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鸟类学
定价:75.00元
作者:郑光美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303139477
字数:878000
页码:612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的编写着重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介绍,力求反映国内外鸟类科学的新进展以及与保护、利用有关的实践经验。全书分为4编,即鸟类的形态与功能,鸟类的起源、进化与分类,鸟类的生态生物学以及鸟类学212作方法。这个体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并重,注意对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也能从工作方法方面反映当前的进展和热点,这在已有的国外《鸟类学》教科书中尚未见到,是一个新的尝试。要达到上述目标有很大难度,不能仅靠参阅已有的教材,还必须大量查阅新文献,而且好是从事过有关领域研究.才能做到精选内容。此外,一本好的教科书应力求反映出我国鸟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让年轻读者知道我国鸟类学研究领域的现状,以便筹划未来,同时也让国外同行更好地了解中国。本书邀请的一些编写者侯连海、李福来、张晓爱、陆健健、毕宁等先生,都是长期从事有关领域研究的少数专家之一,由他们参加撰写,显然会提高教材的质量。其余的中、青年编写者大多曾是我的学生,他们长期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有些还到国外深造,青出于蓝。在写作中我们共同拟定编写大纲,稿成之后复经逐字逐句修改补充,后统定。斗转星移,多年之后作为同行一起工作、切磋学艺,倍感亲切。我想这也是加速人才成长的厂种途径。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抓人眼球,那种复古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字体,一下子就让人联想到厚重的知识和历史感。我本来是冲着它封面上的那种古典美学买的,心想这应该是一本能让我沉浸在精致排版和优美文字中的书。然而,当我翻开内页后,我的期待值瞬间跌落到了谷底。首先,纸张的质感就让人大失所望,那种廉价的、略带粗糙的触感,完全配不上它外表的“高定感”。更要命的是,内容上,我本来期待能读到一些关于自然观察、生态保护的深度思考,或者至少是充满诗意的散文。结果呢,里面充斥着大量我看不懂的专业术语,仿佛直接把某大学的教材内容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连一点润色的痕迹都没有。那些冗长的数据表格和生僻的拉丁文名称,像一堵堵高墙立在我面前,让我完全无法靠近。我试图去理解那些关于物种分类和基因测序的内容,但读完后脑子里只剩下嗡嗡作响的噪音,半点收获都没有。这本书与其说是给普通爱好者准备的,不如说是给专业研究人员准备的学术工具书,而且还是那种不太精良的工具书。我花了将近一个小时,只想找到一个可以让我喘口气、稍微放松一下的段落,结果徒劳无功。整个阅读体验,就像是硬生生地被拉进一个完全陌生的、冷冰冰的实验室,而不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森林。
评分我记得当时是在一个旧书市上淘到这本书的,光是那个“二手”的标签就带着一种奇妙的吸引力,让人觉得里面藏着前任读者的秘密和心血。我当时满心欢喜地以为,这本承载着岁月痕迹的书,内容一定包含了许多时代变迁下的观察心得,也许还能找到一些老一辈观鸟者留下的独特笔记或者批注。毕竟,一本被翻阅过的书,总该有点“人味”在里面吧?谁知道,当我拿到手时,除了书页边缘泛黄和封面有些许磨损外,里面干净得像刚出厂的新书一样,连一个被压平的折角都没有。这让我不禁怀疑,这本书是不是根本就没人认真读过?内容上,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种融入生活、充满生活智慧的描述,比如如何在城市公园里发现稀有鸟类,或者作者在某个偏远山区捕捉到的令人心碎或振奋的故事。但这本书给我的,是一种极其抽离的、实验室式的观察报告。它详尽地罗列了不同季节的迁徙路线图,但是没有任何对“为什么”或者“感受如何”的探讨。它的语言极其精确,精确到让人感到疏远。我甚至在想,作者是不是根本没有真正“看”过这些鸟,而是纯粹通过显微镜和计算机数据来构建他的世界。这种缺乏情感的描述,对于一个追求精神共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难以忍受的折磨。
评分我买这本书是为了给我的孩子找一本能激发他对自然兴趣的入门读物,我希望它能用生动的故事和精美的插图,将鸟类的奇妙世界展现给他看。我特意挑了一本看起来很“正经”的书,心想专业性强的书,内容总该比较可靠和严谨吧。结果,这本书简直是为“儿童”这个词语量身定制的反面教材。首先,插图方面,它几乎完全依赖于那种老式的、黑白线条的解剖图,线条是清晰,但缺乏色彩和生命力,对于一个需要视觉刺激的小朋友来说,这简直是催眠曲。更不用提那些密密麻麻的小字注释和脚注,读起来像是在进行某种严肃的法律文件审阅。我尝试着给他念其中关于“鸟喙角蛋白的微观结构”的部分,结果他不到五分钟就睡着了。我本想找一些关于鸟类如何筑巢的温馨描写,或者关于迁徙时父母如何教导幼鸟飞行的感人故事,但这本书里只有关于骨骼密度和新陈代谢率的枯燥论述。它彻底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激发好奇心和乐趣,而仅仅是无情地堆砌事实,并且是以一种最不友好的方式呈现出来。
评分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基于我对“鸟类学”这个主题本身的热爱,我一直痴迷于鸟类的飞行姿态和它们那不可思议的声带结构。我希望能读到一些关于空气动力学和鸟类声学之间复杂关系的有趣解读,最好是用那种能让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的比喻来阐释复杂的物理原理。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朴实,但“鸟类学”这个标题显得如此专业,让我对它内在的知识深度抱有极高的期望。遗憾的是,它在试图涵盖一切的过程中,反而什么都没讲好。它试图把生态学、分类学、行为学甚至遗传学的内容都塞进这薄薄的一册里,结果就是每一部分都浅尝辄止,缺乏深入的挖掘。比如,它提到了某种鸟类的求偶舞蹈,但只用了一段话匆匆带过,没有对那种舞蹈背后的文化意义或进化压力进行任何深入分析。这就好比你去一家米其林餐厅,点了一份套餐,结果每道菜都是一口大小,让你意犹未尽,却又根本没有吃饱。我需要的是一个向导,带我深入那片复杂的森林,而不是一个地图,上面只标注了主要的几条小径。这本书更像是那种被扫描进数据库的原始数据集合,缺乏提炼和升华。
评分坦白说,我是个坚定的实用主义者,我买书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或者快速获取特定信息。我当时需要快速查阅关于北美地区几种常见猛禽的繁殖习性差异,以便完成一个短期的项目报告。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清晰的索引和快速定位的导航系统,让我能迅速找到我需要的那一小块知识点,然后迅速离开。然而,这本书的目录结构设计得极其反直觉,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跳跃性非常大,你似乎必须按照作者设定的顺序,从头到尾读完前三章关于鸟类进化史的冗长论述,才能勉强找到关于猛禽的部分。而且,即使是找到了相关章节,它提供的也往往是概括性的结论,而非我需要的具体数据点。比如,我需要知道特定物种的平均孵化期,它给我的却是整个科的孵化期范围,并附带一长串参考文献列表,要求我自己去查找原始出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参考手册,不如说是一份“导读目录”,告诉你应该去哪里找真正的答案,但它本身却不愿意给出那个答案。这种设计极大地拖慢了我的工作效率,让我感觉自己像是被困在一个巨大的知识迷宫里,而这本书只是指明了迷宫入口,却不提供任何迷宫内的快速通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