这种细致入微的比较,使得阅读体验变得立体而多维。它不再是单向的接受,而是一种双向的探索。我甚至开始期待能找到更多同类的汉英对照经典,因为这种并置的方式,不仅是对一部文学作品的翻译,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跨语言传达,其复杂性与成就感,是单语版本所无法比拟的。这本书无疑是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非母语学习者,以及希望加深自身理解的母语读者的上佳选择。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并非纯粹为了学习英语,更多的是想通过对照的形式,来更深刻地“校准”自己对中文原著的理解。我们从小读《红楼梦》,很多词句已经内化成了文化本能,但究竟“潇湘妃子”的“潇湘”二字,在英文语境下如何才能真正传达出那种清冷与哀愁的意境?通过对比译文,我发现自己对一些诗词的理解深度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举例来说,当描述晴雯撕扇那段场景时,英文译者选择的动词和形容词,有时比我原先的理解更为尖锐或更为轻盈,这迫使我重新审视原文中曹公的用词选择。这本对照读物简直成了一场深度解构阅读的实践课。它不再是一本简单的工具书,而是一个让你与原作者和译者进行三方对话的平台。对于那些打算用英文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学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套可以直接引用的、高质量的“语料库”。我甚至觉得,如果能把某些关键的英文翻译背下来,对于提升自己对古典意境的表达能力,也有着难以估量的助益。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典文学有情怀,但又深陷于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读者,我发现这本《红楼梦(汉英对照)》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使得这部鸿篇巨制变得“可消化”了。在时间碎片化的今天,我们很难保证能完整、安静地沉浸于一个纯中文阅读环境。双语对照的优势就在于,当我的注意力稍有分散时,英文部分可以作为一个“锚点”,帮助我快速跟上叙事节奏,而不必因为查阅生僻字词而彻底打断阅读的兴致。这种设计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却丝毫没有牺牲内容的“格调”。我尤其欣赏那些在处理长句和复杂的状语从句时的翻译技巧。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结构往往偏向于“堆叠”和“铺陈”,而英文更倾向于清晰的主谓宾结构,如何在保持中文原汁原味韵律的同时,让英文读者读起来不至于感到句子结构过于笨重,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本书给出的答案是令人信服的,它既照顾到了文本的源流,也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的接受度。

评分

初次捧读这套书,我被其装帧和纸张的质感所吸引,这显然不是那种匆匆忙忙赶出来的批量产品。但真正让人沉下心来细品的,还是其排版的巧妙设计。想象一下,在阅读宝玉初试云雨情那段略带羞涩又充满诗意的文字时,你不需要费力地翻页或在屏幕上切换,精巧的对照布局让你能够将目光的焦点自然地在两种语言间游走。这种无缝衔接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沉浸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那些涉及古代服饰、礼仪、园林建筑的专有名词,译者似乎做了详尽的脚注或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读者因文化隔阂而产生的阅读障碍。我过去阅读一些老旧的红楼梦译本时,总觉得人物的对话少了一层“人味”,显得过于书面化,但在这本汉英对照版中,我能明显感觉到译者努力去捕捉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人物的口吻差异——林黛玉的清高尖刻、薛宝钗的圆融得体,这些微妙的语态变化,即使在翻译中也依稀可见。这不仅仅是翻译文字,更像是翻译人物的“灵魂”和他们所处的那个“大观园宇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