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死体验研究之父的经典著作
本书作者采访了150名被临床判为“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详细记述且分析了他们所经历的“死后世界”,并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开启了之后数十年全世界科学家对于该现象的研究。因此,作者被纽约时报评为“濒死体验之父”,而本书则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
创下全球销量超过1300万册的惊人纪录
本书自1975年首次出版,即在美国社会各界引起轰动,很多人因此开始关注生命与死亡的Z极问题,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之后其不断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向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为25周年特别纪念版,增加了国内外几位知名科学家的推荐序以及21世纪濒死体验研究的进展综述,内容更加丰富。语言方面,也比之前的译本更加准确、生动和详尽。
穆迪的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布鲁斯.葛雷森 弗吉尼亚大学精神医学教授
《死后的世界》让我们回想起沉睡在我们心里的灵性。它给了我们许多灵性工具,让我们去理解自己的生命。这是一本永垂不朽的书。
——麦尔文.摩斯 华盛顿大学儿科学副教授 著名濒死体验研究者
穆迪博士在书中所述的研究将燃亮并确认我们两千年以来被告知的事实——死后仍然会有生命。
——伊丽莎白.罗伯斯库勒 濒死体验研究先驱,畅销书作家
本书开创出一个过去一直因事涉秘密而被科学界搁置一旁的研究大领域。
——黄荣村 台湾中国医药大学校长
这本书是在听叶曼女士讲西藏生死书里提到的,一直就很希望能有机会读,Z近才购进一本。挺让人觉得震撼的,很值得对于生死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读一读。
——DD用户
看过这个的视频,还没看过书,看过《人生之旅》、《前世今生1、2》也许这个也是一本不过的书。没有说是相信或者是不相信,人生总有自己的看法和认知。不必过于在意。
——DD用户
人死之后究竟去哪儿,相信很多人都感兴趣。一直有在关注“濒死体验”,查了下这本书原版评价,觉得不错,就下手了。初读感觉很真实。
——DD用户
这是一本探讨死亡与濒死体验的智慧之书。作者听到一位精神病学家讲述自己“死”而复生所经历的奇特事件,又在大学讲授柏拉图“灵魂不朽”专题时听很多学生讲起类似的故事,大感震惊,遂投入到对该现象的研究中。在本书中,作者直接或间接采访了150名有上述经历者,总结出15个共同元素,首次提出了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NDE)的概念。另外,作者还将其与人类历史上对于死后世界的重要哲学论述加以比较,并列举心理学、自然科学对该现象的解释,逻辑清晰,说理翔实,大大增加了本书的科学性与哲学内涵,引人深思。
本书一经推出,即引起轰动,并开启了全世界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热潮。虽然刚开始很多医学界人士对其冷嘲热讽,但现在科学已经站在了穆迪博士这一边。三十多年过去了,本书仍然不断再版,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全球销售数千万册,实为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全书文字生动优美而富有哲理,读后不但能让大家对死亡重新思考,也更加珍惜现有的生命。
雷蒙德.穆迪(Raymond A.Moody)
弗吉尼亚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后因对医学和科学的浓厚兴趣,继续到医学院学习并教授医疗哲学,并取得西乔治亚学院心理学博士学位,曾担任乔治亚州医学鉴识精神病学家,先后任教于西乔治亚学院、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等高校,首次提出“濒死体验”的概念,被《纽约时报》誉为“濒死体验之父”,并因其在该领域的卓越贡献,于1988年在丹麦获颁“世界人道主义奖”。如今,他仍在不遗余力地继续其事业,出版相关书籍十几本,在全球销售几千万册。并积极在各地举办相关讲座,普及濒死体验的知识。
译者简介
林宏涛,中国台湾大学哲学系硕士,德国弗莱堡大学博士。译著有:《铃木大拙禅学入门》《启蒙的辩证》《精英的反叛》《诠释之冲动》《体会死亡》《美学理论》《爱在流行》《神在人间》《众生的导师:佛陀》《南十字星风筝线》《神话学辞典》《与改变对话》等。
序一 濒死体验的经典之作 黄荣村
序二 一窥死亡的些许样貌 陈锡琦
序三 以融合科学和哲学的观点来阐述死后的世界 曾焕堂
序四 濒死体验的珍贵启示 赵翠慧
英文纪念版序 死亡是个复杂得多的东西 麦尔文·摩斯
英文初版序 一位正直诚实的研究者所写的书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导论
第Y章 死亡的现象
第二章 死亡经验
无以名状
听到消息
平和与宁静的感觉
声响
黑暗的隧道
脱离身体
和别人相遇
光的存有者
回顾一生
边界或界线
回程
告诉别人
对生活的影响
对死亡改观
佐证
第三章 以古喻今
《圣jing》
柏拉图
《西藏度亡经》(《中有闻教得度密法》)
伊曼纽·斯威登堡
第四章 答客问
第五章 诸家解释
超自然的解释
自然科学的解释
心理学的解释
第六章 感言
后记 二十一世纪的濒死体验 雷蒙德.穆迪
致谢
出版后记
第Y章 死亡的现象
死亡是什么?自有人类以来,我们始终在问自己这个问题。过去几年,我也一直有机会在广大观众面前提出该问题。我所面对的人们来自各处,从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到教会、电视观众、社团乃至医疗协会。基于这些公开场合的经验,我可以说,这个主题总是让人百感交集,无论是有着什么情绪类型或有过什么样的生命历程的人。 尽管死亡是我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却不知从何谈起。原因至少有两个。 其一是心理和文化因素。死亡是个禁忌话题,或许我们只是下意识地觉得和死亡有任何接触,即使是间接的,都会想到自己终究要死,从而感觉死亡近在咫尺。例如说,大部分的医学系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第Y次踏进解剖实验室时,即便只是和死亡远距离地相遇,也会觉得非常不安。就我而言,会有如此反应的原因现在看来简而易见。回想起来,问题不完全在于我所看到的那具尸体当然,它也的确让我很不自在,而在于我在解剖台上看到的是自己死亡的象征。就算只是潜意识,我心里也难免会浮现一个念头:“我也会有那一天的。” 同样的,在心理层面上,人们也将谈论死亡视为间接地接触它。许多人会觉得,谈到死亡无异于在心里召唤它、让死亡现前,并且不得不面对自己难逃一死的事实。于是,为了免于心理的创伤,我们决定尽可能地避开该话题。 难以启齿去谈论死亡的第二个原因则复杂许多,因为它植根于语言的本质。人类语言里的语词大多指涉我们经由身体感官经验到的东西,而死亡却是大多数人意识经验之外的东西,因为几乎没有人见识过它。 如果我们真的要谈论死亡,就必须撇开社会禁忌,以及因不曾经历过死亡而带来的根深蒂固的语言学困难。Z终我们总是选择以委婉的类比去谈论它:将死亡类比成生活经验中比较愉快或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事。 Z常见的类比,应该是死亡和沉睡的比较。我们告诉自己,死亡就像是睡着一样。这个语言意象经常出现在日常的思考和语言中,以及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文学里。 即使在古希腊时代,这种类比也相当普遍。例如在《伊利亚特》中,荷马将沉睡称为“死亡的姐妹”。在柏拉图的对话录《辩护篇》中,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团判处死刑时,说了以下的话:
(如果说,死亡只是无梦的睡眠)那真是美妙的收获了。如果要一个人找一个无梦、沉睡的夜晚,和一生中其他的日日夜夜做个比较,要他仔细想想,一生中有多少个日子比那个夜晚更幸福的,我想……任何人都会发现那样的日子屈指可数。如果死亡真的就像那样,我会觉得那真的是一种收获,因为如果你如此去看,整个时间也不过是一个夜晚而已。
……
坦白地说,当我翻开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本能的怀疑态度,毕竟“濒死体验”这个话题,在流行文化中早就被过度消费和异化了。然而,作者展现出的研究态度,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他似乎从一开始就设定了一个极高的门槛:任何模糊不清、难以证实的描述都会被筛选掉,他追求的是那些在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却呈现出惊人共谋(Corroboration)的细节。这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般的坚持,让这部作品脱离了“通灵”的范畴,进入了严肃的心理学和现象学研究领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那些返回后个体生活产生的持久性变化的记录——对物质的淡泊、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以及对“小我”的超越感。这些变化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根深蒂固的性格重塑,这种“从彼岸带来的礼物”的探讨,远比对隧道光芒的描绘来得更具社会意义和哲学深度。它探讨的是,一次极端的“认知冲击”如何能有效“重启”一个人的价值观系统。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叙事手法极其高明,它避免了陷入哲学思辨的泥潭,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坚实的路径——聚焦于个体的、主观的第一人称叙述。这使得整本书的基调异常沉稳,没有丝毫煽情或夸张的倾向,反而带有一种近乎枯燥的严谨性。每一段经历的呈现,都像是一块未经打磨的矿石,带着它原始的纹理和温度。比如,有些人提到在“生命回顾”中,他们体验到的不是简单的画面重放,而是真切地“感受”到了自己行为对他人造成的痛苦或喜悦,这种共情深度的瞬间强化,是任何理性论述都难以企及的。这种基于体验的伦理重建,才是这部作品最深远的价值所在。它不是在论证“死后有永生”,而是在探讨:如果死亡体验是真实的,那么它将如何重塑我们此刻的生存方式? 这种对当下生活的反向修正力,才是它在无数次重读后依然能够散发出光芒的关键。我个人认为,对于那些心存恐惧或对生命意义感到迷茫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是一种冷静的、基于证据的慰藉,而不是空洞的希望。
评分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被那种近乎透明的、对生命本质的冷静观察所吸引。它不像某些探讨来世的著作那样充满宗教色彩的宏大叙事或故弄玄虚的神秘主义,反而更像是一份极为细致的田野调查报告,或者说,是一系列经过严格筛选和交叉验证的证词汇编。作者似乎以一种近乎临床医生的姿态,记录着那些从“门槛”边沿回返的人们所描述的景象。最令人震撼的,并非那些光怪陆离的叙述,而是其中反复出现的、惊人的一致性。那些对“隧道尽头的光亮”的描述,对“回顾一生”的体验,以及那种压倒一切的“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感”,构成了核心的共鸣点。这种共鸣,超越了文化和信仰的差异,直指人类经验中最深层的、关于“存在”的共同密码。它迫使读者不得不重新审视“死亡”这个我们习惯性回避的概念,将其从一个终点,转化成一个可能只是“状态转换”的参照点。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将那些文字转化为自身的感受,那种体验无疑是颠覆性的。它没有给出最终的答案,但它提供了一套极具说服力的“现场目击报告”,让原本虚无缥缈的彼岸,有了一丝可供触碰的轮廓。
评分这部经典之所以能够屹立不倒,恐怕正在于它巨大的“非定论性”。作者从未试图用这些报告来证明任何宗教的教义,也未曾给出一个武断的结论,例如“天堂就是如此模样”。恰恰相反,他呈现的,是一系列高度个人化、却又普遍共享的“过渡性经验”。这种克制,使得作品的公信力倍增。读者在阅读时,不会感到被强行灌输某种信仰,而更像是在参与一场严肃的、面向人类未来可能性的集体对话。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历过重大创伤或失去至亲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是肤浅的安慰剂,而是一种结构性的理解——即,痛苦的终结可能并非意味着彻底的虚无,而是一种形态的转化。它温柔地引导我们去思考:如果生命的故事并未在呼吸停止的那一刻戛然而止,那么我们今天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其意义将如何被无限期地拉伸和放大?这种宏大叙事的重量感,在极其私密的叙事细节中得到了完美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巧妙,它不是简单地堆砌故事,而是有意识地将那些零散的、碎片化的体验片段,编织成一个宏大的、令人信服的整体图景。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由无数个案构成的拼图前,每个小块都看似独立,但一旦按照作者的逻辑顺序排列,一个关于“意识边界”的全新地图便徐徐展开。特别是当涉及到那些濒临死亡的人如何清晰地“知道”或“看到”远在千里之外亲人的状况时,那种叙事张力是无与伦比的。它挑战了我们对空间、时间和感知局限性的传统理解。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死后世界”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意识潜能”的书,它暗示了我们当前对“清醒意识”的理解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每一次阅读,都会引发我对当前科学范式的深刻反思:我们究竟错过了什么?那些被我们视为“幻觉”的体验,是否只是通往更广阔现实的短暂窗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