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名称: 新思维英汉词典 |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 出版时间:2014-12-01 |
| 作者:本书编委会 | 译者: | 开本: 32开 |
| 定价: 98.00 | 页数:1192 | 印次: 1 |
| ISBN号:9787100108836 | 商品类型:图书 | 版次: 1 |
1. 收词超过31000条,核心词汇一网打尽。
2. 提供大量同、近义词,供读者辨析及选择使用。
3. 海量例句、用法说明,辨析易混淆词汇及其使用。
4. 兼收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词汇及用法,标注清晰。
《新思维新概念英汉词典》自从2012年出版以来,受到了广大职称英语学员的喜爱,帮助广大职称英语学员顺利通过了考试,词汇选项试题的命中率达到了95%,阅读理解词汇题的命中率达到了90%,完形填空固定搭配的命中率达到了95%,阅读判断、阅读理解、概括大意与完成句子、补全短文的同意替换的命中率达到了100%。2015年,该词典更名《新思维英汉词典》,重版盛装而来。我来了,你在哪里?
这本书的收录范围和深度,坦白说,与市面上其他主流的词典相比,显得有些保守和过时了。我主要关注的是一些科技前沿和新兴文化领域的词汇,结果发现很多我经常接触的术语,要么干脆没有收录,要么给出的解释停留在好几年前的版本,非常不与时俱进。例如,在描述某些复杂的编程概念时,它提供的例句和语境都显得非常生硬和脱离实际应用场景,更像是教科书式的翻译,而不是真正活跃在工作环境中的用法。我试着查找了一些近两年才流行起来的网络俚语和跨文化交流中的新表达,结果是徒劳无功。这让我开始怀疑,编辑团队在更新词库方面是否投入了足够的资源和精力。一本好的工具书,理应是与时俱进的,它需要像一个活的语言载体那样不断吸收新的血液。现在这本,更像是一个被封存起来的标本,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但在应对日常和专业阅读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让人感到知识库的“保质期”已经到了。我期望的“新思维”,似乎只停留在书名上了,内容本身却显得有些陈旧。
评分让我特别头疼的是它的检索系统和索引功能,简直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如果单纯依靠书本目录去查找,那无疑是一种折磨,因为索引的编排逻辑非常不直观,很多相关的衍生词汇和词组被分散在完全不相关的字母区域下,需要反复翻阅才能找到。我试着使用书后的‘反向索引’(如果它有的话),但发现查找效率比我直接凭记忆去猜测词条位置还要低得多。对于一本动辄几十万词条的大部头来说,一个高效的查找机制是生存的根本,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严重失分。我不得不承认,相比那些设计精良的电子词典或者在线资源,这本书在工具性上完全处于下风。当你急需一个词的准确含义时,你不想花五分钟去跟一本工具书“搏斗”,你只需要在五秒钟内得到答案。这种设计上的缺陷,极大地降低了它作为日常参考工具的实用价值,让我不禁想,如果它是一个电子版本,它的搜索功能会是多么的令人绝望啊。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灾难,我花了足足一个小时才勉强适应它的逻辑结构。首先,字体选择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一会儿是宋体,一会儿又跳到微软雅黑,而且字号忽大忽小,仿佛是不同人随意拼凑在一起的。更别提那些生硬的边框和背景色块,阅读起来非常费神,眼睛总是在寻找下一个焦点,疲劳感来得特别快。我原本期望能有一个清晰、现代的学习界面,结果拿到手却像是翻阅一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印刷品,那种老旧的印刷风格和粗糙的纸张质感,实在不符合现在读者的阅读习惯。而且,很多词条的解释部分,段落间距混乱不堪,有时候挤在一起,有时候又空出大片的空白,让人感觉设计者根本没有遵循任何基本的排版规范。我尝试着在不同光线下阅读,发现那反光也极其严重,想做笔记都找不到合适的地方下笔,简直是对用户体验的公然挑战。我希望未来的版本能请一个专业的排版设计师来好好梳理一下视觉呈现,否则,即使内容再好,这种糟糕的外观也会劝退大量潜在用户。我购买它主要是看重其内容的深度,但目前来看,光是“看”这个过程,就已经成了一种煎熬。
评分从装帧的耐用性来看,这本书也明显没有考虑到高频使用者的需求。我只是偶尔查阅几次,书脊就已经开始出现轻微的松动迹象,而且那种覆膜工艺非常容易留下指纹和油渍,稍微不小心,书页的边缘就开始卷曲,看起来很快就会变得破旧不堪。这本词典的厚度和分量,本应意味着它是一本可以陪伴我度过数年学习生涯的“常青树”,但目前的物理质量却暗示着它可能撑不过一年的高强度翻阅。购买一本工具书,人们期待的是它的长久陪伴和可靠性,而不是一个易碎的“展品”。相比于那些采用锁线装订、使用耐磨纸张的竞争对手,这本书在制作成本上的节省显而易见,但这却牺牲了作为一本工具书最基本的物理生命力。我需要的是一本可以被我随意丢在书包里,可以被我摊开在任何桌面上,而不必小心翼翼地伺候的工具,目前的状况,让我不得不对它的整体价值评估大打折扣。
评分这本书的例句和用法示范部分,暴露出了严重的“翻译腔”问题。很多英语句子的结构,读起来非常别扭,明显是硬生生地把中文的思维逻辑套在了英文的词汇之上,使得句子本身就不够自然流畅,更别提用来学习地道的表达方式了。我对比了一些我熟悉的母语者常说的话,发现书中的例句显得过于书面化、过于刻板,缺乏生活气息和语境的灵活性。例如,在解释一个动词时,给出的所有例句都像是从政府公文里摘抄出来的,毫无生气。对于一个语言学习者来说,模仿真实的语境至关重要,而这本书提供的榜样似乎是“错误”的或者至少是“僵化”的。我希望看到的,是能够体现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交际场合的真实语料,而不是这种被“净化”得面目全非的示范句。这让我对这本书所倡导的“新思维”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如果连最基本的表达都如此僵硬,那它如何引导我们走向更灵活的思维方式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