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与丧 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

婚与丧 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飞 著
图书标签:
  • 家庭礼仪
  • 婚俗
  • 丧俗
  • 传统文化
  • 现代家庭
  • 民俗学
  • 社会学
  • 礼仪文化
  • 生命礼仪
  • 家庭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蛋蛋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ISBN:9787802545717
商品编码:155617401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婚与丧 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

原价:48.00元

作者:吴飞

出版社:宗教文化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8-01

ISBN:9787802545717

字数:300000

页码:29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丧祭与文明”研究中心在2011年6月份,于北京十三陵和昆明长松园召开了题为“婚与丧: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来自哲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讨论婚丧问题的文化意义。《婚与丧(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从这次会议发表的论文选出一部分,结集出版,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也希望能够深化全社会对相关问题的思想,既不要停留在盲目浮泛的教条观念上,也不要徒然地陷入无谓的口舌之争。本书由吴飞主编。

内容提要


目录


前言/吴飞论中国传统家庭的文化基础与妇女地位/彭林婚姻里的传统与现代/李宽定从山川的联姻到庙堂的继嗣/吴银铃人牲人殉、商周易代与周公——兼评文明起源的考古人类学解释/林鹄孔子改制与儒家之孝道观念/曾亦亲亲与尊尊——先秦儒家对父母服三年之丧礼意解读的再检讨/郭晓东丧礼中的“哭踊有节”/李猛为人后者为之子/周飞舟帝室与外家——西汉政治中的血缘亲属纽带/杭苏红王昌前母服议/吴飞司马光对古代丧礼的损益/王宗昱鬼证——清人丧祭观的另类演绎/潘星辉婚礼的亲属法意义——基于历史法学的初步考察/白中林反哺模式与儒家代际伦理/赵晓力人道与鬼事——豫北地区传统葬礼仪式的研究/孙大坤  干春松

作者介绍


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哲学硕士,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后,现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著有《麦芒上的圣言》、《自杀与美好生活》。

文摘


序言



《婚与丧: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 这本书并非一部探讨婚姻与丧葬习俗的百科全书,也不是关于家庭仪式演变的学术专著。它不深入剖析古代的婚丧规章制度,也不详细列举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定礼仪流程。读者在此书中找不到详尽的祭祀用品清单,也无从得知古代冥婚的详细历史渊源,更不会看到关于丧葬风水布局的学术论证。 相反,这本书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窥视在飞速发展的时代洪流中,那些扎根于我们文化基因深处的家庭仪式,如何巧妙地与现代生活节奏、价值观念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它不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也不盲目推崇所谓的“新式”礼仪,而是以一种温和的观察视角,捕捉那些在家庭成员的平凡生活中,那些细微而真挚的情感流露。 本书关注的,是那些在“婚”与“丧”这两个生命节点上,流淌在家庭脉络中的人情冷暖。 在“婚”的部分,它不去纠结于繁复的八字合婚、聘礼嫁妆的细枝末节。它更多地描绘的是,在筹备婚礼的过程中,父母既渴望遵循传统,又小心翼翼地融入年轻人对简约、个性化的追求时的那份微妙心态。它可以是你家母亲翻出尘封的嫁妆箱,在与女儿讨论如何布置新房时的絮絮叨叨;也可以是你家父亲,在儿子的婚礼上,那种混合着不舍与祝福的复杂眼神。书中会折射出,新一代年轻人如何在父母的期待与自身的独立思考之间,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婚礼仪式,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用更符合心意的方式,去开启人生的新篇章。它或许会提及,一次线上婚礼预定,是如何巧妙地结合了父母对“吉日”的重视;抑或是,一场温馨的家庭聚餐,如何替代了传统意义上的大操大办,却依然承载着长辈对新人最真挚的祝福。 在“丧”的部分,这本书并非要去解析具体的丧葬礼仪,例如封棺、祭拜的每一个步骤。它不会提供任何关于死亡的哲学探讨,也无意于深入研究不同宗教的丧葬观念。它所要呈现的,是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家庭成员之间那种无声的守候、共同的哀恸,以及在悲伤中相互扶持的力量。书中会描绘,远在外地的子女,如何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到最后一场告别仪式中,那种跨越时空的牵挂;也会捕捉,邻里之间,在不设灵堂的时代,送来的一碗热腾腾的面,或是默默的陪伴,所带来的慰藉。它或许会展现,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通过微信群,传递着最新的消息,组织着远方的亲友,共同承担一份责任;又或者,如何在选择骨灰海葬时,父母内心的挣扎与释然,他们既遵循了尊重逝者、回归自然的现代理念,也默默地将这份告别融入家庭的集体记忆。 这本书,试图捕捉的,是礼仪背后那份不变的人心。 它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给出指导手册。它更像是用散文的笔触,串联起一些零散的片段,一些关于家庭的温情瞬间。你或许会在书中读到,儿女们如何为年迈的父母,在网络上预定一次“云祭扫”,既表达了敬意,也减轻了身体不便的负担;又或者,你会看到,年轻人如何在婚礼策划中,巧妙地融入一些带有家族印记的元素,比如使用外婆亲手缝制的盖碗,或者播放着爷爷奶奶年轻时的照片。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都承载着家庭的情感传承,也展现着新旧观念的碰撞与融合。 它不宣扬某种特定的家庭价值观,也不试图去改变任何人的固有认知。它只是静静地诉说,在每一个平凡的家庭中,在“婚”与“丧”这两个人生重要关口,人们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表达爱、承担责任、传递思念,并维系着家族的情感纽带。它是一次对当下家庭礼仪的温和观察,一次对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的细致描摹。你将在这里,看到的是中国家庭在时代变迁中,那份独特的韧性与温情,以及他们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生命中的重要章节。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即将步入婚姻的年轻人,以及正在经历家庭变迁的中年人,都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在筹备婚礼时,我们常常会被各种现代的、流行的元素所吸引,但却容易忽略了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而本书能够帮助我们回溯到婚礼的本源,理解那些古老仪式所蕴含的情感寄托和家族责任。同样,在面对亲人离世时,悲伤往往会让我们手足无措,而书中关于丧葬礼仪的介绍,则能提供一种有序的指引,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悲伤,并以一种尊严的方式送别亲人。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暗红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几个大字“婚与丧”,下方辅以“传统与现代的家庭礼仪”,光是看着就让人心生敬意,仿佛打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穿越了时光的长河,去窥探那些早已被岁月尘封的仪式与情感。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期待能在这字里行间找到关于生命中最重要时刻的指引。作者的文字功底可见一斑,开篇便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古代婚礼的繁复与庄重,从“纳采”、“问名”到“定亲”、“迎娶”,每一个环节都透露着对新人结合的郑重以及对家族延续的期盼。那些关于红盖头、龙凤烛、喜糖、闹洞房的描写,似乎还带着古老的回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体会那种带有社会约束却也充满仪式感的结合。

评分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于“礼”的哲学层面的探讨。在书中,“礼”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精神的体现。婚礼的“礼”,在于对婚姻的承诺与尊重;丧葬的“礼”,在于对生命的尊重与怀念。作者巧妙地将这些“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使得整本书的内容更具深度和文化底蕴。我读到关于“慎终追远”的章节时,深有感触,这四个字,不仅仅是对已故亲人的纪念,更是对生命传承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的书,它迫使我去审视自己对婚礼和丧葬的认知。我曾经认为,这些都是过于传统的东西,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它们更像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情感的载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这些能够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感纽带。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以及对生命意义的追寻,都是永恒的主题。而这些古老的礼仪,恰恰是承载这些情感与意义的重要方式。

评分

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将“传统”与“现代”这两个看似对立的概念进行巧妙的融合和解读。在现代社会,我们常常面临着“西风东渐”的挑战,很多外来的节日和习俗渗透进来,而一些传统的节日却渐渐被遗忘。对于婚礼和丧葬这样的重大人生礼仪,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在这种时代洪流中,既不失自我,又能拥抱新事物,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书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分析,展现了许多家庭在面对这一问题时的不同选择和心路历程。有的家庭坚守传统,将古老的仪式原封不动地传承下去;有的则大胆创新,将现代的元素融入其中,创造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新风尚。

评分

然而,更令我惊喜的是,本书并未将笔墨过多停留在过去的辉煌,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时代变迁的脉络。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婚礼习俗在年轻人那里似乎变得有些“过时”甚至“繁琐”。作者并没有对此进行简单地批判,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婚礼的演变。从曾经的“三书六礼”到如今的旅行结婚、草坪婚礼、甚至线上婚礼,每一种形式的转变,都折射出社会价值观的变迁、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年轻人对个性化和自由度的追求。书中关于如何在新旧观念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保留传统婚礼的精髓,同时又融入现代的时尚元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如何在新式婚礼中巧妙地穿插一些具有家族意义的传统环节,或者在现代婚纱照中融入具有象征意义的传统图案,都给读者提供了不少启发。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表达的细腻性。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婚丧礼仪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承、家庭观念以及人生哲学的读物。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笔触,引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界限,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去思考现代生活的意义。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家庭、对文化、对生命抱有好奇心和探索欲的读者。它会让你受益匪浅,并且在未来的生活中,对那些重要的时刻,有着更深刻的理解和更从容的态度。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和反思的视角。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很多曾经习以为常的礼仪和观念,都可能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改变。而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所处的文化环境,审视自己与传统的关系。尤其是在家庭这个最基础的社会单元里,婚礼和丧葬无疑是凝聚家族情感、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节点。作者并没有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鼓励读者去思考,去选择,去创造最适合自己家庭的礼仪方式。这种开放性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简单的信息传递,更具有一种文化引导意义。

评分

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让我感受颇深。例如,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婚俗差异,作者都有所涉猎,这让我对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一个地方的婚礼,往往承载着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也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生活智慧。书中对这些细微之处的捕捉,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和生动。我尤其记住了关于某个少数民族婚礼中,新娘在出嫁前需要进行的一系列仪式,那些繁复的步骤,背后都蕴含着对新娘即将开始新生活的祝福与期盼。

评分

丧葬礼仪的部分,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婚礼的喜庆不同,丧葬往往伴随着悲伤和庄重。书中对传统丧葬仪式的描写,如“报丧”、“守灵”、“发丧”、“祭奠”等,充满了对逝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那些关于哭丧的规矩、关于冥币、关于棺木的选择,虽然在现代社会看来有些陌生,但却承载着浓厚的孝道文化和对来世的朴素愿望。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孝”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对生命延续的责任。在现代社会,很多年轻人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时刻陪伴在长辈身边,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依然能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孝心,这本书也给出了一些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