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冯其庸先生的《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是将清代评批《红楼梦》的很主要的八家辑录在一起。原无成书,是各自散见的八家,有的自成一书,有的只有评文,不附原文。现经冯其庸先生汇集,整理核校,将各家评语分别归入所批原著的句、段、回,疏理到正文之下,属于回后评的则置于各回之末,属于眉评的则仍列于眉端。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冯其庸 辑校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48年毕业于无锡国专。 1949年5月在苏南行署工作。1950年任教于无锡市靠前女中。1954年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1980年、1981-1982年,两度赴美在斯坦福、哈佛、耶鲁、柏克莱等大学讲学。获富布赖特基金会荣誉学术证状。 1984年12月由、外交部、文化部派往苏联鉴定列宁格勒藏本《石头记》,达成两国联合出书协议。后又历访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作学术讲演,均获高度评价。1986年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1996年应邀访问德国、法国,并在柏林和巴黎考察两国所藏敦煌、吐鲁等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对于没有一定文化积累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大量的典故、隐喻和精妙的文字游戏,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摩和考证。但我个人认为,正是这种“难啃”,才使得它的价值愈发凸显。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耐心和沉下心来慢慢消化的醇厚佳酿。每一次攻克一个难点,都会带来巨大的成就感,这种“得来不易”的理解,让书中的每一个智慧结晶都显得格外珍贵和令人难忘。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我被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广博性深深吸引住了。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阅读材料,更像是一扇通往深邃思想世界的窗口。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对于人性的洞察可谓入木三分,每一个场景、每一段对话都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我常常读到某些段落,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仿佛每一次重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感悟。它挑战了我的固有认知,引导我去思考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复杂议题,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精神上的滋养,是阅读的最高享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叙事的张力与情感的穿透力。故事线索虽然繁复交错,但作者的掌控力极强,起承转合之间流畅自然,节奏的把握精准到位。那些人物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描摹得极其真实,读到动情处,我甚至能感同身受,几度潸然泪下。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微观叙事完美融合,让人在品味个体故事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时代洪流的不可抗拒。这种叙事技巧的炉火纯青,使得整本书读起来酣畅淋漓,欲罢不能。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拿到手上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质感,纸张的触感细腻又扎实,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精心雕琢,让人爱不释手。特别是那种复古的韵味,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光是抚摸着书页,就能感受到文字背后蕴藏的历史厚重感。封面和内页的设计也别具匠心,排版考究,留白得当,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拥挤,反而有一种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享受。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是为阅读体验加分不少,也体现了出版方对经典作品的尊重与敬畏。
评分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编纂和校注工作无疑是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的。注释详实而精准,对晦涩难懂之处的解读清晰明了,为读者扫清了许多阅读障碍。更难能可贵的是,它似乎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同时,又注入了现代研究的严谨态度,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兼容并蓄的风格。这种对“旧”的尊重与对“新”的借鉴的完美平衡,使得它不仅有历史价值,更具有当下的学术参考意义。对于任何希望深入探究该领域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权威参考工具。
评分四角尖尖,很完美。
评分非常好,服务不错,书也很好!
评分这是一套很精美,内容也实在的书,价格贵了点。
评分喜欢的书,非常喜欢。买买买
评分书非常好,这套向往已久!
评分书不错,就是价格反复无常,刚买就降价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不错的书,多看看有好处!多读书读好书!不错的书,多看看有好处!多读书读好书!不错的书,多看看有好处!多读书读好书!
评分这是一套很精美,内容也实在的书,价格贵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