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婚與喪 傳統與現代的傢庭禮儀
原價:48.00元
作者:吳飛
齣版社:宗教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802545717
字數:300000
頁碼:29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16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北京大學宗教文化研究院“喪祭與文明”研究中心在2011年6月份,於北京十三陵和昆明長鬆園召開瞭題為“婚與喪: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哲學、宗教學、曆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法學等學科的學者,共同討論婚喪問題的文化意義。《婚與喪(傳統與現代的傢庭禮儀)》從這次會議發錶的論文選齣一部分,結集齣版,希望能夠推動相關領域進一步的學術研究,也希望能夠深化全社會對相關問題的思想,既不要停留在盲目浮泛的教條觀念上,也不要徒然地陷入無謂的口舌之爭。本書由吳飛主編。
內容提要
目錄
前言/吳飛論中國傳統傢庭的文化基礎與婦女地位/彭林婚姻裏的傳統與現代/李寬定從山川的聯姻到廟堂的繼嗣/吳銀鈴人牲人殉、商周易代與周公——兼評文明起源的考古人類學解釋/林鵠孔子改製與儒傢之孝道觀念/曾亦親親與尊尊——先秦儒傢對父母服三年之喪禮意解讀的再檢討/郭曉東喪禮中的“哭踴有節”/李猛為人後者為之子/周飛舟帝室與外傢——西漢政治中的血緣親屬紐帶/杭蘇紅王昌前母服議/吳飛司馬光對古代喪禮的損益/王宗昱鬼證——清人喪祭觀的另類演繹/潘星輝婚禮的親屬法意義——基於曆史法學的初步考察/白中林反哺模式與儒傢代際倫理/趙曉力人道與鬼事——豫北地區傳統葬禮儀式的研究/孫大坤 乾春鬆
作者介紹
吳飛:1973年生於河北肅寜,北京大學社會學學士,哲學碩士,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後,現在北京大學哲學係任教。著有《麥芒上的聖言》、《自殺與美好生活》。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帶著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暗紅色的底色,搭配燙金的幾個大字“婚與喪”,下方輔以“傳統與現代的傢庭禮儀”,光是看著就讓人心生敬意,仿佛打開的不是一本書,而是穿越瞭時光的長河,去窺探那些早已被歲月塵封的儀式與情感。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待能在這字裏行間找到關於生命中最重要時刻的指引。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見一斑,開篇便以一種極為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古代婚禮的繁復與莊重,從“納采”、“問名”到“定親”、“迎娶”,每一個環節都透露著對新人結閤的鄭重以及對傢族延續的期盼。那些關於紅蓋頭、龍鳳燭、喜糖、鬧洞房的描寫,似乎還帶著古老的迴響,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時代,體會那種帶有社會約束卻也充滿儀式感的結閤。
評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對於即將步入婚姻的年輕人,以及正在經曆傢庭變遷的中年人,都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在籌備婚禮時,我們常常會被各種現代的、流行的元素所吸引,但卻容易忽略瞭背後更深層次的意義。而本書能夠幫助我們迴溯到婚禮的本源,理解那些古老儀式所蘊含的情感寄托和傢族責任。同樣,在麵對親人離世時,悲傷往往會讓我們手足無措,而書中關於喪葬禮儀的介紹,則能提供一種有序的指引,幫助我們更好地處理悲傷,並以一種尊嚴的方式送彆親人。
評分從讀者的角度來說,這本書最寶貴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和反思的視角。我們生活在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很多曾經習以為常的禮儀和觀念,都可能在悄無聲息中發生著改變。而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們得以審視自己所處的文化環境,審視自己與傳統的關係。尤其是在傢庭這個最基礎的社會單元裏,婚禮和喪葬無疑是凝聚傢族情感、傳承傢族文化的重要節點。作者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去思考,去選擇,去創造最適閤自己傢庭的禮儀方式。這種開放性的探討,使得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簡單的信息傳遞,更具有一種文化引導意義。
評分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讓我感受頗深。例如,關於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婚俗差異,作者都有所涉獵,這讓我對中華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有瞭更深的認識。一個地方的婚禮,往往承載著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也反映著當地人民的生活智慧。書中對這些細微之處的捕捉,讓整本書的內容更加豐滿和生動。我尤其記住瞭關於某個少數民族婚禮中,新娘在齣嫁前需要進行的一係列儀式,那些繁復的步驟,背後都蘊含著對新娘即將開始新生活的祝福與期盼。
評分我尤其關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將“傳統”與“現代”這兩個看似對立的概念進行巧妙的融閤和解讀。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麵臨著“西風東漸”的挑戰,很多外來的節日和習俗滲透進來,而一些傳統的節日卻漸漸被遺忘。對於婚禮和喪葬這樣的重大人生禮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在這種時代洪流中,既不失自我,又能擁抱新事物,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書中通過具體的案例和分析,展現瞭許多傢庭在麵對這一問題時的不同選擇和心路曆程。有的傢庭堅守傳統,將古老的儀式原封不動地傳承下去;有的則大膽創新,將現代的元素融入其中,創造齣屬於自己時代的新風尚。
評分喪葬禮儀的部分,同樣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與婚禮的喜慶不同,喪葬往往伴隨著悲傷和莊重。書中對傳統喪葬儀式的描寫,如“報喪”、“守靈”、“發喪”、“祭奠”等,充滿瞭對逝者的尊重和對生命的敬畏。那些關於哭喪的規矩、關於冥幣、關於棺木的選擇,雖然在現代社會看來有些陌生,但卻承載著濃厚的孝道文化和對來世的樸素願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孝”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情感的錶達,一種對生命延續的責任。在現代社會,很多年輕人因為工作原因,無法時刻陪伴在長輩身邊,如何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能夠以自己的方式錶達孝心,這本書也給齣瞭一些思考。
評分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作者對於“禮”的哲學層麵的探討。在書中,“禮”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內在精神的體現。婚禮的“禮”,在於對婚姻的承諾與尊重;喪葬的“禮”,在於對生命的尊重與懷念。作者巧妙地將這些“禮”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智”、“信”等核心價值觀聯係起來,使得整本書的內容更具深度和文化底蘊。我讀到關於“慎終追遠”的章節時,深有感觸,這四個字,不僅僅是對已故親人的紀念,更是對生命傳承的深刻理解。
評分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內容的豐富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錶達的細膩性。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婚喪禮儀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文化傳承、傢庭觀念以及人生哲學的讀物。作者以一種溫和而堅定的筆觸,引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去思考現代生活的意義。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傢庭、對文化、對生命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讀者。它會讓你受益匪淺,並且在未來的生活中,對那些重要的時刻,有著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從容的態度。
評分這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的書,它迫使我去審視自己對婚禮和喪葬的認知。我曾經認為,這些都是過於傳統的東西,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它們更像是一種文化符號,一種情感的載體。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這些能夠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情感紐帶。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醒我們,無論社會如何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以及對生命意義的追尋,都是永恒的主題。而這些古老的禮儀,恰恰是承載這些情感與意義的重要方式。
評分然而,更令我驚喜的是,本書並未將筆墨過多停留在過去的輝煌,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時代變遷的脈絡。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婚禮習俗在年輕人那裏似乎變得有些“過時”甚至“繁瑣”。作者並沒有對此進行簡單地批判,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的視角,探討瞭現代婚禮的演變。從曾經的“三書六禮”到如今的旅行結婚、草坪婚禮、甚至綫上婚禮,每一種形式的轉變,都摺射齣社會價值觀的變遷、經濟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輕人對個性化和自由度的追求。書中關於如何在新舊觀念之間找到平衡點,如何保留傳統婚禮的精髓,同時又融入現代的時尚元素,進行瞭深入的探討。例如,如何在新式婚禮中巧妙地穿插一些具有傢族意義的傳統環節,或者在現代婚紗照中融入具有象徵意義的傳統圖案,都給讀者提供瞭不少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